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以台北市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以台北市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屆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立. 陳信木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 sit. y. Nat. The Retirees Post-retirement Adaptation and their Family and Social. n. al. er. io. Support: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Ch. engchi. 研究生. i n U. v. 莊馨然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i.

(2)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中文摘要 我國自 1993 年進入高齡化國家以來,人口老化的速度相較於歐美國家更為迅速驚 人,高齡少子化的影響下,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此意味著對老年退休生涯的重新詮 釋。退休是生命歷程中的重大轉折點,現代退休者通常需面臨 20-30 年以上漫長退休生 活,如何能活得老、活得好,增進老年退休的生活適應,是當前重要課題。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市退休人員於退休後的生活適應歷程,以及在適應過程中其家 庭、社會支持的支援現況,採用深度訪談法,共訪談了 10 位年齡為 56 歲至 82 歲、居 住於台北市且從職場退出 2 年以上之已退休人員。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 受訪者的家庭支持之於家庭適應的支援情形,係以情緒性支持為最重要,獲得的主要 來源為子女、孫子女,其次為配偶、兄弟手足,顯見晚輩的陪伴與所提供的情緒慰藉 是退休後生活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 2. 其次在工具性支持方面,則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由傳統仰賴子女轉變為傾向自我規 劃、準備,甚至還需要提供子女、兄弟手足協助;至於在意見、資訊傳遞的訊息性支 持,則是採雙向交流、互動的溝通模式進行。 3. 退休代表著社會地位的改變、人際關係的疏離等,然而透過休閒娛樂的選擇安排、終 身學習及志願服務的參與等,甚至從中獲得自我成長與貢獻的成就感,降低喪失社會 地位的失落感。 4. 經由政府單位、社會機構等主動提供有關健康、居住安養、休閒娛樂及教育、志工等 訊息,使得人們得以尋求合適的支援甚至提前準備。 5. 從支持的來源區別,志同道合的老友與其他親友鄰居則提供簡易的物質支援或資訊, 而老友所提供的情緒支持則非親友或鄰居可相比擬,但是人際關係的窄化確是不爭的 事實。 6.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與知識水準的提升,受訪者多數無退休適應不良的問題,對於面 對臨終的態度與安排,也多能坦然接受。此外受訪者皆認同維持身體健康是適應退休 生活的首要目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本研究發現,提供以下建議: 1. 未來能透過教育來加強家庭傳統價值,維持優良孝道觀念。 2. 在老年生活消費上建立補貼或優惠制度,紓緩經濟壓力、加強居住硬體設備並考量安 養機構普及化、廣設老人活動中心。 3. 提供多元休閒選擇以維持人際互動、宣導志願服務以傳承經驗並發揮所長。 4. 結合社區環境並使老人教育課程多元化、政府主動推廣醫療照護訊息,讓大家能預先 認識而預作準備。. i.

(3)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Abstract Since Taiwan became an aging country in 1993,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ging rate has been more dramatic tha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addition to being a new aging country, decrease in fertility rate has turned Taiw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into reverse pyramid. 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a need to re-interpret senior post-retirement plans. Retirement is a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life; yet, retirees now face, on average, 20-30 years of retirement which is substantially longer then before. For citizens to - as captured in a Chinese saying‘live long live good’,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post-retirement life becomes a critical ques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retirees of Taipei City, their post-retirement adaptation, and family and social support received after retirement. This stud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0 retirees, between the ages of 56-82 and have retired for at least 2 year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 1. In terms of family support, emotional sustainment ranks 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Furthermore, the majority of interviewees reported that their source of emotional support are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then followed by spouse, family and friends. This shows company and emotional consolation provided by junior generations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whether or not the retirees adapts to the post-retirement life. 2. Secondly, in terms of instrumental support, traditional tendency to rely on children has changed, retirees now prepare and plan by themselves, as align with the change in social structure. Sometimes the retirees even provide assistance to their children, siblings and friend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support, interviewees reported a more balanced two directional and intera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yet another difference from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3. Retirement means change of social statues, distancing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tc., but through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rrangement,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 volunteer participations, retirees gain confidence in sel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contribution, and consequently decrease feeling of uneasiness with the change in social statues. 4.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government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on health, living arrangement,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and volunteering opportunities, makes it possible for retirees to find suitable resource and prepare before retirement takes place. 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ort source, old friends and other friends/neighbors may both easily provide material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yet a major distinction lies i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the fact that only old friends can offer emotional consolation. Hence, limited personal relationship still remains an irrefutable fact. 6.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crease in knowledge accessibility,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reported no serious adaptability issues. Furthermore, they generally hold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the end of life and their arrangement, accept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life with embracement. Finally, all interviewees identified leading a healthy life to be the prime goal in post-retirement lif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The value of family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future education to stress and maintain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2.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vote specific senior subsidy and other incentive programs, because relieving financial pressure would be key to stabilizing post-retirement life. Furthermore, policies on facility and hardware establishment should focus on poularizing senior homes and dissemination of senior activity centers. 3. Options fo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should be expanded to maintain 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volunteer promotion, as these are effective ways for retirees to share their valuable life experience as well as crucial source for confidence-building. 4. Education on the diversity of post-retirement life and information on health care should be community-based, rendering knowledg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population would better encourage understanding and preparation before retiremen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政 治. 大. 立. 老年社會............................................................................................ 7. 第二節. 退休生活適應.................................................................................. 10. 第三節. 社會支持.......................................................................................... 21. 第四節. 家庭支持.......................................................................................... 27. ‧. ‧ 國. 學. 第一節. er. io. sit. y. Nat. n.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2 a v 第一節. i l C n hengchi U 研究方法.......................................................................................... 3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4. 第三節. 訪談對象.......................................................................................... 34. 第四節. 訪談大綱.......................................................................................... 3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語結果.................................................... 39 第一節. 受訪者個案描述.............................................................................. 39 I.

(6)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第二節. 家庭適應現況與分析...................................................................... 42. 第三節. 社會適應現況與分析...................................................................... 63. 第四節. 個人適應現況與分析...................................................................... 79.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建議 .................................................................................................. 91.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 93. 政 治 大. 學. ‧ 國. 參考文獻................................................................................ 94 立. 表 目 錄. ‧. 表 2-2-1 生物層面老化的理論重點 .............................................................. 14. sit. y. Nat. io. n. al. er. 表 3-3-1 深度訪談對象名單 .......................................................................... 35. C h圖 目 錄 U n i engchi. v. 圖 3-2-1 研究架構 .......................................................................................... 34. II.

(7)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一、 高齡化時代來臨,老人問題不容忽視 由於科技與經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醫療的進步與營養情況改善,人們的平均壽 命普遍延長,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人口老化已成為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聯合 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當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達到 7%時,即達到 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的門檻,當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提高至 14%時,則達到高 齡社會(aged society)的門檻,當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在提高到 20%時,將達 到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的門檻。我國從 1993 年開始進入人口高齡化國家,截 至 2008 年底,台閩地區 65 歲以上人口數達 2,402,220 人,佔總人口比率為 10.4% (內政 部,2009),根據行政院經建會(2008)推估,到 2017 年高齡人口佔總人比率將增加為 14%, 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2025 年將再增加為 20.1%,邁入所 謂的超高齡社會,估計由高齡化社會轉變為高齡社會約需 24 年,而由高齡社會轉變為 超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更縮短為 8 年,由此數據可知,我國人口老化指數直線升高,人口 高齡化之歷程將愈來愈快。隨著出生率的降低與年齡的老化,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 其象徵的意義不僅是老年人口的增加,更代表著社會結構的重組及對老年退休生涯的重 新詮釋(蔡培村,1996),亦突顯出老人問題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因應人口結構改變 所帶來的老人問題已不容忽視。.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C. v. hengchi 二、 適應漫長退休生活,才能活得老、活得好 人生每一個發展階段皆有其發展任務和危機,退休是人生重大事件,是生命歷程中 不容忽視的轉折點。隨著國人退休年齡的提前、平均餘命的延長,現代退休者通常需經 歷 20~30 年以上的漫長退休生活,而退休之後所伴隨著的,是失去固定的經濟收入、閒 暇時間的增加,一個原本有秩序的生活結構、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出現顯著的改變,以 及喪失工作身分與意義等(朱芬郁,1998),因此如何能活得老、活得好,促進老年退休 的生活適應,實為重要當前的重要課題。. 三、 老年生活面臨身心靈的轉變 傳統農業社會中,敬老尊嚴是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老」代表的是經驗的累積, 是一種身分地位的提升(徐麗君、蔡文輝,1985)。然而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社會型態 在經歷工業化、都市化及現代化的影響下,漸漸淡出生產主力市場的老人,於步入黃昏、 1.

