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家庭支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兒子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女兒和鄰居朋友。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研究發現,不論何種來源,接受或提供越多情感性 社會支持的老人,其身心健康愈佳,但工具性社會支持並未與老人之身心健康有明顯的 關聯。

林淑敏(2004)研究指出活動型老人社會支持行為以訊息支持最多,其主要支持來源 以配偶及子女為主,對支持滿意度居於中上程度。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支持滿意度與 社區參與程度成顯著正相關。

王金鳳(2006)探討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發現當老年人與子女 居住在一起,所能提供的工具性支持越多;在情緒性支持上,老年人自認對於家人親友 的關心滿意程度才是影響其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原因;在訊息性支持上,年老時渴望有人 可以依靠、有家人陪伴提供協助,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在自尊性支持上,當退休賦閒 在家、安享晚年時,所做的事情卻受到配偶、子女或親友的嫌棄,則會傷害到自尊而使 生活滿意度降低。實證結果可知,社會支持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呈現正相關,即老年人 所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對社會支持越滿意,則生活滿意度越高。

從上述研究中發現,社會支持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功能,尤其在個體面臨 生活壓力情境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對退休者而言,若有良好的社會支持,將 能穩定其退休後的心理狀態,降低生活壓力,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適應。

第四節 家庭支持

一、 家庭支持與家庭結構

家庭是社會體系中與個人關係最密切的次級體系,學者在分析社會支持網絡時發 現,家庭因為有極高的親密度及緊密的結合,強調彼此相互的責任,提供個體面對面的 互動、強烈的支持及認同感,當個人遭遇困難時,最先會向自己的配偶、父母或手足尋 求支持,因此家人是個體最主要的支持來源,主要原因是家庭具有下列特性:(1)家庭強 調彼此相互的責任、照顧及關懷;(2)家庭能給每個個體強烈的認同感;(3)家庭不用個 人被外在價值所評斷的「表現」來評斷個人,它視每個個人為唯一的個體;(4)家庭提供 面對面的互動和溝通;(5)家庭的親密度極高;(6)家庭有特別緊密的結合和關聯;以及(7) 家庭可提供個體強烈的支持、情感、安全與回應(Dean & Lin, 1977)。

研究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時,學者們相當重視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完整的家庭對個人 的行為適應較為有利。Heller, Swindle & Dusenbury(1986)即認為家庭結構與家庭支持有 關,他們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接受者所知覺到的人際活動,它提供各種協助如情緒支 持、認知重建、工具協助等受壓力的人,使其增進自尊或壓力的調適,其中最重要的是 被支持者的知覺性,而這些知覺性的不同,往往因不同的家庭結構特性而有所不同。當 家庭網絡中的人數愈多,則成員的適應力就愈好,家庭與個體之間的連結愈多,則對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體的保護力亦愈強。

當子女結婚遷出後,家庭結構則無法完整保存,因此針對老人的研究,則可強調家 庭結構中親人數目的多寡所影響老人在家中所獲得的支持以及個人行為的適應。家庭結 構與家庭網絡中人數的多寡不僅會影響老人的家庭支持,家中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氣氛亦 是關鍵因素,弱勢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不好,則對個人的支持感將有負面的影響,進而 可能產生心理傷害。此外,家庭的居住環境品質也會影響老人的社會適應,如住處環境 不良,簡陋、擁擠,都會對老人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吳寧遠,1996)。

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中最重要的一種,是個人最主要的支持來源,因此,家庭支持 提供個人一項極重要的保護功能,當個人在具有心理壓力情境下給予一個緩衝、保護作 用及歷程,其意義在於當家庭中其他成員對個人在面臨壓力情境時,能提供照顧、關懷 以及個人情感的安慰與鼓勵、回應或建議等協助,以獲得情感性、訊息性及實質性之支 持情形。

二、 家庭支持的結構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核心,是各種社會團體中最小且最親密的團體,將家庭描述為一 個社會系統,這個系統係由個別成員和各種次系統(包括父母、手足、夫妻、親子)所 組成,成員與次系統之間各自互相關聯、交互影響,各個成員和次系統對整體功能皆有 所貢獻,因此,家庭內的支持結構分為父母、手足、夫妻與親子等四項次系統,此亦可 說是家庭支持的內部來源。以家庭生命週期發展理論來看,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中,需 要的家庭支持主要來源會隨改變,其具有的主要支持功能亦相異;例如在結婚自組家庭 以前,人們依賴原生家庭度過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階段,這些階段共同 家庭支持來源主要為父母次系統與手足次系統;獨立成家立業後,家庭發展階段主要的 任務是結婚、生兒育女及成就事業等,此時期涵蓋的是成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其主 要支持來源為夫妻次系統與親子次系統。以下則分別探討父母、手足、夫妻及親子四項 次系統在不同發展階段中所具有的支持功能 (黃俐婷,2004)。

