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交易熱絡程度 (一)股票市場

表 5 為股票市場金融危機前後依據成交量、成交值、成交筆數與周轉率衡量 流動性之結果。股票市場在金融危機發生的第一年成交量和週轉率皆為下降,在 金融危機第二年卻回升,流動性上升,成交筆數則是在金融危機時都呈現上升,

至於成交值則是於金融危機第一年上升,但危機第二年時下降,流動性降低,金 融危機之後成交量與成交值都不如金融危機前的水準,成交筆數逐年增加,而周 轉率則與危機前差不多。

表 5:股票市場交易熱絡程度衡量指標

日平均值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上市公司(家) 692 714 729 745

成交量(千股) 4631 4538 5097 4505

成交值(千元) 158488 181974 132603 148923

成交筆數(筆) 1077 1188 1242 1274

周轉率(%) 1.10 0.78 0.81 1.00

四個交易熱絡程度所衡量出的流動性,其變動方向不太一致,詹場、胡星陽 (2001)提到因公司規模大流通在外的股數多,成交量往往較大,流動性較高,因 此公司規模亦會影響交易熱絡程度相關的流動性指標,故將公司依照市值分組,

按照每一樣本期間最後一日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做市值排名,由小到大 分為十組,嘗試找出影響流動性變化方向的原因為何。個股分組後之結果如表 6、

表 7、表 8、表 9 所示,可以發現將個股按公司規模分組後,規模大的公司在金 融危機第一年與第二年的流動性都比較佳,規模小的公司流動性則變差,因此組 間的指標值變動方向不同,以整體股票市場來看,金融危機時因受市值大的個股 流動性增加的影響,可能反而使市場流動性的變化不大甚至要好一些,使得同樣 衡量交易熱絡程度的流動性指標產生之結論不同。

22

表 6:股票市場每組之平均每檔個股日成交量(千股)

組別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1 589 368 323 644

2 1251 647 514 1120

3 1667 1039 1048 1569

4 2707 1807 1148 2102

5 3030 1901 2143 2484

6 3746 2616 2618 3270

7 4500 2838 2983 3683

8 5480 5903 5653 4936

9 8994 7664 10506 8483

10 14145 20332 24292 16560

全部 4631 4538 5097 4505

表 7:股票市場每組之平均每檔個股日成交值(千元)

組別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1 6315 3953 1765 7363

2 17441 9521 5499 16305

3 32739 19952 12755 32728

4 48753 35946 17880 47827

5 83272 46852 32032 60187

6 94381 68907 49401 98017

7 125797 102854 64640 101351

8 188508 184687 127636 172445

9 268832 299082 239047 241744

10 709262 1035395 784301 703527

全部 158488 181974 132603 148923

23

24

貨明顯增加,其他多為下降,金融危機後臺股期貨、電子期貨與非金電期貨下降,

小型臺指期貨仍呈現上升趨勢,而臺股期貨、小型臺指期貨、台灣 50 期貨未平 倉量比金融危機前高。

期貨成交量增加顯示交易活動較為熱絡,未平倉量增加表示仍有訊息在買賣 雙方反應,市場流動性較佳。此外 Bessembinder and Seguin(1993)認為因為投機 者通常是當沖交易,故未平倉量可以用來當作非訊息的交易或避險交易。期貨成 交量與未平倉量在金融危機第一年大多都是上升,投資人可能基於減少因現貨市 場價格產生的不確定性因素而進入期貨市場避險,使得其流動性增加,危機第二 年成交量依然多為增加,但未平倉量僅臺股期貨與小型臺指期貨有較大增幅,其 餘多為下降,顯示除了臺股期貨與小型臺指期貨外,危機第二年成交量的上升可 能是因為金融危機更嚴重,投資人彼此較無分歧的訊息,使得買賣雙方離開市場。

此外流動性增加的另外原因也有可能是期貨市場發展愈來愈成熟,所以交易變得 較熱絡,使成交量增加,像臺股期貨、小型臺指期貨皆是,金融危機後的成交量 比金融危機前還大。

表 10:平均每個期貨契約日成交量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臺股期貨 13801 22225 32197 33982

小型臺指期貨 2681 8012 16723 19704

電子期貨 1593 1692 1746 1345

金融期貨 1030 1756 1794 1676

非金電期貨 - 206 248 130

櫃買期貨 - 71 72 49

MSCI 台指期貨 6.96 2.07 1.38 0.36

台灣 50 期貨 0.40 0.72 1.04 1.03

25

表 11:平均每個期貨契約日未平倉量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臺股期貨 14633 17092 19779 18099

小型臺指期貨 2148 3798 5006 6026

電子期貨 3080 2747 2314 1674

金融期貨 2170 2950 1988 2056

非金電期貨 - 317 234 149

櫃買期貨 - 49 37 56

MSCI 台指期貨 4.31 4.88 4.82 1.57

台灣 50 期貨 0.48 1.14 2.96 5.30

(三)小結

使用交易熱絡程度指標時發現股票市場在金融危機時大多數的個股流動性 會變差,但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公司流動性反而增加,整體市場流動性有時會因此 變化不大或是變好,此外結果大多呈現金融危機後的流動性比危機前低的情形;