(8)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逼近殘霞晚秋之際,除了要面對生理機能的快速退化,體驗衝突、矛盾、不適等人生旋 律的重大改變,還要面對家庭奉養式微、社會地位低落、經濟來源匱乏、社會人際關係 疏離等而出現被排斥與遺忘的感覺,當面對這些感覺與壓力時,常造成心理上的焦慮與 不安,而如何能紓緩這些壓力,此時,社會支持便是可運用的一種資源(杜玉楨,1996)。. 四、 社會、家庭支持協助適應老年 Caplan(1974)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面臨具有壓力的情境時,家庭成員、朋友、鄰 居或其他人能提供個體生理、心理、訊息、工具或物質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援助和支持。 社會支持能給予老年人在物質的資助、相關訊息的提供以及情緒的支持,有益於個人生 理及心理健康,使得老年人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滿足,同時在人際互動中感覺到自己是被 愛的、關懷的和受尊重的,進而增加對生活的滿意度(杜玉楨,1996)。老年人口的社會 支持網絡,基本係指提供老人的廣泛性支持,而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的一部分,對老年 人口而言,家庭支持的強弱將影響是否滿足老人的需求,以及是否得到適當良好的照 顧。林松齡(1993)研究指出,老人支持來源主要侷限於家族成員的配偶、兒子與媳婦等。 因此瞭解家庭、社會支持對於適應老年生活可提供的協助是有其必要性的。. 立. ‧ 國. 學. 研究動機與目的. 1.退而不休,讓人生活得更充實、精采 a. er. io. sit. y. Nat. 一、 研究動機. ‧. 第二節. 政 治 大. n. iv l C n hengchi U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老年生活也日益增長,使得老年人要面對更多重大事. 件的衝擊。傳統農業社會中,老年人是經驗和財富的傳承者,受到尊重,然隨著工業 化與都市化的進步、科技的發達,老年人卻成為被遺忘的一群,甚至對老年人有保守、 無生產力、囉唆嘮叨、動作緩慢等負面的刻板印象與迷思,形成年齡歧視。在全球經 濟與文化因素轉變下,現今家庭結構亦出現改變,過去三代同堂、含飴弄孫的晚年已 不常見,在缺乏兒孫的照顧與關懷下,老人心裡容易產生不安與孤寂感;隨著年歲增 長,伴隨的是身體機能日漸衰退,進而變得體弱多病,甚至是罹患慢性病需要長期照 顧;在退出職場後,面臨著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的降低、人際關係的淡薄、空閒 時間的增加等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觀念態度上的衝擊;甚至隨著年歲越長,還要面臨配 偶離去的傷痛、身邊老友的凋零等,對晚年生活產生多重不利的影響。 此外,行政院主計處受雇員工動向調查結果顯示,在 1991 年時 60 歲以上始退休 的比例高達 74.1%,但到了 2005 年卻降至 32.7%;相對的在 1991 年 50 歲至 59 歲退 休的比例僅為 21.8%,但是到 2005 年卻大幅提高為 50%,顯示台灣目前退休年齡主要 2.

(9)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集中於 50 至 59 歲,60 歲以上才退休者佔少數,至 2008 年底員工平均退休年齡約 56.5 歲(內政部主計處,2009),退休年齡的降低,除了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生產力與競爭 力,更顯示了退休後老年生涯時間的延長。 老化是人生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但退休並不是社會活動的停止或結束(江亮演, 1993),而是從一個原來的歷程邁向另一個嶄新的旅程。因為平均壽命的延長與退休年 齡的提前,老人必須要度過一段漫長的老年生涯,退休後的生活將面臨許多調適上的 問題,如健康的衰退、經濟來源的減少、社會角色的改變、人際關係的疏離及心理或 精神方面的變化,如果無法適應這些變化,將會影響個人生活樂趣、身心健康,也會 影響生活品質。Skinner 亦曾說:「步入老年就像是訪問另一個國度,如果在訪問之前 先有充分的準備,你就更能享受它」(引自湯曼琪,1984)。廖榮利(1986)的研究亦發現 退休前曾做過安養計畫的老人,對退休後的生活適應較佳。是以,如果能在退休前事 先考慮潛在的需求與問題,儘早進行老年生活規劃與準備,必然能更適應退休後的生 活並安享愉快的晚年。因此,老年人如何來善用及調適退休後的生活,讓自己的後半 段人生過得充實與精彩,是目前老化社會裡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也是研究者的動機。. 立. 政 治 大. 2.家庭、社會支持對老年生活適應的影響與轉變. ‧ 國. 學. ‧. 社會支持網絡在老人的退休生活中具有緩和生活壓力之功能(高迪理,1991),老 年人若無法獲得充分的社會支持網絡來調適退休後角色上的轉變,在生活上可能無法 面對身體狀況的日益退化、經濟狀況的衰退,也可能無法承受婚姻中失去老伴的痛苦, 或者是生理的病痛、寡居、死亡的逼近……等等的變化與問題。對老年人社會支持體 系的研究一再顯示家庭及朋友對老年期心理適應的重要性。周玉慧、莊義利、楊文山 (1998)研究指出,情感性的社會支持對老人的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實質上的社會 支持可幫助其日常生活起居,滿足老人的需求;情緒上的社會支持可了解老人心裡真 正的聲音,正視老人的需要。老年人在生理與經濟上均有衰退現象,亦可能會出現寡 居或喪偶,和他人的互動因而減少,當老年人面臨壓力時,若無法藉由社會支持有效 的紓解,則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社會支持對老年人身心健康顯得格外重要。.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家庭支持是人們最基本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對於生活適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 老年人而言,家庭更是主要的照顧及支持來源。老年時期的家庭生活面臨著婚姻關係 的再適應,鰥寡適應及代間關係適應等方面,尤其是因為生理及精神衰退的緣故,更 需要家人、親屬和朋友的照顧與支持網絡。有研究指出,老年失偶婦女的支持網絡或 社會支持指的是能提供友誼、生活協助、建議或個人照顧的人,其重要組成通常是指 高齡人口的子女、好友、鄰居和其他親屬等,支持的類型可區分為經濟金錢的支持、 日常生活事物的支持(如交通、家事等) 、社會或是精神情感上的支持(如閒聊慰藉)。 所得的保障及健康的維持亦是老年人口能否安享晚年生活的兩大關切的議題,然而健 康是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最關鍵的因素,健康狀況不良不僅會耗盡所有得積蓄,使生 活陷入困境,且長期需人照顧造成家人的社會心理負擔,更重要的是依賴他人照顧的 生活容易使老人失去自尊、心生不滿和充滿絕望。 3.

