•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過去為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縣市,後歷經三任縣長對觀光產業的努 力,由陳定南時期「觀光發展環境的開創」、游錫堃時期「文化觀光的營造」至劉守成 時期「觀光發展產業化的形成」,宜蘭由農業立縣轉型成以文化、觀光立縣,並以「文 化、環保、觀光、資訊」作為立縣目標,由一級產業縣直接躍升至三級產業縣,以服務 作為地方的主要經濟推手。本章謹就宜蘭觀光立縣之發展、觀光遊憩資源及宜蘭未來觀 光趨勢加以彙整探討,作為後續研究內容之基礎。

第一節 觀光立縣之發展

由於各地均有不同的發展背景與歷程,因此產生地域上的特色,具備時代性的地方 襲產遂成為主要的地方文化資源。

宜蘭先天上環境的封閉與後天地方政策的施行,造就了現在具有良好觀光品質與環 境特色的優勢,把以往「後山」落後、貧窮的印象重新組構為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北宜 高速公路尚未開通之前,每逢週末假日,或是宜蘭有大型活動如童玩節的舉辦,汽車在 週日晚上的北宜公路形成一條長長的車龍;北宜蘭開通後,則可發現休假日的早晨,台 北往宜蘭方向已排了滿滿的車陣,至晚餐過後宜蘭往台北方向也成了高速公路停車場。

宜蘭觀光發展在經過地方政府的輔導、幫助及大力推動之下已有了顯著的成效,成為旅 遊地點選擇的優先選項之一。

在中央與地方經濟掛帥的主流氛圍中,宜蘭地方政府無煙囪工業的「觀光政策」, 在與其他社會作用者互動之下產生政策漸進的調適與落實,對照宜蘭觀光政策形塑推動 的演進,概可歸結為:(1) 陳定南時期「觀光發展環境的開創」(2) 游錫堃時期「文化 觀光的營造」及(3) 劉守成時期「觀光發展產業化的形成」(陳德星,2003),針對宜蘭 觀光發展的藍圖仔細規劃、推展,使「宜蘭經驗」成為台灣其他縣市學習的一個榜樣。

早期台灣工商業為主要的經濟發展訴求,並由於都市化的結果,擴大了城鄉差距,

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宜蘭在這樣的環境底下面臨了經濟上的困境。直至陳定南縣長上任,

以黨外身份入主地方政府,缺少中央的支援,於是思考宜蘭未來的發展,調查了宜蘭的 環境、人文、自然資源,配合政府財力、宜蘭長期發展目標訂定以及宜蘭觀光發展的整 體規劃,將觀光發展做為宜蘭建設的重點之一。宜蘭的遊憩資源皆以自然環境如山邊、

海邊為主。許多遊樂區的開發也以親近自然為主要訴求,輔以少數人工化的設施增加遊

憩地點的便利與親和力。因此,環境的保護與維護也成為宜蘭發展的目標之一,環境品 質是維持遊客正面旅遊意象的要素之一。

由陳定南縣長開拓了一個推動觀光發展的環境與願景,建設了冬山河親水公園、宜 蘭運動公園、羅東運動公園等。游錫堃縣長上任後則銜接其硬體環境,加上軟體的配合,

舉辦了國際童玩藝術節、國際名校划船賽,建立了宜蘭的國際知名度。游錫堃從「觀光、

環保、文化、資訊」的立基著手,認為全球競爭的核心內涵,是腦力的競爭而不是體力 的競爭,是品質、創意與速度的競爭,不是價格和數量的競爭,形塑出一個截然不同於 其他地方的縣政風格。

近十年以來,在「觀光立縣」的政策目標推動之下,宜蘭觀光發展的整體條件已有 大幅改善。根據宜蘭縣政府 1997 年的出版物所刊載:近十年來開發了至少 20 個風景遊 憩據點(含鄉鎮市),總投資金額約 30 億元,遊客量亦從 78 萬人次/年增長為 281 萬人次 /年1

