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針對鄉村觀光、餐飲服務業之定義與商店印象及相關法規等研究相關文獻進行 回顧與探討,透過相關文獻的回顧,除可釐清各項論述之內容,亦為後續研究之基礎。

第一節 鄉村觀光

鄉村為都市邊緣,提供居住、農業生產,具有田野景觀的近山地帶。在現在生活越 來越注重生活品質與休閒活動的時候,鄉村變成了都市人遠離水泥叢林的一個休養身心 的好地方。加上政府近年致力推動休閒產業,許多休閒農場、牧場皆提供透過親身參與 的方式體驗農民的生活,多以擠牛乳、採摘水果等方式進行。

OECD 鄉村發展部(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認為從地方層級來看,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適當的標準是 150 人。而「鄉村」即意味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少於 150 人。在區域層級方面,依據人口數劃分地理單位,鄉村可以分為三類(鄭心儀,2005):

1. 顯著的鄉村:區域中,有 50%之人口居住在鄉村。

2. 居中型的鄉村:區域中,15-50%人口居住在鄉村。

3. 顯著都市化的鄉村:區域中,僅有 15%人口居住於鄉村。

在台灣,依「區域計畫法」,鄉村區為調和、改善農村居住與生產環境及配合政府 興建住宅社區政策之需要,會同有關機關劃定者,其劃定標準如下:

1. 現在聚落達 200 人以上之社區,但山地鄉與離島得視實際狀況予以酌減。

2. 現有鄉村區擴大,其已發展用地面積達全區可發展用地 70%以上,並應考量未來十 五年發展需要,擴大面積不小於 5 公頃,居住淨密度不小於每公頃 150 人為原則,並以 容積率管制。

鄉村觀光的概念起源自一百多年前的歐洲。1885 年即有法國巴黎市的貴族結伴至鄉 村旅遊,至 1865 年,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介紹城市居民到鄉村渡假休 閒。時至今日,在台灣經歷工業、服務業之發展造成農業衰退之後,鄉村觀光應孕而生,

為鄉村發展開創一條新路。

Lane(1994)認為鄉村觀光不僅是在鄉村地區進行旅遊活動,而是一種複雜、多樣化 的旅遊活動,其中鄉村性(rurality)是其旅遊推銷的核心及獨特點,且鄉村觀光之最基本

的形式應具有:

1. 位於鄉村地區。

2. 鄉村機能:由小商家、開放空間、自然環境、古蹟、傳統社會與習俗組合成。

3. 鄉村規模:建築物與環境皆是小尺度。

4. 具傳統特質、成長速較緩慢,與地方家庭息息相關。

5. 鄉村環境、經濟、歷史與位置的複合。

Chen and Kerstetter(1999)將鄉村觀光定義為:「在有人類持續性活動(土地利用的經 濟)的非都市區域觀光,該地主要以農耕為主;具備的必要條件為有永久性的人類存在。」

在台灣鄉村觀光往往與休閒農業混洧,以為鄉村觀光即是至休閒農場進行體驗。休閒農 場的體驗僅為鄉村觀光的一部分,由市區進入鄉間小路之後,鄉村觀光即隨之發生。鄉 村觀光透過觀賞即可發生,帶有風土味的建築、當地節慶活動、地方文物、鄉村景緻等 遊歷過程。

湯幸芬(2001)將鄉村觀光定義為「非當地居民至鄉村地區,並在某種程度上與當地 居民(非特指企業化經營,以營利為主的休閒農場經營模式)產生互動,如餐飲、購物由 與當自然環境(非公部門所經營管理之地區)、傳統習俗、生活習慣、歷史文化與農業資 源等接觸,而產生休閒遊憩活動的旅遊型態。」

國內學者鄭健雄(2001)認為鄉村觀光是在鄉村地理範疇內,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態、

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與文化活動,經由適當的規劃設計,提供鄉土休閒流品或服務的一 種休閒服務業,以滿足消費者休閒需求,進而發揮鄉土的休閒教育功能。

鄉村觀光在台灣其實是城市周邊自然環境的人工化利用,過去雖然有交通限制的不 便1,宜蘭仍然為其他都會區之體驗鄉村地景的遊憩區,現今北宜高速公路開通,自然 環境的利用則是為了因應台北都會區遊憩需求,甚至是渡假、購屋之需求。鄉村觀光目 前仍主導宜蘭現今旅遊方向,以休閒服務業與觀光客產生互動、地方文化的接觸,並且 以近山地帶的旅遊空間和居民休閒基礎上的小規模旅遊型態為主。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1996)主張:「文化沒有結合觀光,普及率無法發 揮;觀光若沒有文化內涵為本,將顯得貧乏。」文化不僅是一個地方氣質形塑的重要深 層意涵,也是人群相處關係上一個緊密連繫的根本。Deutschlander(2003)則發現,尋根 文化觀光(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已成為當前加拿大高度成長的旅遊項目之一,這股

1 2006 年 6 月 16 日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前,由台北往宜蘭僅有北宜公路與濱海公路兩條公路可進入宜蘭,

分別耗時兩小時與三至四小時。

文化觀光風潮目前則往歐洲漸漸擴散,以德國最熱衷。OECD 則提出「鄉村觀光產品區 別特徵」在於一個能提供拜訪者個人的接觸、對鄉村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體驗的渴望,並 盡可能提供他們去參與當地居民的活動、傳統與生活方式(朱珮瑩,2003)。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由於各地環境、生活型態、發展方向均不同,鄉村也具有不同 特性。一般來說,鄉村是指相對於都市而存在的一個概念。鄉村觀光作為非都市地區之 觀光旅遊活動,結合當地地理文化內涵,紿予旅遊者深刻而輕鬆的自然體驗,可以是活 動參與,也可以是與地方的互動,或是一種目的式的自然人文環境體驗。