(10)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面對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使得奉養的人口越來越少,退休後 的生活需要依靠自己或配偶的可能性激增,家庭奉養式微,再者,隨著傳統家庭結構 解組,有偶婦女勞工參與的增加,家庭照顧人力減少,均使得家庭功能與支持網絡逐 漸薄弱。此外,目前多數研究仍將家庭支持納入社會支持中一項作概略性探討,少數 研究將家庭支持應用於婚姻生活的適應、工作與家庭的衝突與調適、角色衝突及青少 年的主觀壓力與情緒之研究,而探討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研究卻屈指可數。家庭生活對 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家庭功能是無法被取代的,在現今人類壽命延長與 少子化趨勢影響下,實有必要再深入了解家庭支持對老年生涯適應的轉變與影響,此 為研究者想要探究之動機。. 3.預作準備,以面對未來漫長的老年生活 在二十世紀初是「人生七十古來稀」 ,二十世紀末已轉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根據 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2009)資料顯示,男女平均餘命在 1958 年以前皆未達 65 歲,而 截至 2008 年底,我國男女平均餘命已高達 78.5 歲,隨著醫療的進步、科技的發達, 長壽已不是件難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都將擠身於老人之林,如何能讓自己在漫 長的老年生涯中,過著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達到成功、活躍的老年,是研究者探 究的動機,期望藉此能在未踏入老年之時,趁早未雨綢繆,做好準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 研究目的. y. Nat. sit. n. al. er. io. 老化乃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隨著營養與衛生的改善,醫療與科技的進步,國人的平 均壽命延長,面對著養兒防老觀念的改變,在漫長的老年生活裏,如何能活得老、活得 好、活得有尊嚴,促進老年人的生活適應,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基於上述研究動機, 本研究希望能達到以下的目的:. Ch. 1. 了解目前退休人員生活適應現況;. engchi. i n U. v. 2. 了解目前退休人員的家庭支持於退休生活適應的運用與協助; 3. 了解目前退休人員的社會支持於退休生活適應的運用與協助; 4.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及人員作為未來福利政策之參考。.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 退休人員 我國現行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工年滿 55 歲、工作年資滿 15 年以上者可申請自願退 休,公教人員依據退休法規定年滿 60 歲、工作年資 5 年以上者可申請自願退休,而勞 4.

(11)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工與公教人員年滿 65 歲者皆須命令退休。平均壽命的延長使得國內外都有考量延長退 休年齡的趨勢,但是國內目前實際情形集中於 50 至 59 歲即申請退休,60 歲以上才退休 者所佔比例甚少。退休年齡的降低突顯了退休後生活的漫長與生活適應的重要性,因此 考量文化背景、社會規範,以及退休人員的身、心狀況整體定義,本研究所稱退休老人 係指首次退出職場並滿 2 年以上之人員,而退休原因在公、教、勞工則依其相關規定, 自營工作者則依其自由心證認定。. 二、 退休生活適應 退休則是改變個體經濟能力,退出工作行列的關係,以適應個體轉換另一種人生角 色的過程(Atchley,1988)。而生活適應是指個體為了與其生活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 種反應(張春興,1995),因此本研究將生活適應定義為退休老人對於個人與環境互動下 所產生良好的生活適應,將生活適應的內容分為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及個人適應(含生 理與心理)三個層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三、 社會支持. ‧.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與其社會網絡(家人、朋友、鄰居或專業協助者等)互動的過程 中,個體得到服務性或實質性的幫助、情感性的扶持或訊息的提供,來滿足個體本身的 需求,幫助個體紓解壓力、促進其生活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加幸福感。因此, 本研究參酌曾秀卿(1998)對社會支持之定義,認為社會支持的功能涵蓋情感性、實質性 與訊息性等三大基本元素。此外,本研究的對象為退休人員,其退休後生活的主要活動 範圍為家庭與社會,其接觸成員包含家人、親戚、朋友、舊同事、參與社團或是志願服 務接觸的夥伴,因此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來源係來自這些人員提供並給予的協助,但為 與家庭支持來源有所區隔,本研究所指社會支持來源不包含父母、手足、配偶與子女。.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四、 家庭支持 家庭具有極高的親密度及緊密的結合,強調彼此相互的責任,提供個體面對面的互 動、強烈的支持及認同感,當個人遭遇困難時,最先會向自己的配偶、父母或手足尋求 支持,因此家人是個體最主要的支持來源,基此,家庭內的支持結構係由父母、手足、 夫妻與親子所組成,本研究所探討的家庭支持來源係指父母、手足、夫妻與親子。此外, 家庭支持屬於社會支持中最重要且基本的一種,因此家庭支持的功能亦涵蓋情感性、實 質性與訊息性等三大基本元素。. 5.

(12)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 研究主題的限制 科技醫療的日益發達,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為社會與個人帶來了新的意義與問題。 老年學涵蓋的學術領域廣泛,涉及生物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及教育學……等,其內涵 包括老年人的生理與健康照顧、心理發展與適應問題、老年教育需求、退休後空閒時間 的安排等,已逐漸受到多方的關注與探討。關於老人的退休生活適應、規劃相關的議題, 涵蓋有經濟保障、醫療照護、居住安養、休閒娛樂、教育、社交活動、生活支持協助等, 而老年人對這些問題的需求程度不一,並受到現實生活中居住環境、性別、教育程度、 退休前職業類別……等條件的影響,因此想要全面探討老年社會與生活適應問題,必須 在選擇研究的老人對象時考慮上述影響因素。. 政 治 大. 研究者對於老年相關主題之研究,未能涵蓋老年人之全部問題。本研究只探討老年 社會現象與目前生活適應情形為何?目前家庭、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的運用情形與影 響?甚至能透過心理調適對生命老化的認知坦然以對,克服死亡的恐懼以開展生命嶄新 的另一頁,維持生命的尊嚴。. 立. ‧ 國. 學. ‧.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n. al. er. io. sit. y. Nat.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眾多,研究者僅能從政府統計資料、書籍、期刊及相關研究論 文進行老年相關課題的文獻探討與研究,並尋求適當之退休老人作為訪談對象,依據受 訪者的回答作歸納描述,因此未能對老人的實際生活狀態作全面、普遍性的量化調查。. 三、 研究推論的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經費的影響,且對研究對象所知有限,因此僅針對台北市部分 地區的退休老人進行滾雪球抽樣訪談。由於抽象類別有限,且城鄉社經條件有異,故訪 談研究結果推論無法推及到全國退休人員。. 6.

(13)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老年社會. 工業革命後,糧食生產增多、經濟環境發展與醫療衛生等方面的進步,這些改善提 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也急速降低了人類的死亡率,改變了社會結構。二十世紀人口增 長是事實,其中老年人口的增加更是一項重要的發展,老年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因社會 環境的改善,使得人們能活得更久,另一方面則是因節制生育使得出生率下降,出生嬰 兒數的減少,導致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增加,這種現象在已開發國家中更為顯著,也 引起世界各先進國家對老年議題的關注。. 一、 老化的概念與界定.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老化是一種複雜的概念,關係到心理、生理、年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其意義的賦 予和詮釋,故涉及個體、結構、文化、歷史的要素(邱天助,2007)。老化的表現是多樣 性的,紐豪夫婦( Robert Neuhaus & Ruby Neuhaus)指出: 「現存的老年理論,沒有一個能 適合所有的老年現象;因此,老年可能是好幾種原因所致」(引自徐麗君、蔡文輝, 1985:19)。由於老年人的身心狀況和社會發展不同且特殊,因此個體進入老年的時間和 老化程度也有所差異,老年老化的過程所牽涉的層面相當廣泛,包括下列層面:. sit. y. Nat. n. al. er. io. 1. 年歲老化(chronological aging):係指一個人從出生以後所累積的年歲,年紀越大, 年歲老化程度越深。年歲越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減低,對外在干擾因素的抵 抗力越弱(蔡文輝,2005)。. Ch. engchi. i n U. v. 2. 生理老化(biological aging):係指人體結構和生理上的長期衰老。老化是一種衰退過 程,在此過程中,個人的精力減退,無法維護本身應有的功能,導致工作能力的減 低(徐麗君、蔡文輝,1985:21)。疾病的抵抗力減少會使得生理老化加快,老年人手 腳不靈活、反應遲鈍、重聽及消化系統能力退化等都是生理老化的徵象,這些主要 都是個體健康狀況的衰退現象。 3. 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係指個人行為上的老化現象,它反映個人的成熟程 度以及個人對緊張壓力的調適和應對能力,對於老年人頑固、保守、持舊等刻板印 象,皆是心理老化的徵象。面對新經驗的態度、對變遷的適應能力、對生命的看法 等,都能影響一個人的心理老化(蔡文輝,2005)。心理學者認為老人的心理特徵是 表現在老人的人格上,因此在老人的界定上,心理學上是以老人的人格為指標(洪 錫井,1994)。 4. 功能老化(functional aging):係指年齡增長所導致工作能力效率的降低,如視力減 退、耐力不足等,這也是限齡退休制度設計的影響原因之一(蔡文輝,2005)。 7.

