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家庭作業與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家庭作業與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整理分析家庭作業與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本研究分別從家庭作 業影響學習成就的理論基礎;家庭作業的測量;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就的關 係;家庭作業時間和家庭作業頻率與學習成就的關係;以及家庭作業時間與學 習成就的相互影響效果這五個部分做介紹。

壹、家庭作業影響學習成就的理論基礎

由於學生完成家庭作業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與學生學習時間相關的理論 應該可以做為家庭作業會對學生學習成就有正向影響效果的理論基礎,與學生 學習時間相關的理論包括Carroll(1963, 1989)提出的「學校學習的模式」(model of school learning)與Entwisle、Alexander及Olson(1997)提出的「水龍頭理論」

(the faucet theory),以下分別對這兩個理論,以及這兩個理論所延伸推論家庭 作業會對學生學習成就有正向地影響效果的理由做說明。

Carroll提出的「學校學習的模式」認為,與學生在學校學習成就有關的時 間變項包括:學生學習需要的時間(time needed in learning);提供學生學習的 時間(time allowed for learning),以及學生學習願意花的時間(time the learner is willing to spend on learning)。其中,學生學習需要的時間反映的是學生個人的先 備知識、學生聽懂教學內容的能力,以及教學品質;提供學生學習的時間反映 的是學生所獲得的機會;學生學習願意花的時間反映的是學生個人的堅持不懈

(Carroll, 1963, 1989)。Gettinger(1985)的研究發現,提供學生學習的時間低 於學生學習需要的時間;或是學生學習願意花的時間低於學生學習需要的時 間,這都會負向地影響學生學習成就。Aronson、Zimmerman及Carlos(1999)

的研究也發現,學校所分派學生學習的時間(allocated time),如學生每天上課 的小時數或每學年上課的天數,與學習成就沒有關係或關係最小;學生實際參 與學習活動的時間(engaged time)則與學習成就有些關係;而學生實際能學習 到東西的時間(academic learning time)則與學習成就的關係最大。因此,如果 將家庭作業視為學生參與學習及實際能學習到東西之時間的延長,則可以藉由

「學校學習的模式」延伸推論家庭作業會對學生學習成就有正向地影響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Entwisle等人(1997)提出的「水龍頭理論」認為,學生在校上課的學期 間(冬季,時間涵蓋從秋季至春季),學校教學就如水龍頭般,會對著每一位學 童進行灌溉工作,因此不論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的高低,所有學生均能雨露均霑,

同時享受到各種學校教育資源,並使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學生的學習成就落差維 持穩定而不至於拉大;但是學生在家不上課的暑假期間(夏季,時間涵蓋從春 季至秋季),則水龍頭(學校教學)就會關閉,家庭社經背景較低或是經濟較不 利的學生在暑假期間,就會因為家庭所能提供的文化、經濟及社會等資源的不 足,無法在學習上繼續成長,因而導致在學生在家不上課的暑假期間,逐漸拉 大不同家庭社經背景間學生學習成就的落差(王麗雲、游錦雲,2005;張宜君,

2014;關秉寅、李敦義,2008,2010;Alexander, Entwisle, & Olson, 2007)。因 此,如果將家庭作業視為學生在學校教學歇息或停止時(放學後),還能對學生 學習持續地進行澆灌的一種方式,使學生的學習不致於產生中斷,則可以藉由

「水龍頭理論」延伸推論家庭作業會對學生學習成就有正向地影響效果。

貳、家庭作業的測量

本研究主要探討家庭作業時間和家庭作業頻率與學習成就的關係,本研究 分別從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與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這兩個部分做介紹。

一、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

家庭作業時間係指學生花費在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過去有許多研究者對 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進行不同的處理,以下從不同研究者的年代先後分別敘述。

Keith(1982)的研究以美國「高中與後續長期追蹤研究」(High School and Beyond Longitudinal Study, 以下簡稱 HSBLS)的高中生進行分析,學生層次家 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你平均一星期要花多少時間來完成你的家庭 作業?」他將「從來沒有被分派家庭作業」與「我有家庭作業,但我從來不完 成」設為0;「少於 1 小時」設為 1;「1 至 3 小時」設為 2;「3 至 5 小時」設為 3;「5 至 10 小時」設為 4;「超過 10 小時」設為 5。

Cooper等人(1998)的研究以美國285位低年級學生(95位2年級學生與190 位4年級學生),以及424位高年級學生(124位6年級學生、112位8年級學生、117 位10年級學生及55位12年級學生)做分析,學生層次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包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兩個步驟,他先讓學生填答「教師每晚通常分派需要多少時間完成的家庭作 業?」他將原先的選項以組中點進行轉換,「沒有」設為0;「0至15分鐘」設為8;

「15至30分鐘」設為23;「30至60分鐘」設為45;「超過1小時」設為68。接著再 讓學生先填答「你通常完成多少家庭作業量?」他將「沒有」設為0;「ㄧ些」

設為0.25;「大約一半」設為0.50;「大部分」設為0.75;「全部」設為1。最後根 據學生在上面兩題填答分數相乘的積做為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舉例來說,如 果學生填答教師每晚通常分派需要「30至60分鐘」完成的家庭作業,同時填答 自己通常完成「大約一半」家庭作業量,則家庭作業時間就是22.5(45乘0.50)。

Trautwein 等人(2002)的研究以德國 125 個班級的 1,976 位 7 年級學生進 行分析,學生層次與班級層次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你通常要花 多少時間完成你的數學家庭作業?」他將「最多半小時」設為1;「最多1 小時」