1.父母次系統

對於依賴原生家庭階段的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依附關係是此時期重要的發展主 題。嬰幼兒的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其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對其身心發展 有相當重要的力量,Bowlby 創立依附理論,認為嬰幼兒若被剝奪母親的照顧,其生理、

智力及社會發展均將導致遲緩而可能產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病態(引自沙依仁,1998)。

蔡素玲(1997)研究指出青少年生活中的社會支持知覺,可能是嬰兒期依附關係的延續,

其中安全依附的人知覺社會支持的數量較多也感到較滿意。換言之,此時期依附關係的 主要支持來源為母親,需要母親較多的情緒性支持,而父親與孩子相處時間較少,且玩 耍多於照顧,因此父親在此階段的訊息性支持與實質性支持可能較情緒性支持多。

2.手足次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手足系統亦是一項重要的支持來源,手足關係除了正面的合 作分享外,亦有負面的衝突攻擊;年幼者可從年長者的示範中得到訊息性支持,並從分 享合作過程中學習到情緒性支持,而年長者較易提供情緒性支持(黃俐婷,2004);此外,

手足的競爭攻擊主要在教育資源的取得上,地位手足效果認為排行第一的子女在人力資 本投資上具有優勢,而排行愈後面的子女則愈為不利,同時,子女愈多的家庭,資源競 爭的情形可能愈嚴重(洪瑞瑩,2003)。

3.夫妻次系統

成年期常被視為重要的人生轉換階段,許多人生的重要角色將建基於此時期,從成 年直至老年要面對的課題,就是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衝突。已婚女性面臨工作與家庭 的衝突較常被探討,已婚婦女將有限的精力及時間適當的分配在家庭與工作上,經常會 發生角色衝突以及角色負荷過重的問題,當職業婦女在面臨妻子、母親以及工作的多重 角色壓力時,丈夫的情緒支持是其重要的支持來源,先生對於工作與家庭角色的認同,

是家庭和諧重要關鍵(莊慧美、田秀蘭,1998)。對已婚婦女而言,丈夫提供精神上的情 緒性支持並協助家務分工的實質性支持,對其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將有所助益;已婚男性 的工作衝突與家庭衝突會互相影響,其會感受到自己無法在工作與家庭上所扮演的角色 達成協調,包括丈夫、父親和工作上的角色(胡嘉鴻,1996),對於妻子在教養子女過程 中缺乏子女學業上的關心與參與,相對的是與妻子分擔父母角色的實質性支持與訊息性 支持,同時礙於男人的父權角色,丈夫較少會主動尋求妻子的支持(黃俐婷,2004)。

4.親子次系統

當一個人由成年、中年轉至老年人時,老年人與其子女已有維持世代間相互滿足關 係的默契,代間關係是一種雙向的互賴關係,且世代間的互動是以強烈的感情性義務為 基礎,此種互惠性的模式強調老人個人資源愈多,其支持來源愈有可能傾向由兒子、媳 婦與女兒提供,個人資源較少的老人,更需由自己或配偶支持來源獲得滿足。從兒媳輩 中得到支持正符合傳統文化的孝道價值,老人由此感受到養育兒女的欣慰與成就感,因 而有較好的心理適應(林松齡,2000)。換句話說,親子支持次系統對於老年家庭支持的 互惠性取決於老人擁有的資源,同時代間互惠性有益老人身心健康。再者,老年人和他 們成年的子女們會基於提供協助而有互助的情況發生;例如在老年人生病的時候,子女 給予情緒上的支持或指導;老年人亦幫助他們的中年子女照顧孫子女,分析所有世代間 相互協助的內涵可以發現,很少會涉及在金錢方面或是在工作、事業上給予忠告 (Brubaker,劉秀娟譯,1997)。此點隱含著老年人與其成年子女們的代間互動可能多屬 情緒性支持,較少訊息性支持。

整體來看,家庭支持的次系統結構當中,父母次系統與親子次系統是互相關聯的,

個人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接受到的父母支持,可能會與日後親子次系統當中對待老 年父母的互惠性產生交互作用;而夫妻次系統則影響父母次系統的角色扮演,例如良好 的夫妻關係帶動父母親職角色的扮演。因此,家庭支持功能要能發揮,則脫離不了家庭 次系統結構間的相互交流過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