(14)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5. 社會老化(social aging):係指個人因年齡老化而導致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的改 變。由於社會對老年人的要求和期待跟對年輕人不同,因此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行 為規範就跟其他社會成員不一樣(蔡文輝,2005)。 綜合以上,從各個不同層面來看老人,生理上的老人,是指身體機能的退化;心理 上的老人,是指沒有求新慾望,態度保守、固執;社會地位上的老人,是指在社會上的 地位與角色的變化,從主要變為次要,甚至變為不重要。生理、心理、社會地位上的老 人雖與年齡有關,卻無法與一般認知的 65 歲年齡吻合,因此年歲老化只能說是年齡增 長,一個人是否老化往往還是要看生理、心理、功能以及社會老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而 定。. 二、 老年生活問題. 政 治 大. 高齡化社會的問題,除了人口結構改變的社會面問題,主要還是源自於老人本身的 問題。老人本身的問題,是生命週期現象具體的表現,人的一生,從出生、幼年、青壯 年、老年而至死亡,到老年時,在經濟資源、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生活安排、身心健 康等方面,均會產生與青壯年時不同的巨大變化。就老人而言,可用「貧、病、孤、閒」 四個字來代表老人所面臨的問題:「貧」是指收入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開銷,這也是 老人最大的問題;「病」是指身體機能退化、體弱多病,尤其是慢性病甚至失能,需要 長期照顧;孤獨,沒有老伴,鮮少與親朋好友往來,甚至沒有與兒孫同住,得不到兒孫 的照顧與關懷,此為「孤」;老年時,自工作崗位退下,空閒時間太多,如時間安排不 當或不知如何打發,又缺乏再就業的機會,此為「閒」(于宗先、王金利,2009:136-137)。.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一般而言,多數的人在退休後的晚年容易遇到下列六項問題(呂寶靜,1997):身體 器官和功能衰退、健康惡化問題;收入減少的經濟不安全問題;新社會角色的適應問題; 孤獨、空虛、失落等情緒問題;自由時間增加,從事休閒活動安排的問題;面臨死亡來 臨的問題等等。再者,Havighurst(1981)亦列舉出六項老年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即設法適 應健康與身體衰弱;退休和收入減少;配偶失去,與同年齡的老人建立友誼;新社會角 色規範和設法找到合適的居住環境等問題,此六個問題的適應能力很可能影響老人的心 理狀態(引自邱天助,1993)。. Ch. engchi. i n U. v. 人到老年之前,若無意識到老人的種種問題,或是意識到卻因本身條件與環境因素 的限制,仍無可免除遭遇到這些問題,因此可歸納出老人會面臨的問題如下: (一)健康與醫療問題: 人老了,不僅表示歲數增加了,也表示身體器官機能衰退,即使給予最好的保 健,也只是將健康問題延後而已,根據王雅臣(1998)、許皆清(2000)研究指出退休後 對身體機能造成的影響,有感官知覺遲鈍、高危險群、殘障或行動不便,面臨老化 的衰退與疾病等。因此,老人的健康問題,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年紀越大,身體的疾病越多,越需要醫療,老人的健康與醫療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8.

(15)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二)經濟資源問題: 老人大多自勞動市場退休,因此經濟資源需要依靠退休之前的儲蓄,若儲蓄不 足或沒有儲蓄,就會面臨生活安全保障的問題。老人的另一種經濟來源是依靠家 庭,與子女共同生活,或是由不同住的子女來奉養,意即以家庭內的資源移轉來解 決經濟資源問題。然而傳統家庭結構解組,奉養功能式微,子女婚後因顧及就業與 居住問題,在緊張忙碌的生活及高度競爭的現實客觀環境影響下,使他們自顧不 暇,遑論奉養。家庭養老功能式微,甚至有些老人失去家庭的依靠,而變成社會問 題。老人最後的經濟來源,是依賴社會與政府所建立的福利制度,如社會保險(如 國民年金) 、社會救助(如敬老津貼、老農津貼等)以及職業年金(退休金) ,政府 成為老人經濟資源的最後依靠者與提供者,未來青壯年需負擔極重的稅賦來承擔老 人的經濟。根據呂寶靜(1997)研究指出,個人在成年期經濟資源的多寡會影響其老 年經濟安全作準備,而石集成(1991)、曾美玲(1992)及鄭諭澤(2005)研究指出當老人 的經濟不安全感越低,生活適應越好,經濟滿意度越高則生活滿意度也越高。因此 經濟安全與否,對於老年生活保障有極大的影響,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子女奉養式 微,最可靠的方式莫過於自己儘早規劃老人的經濟安全、未雨綢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三)心理與社會調適問題:. ‧. 人是群居社會的族群,存在社會各個不同層次中,人因老化而產生的改變,除 了身體器官機能從佳境到衰退外,心理會產生孤獨寂寞感,且會有面臨子女離去、 親友亡故之孤寂。在社會中的角色亦有結構性的變化,從主要者變為次要者,甚至 無足輕重而遭受歧視,從職場經濟活動的決策者轉變為退休者,生產者變為純消費 者,家中經濟主要來源者變為受扶養者,原本居於社會化主導者卻變為被社會化的 人。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將會使老人產生角色能力不足、角色衝突、新角色無法接 受或適應等,老人的社會調適是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社會支持是個人遭遇重大壓力 時的調適資源,對生活適應具有正面的調適作用,是預測生活滿意度最重要的變 項,能促進適應危機和改變(黃璉華,1992),因此善用社會支持可協助老人解決心 理與社會調適的問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四)居家安排問題: 以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的觀點,步入老年時家庭型態已進入空巢時 期,將會面臨到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多,家庭中權力關係的改變,家務工作的再分配 等,尤其是與配偶關係的協調與否,更是嚴重影響晚年的生活。根據劉淑惠(2008) 研究發現,已婚的高齡者較未婚者的生活滿意度高。此外,根據吳坤良(1999)的研究 結果指出,與家人同住者比獨居者有較好的生活適應,因此若是為獨居、喪偶、無 子女家人的老人,其晚年生活的適應問題是值得重視的。 (五)休閒與照護問題: 較富裕的健康老人,因不受財力限制,可從事高消費支出的旅遊活動,較有閒 暇時間參與老人教育或再就業;不健康的老人,因疾病需要人照顧的時間拉長,家 9.

(16)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庭中主要負責照護者為配偶,其次為子女(媳) ,而老人的照顧是需要勞動時間密集 的投入,耗錢又耗力,往往造成家庭財務的龐大負擔。在高齡化社會下,老人安養 問題越發突顯其重要性,老人除了居家照顧外,適合老人居住與養護的設施益顯重 要,因此老人安養問題包括經濟與社會層面,老人本身、家庭與政府皆須負責規劃 老人安養與長期照顧的福利政策。 高齡化已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而每個人都會有變老的一天來臨,在此之前,若 我們能對老年生活有所認識,並對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預作規劃與準備,將有助於未來 晚年生活過得更愉快、更充實。. 第二節. 退休生活適應. 政 治 大. 退休是人生旅程中生命歷程的轉捩點,代表著個人生命的昇華,是每個人皆會面臨 到的課題。在退休之後,個人面臨的是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再加上疾病的威脅、生 理機能的老化、經濟收入的改變、社會地位的喪失等,均使得退休者的生理、心理產生 很大的變化,而呈現複雜難以預測的現象。如何協助退休者在人生的另一個重大階段 中,減少生活壓力、保有樂觀態度、獲得生活樂趣,同時自覺生活有意義,並繼續追求 人生的重要目標,使退休生活更滿意、更圓融,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立. ‧. ‧ 國. 學. y. sit. n. al. er. io. (一)退休的定義. Nat. 一、 退休的意涵. i n U. v. 所謂「退休」 ,依其字面意義,有撤退、離開工作、暫時休息或長期休息之意(廖靜 芝,1987)。退休制度的建立係德國在西元 1884 年時,由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首相 提出,當時是為了謀求勞工團體之福利,以及保障工人生活安全而提出之構想,至 1887 年完成立法,規定 65 歲強迫退休的年齡標準,留傳至今,乃成為大多數國家退休的年 齡界線(謝榮茂,2003)。因此「退休」是指職業上制度化的規定退休,而非指從生活中 退休,或是自社會團體中退出;因此退休應該是個體局部在職業上的改變,仍然有其積 極性的一面(朱坤連,1996)。. Ch. engchi. 隨著時代的演進,各學者對於退休的看法各有其論點。蔡培村(1996)認為退休是個 人長期所從事的職業暫時或永久的終止,其退休行為是以全然或漸進的方式達成,並由 於以往長期提供勞務而獲得退休金之報酬,以維持其晚年生活。劉梅君(1993)綜合有關 退休的定義提出下列三種看法:1.退休是一種行動或事件,是指「放棄工作,而以休閒 為重心,非以勞力為重心的生活開始」 ;2.退休是一種過程,包含退休的準備、退休的態 度,引起退休的情況及個人對退休的調適等,因此,退休並非「全有或全無」的現象; 3.退休是一種「無角色的角色」 。鄭諭澤(2005)認為退休是指個體退出工作崗位,以適應 10.

