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 高齡化時代來臨,老人問題不容忽視

由於科技與經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醫療的進步與營養情況改善,人們的平均壽 命普遍延長,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人口老化已成為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聯合 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當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達到 7%時,即達到 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的門檻,當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提高至 14%時,則達到高 齡社會(aged society)的門檻,當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在提高到 20%時,將達 到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的門檻。我國從 1993 年開始進入人口高齡化國家,截 至2008 年底,台閩地區 65 歲以上人口數達 2,402,220 人,佔總人口比率為 10.4% (內政 部,2009),根據行政院經建會(2008)推估,到 2017 年高齡人口佔總人比率將增加為 14%,

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2025 年將再增加為 20.1%,邁入所 謂的超高齡社會,估計由高齡化社會轉變為高齡社會約需 24 年,而由高齡社會轉變為 超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更縮短為8 年,由此數據可知,我國人口老化指數直線升高,人口 高齡化之歷程將愈來愈快。隨著出生率的降低與年齡的老化,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

其象徵的意義不僅是老年人口的增加,更代表著社會結構的重組及對老年退休生涯的重 新詮釋(蔡培村,1996),亦突顯出老人問題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因應人口結構改變 所帶來的老人問題已不容忽視。

二、 適應漫長退休生活,才能活得老、活得好

人生每一個發展階段皆有其發展任務和危機,退休是人生重大事件,是生命歷程中 不容忽視的轉折點。隨著國人退休年齡的提前、平均餘命的延長,現代退休者通常需經 歷20~30 年以上的漫長退休生活,而退休之後所伴隨著的,是失去固定的經濟收入、閒 暇時間的增加,一個原本有秩序的生活結構、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出現顯著的改變,以 及喪失工作身分與意義等(朱芬郁,1998),因此如何能活得老、活得好,促進老年退休 的生活適應,實為重要當前的重要課題。

三、 老年生活面臨身心靈的轉變

傳統農業社會中,敬老尊嚴是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老」代表的是經驗的累積,

是一種身分地位的提升(徐麗君、蔡文輝,1985)。然而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社會型態 在經歷工業化、都市化及現代化的影響下,漸漸淡出生產主力市場的老人,於步入黃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逼近殘霞晚秋之際,除了要面對生理機能的快速退化,體驗衝突、矛盾、不適等人生旋 律的重大改變,還要面對家庭奉養式微、社會地位低落、經濟來源匱乏、社會人際關係 疏離等而出現被排斥與遺忘的感覺,當面對這些感覺與壓力時,常造成心理上的焦慮與 不安,而如何能紓緩這些壓力,此時,社會支持便是可運用的一種資源(杜玉楨,1996)。

四、 社會、家庭支持協助適應老年

Caplan(1974)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面臨具有壓力的情境時,家庭成員、朋友、鄰 居或其他人能提供個體生理、心理、訊息、工具或物質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援助和支持。

社會支持能給予老年人在物質的資助、相關訊息的提供以及情緒的支持,有益於個人生 理及心理健康,使得老年人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滿足,同時在人際互動中感覺到自己是被 愛的、關懷的和受尊重的,進而增加對生活的滿意度(杜玉楨,1996)。老年人口的社會 支持網絡,基本係指提供老人的廣泛性支持,而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的一部分,對老年 人口而言,家庭支持的強弱將影響是否滿足老人的需求,以及是否得到適當良好的照 顧。林松齡(1993)研究指出,老人支持來源主要侷限於家族成員的配偶、兒子與媳婦等。

因此瞭解家庭、社會支持對於適應老年生活可提供的協助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1.退而不休,讓人生活得更充實、精采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老年生活也日益增長,使得老年人要面對更多重大事 件的衝擊。傳統農業社會中,老年人是經驗和財富的傳承者,受到尊重,然隨著工業 化與都市化的進步、科技的發達,老年人卻成為被遺忘的一群,甚至對老年人有保守、

無生產力、囉唆嘮叨、動作緩慢等負面的刻板印象與迷思,形成年齡歧視。在全球經 濟與文化因素轉變下,現今家庭結構亦出現改變,過去三代同堂、含飴弄孫的晚年已 不常見,在缺乏兒孫的照顧與關懷下,老人心裡容易產生不安與孤寂感;隨著年歲增 長,伴隨的是身體機能日漸衰退,進而變得體弱多病,甚至是罹患慢性病需要長期照 顧;在退出職場後,面臨著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的降低、人際關係的淡薄、空閒 時間的增加等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觀念態度上的衝擊;甚至隨著年歲越長,還要面臨配 偶離去的傷痛、身邊老友的凋零等,對晚年生活產生多重不利的影響。