至於期貨市場在金融危機時成交量多呈現流動性較佳的結果,危機之後臺股期貨 和小型臺指期貨流動性增加,其餘流動性多較危機前差。

二、不流動性 (一)股票市場

此項指標數值愈小代表流動性愈好,表 12 結果顯示整體股票市場在金融危 機第一年流動性增加,金融危機第二年流動性才變差,金融危機後流動性比危機 前要好,再從各個分組來看,發現金融危機第一年流動性變佳是因為市值最小的 組別流動性大幅改善的關係,金融危機第二年則是每個組別流動性皆變得更差,

本文試圖找出可能原因,原本個股選取方式係將一年交易不足 200 天的個股刪除

,若將這些個股包含計算,則金融危機第一年市值最小的組別流動性會變差(如 表 13),比較表 12 與表 13,市值較小的組別若將交易天數小於 200 日的個股資 料納入計算,其不流動性值都有較大的現象,其餘組別數值則差距不大,顯示這 些組別通常也包含較多低於 200 個交易日的個股,而其不流動性相對較大,流動 性較差,故以交易天數作為個股樣本的選取條件可能會影響流動性估計的結果。

26

27

較,僅臺股期貨與小型臺指期貨流動性優於金融危機前。

表 14:期貨市場不流動性數值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臺股期貨 0.1972 0.3168 0.2409 0.0448

小型臺指期貨 1.1365 1.1061 0.7985 0.1023

電子期貨 0.4685 0.8665 1.7460 0.5006

金融期貨 0.5916 1.2643 3.2325 1.6392

非金電期貨 - 0.0991 0.5745 0.3026

櫃買期貨 - 0.3913 1.9878 0.9843

MSCI 台指期貨 0.2919 0.4735 1.3088 0.3334 台灣 50 期貨 0.4501 1.1059 1.9868 0.7894

(三)小結

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流動性若以不流動性數值衡量,結果顯示兩者在金融 危機時流動性都降低,且金融危機第二年流動性比第一年還差,金融危機後流動 性才回升,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回復至比危機前要好,而期貨市場流動性卻還是 較金融危機前差,而臺股期貨與小型臺指期貨無論在危機發生時或危機之後,流 動性都增加並優於金融危機前。

三、買賣價差百分比 (一)股票市場

在金融危機時,買賣價差百分比逐年上升(如表 15),顯示流動性變差,而 金融危機後價差百分比即下降,也較金融危機前稍微低一些,並且組間之價差百 分比在每一期間的的變動方向一致。

28

29

(三)小結

金融危機第一年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流動性都降低,而在金融危機第二 年股票市場流動性更差,但是期貨市場多為流動性上升的結果,金融危機後兩個 市場的流動性多有改善,並呈現比危機前好的狀態。

四、零報酬率天數比例 (一)股票市場

零報酬率天數比例在金融危機第一年降低,僅市值最小的組別之比例上升,

金融危機第二年市場整體的比率依然是降低,依市值分組來看第一組的零報酬率 天數比率仍是增加,且增幅最大,金融危機後各組別的比例上升但第一組反而下 降。金融危機後的流動性降低,不過卻比危機前好。

表 17:股票市場零報酬率天數比例

組別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1 12.31 14.65 16.63 12.36

2 11.15 10.57 9.38 9.17

3 9.49 8.68 8.38 8.39

4 9.52 8.25 8.42 8.91

5 8.90 7.59 6.77 8.11

6 9.67 7.53 6.90 7.72

7 8.23 6.67 6.32 7.76

8 8.33 6.21 5.72 7.34

9 9.59 5.62 4.97 7.08

10 8.68 5.45 5.70 7.19

全部 9.59 8.11 7.92 8.40

(二)期貨市場

期貨在金融危機第一年零報酬天數比例降低,而危機第二年除了非金電期貨 與 MSCI 台指期貨,其餘也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危機後比例又上升,但金融期貨 則仍然為下降,此外金融危機後臺股期貨、小型臺指期貨、金融期貨與台灣 50 期貨的零報酬率天數比例較金融危機前低,流動性較佳。

30

表 18:期貨市場零報酬率天數比例

金融危機前一年 金融危機第一年 金融危機第二年 金融危機後一年

臺股期貨 3.54 1.36 0.58 1.62

小型臺指期貨 5.51 1.23 0.58 1.62

電子期貨 25.23 25.28 23.52 28.84

金融期貨 31.50 19.30 16.54 11.41

非金電期貨 - 29.90 31.93 33.64

櫃買期貨 - 30.33 26.88 31.73

MSCI 台指期貨 65.47 63.52 70.07 86.02

台灣 50 期貨 87.54 77.08 74.17 77.25

(三)小結

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於金融危機時流動性都增加,金融危機後兩個市場的流 動性卻同樣變低,比較危機之前與之後的流動性,股票市場變得較佳,期貨市場 則是以臺股期貨、小型臺指期貨與金融期貨流動性較危機前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