(17)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另一種人生的角色,有重新出發之意涵,代表一個人日常生活時間安排及生活方式的改 變過程。 國外學者 Atchley(1988)認為退休本身涵蓋多種意義,它是改變個體經濟能力,退出 工作行列的關係,以適應個體轉換另一種人生角色的過程。換言之,退休係指個體退出 工作崗位,並接受退休角色的一種過程,它影響個體的收入、家庭與生活。Theriault(1994) 指出退休為每一位從事工作的人所必經的過程,在談及退休的內涵時,它通常被當作是 一種心理社會轉換的過程(引自鄭諭澤,2005)。 綜合以上學者為退休所界定的意義,「退休」從積極方面來說是一種變遷、一個過 程及人生的再開始,一種角色轉換事件;而消極方面來看,退休則是社會新陳代謝的一 個事件或情境。. (二)退休階段論. 治 政 大 美國社會學家 Atchley(1976,1988)提出「退休階段論」來解釋退休生活的轉變與調 立 適,他將退休者視為一個事件,一個角色,並認為社會賦予這個角色權利與義務。他認 ‧ 國. 學. 為退休是一種過程,退休者通常會經歷某些明確的生理和情緒階段,包括從個體開始考 慮退休、準備退休、決定退休到個體退休後的生活適應等階段,共包括以下六個分期:. ‧. 1.退休前期(Preretirement Phase):可分為遠期(Remote)與近期(Near)兩階段。 (1)遠期:對退休的看法模糊不清,並且將退休視為將來必然發生的正面結果,此期的 人不害怕退休,也不會對退休預做準備。 (2)近期:意識到即將接受退休角色,開始注意到別人對他的看法,以及想像退休生活。. io. sit. y. Nat. n. al. er. 2.蜜月期(Honeymoon Phase): (1)嘗試過去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旅遊為蜜月期常見的一種現象,金錢的問題在此階段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此時期在一段時間後,才會轉換到退休後的日常型態。此階段持續的長短受到個體 經濟狀況與個體對退休態度之影響,可能持續很長的時期,也可能維持短暫的時間。 (3)對被迫退休者或厭惡工作而退休者,很少出現蜜月期。. Ch. engchi. i n U. v. 3.覺醒期(Disenchantment Phase): (1)覺醒期是在蜜月期之後發生。 (2)有些人發現不容易調適退休生活。有些人在蜜月期結束後步調開始緩慢下來,或退 休生活不如預期理想,將會產生失望、沮喪等情緒不穩的現象。有些人則因退休的 幻想不切實際,而經過蜜月期,經驗感情的空虛而重新調整退休生活。 (3)這些都是導因於個體在退休之前所發展出來的角色期望與退休之後的實際情形不 一致,因此最容易產生退休心理適應問題。 4.重新定位期(Reorientation Phase): (1)由覺醒期中醒悟,這些人脫離幻想走入實際,以更切實際的眼光及態度來安排往後 11.

(18)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的生活,結合退休事實來重新定位自己。 (2)退休者重新調適,退休者會運用其經驗來發展出更實際的退休生活,並發展出一套 合乎自己角色的規範,或加入社交圈,從孤獨中解脫出來,此時朋友、家人是他們 尋求支持的最大來源。 5.穩定期(Stability Phase): (1)很多人退休後直接邁入此階段,有些是經過蜜月期之後才到達。 (2)老人生活忙碌而活躍,但大部分的生活是穩定而滿意的,他們習慣於退休角色的價 值、規範和行為,已瞭解社會對老人的期待和態度,成為一個再社會化的個體,因 此能扮演好退休的角色,並且知道自己期望、能力及限制在哪裡,給予適當的期望, 能自我滿足、自我管理,並依自己能力去做事。 (3)此時期亦面臨生理功能的衰退,但不會妨礙例行的規律生活,卻會引起生理的不穩 定,造成個體又回到重新定位期。. 政 治 大. 6.終止期(Termination Phase): (1)此時期有一些人重回工作崗位;而大部分的人因為疾病和殘疾而喪失退休角色,由 於身體殘疾與孤苦無依,退休角色乃轉變成病人角色。 (2)疾病開始襲擊老人,可能導致行動不便或死亡。退休者面臨角色喪失(死亡)的時候, 產生更多的恐懼感,並著手準備後事。. 立. ‧ 國. 學. ‧. Atchley(1976,1988)也清楚的指出,上面的每一個階段並非每一個退休者都會經歷, 因為每一個人退休的時間不一致,而且因本身因素與外在因素亦不同,所以影響層面亦 不同。.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 退休生活適應 (一)生活適應的定義. Ch. engchi. i n U. v. 「生活適應(Life adaptation)」通稱為「適應(Adaptation)」 ,劉俊榮(1998)就動態的觀 點來看,認為適應是指個人為了滿足其生理、心理、社會的基本需求,朝向自我實現的 歷程;就靜態的觀點來看,適應是指個人需求在環境中得到滿足的狀態。 就生活適應的內涵,黃國彥(1994)的研究指出,接納現實、情緒狀況及家人相處等 三個因素可作為研究中國老人生活適應的主要指標。吳坤良(1999)認為老人生活適應的 指標主要包括:自我概念、寂寞感、內在精神滿足及生命意義等心理狀態,家庭關係的 家人相處,社會關係的參與和適應、健康、經濟及居家安排等,其研究兼顧個體內在的 評估與社會外在的標準,以「個人心理調適」 、 「家庭生活適應」和「社區生活適應」三 方面來界定老人的生活適應內涵。此外,根據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基 本需求區分為五個層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 需求,其中生理需求以身體健康為最重要,安全需求以經濟滿足為最重要,社交需求著 重於其他人的互動往來,尊重需求則強調豐富的生活,自我實現的需求則追求自我認同 12.

(19)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鍾啟岱,1994)。 綜合上述學者看法,生活適應的內涵涉及廣泛的生活面向,並且與個人的身心狀 況、家庭關係以及社會適應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本研究參酌前述退休可能造成的適應問 題與生活適應的內涵,強調個體與外在環境間動態的交互影響下所產生的生活適應狀 態,將生活適應的內容分為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及個人適應(含生理、心理)等層面來 探討退休老人是否適應良好。. (二)生活適應相關理論 良好的適應對個體有重要的影響,當人類步入老年,生理方面會隨著年齡增加有明 顯的改變,進而影響心理,如果沒有適當的調適,將造成往後生活的適應問題。老人的 生活適應問題有:心理層面,包括面臨子女離去、親友亡故之孤寂感與寂寞適應的問題、 因退休引起的情緒易怒、精神疾病的侵襲;生理層面,包括器官老化及疾病導致的反應 遲緩與身體殘疾等;社會層面,包括收入減少的經濟問題、社會角色變化、婚姻與家庭 生活再適應、受經濟或行動力等影響社交與休閒生活、居住安排的變更、缺乏照顧者及 福利設施等(徐立忠,1990;萬育維,1993;賴永和,200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探討生活適應的理論觀點眾多,當討論到老年問題與老人現象時,所引用的觀點涉 及生物學、心理學、遺傳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因此學者從不同角度來研究 生活適應,卻沒有一個架構足以充分解釋老人的生活適應。由於老化的過程主要牽涉到 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結構等三種因素,本研究著重在生活適應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層 面來觀察與解釋老人的生活適應,著眼於故採用生物學、心理學與老年社會學等為理論 基礎,茲分別討論如下:. er. io. sit. y. Nat. 1.生物學層面. al. n. v i n 生物層面認定老化是一種身體系統器官的機能衰退或喪失功能的過程,在過程中 Ch engchi U 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逐漸減退、身體器官負荷力衰退、神經系統老化、免疫功能變. 差、行動變得遲緩等。國內攸關老人生物層面老化的文獻眾多,沙依仁(1996)則將其 歸納為遺傳的(Genetic)、非遺傳的(Non-genetic)及生理的(Physiological)三大類,整理 如下表:. 13.