此外,行政院主計處受雇員工動向調查結果顯示,在1991 年時 60 歲以上始退休 的比例高達74.1%,但到了 2005 年卻降至 32.7%;相對的在 1991 年 50 歲至 59 歲退 休的比例僅為21.8%,但是到 2005 年卻大幅提高為 50%,顯示台灣目前退休年齡主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集中於50 至 59 歲,60 歲以上才退休者佔少數,至 2008 年底員工平均退休年齡約 56.5 歲(內政部主計處,2009),退休年齡的降低,除了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生產力與競爭 力,更顯示了退休後老年生涯時間的延長。

老化是人生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但退休並不是社會活動的停止或結束(江亮演,

1993),而是從一個原來的歷程邁向另一個嶄新的旅程。因為平均壽命的延長與退休年 齡的提前,老人必須要度過一段漫長的老年生涯,退休後的生活將面臨許多調適上的 問題,如健康的衰退、經濟來源的減少、社會角色的改變、人際關係的疏離及心理或 精神方面的變化,如果無法適應這些變化,將會影響個人生活樂趣、身心健康,也會 影響生活品質。Skinner 亦曾說:「步入老年就像是訪問另一個國度,如果在訪問之前 先有充分的準備,你就更能享受它」(引自湯曼琪,1984)。廖榮利(1986)的研究亦發現 退休前曾做過安養計畫的老人,對退休後的生活適應較佳。是以,如果能在退休前事 先考慮潛在的需求與問題,儘早進行老年生活規劃與準備,必然能更適應退休後的生 活並安享愉快的晚年。因此,老年人如何來善用及調適退休後的生活,讓自己的後半 段人生過得充實與精彩,是目前老化社會裡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也是研究者的動機。

2.家庭、社會支持對老年生活適應的影響與轉變

社會支持網絡在老人的退休生活中具有緩和生活壓力之功能(高迪理,1991),老 年人若無法獲得充分的社會支持網絡來調適退休後角色上的轉變,在生活上可能無法 面對身體狀況的日益退化、經濟狀況的衰退,也可能無法承受婚姻中失去老伴的痛苦,

或者是生理的病痛、寡居、死亡的逼近……等等的變化與問題。對老年人社會支持體 系的研究一再顯示家庭及朋友對老年期心理適應的重要性。周玉慧、莊義利、楊文山 (1998)研究指出,情感性的社會支持對老人的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實質上的社會 支持可幫助其日常生活起居,滿足老人的需求;情緒上的社會支持可了解老人心裡真 正的聲音,正視老人的需要。老年人在生理與經濟上均有衰退現象,亦可能會出現寡 居或喪偶,和他人的互動因而減少,當老年人面臨壓力時,若無法藉由社會支持有效 的紓解,則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社會支持對老年人身心健康顯得格外重要。

家庭支持是人們最基本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對於生活適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 老年人而言,家庭更是主要的照顧及支持來源。老年時期的家庭生活面臨著婚姻關係 的再適應,鰥寡適應及代間關係適應等方面,尤其是因為生理及精神衰退的緣故,更 需要家人、親屬和朋友的照顧與支持網絡。有研究指出,老年失偶婦女的支持網絡或 社會支持指的是能提供友誼、生活協助、建議或個人照顧的人,其重要組成通常是指 高齡人口的子女、好友、鄰居和其他親屬等,支持的類型可區分為經濟金錢的支持、

日常生活事物的支持(如交通、家事等)、社會或是精神情感上的支持(如閒聊慰藉)。 所得的保障及健康的維持亦是老年人口能否安享晚年生活的兩大關切的議題,然而健 康是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最關鍵的因素,健康狀況不良不僅會耗盡所有得積蓄,使生 活陷入困境,且長期需人照顧造成家人的社會心理負擔,更重要的是依賴他人照顧的 生活容易使老人失去自尊、心生不滿和充滿絕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北市為例

面對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使得奉養的人口越來越少,退休後 的生活需要依靠自己或配偶的可能性激增,家庭奉養式微,再者,隨著傳統家庭結構 解組,有偶婦女勞工參與的增加,家庭照顧人力減少,均使得家庭功能與支持網絡逐 漸薄弱。此外,目前多數研究仍將家庭支持納入社會支持中一項作概略性探討,少數 研究將家庭支持應用於婚姻生活的適應、工作與家庭的衝突與調適、角色衝突及青少 年的主觀壓力與情緒之研究,而探討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研究卻屈指可數。家庭生活對 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家庭功能是無法被取代的,在現今人類壽命延長與 少子化趨勢影響下,實有必要再深入了解家庭支持對老年生涯適應的轉變與影響,此 為研究者想要探究之動機。

3.預作準備,以面對未來漫長的老年生活

在二十世紀初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二十世紀末已轉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根據

在二十世紀初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二十世紀末已轉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根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