設為2;「超過 1 小時」設為 3。

Keith等人(2004)的研究以美國NELS 1988年8年級以及陸續追蹤至1990年 10年級,1992年12年級的三波資料進行分析,學生層次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 要學生填答「你平均一星期要花多少時間來完成你的家庭作業?」10年級學生 一共有8個選項,他將「從來沒有」設為0;「超過15小時」設為7。12年級學生 一共有9個選項,他將「從來沒有」設為0;「超過20小時」設為8。

張芳全(2006)的研究以 TIMSS 2003 年的臺灣 8 年級學生進行分析,學生 層次數學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通常你每一次花多少時間做完數 學作業?」他依照 TIMSS 問卷的設計,將「15 分鐘以下」設為 1;「15 至 30 分鐘」設為2;「31 至 60 分鐘」設為 3;「61 至 90 分鐘」設為 4;「90 分鐘以上」

設為5。後來洪川富(2008)與喬麗文(2008)的研究因為也以 TIMSS 2003 年 的臺灣 8 年級學生進行分析,所以他們在學生層次數學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與 張芳全(2006)的設定完全相同。

張芳全(2007)的研究以TIMSS 2003年的臺灣8年級學生進行分析,學生層 次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每天花多少時間做家庭作業?」他依照 TIMSS問卷的設計,將「沒有」設為1;「1小時以下」設為2;「1至2小時」設為 3;「2至4小時」設為4;「4小時以上」設為57。而學生層次數學家庭作業時間的

7 這題是要學生填答「在上學的日子,你每天在上學前或放學後通常會花多少時間做下面的事

的設計,將「少於15分鐘」設為1;「15至30分鐘」設為2;「31至60分鐘」設為3;

「61至90分鐘」設為4;「超過90分鐘」設為5。

Trautwein(2007)的研究一以 PISA 2000 年的資料進行分析,學生層次與 學校層次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花多少時間完成數學家庭作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完數學作業?」他依照TIMSS問卷的設計,將「15分鐘以下」設為1;「15至30 分鐘」設為2;「31至60分鐘」設為3;「61至90分鐘」設為4;「90分鐘以上」設 為5。

Gustafsson(2013)的研究以TIMSS 2003年與TIMSS 2007年的8年級學生進 行分析,學生層次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你的數學老師多久給一 次家庭作業?」他將TIMSS問卷設計的選項進行轉換,「每天」設為5;「ㄧ週3 至4次」設為2.5;「ㄧ週1至2次」設為1.5;「ㄧ週最多1次」設為0.5。學生層次 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當你的數學老師分派家庭作業,通常你要 花多少時間來完成?」他將TIMSS問卷設計的選項以組中點進行轉換,「少於15 分鐘」設為7.5;「15至30分鐘」設為22.5;「31至60分鐘」設為45;「61至90分鐘」

設為75;「超過90分鐘」設為120。接著根據學生在上面兩題填答分數的乘積做 為學生層次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

整體而言,上述不同研究者對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有些研究者依照學生 實際填答的時間做為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Dettmers et al., 2010;Trautwein, 2007);也有研究者將學生填答的選項以組中點進行轉換後做為家庭作業時間的 測量(Cooper et al., 1998;Gustafsson, 2013)。不過,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將學生 填答的選項設為0至8(Keith et al., 2004)、0至5(Keith, 1982)、1至3(Trautwein et al., 2002)、1至4(Trautwein, 2007;Trautwein et al., 2009)、1至5(洪川富,

2008;張芳全,2006,2007;喬麗文,2008;Zhu & Leung, 2012)或1至6(Trautwein, 2007)來做為家庭作業時間的測量。

二、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

家庭作業頻率係指學校教師多常分派給學生家庭作業,過去有許多研究者 對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進行不同的處理,本研究從不同研究者的年代先後分別 敘述。

Trautwein 等人(2002)的研究以德國 125 個班級的 1,976 位 7 年級學生進 行分析,班級層次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你多常被分派數學家庭 作業?」,一共有5 個選項,他將「從來沒有」設為 1;「總是」設為 5。

House(2004)的研究以 TIMSS 1999 年的資料進行分析,學生層次家庭作 業頻率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教師在數學課給你們家庭作業的頻率為何?」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照 TIMSS 問卷的設計,將「從來沒有」設為 1;「偶爾」設為 2;「相當常」

設為3;「幾乎總是」設為 4。

張芳全(2006)的研究以 TIMSS 2003 年的臺灣 8 年級學生進行分析,學生 層次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你的數學老師多久給一次家庭作業?」

他依照TIMSS 問卷的設計,將「從來沒有」設為 5;「ㄧ週最多 1 次」設為 4;

「ㄧ週1 至 2 次」設為 3;「ㄧ週 3 至 4 次」設為 2;「每天」設為 1,分數愈高 代表家庭作業頻率愈低。

張芳全(2007)的研究以TIMSS 2003年的臺灣8年級學生進行分析,學生層 次數學家庭作業頻率的測量是要學生填答「數學教師多久給一次數學作業?」

他依照TIMSS問卷的設計,將「從來沒有」設為1;「ㄧ週最多1次」設為2;「ㄧ 週1至2次」設為3;「ㄧ週3至4次」設為4;「每天」設為5。

他依照TIMSS問卷的設計,將「從來沒有」設為1;「ㄧ週最多1次」設為2;「ㄧ 週1至2次」設為3;「ㄧ週3至4次」設為4;「每天」設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