(20)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表 2-2-1 生物層面老化的理論重點 類別. 理論名稱. 內容 遺傳法則決定人類壽命的上限,老化有進 化的根源,指環境的改變會使人類的壽命 增長或縮短。. 一般遺傳理論 (General Genetic Theory). 遺傳的 (Genetic). 細胞遺傳理論. 去氧核醣核酸(DNA)損壞,導致酵素的錯 誤製造,最後會導致細胞死亡。. (Cellular Genetic Theory). 身體突變理論. 放射性物質將細胞分裂使染色體損壞,最 後亦會導致細胞死亡。. (Somatic Mutation Theory). 細胞錯誤理論. 核醣核酸(RNA)不適當(錯誤)的形成導致 老化及細胞死亡。. (Cellular Error Theory). 堆積理論. 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堆積在細胞內導致 老化。. 政 治 大 自由放射物質是細胞的化學成分,由於氧. (Accumulation Theory). 立. (Non-genetic). (Free Radical Theory). 化而生的副產品,會導致細胞膜破漏,使 染色體產生突變最後細胞會死亡。. ‧ 國. 自由放射理論. 學. 非遺傳的. 交互亙連接理論. 由於結締組織變硬缺乏彈性,使連接的功 能不良,導致組織的功能減退。. ‧. (Cross-Linkage Theory). 衰竭或耗損理論. 人體就像一部機器,由於工作過勞、緊張 及歲月如流,器官逐漸損壞。. y. n. al. sit. 老年期人體恆定會逐漸減退,體內功能再 (Homeostatic Imbalanced Theory) 適應的能力往往會受到很大的損壞。. io. (Physiological). 人體恆定不平衡理論. er. 生理的. Nat. (Wear and Tear Theory). 免疫理論. Ch. v. 人體的免疫系統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 失功能,所以疾病的罹患率大增。. (Immunological Theory). engchi. i n U. 資料來源:Barke, Bell,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Aging, Mass ; AB, 1984, The Biological Theories, p.59. 引自沙依仁(1996),高齡學,第 41 頁。 由此可知,人類的老化現象會受到遺傳基因與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個人的生理健康 會影響生活適應之情形。因此退休者如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飲食健康與身心運 動並及早從事預防保健,則適應情形較佳。 2.心理學層面 心理學強調的是在老年人的心理傾向,以及這種傾向在老化過程中對其所造成的行 為之影響,而老人的心理特徵或現象也都與其所屬的社會環境或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 係,以下僅就艾力克遜(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說明。 艾力克遜認為社會化是一個人從出生老死的終生發展過程,他將全程的人生分為八 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面臨生理或社會改變所造成個人的不安、憂慮與壓力,這些都是 14.

(21)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變遷所產生的危機,稱之為「認同危機」。艾力克遜認為每個個體在每個階段都會經歷 不同的危機與衝突,危機能否順利解決,將會影響往後的人格發展。其中最終階段—老 年期屬於第八階段,也就是「老年時期(ole age)統整或絕望危機」 ,也是個體重新評價其 一生的時刻,客觀地評價過去的遭遇,坦然的自我接受,而達到自我統整的境界(引自 詹火生等,1997:119)。如果前七個階段發展正常,個體就能自我接納,認為一生是有意 義的,並妥善安排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對於所遭遇的成功或失敗皆能視為無法避免的結 果而處之泰然,達到自我統整的境界。反之,當個體覺得餘日不多,無法在嘗試另一種 新生活時,而產生死亡恐懼,則會陷入失望的境地。 由此觀之,個體在每一階段各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若無法順利達成會面臨危機產 生,影響個體心理調適,尤其退休是生命過程中之重大事件,更應過善規劃以達到晚年 生活的良好適應。. 政 治 大. 3.社會學層面. 社會學是以人與人的互動為研究重點,而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是社會學兩個最基本 的概念,社會角色間有其一定的規範與型態(徐麗君、蔡文輝,1985),因此老人的社會 角色、規範、地位等因素都會影響其生活圈,主要理論有角色理論、撤退理論、活動理 論、社會環境論、老年次文化理論及年齡階層論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立. ‧ 國. 學. ‧. (1)角色理論(Role Theory). n. al. er. io. sit. y. Nat. 社會學對老年最早的理論是從角色論之觀點解釋,重點在於老年人如何適應新 角色之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實際上是個人角色與社會角色的互動,社會角色是 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同時一個人通常同時需擔任數個角色,意即每個人的行為受 社會結構所影響,會因身分、地位、年齡、經濟及學識之不同,社會對其也會抱著不 同的期望,因此產生許多不同的社會角色。角色理論認為對老人而言只是參與形式的 改變,是拋棄成年人時所扮演的典型角色,而以老年人的新角色取代之,亦即由退休 前的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s)轉變到退休後的情感性角色(expressive roles)(徐麗 君、蔡文輝,1985)。而老年期的角色轉變如下:一是拋棄成年人所扮演的典型權威 性角色,二是代之以老人被關心的新角色。. Ch. engchi. i n U. v. 面對這種角色的轉型,若是越能調適其老年的角色變遷,及認同其老年角色的 老人,將會有較正向的老化態度與滿足的晚年生活,所以角色理論者認為老年的質、 量均有變化,面對角色轉型的退休老人,若能對角色的變遷做適當的調整與因應,則 晚年生活會比較成功與滿足(徐麗君、蔡文輝,1985)。 (2)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撤退理論由 Cumming 和 Henry 在 1961 年所提出,認為老人退休及生理機能的 衰退將導致老人從社會關係中退縮(引自吳坤良,1999)。此理論通常被視為與活動理 論相對立,撤退理論強調雙邊的退出,一方面是老人自己有意願退出(例如減少角色 的扮演、縮小社會關係的範圍),另一方面是社會也願意解除老人的結構性約束,因 15.