由表 3-1-1,可知近十年宜蘭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平均約 280 萬人(此觀光遊憩區屬 公部門開發之風景遊憩區)。同時,1997 年遊客人次大減,概因當年 8 月 16 日溫妮颱風、

8 月 27 安珀颱風及 8 月 29 日卡絲颱風皆在暑假旅遊旺季期間來襲,其中溫妮颱風造成 嚴重災害,造成遊客人次減少。但宜蘭縣政府舉辦之童玩節遊客人次仍較 1996 年第一 次舉辦為多(見表 3-1-2),顯示童玩節逐漸成為宜蘭觀光旅遊據點的重心。

前往宜蘭觀光旅遊的首先考量即為當地天候,因宜蘭之氣候多雨、多颱風,同時天 氣狀況也是旅遊時考量的重要因素,天候不佳的狀況會直接影響遊客的旅行行程及心 情,特別是短期的旅行,有些遊客甚至會取消行程,此應為 1997 年遊客人次減少之主 因。而隔年於暑假一開始就有兩個颱風,分別為妮蒄兒與奧托,同時,當年夏天腸病毒 流行,童玩節停辦,也是遊客減少之主因。但整體而言,宜蘭雖地勢較為封閉,交通不 易到達,在颱風、多雨的狀況下,宜蘭依然有其魅力與吸引力,仍維持每年約 280 萬人 次的觀光人潮。

1 引自《宜蘭縣政 1990-1997 宜蘭縣長游錫堃施政八年專輯》,宜蘭縣政府出版,1997

表 3-1-1 近十年宜蘭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統計表

Rate of increase Number of

increase Change from the

same period of last year Visitor

(Person) Year (Month)

成長率

Rate of increase Number of

increase Change from the

same period of last year Visitor

(Person) Year (Month)

成長率

2. 對於「軟體」的重視,尤其是行銷方面的多方面嘗試與推展,其中如國際童玩節與綠 色博覽會等大型文化活動,已成為目前建立形象與引發觀光人潮之重心。

3. 民間部門的積極投入,包括全縣性與社區性的各種組織的參與推動。

4. 服務產業的發展較緩。

並針對服務產業發展提出近十年來宜蘭的觀光發展,旅遊服務業的發展較之遊憩活 動空間開發及整體性行銷策劃顯得較為緩慢;雖然,相關的輔導促進機構如觀光協會、

觀光大使協進會、觀光產業促進會等工作已持續進行,但由於遊客量的時間分布不平 均,以及基本旅遊消費額的偏低,使得投資意願及規模皆很有限。

從宜蘭觀光發展的趨勢與特性來看,可看出宜蘭之觀光發展是以一種「全方位」的 模式在進行。它的發展內容包含多元性的空間主題與型式,以及多樣性的服務、組織、

與行銷策略。從基礎的地方建設至推動觀光行為,這種全方位的模式也間接地將觀光發 展視為一種整體性的合作與考量,政府部門文化局、工商旅遊局等部門之推動,與其他 如農業局等也將觀光視為其推動相關業務時之考量。

在發展宜蘭觀光的同時,環境的保護也是一項需要被提及的項目,可由其立縣目標

「文化,環保、觀光、資訊」看出端倪。早期陳定南縣長在確定以觀光發展為藍圖的同 時,也有幾項環保運動,如反六輕廠進駐。現任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局局長游文祥認為 觀光發展和環境的永續是一致的,政府發展觀光絕不會單純是經濟效益,最主要的是希 望環境能夠被永續地經營。並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與品質」為上位發展基調,運用觀 光無形的效益:「喚起當地居民對他周遭環境的認同與對環境品質的維護」。在地環境對 居民除了有情感價值之外還有運用觀光發展帶來的經濟價值,若居民認同這個環境,願 意為環境付出,遊客也會對環境產生認同,並珍惜、善待環境。