以下針對農村景觀與旅遊意象進行相關文獻回顧與彙整。

一、農村景觀

鄉村觀光的資源多來自一級產業,發覺地區以鄉村地區為主,農村即以農業產業(自 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的區域,有集鎮、村落、農場、林場、園藝和蔬菜生產等,人 口呈散落居住。

台灣自七十年代起開始有休閒農業的產生,自近期政府將之納入觀光發展之一要 項,引導居民與遊客的生活新選擇。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常務監事張清來提出,台灣 進步的腳步已由「生計」轉為「生活」,農村、農地也從「生產」轉換新價值變為「生 活」,台灣農村與農地的新使命應走向生活化的產業基礎,建立一生活休閒園區。

農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起源,農村是現代居民還能夠看到過去生活的地方。相較於 被認定的古蹟,農村是建立在有「生活」的基礎上,能透過生活看見過去。農人們辛苦 地勞作,簡單地生活,獨特的農村景觀與空間含蓄地融合在鄉村地景,在其中自給自足,

充滿質樸的人情味在農地上流動。如今農地上的鋼筋混凝土才是他們棲身的地方,不再 如過去一樣含蓄,透過農舍、民宿、旅遊、消費形成一股新的農村景觀美學。田園餐廳 則透過農村空間商品化的過程成為遊憩體驗的消費品,成為居民與遊客的新對話文本。

林文毅、侯錦雄(2002)提出,景觀空間成為閱讀農村符號意涵的對話文本(text),透 過農村景觀空間作為營造者(設計者、業主)與體驗者(遊客)兩者對話介面,則表現出五 種不同的空間類型:

1. 農村文化景觀(rural culture landscape):一般人普遍認知的農村意象,保有傳統的農作 業、水稻田與四合院,是農村符號外顧的表徵,是現代都市生活所嚮往的另類流行 體驗。

2. 自然生態景觀(ecological landscape):鑲嵌於農村文化景觀中,隱蔽且少人為破壞,

保有自然的環境生態,可體會豐富的農村自然之美。

3. 產業景觀(agriculture landscape):隨著不同農村發展的主要經濟產物而形成特殊的產 業景觀,如彰化田尾的花田景觀、台南白河的蓮花景觀。

4. 生活機能景觀(living functional landscape):分佈在農村主要道路的周邊,具備了現代 生活中所有的「便利」以提供生活機能所需的一切事物,但未經規劃的發展模式,「鄉 村都市化」改變了傳統的風貌。

5. 都市-農村過渡景觀(urban-rural transition landscape):這類型的景觀重疊在農村文化 景觀、產業景觀與生活機能景觀之間,尤其在都市不斷擴張的情形下,都市與農村 之間的過渡空間被擴大,並以傾向都市化的發展模式逐漸改變。

景觀的形成述說著時間的變遷和人與環境複雜的互動關係(林文毅,2003),隨著社 會結構改變,生活走向科技化、現代化,過去傳統的瓦解,農村生活也有了深刻的變化,

景觀則成為人與環境的對話中介。田園餐廳也成為了一種符號,作為人與環境的一種溝 通方式。

自加入 WTO 之後,面對大陸、東南亞以低價、資源的優勢取代台灣本土農業生產,

台灣內外環境的快速變遷,面對市場開放的競爭,農業產值比重遞降,國民所得增加,

週休二日使得休閒時間增加也提高了休閒需求,使得在農業轉型中生產農產品並非農地 利用的唯一出路,休閒農業可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方向(侯錦雄,2002)。當「休閒農業」

逐漸轉變為現代農業經營、發展與農村景觀的代名詞,以休閒農業的場域作為符號閱讀 的主體,農村景觀中的實體空間為切入點,休閒農業的內涵形塑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

也逐漸形成一種改變地方景觀的動力,融合了創造、複製與模仿的景觀再生產過程而成 為地方特色,甚至是一種記憶當地的特殊符號(林文毅,2003)。

朱珮瑩(2003)提出,鄉村觀光涵蓋當地生態、生活與生產,因此其可提供之休閒活 動種行可分為生態面、生活面、生產面三個面向:

1. 生態面:

(1) 農村景觀利用:參觀稻田、果園、荷花田、聚落景觀等。

(2) 農村生態利用:參觀光自然環境、動植物生態等。

2. 生活面:

(1) 農具利用:參觀陳列館、乘坐牛車等。

(2) 農產品利用:採摘蔬果、食用有機蔬果餐點、鄉土野味等。

(3) 家禽家畜利用:參觀豬棚、牛舍、擠牛奶、養殖過程等。

(4) 農耕活動利用:菜圃出租、果樹認養等。

3. 生產面:

(1) 農宅利用:參觀古農宅、客家宅院、住民宿等。

(2) 農村文化利用:農村作息體會、釣青蛙、參與節慶活動、欣賞野台戲等。

鄭心儀(2005)則提出以鄉村旅遊活化地區發展的策略,並分別由政府部門與鄉村旅

鄭心儀(2005)則提出以鄉村旅遊活化地區發展的策略,並分別由政府部門與鄉村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