(22)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此撤退不是由於社會力量所壓迫的結果,而是老化現象的一種內在本質的必經過程 (沙依仁,1996)。老人由於生理機能的衰退,勢必讓老人喪失ㄧ些社會角色或社會地 位,老化的過程是促使老人與其所屬的社會網絡體系減少互動的一種雙邊撤退,亦即 社會淘汰那些失能與面臨死亡的人,以維持社會運轉和系統均衡,而老人為因應自己 身體與健康狀況的衰退,也認為應該逐漸減少某些社會活動的參與,來調適自己晚年 的生活,這種退出過程可由個人或情境中的他人所發動,老人可能撤退與某些層級的 人際關係,但仍與另一群人維持原有的社會活動參與及親密關係(徐麗君、蔡文輝, 1985;陳肇男,2001)。 撤退理論認為人老了活動減少是正常而不可避免的,老年人的撤退包括子女成 年離家、職業上的退休、寡居等,如果老人願接受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中撤退的事實, 則老人對社會的情感就會降低,有助於其對生理功能的退化、社會角色的喪失或改變 的適應。. 政 治 大 活動理論由 Maddox 在 1963 年提出,此理論認為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與 立 他的活動有關,老年人雖經歷生理、健康狀況的改變,但是身心上的社會需求並沒有. (3)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 ‧ 國. 學. 太大的改變。當個體從中年進入老年生活,並不是從社會撤退或隔離出來,只是角色 轉換而已。因此老人基本上還是活躍的,只是活動的方式不同(引自徐麗君、蔡文輝, 1985)。. n. al. er. io. sit. y. Nat. 為了要適應及扮演好新的角色,老人必須在社會中積極尋求整合與參與,因此必 須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情境,來與他人進行互動,透過互動能產生新的社會參 與,發展新的人際網絡,並可由所拓展的人際網絡中得到所謂的社會支持,對退休生 活能感到較有成就,也較能成功老化,在面對病痛、喪偶、角色的轉變等會較能適應, 因此能提供退休生活的調適與生活的品質(潘婉如,2002)。退休後再就業即以活動理 論為基礎,鼓勵老人擺脫退休震動陰影,而再獲生活與工作之意義與樂趣,因此活動 理論認為只要老人仍有活力,且願意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老人仍可和年輕時一樣活 躍,保持活力的老人身體健康,適應良好。. Ch. engchi. i n U. v. (4)社會環境論(Social-environment Theory)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老化對環境適應最明顯的衝擊就是:老年人可能因生 理、心理功能的衰退或經濟上的匱乏,而減低了主動改變環境的能力,因此相較於年 輕時,環境對於老年人所產生的種種限制將變得更為明顯。此理論在強調社會與環境 因素對老人活動型態的直接影響,著重於團體內成員年齡是否相近,與環境內的年齡 是否和諧。持此理論的研究者發現,住在養老院、安養中心或老年國民住宅的老人, 比較容易熟悉朋友,其原因就是上面所提的因素(徐麗君、蔡文輝,1985)。 因此社會環境理論強調的是社會與環境因素的結合,認為團體內成員年齡是否相 近與環境內的年齡是否和諧,會對老人參與的活動類型有所影響,可以將個人和環境 的社會互動結果,應用在老人生活調適的關係問題。 16.

(23)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5)老年次文化理論(Aged Subculture Theory) 此理論是 Amolo Rose 在 1965 年提出,次文化是指在社會裡一些與主流文化不 同的文化,此種次文化的形成通常是由於某一團體內成員與成員間的互動較與其他團 體成員之互動頻繁所產生(沙依仁,1996;徐麗君、蔡文輝,1985)。老年人有其獨特 的人口特質、價值觀點、態度和行為,且老人與老人之間比老人與年輕人間談得來、 容易相處,彼此的互動也較與其他年齡的互動為多,因此發展出有異於社會及其他年 齡人口的相似行為模式或社會規範,亦即一種專屬於老年人的特有次文化。此次文化 會讓老年人產生一種歸屬的團體意識,因為相同的際遇和信仰,使他們彼此能相互扶 持與分享經驗,提供對生活的適應。 (6)年齡階層論(Aged Stratification Theory) 此理論的重點在於用社會階層概念來分析老年人在社會裡的地位,認為不同年 齡的人在社會上有不同的社會角色、權勢及義務,社會階層(social class)實際上等於 年齡階層(age strata),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等於老化(aging)(徐麗君、蔡文輝, 1985)。由於社會中的人口年齡高低不等,社會對不同年齡的人口分配不同的權利和 義務,亦即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在社會上皆有其不同的社會角色、權勢和義務,所以 年齡與社會階級有密切關係(徐麗君、蔡文輝,1985;沙依仁,199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綜觀上述理論可歸納出,角色理論重視老人角色的轉變,老人越能接受社會角色的 改變,則生活適應越能成功與滿足;撤退理論認為老人活動減少是必然且正常的;活動 理論強調老年活動的重要,透過活動產生新的社會參與,發展新的人際網絡,得到社會 支持來調適生活品質;社會環境論則強調社會與環境因素對老年人生活適應的影響;老 年次文化理論則是讓老年人在與同儕的相互扶持下,產生團體歸屬感,提高生活滿意 度;年齡階層論則是以社會階層概念來分析老人的地位。因此老人要如何克服社會角色 與人際關係的轉變、生理與心理及精神狀況的變化、經濟來源的轉變,以拓展新的生活 圈、建立新的社交網絡,增進對生活的適應力是十分重要的。.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三、 退休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一) 影響退休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參酌國內相關研究結果,針對可能影響生活適應之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 齡、自覺健康狀況、家人關係、教育程度、經濟狀況、職業類別、婚姻狀況、居住情況 及宗教信仰等。因此,本研究擬將這些變項說明如下: 1.性別 江亮演(1988)、吳坤良(1999)的研究發現,女性老人的生活適應高於男性老人。 劉俊榮(1998)、賴永和(2001)的研究指出,性別不同其整體生活適應並無顯著差異。 17.

(24)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但是曾美玲(1992)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老人的生活適應較女性老人為佳。因此,性別 在生活適應上是否有差異,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 2.年齡 劉俊榮(1998)的研究結果指出,年齡不同其整體生活適應並無顯著差異。吳坤良 (1999)的研究顯示,年紀越大,生活適應較差。而石集成(1991)研究發現卻是相反的, 年紀越大,生活適應越好。賴永和(2001)針對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進行生活適應及其 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的退休教師在生活適應層面上有顯著 差異,而「56-60 歲」組顯著高於「71 歲以上」,年齡越低者其生活適應越好。由此 可之年齡的差異對其在生活適應,仍無一致性結果。 3.自覺健康狀況 曾美玲(1992)、陳肇男(2001)研究指出健康與生活適應具有密切的關係,通常健 康狀況較好的人適應較好。許濱松、施能傑(1992)研究顯示,退休人員身體的健康狀 況是會構成其生活困擾的來源。翁慧敏(1994)研究結果亦指出,健康是老年人普遍關 心的問題。基此,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適應有密切的關係。. 立. ‧ 國. 學. 4.家人關係. 政 治 大. ‧. 影響生活適應的因素很多,但是與家人關係良好者比家人關係差的老人,生活較 美滿快樂(謝秀芬,1994)。當老年人與家人關係失調,容易成為家庭氣氛不愉快的來 源,引發老人心理不平衡的問題或行為上的反常表現(詹火生,1990)。鄭諭澤(2005) 研究結果顯示,退休者在面臨退休後,生活重心由工作職場轉移至家庭生活,與家人 關係越佳者,其整體生活滿意度越高。家庭成員是最基本的社會支持來源,因此退休 者能否獲得充分的支持來面臨退休後生活的驟變,將視家人關係良好與否。. n. al. er. io. sit. y. Nat. 5.教育程度. Ch. engchi. i n U. v. 高教育者擁有較正面的思維,生活調適的狀況比較理想(曾美玲,1992)。吳坤良 (1999)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整體生活適應情形有顯著差異存在,高中職 以上者生活適應顯著高於小學及以下者。然而劉俊榮(1998)的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 度不同其整體生活適應並無顯著差異。 6.經濟狀況 石集成(1991)研究發現經濟安全與否與老人的適應成正相關,劉俊榮(1998)、賴 永和(2001)的研究結果亦顯示,經濟狀況充裕的老人在整體生活適應情形上,顯著高 於經濟狀況較差者。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頓減,將造成老年生活困難,在養兒防老的 傳統觀念影響下,子女奉養被視為退休者晚年生活靠山,但隨著社會經濟變遷的影 響,老年人的經濟來源是將有所改變。 7.職業類別 劉俊榮(1998)研究指出職業狀況對生活適應情形無顯著影響。鄭諭澤(2005)研究 18.