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大量車潮在假日湧入宜蘭,遊客帶來的環境影響會立即反應 在宜蘭的環境品質上。由過去政策上的推動,宜蘭觀光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並重的,宜蘭 多數遊憩資源仰賴自然環境的給予,因此環境品質的維護與觀光發展也是密不可分。

根據環保署利澤焚化廠收受宜蘭各鄉鎮市垃圾量,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反而比通車 前的垃圾量要少,並推斷此應為宜蘭推廣資源回收之成果(見表 3-1-3、表 3-1-4)。

表 3-1-3 宜蘭縣 87-94 年人口及垃圾量統計表

平均人口數(人) 年垃圾量(公頓) 每人每日垃圾產量(公斤/日)

1998 465,627 185,785 1.09

1999 465,004 193,124 1.14

2000 465,186 179,547 1.06

2001 465,799 156,223 0.92

2002 464,107 137,028 0.81

2003 463,285 115,471 0.68

2004 462,286 103,212 0.61

2005 461,586 84,303 0.50

資料來源:環保署利澤焚化廠

表 3-1-4 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與前一年度同期比較表

通車前(西元) 平均每日垃圾量(公頓) 通車後(西元) 平均每日垃圾量(公頓) 2005 年 6 月 284.19 2006 年 6 月

16 日~30 日

256.78

2005 年 7 月 286.23 2006 年 7 月 280.66 2005 年 8 月 271.34 2006 年 8 月 288.24 2005 年 9 月 274.52 2006 年 9 月 254.68 2005 年 10 月 252.55 2006 年 10 月 274.99 2005 年 11 月 259.37 2006 年 11 月 258.66 2005 年 12 月 251.41 2006 年 12 月 235

2006 年 1 月 304.8 2006 年 1 月 240.32 2006 年 2 月 316.61 2006 年 2 月 306.95 平圴值 277.89 平圴值 269.92 資料來源:環保署利澤焚化廠

第二節 宜蘭遊憩資源

宜蘭縣基於擁有美麗乾淨的環境,並且在政府政策執行上的堅持,使得腹地狹小,

人口數不高的宜蘭在觀光發展上有了較大的優勢。近年來的觀光活動蓬勃發展,除了文 化創意觀光之外,也推動了休閒農業,作為目前宜蘭主要的兩個觀光模式。

一、文化觀光產業

宜蘭縣之文化產業活動之前均由宜蘭縣政府辦理,但近年來已漸漸轉向由基金會模

式主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於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的定義為:結合創 作,生產與商業的內容,同時這內容的本質上是無形資產與具文化概念的,而且通常由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而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來呈現。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指出,文化 產業也可以被視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或是在經濟領域被稱為的未來性產業 (future oriented industries),或在科技領域稱之為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ies)。

文建會則提出,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轉變,各地鄉鎮產業普遍面臨轉型的壓力 , 而各地區原本即具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如手工技藝,傳統建築,文化藝術活動等。如能 經由社區營造的策略,加以整合,強化,朝「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不但可以恢復地域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國家蓄積了競爭力量。

郭進宗(1998)在臺灣都市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中指出,文化產業在台灣已漸趨 重要且文化產業具有高度聚集性,40%之生產率集中在台北都會區。同時, 文化產業 呈中心發展趨勢,台北都會區掌控了「主控機能」,文化產業依存性高,較難跳脫並獨 自發展。張雅雯(2002)亦指出:臺灣地區文化產業之空間結構於 1981~1996 年間明顯呈

郭進宗(1998)在臺灣都市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中指出,文化產業在台灣已漸趨 重要且文化產業具有高度聚集性,40%之生產率集中在台北都會區。同時, 文化產業 呈中心發展趨勢,台北都會區掌控了「主控機能」,文化產業依存性高,較難跳脫並獨 自發展。張雅雯(2002)亦指出:臺灣地區文化產業之空間結構於 1981~1996 年間明顯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