(25)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結果亦顯示,退休者之退休前職業類別在整體生活適應與各層面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然而許濱松、施能傑(1992)以台北市政府退休公務人員的研究顯示,多數對退休人員 都有意在工作,但工作目的是為顯示自己的存在,而非基於經濟的理由。然而不同職 業類別的退休者其生活適應情形是否有差異?則值得進一步做探討。 8.婚姻狀況 劉俊榮(1998)、賴永和(2001)研究結果指出,婚姻狀況不同其整體生活適應並無 顯著差異。然而林麗惠(2001)的研究結果顯示,已婚、配偶健在的高齡者,在生活滿 意度顯著高於喪偶的高齡者,鄭諭澤(2005)研究結果亦發現,已婚配偶健在的退休老 人,在家庭適應上顯著高於喪偶、離婚或分居及其他(未婚或同居)者。 9.居住情況 透過三代同堂的傳統安排,老人可取得工具性日常生活支持、物質支持與情緒支 持等(陳肇男,1999)。吳坤良(1999)的研究結果發現, 「與家人同住者」在整體生活適 應上顯著高於「獨居者」,即與家人住者比獨居者有較好的生活適應。林麗惠(2001) 的研究結果亦顯示,三代同堂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方面,顯著高於固定與某些子 女(孫)同住者。然而劉俊榮(1998)的研究結果指出,居住狀況不同其整體生活適應 並無顯著差異。. 立. ‧. ‧ 國. 學. 10.宗教信仰.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老年人重視宗教信仰,原因在於宗教信仰可減輕孤獨感、悲痛、配偶或親友死亡, 以及本人對死亡的恐懼感。而宗教可提供老人的朋友圈與助人角色(徐麗君、蔡文輝, 1985)。另外,教會組織等宗教團體更可提供很多老人必須的服務與支援、老人活動 的場所等(王雅臣,1998)。劉俊榮(1998)研究指出有無宗教信仰在整體生活適應以及 社會層面具有顯著的差異。而郭麗安(1982)研究亦發現宗教信仰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 能力。. Ch. engchi. i n U. v. 綜合以上學者針對可能影響生活適應之各項背景變項研究,其結果有一致的,也有 不盡相同的。當步入老年後,隨著年齡增長,身心靈亦隨之變化,以上列舉的各項背景 變項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影響下,對生活適應的影響是否也會產生改變,是本研究所 欲探究的。. (二) 退休生活適應與退休規劃之相關研究 隨著高齡化社會趨勢,老年人口增加,退休後的生活型態遽變有可能影響其生活適 應情形,如能在踏入退休生涯前,趁早未雨綢繆,預作退休規劃,那麼將減少適應不良 的情形發生,因此,成功調適晚年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規劃。蔡培村(1996)的研究指出, 退休前退休規劃的準備度越高,其退休後的滿意度也越高。而人們對於退休生活規劃的 看法與規劃內容因個人特質而所有所不同。 許濱松、施能傑(1992)針對台北市政府退休公務人員的研究顯示,個人特質差異將 19.

(26)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影響其退休生活的調適情形,多數退休人員都有預作退休生活規劃。多數退休人員仍維 持傳統的家庭結構生活,對其獲得的家庭支持感到滿意,而對於經濟上的收支狀況,會 感到較退休前緊縮。退休後的社會互動關係較退化,侷限在較具為親密的家人上,一般 日常活動以家庭為主要生活圈。在心理認知上不希望被刻板劃歸為老人或社會依賴者, 身體狀況大致自覺不錯或很好,惟有超過四成受訪者則回答身體健康狀況會構成其生活 困擾的來源。在整體退休生活狀況上感到滿意,經濟生活與家庭支持是相對較具影響退 休生活滿意的因素,而預作退休生活規劃則有助其生活適應。 翁慧敏(1994)針對 50-65 歲屆齡退休人員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支持體系與 社區生活環境和退休認知、退休準備意圖、退休準備均有高度顯著正相關。而教育程度 與退休認知、退休準備意圖有顯著影響。 呂寶靜(1997)以台灣地區 20 歲至 64 歲民眾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指出個人在成 年期經濟資源的多寡會影響其為老年經濟安全作準備,但個人的教育程度不僅影響其有 否從事老年經濟安全準備外,亦會影響其在成年期是否注重保健和培養休閒嗜好,那些 最需要在成年期從事老年準備以預防老年生活不適應者,反而最少做準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朱芬郁(1998)針對 55 歲以上參加老人教育機構研習課程的老人進行調查,研究結 果指出退休生涯規劃有一致的模式可循。從事退休生涯規劃的目標上,宜依短、中、長 程做不同的安排,以參與研習或再進修活動為退休生涯規劃的重點,最有效的幫助為設 立社區性的老人進修機構。此外低社經階層之退休者,從事退休生涯規劃時,最需要獲 得的幫助為加強老人福利、教育的資訊宣導。. er. io. sit. y. Nat. 謝榮茂(2003)以 55 歲以上參加老人教育機構研習課程的老人為研究對象,退休之 際的教師是略有工作壓力,對於退休大多數持正向、積極的看法,而退休生涯規劃準備 程度中上,傾向良好,而婚姻狀況不同者在退休生涯規劃準備方面有顯著差異。退休生 涯規劃教育需求以生理健康、財務管理、休閒娛樂及心理衛生最為需要。. al. n. v i n 鄭諭澤(2005)以 55 歲以上並離開工作職場的退休者進行研究發現,退休生涯規劃 Ch engchi U 越積極者,其生活適應越佳,其原因係退休後,生活作息與經濟收入的驟變,對其生活 適應情形有很大的影響。對生活適應整體而言,最有效的預測變項為社會參與、經濟計 劃、休閒娛樂及健康維持,而退休者會因這些層面的規劃程度積極與否,關係到其退休 後生活適應情形。 綜上,退休老人進行退休生涯規劃之程度,將會影響個人晚年生活的適應情形,無 論就理論或實際而言,均有其必要性,因此本研究在研究退休生活適應情形時,亦須檢 視其與退休規劃之關係。. 20.

(27) 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 --以台北市為例. 第三節. 社會支持. 人類不能離群索居,必須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分享社會中的各種資源來充實生活內 涵,讓自己獲得更多的自我成就,並增加個人的人際互動,提升生活品質,尤其對從工 作崗位退休的退休人員,更需要繼續的參與社會活動,來美化退休後的老年生活。在以 人為主體的社會中,社會支持有其必然存在的意義。退休既是人生的重要事件,當然會 對退休者造成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的衝擊,面對這些衝擊,社會支持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它具有穩定、緩衝和保護的功能,能協助退休者紓發情緒、建立自信、增進身心健 康及生活的滿意。. 一、 社會支持的意涵. 政 治 大. 人在面對壓力時,除個人的人格特質及採取因應策略外,另一個對壓力適應的最重 要因素是他能否從正式或非正式資源中所得到情緒性、實質性及訊息性的支持,亦即個 人是否有能力去處理壓力,端賴社會支持的質與量而定(井敏珠,1991)。欲探知社會支 持的內涵,須從國內外各學者對社會支持所下的定義作進一步分析。. 立. ‧. ‧ 國. 學. (一) 國外方面. n. al. er. io. sit. y. Nat. Caplan(1974)認為社會支持是指不斷的與自己提供回饋的社會團體互動,這些 支持性團體和組織、社交網絡,分別給予資訊、認知指導和物質支持,是個人有被 他人認定的機會,透過人與人間相互高度的關懷,適時的回報,甚至必要時的申斥, 種種對他人的回饋,彌補了個人在社區中溝通的不足。Caplan 認為社會支持是在壓 力時期提供各種生理、心理、訊息、工具或物質上的協助,以使其能夠因應生活壓 力、維持幸福感並增進適應(引自井敏珠,1991)。. Ch. engchi. i n U. v. Cobb(1976)對社會支持提出訊息功能的觀點,他將社會支持定義為一種資訊的 提供,認為社會支持的訊息使個人相信是被愛、被尊重、被關懷的,是有價值及受 尊重的,使個體相信自己是屬於一個社會網絡,並有共同義務。對於溝通網絡彼此 是互惠的,並在此相互義務的網絡中,其價值受到肯定。這種訊息功能滿足社會需 求,且保護個體在危機與壓力源中免受不利的影響,其定義偏重於心理層面的支持 (引自陳靜嵐,2001)。 Sarason, Levine, Basham (1983)認為所謂社會支持是指當一個人有所需要時,能 夠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支持,以及滿意這些支持的知覺信念。認為社會支持不僅可提 供人們積極的適應和個人的發展,更可以是個人在面臨壓力時的一個緩衝系統,能 幫助個人對抗壓力和減輕壓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引自洪秀珍,2000)。.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案: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論君子之學,需內外兼重;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卻不是恢復封建,而是將其中原來封建結構的理想成分,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指秩序,但 同時也指不同人的份(責任)。言秩序,則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