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專業承諾的理論與構面

壹、專業承諾的內涵

承諾概念的闡明始於 1960 年代之 Becker,他使用承諾一詞來討論個人生涯 規劃,認為承諾為時間、心理等投資的總和,進而產生一種持續性行為的傾向。

而 Becker (l960)認為承諾是一經過信念所產生的高層次態度,是個體為某一特定 對象堅持其目標之追求與投入,更是造就人類社會行為的機制(引自曾華源,

1993)。有了承諾時,會覺得選擇是對的,且對事件、組織、專業會更熱心,不僅 是往後專業服務品質的指標,也是工作不易產生倦怠的原因(曾華源,1993)。隨 著時間的推展,學者們更進一步將承諾定義是個人持續的態度,包含相關的成就 和情感依附(Mowday, Steers, & Porter,1979)。其中,Buchanan(1974) 認為承諾是 個人對所認定的目標及價值觀在情感上的持續支持,包括三個面向:(一)認同:將 個人目標內化,並以目標為榮;(二)投入:積極主動參與和目標有關的活動;(三) 忠誠:與個人目標與共,盡力實踐所達成目標所應扮演的角色,及遵守應有的義 務及責任。整體而言,當個體針對某一特定對象目標,經由理性考量與抉擇後,

引發對它的價值感、認同感以及肯定感,發自內心有意願地積極投入,並且表現 在個人的行為與態度時,便具有承諾(王靜琳,2005)。

專業(profession)是指一群人在從事一種專門性之職業活動,而此一活動需要 特殊智力來培養和完成的職業,其目的在於提供專門性的服務(曾華源,2007)。

專業承諾是個人與專業之間的連結,常被敘述為人們在歷經環境與時空的變遷下,

仍對特定專業保持忠誠與責任感(Klein et al., 2012; Klein, Molloy, & Cooper, 2013;

Morrow, 1983)。依據 Porter、Steers、Mowday 與 Boulian (1974)之研究,專業承 諾亦包含認同、投入與忠誠三個基本要素,是個體對其專業目標和價值觀的信仰 與接受(acceptance),在此背景下,工作者具有努力執行專業利益的意願,以及持 續成為該向專業成員的渴望。研究指出,高度的專業承諾使雇主與員工皆能受益,

例如減少離開專業的意圖以及更高的工作滿意度(Lee, Carswell, & Allen, 2000)。

14

值得注意的是,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兩者並不相同,承諾是超越時間和外在環 境的,其與更廣泛的事物(例如目標)有關,即使在變遷之下仍具一致性和穩定性 (Freund, 2005; Shore, & Martin, 1989)。研究發現,擁有專業承諾將帶來許多正向 成效,例如:持續投身的動力、以及無論在任何局勢下,皆能持續精進專業(Klein et al., 2012; Meyer, & Allen, 1997)。

總結而言,專業承諾包含認同、投入、忠誠等心理作用力,是一種經由個人 認同的信念而產生的態度,包含對專業認同、積極投入更多的心力與關注,同時 也擁有渴望繼續留在此專業中的內在心理動能。當個體擁有專業承諾,便將認同 專業規範,接受專業規範內化後的價值與信念,重視專業關係互動的和諧性,願 意積極參與專業工作相關活動,不斷汲取專業新知,投入心力致力於專業工作的 成長,並發自內心願意繼續擔任專業人員。由於專業承諾是一種個體對其專業的 一種情感,是價值觀信仰與專業目標的確認,出自於對個體的依附(Porter et al., 1974)。此一背景與社會工作欲傳遞的服務價值相似,因此學者認為,承諾是一項 工作與組織行為中必要的耐力與彈性,是社會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專業誠信 (Professional integrity) (Banks, 2009; Maddi, 2002; Meyer, & Herscovitch, 2001)。社 工會中作者除了助人的專業能力外,尚必須依靠社工員對社會工作的高度承諾,

在高度壓力的社會工作環境中長期任職,並提供穩定且長久的福利輸送(宋人豪,

2014)。

貳、專業承諾的理論與構面

專業承諾的發展,主要根源於組織承諾,有部分學者認為專業承諾和組織承 諾是類似的概念,兩者都是職場上效忠的行為及態度,只是承諾主體不同:專業 承諾所效忠的是專業工作本身,主要針對個人對於此事業的忠誠、投入、肯定,

而組織承諾所效忠的則是針對此事業的機構而言。由於專業承諾之相關理論主要 源於組織承諾,對於專業承諾的論述相對較少,因此後續研究對於專業承諾的定 義或衡量形式都源自於組織承諾,並加以修改(陳陽,2007)。事實上,專業承諾

15

的概念事實上是由多個理論的概念萃取而成,關於專業承諾的相關理論及構面,

研究者進一步整理如下。

一、專業承諾的理論基礎 (一)投注理論(Side-Bet Theory)

專業承諾是組織承諾衍生而來的名詞,首先是由社會學家 Becker(1960) 以

「投注理論」(Side-Bet Theory)論述之。Becker(1960) 認為承諾是個體從事持續性 活動的行為,而個體之所以會有此行為,是因若一旦終止該活動,過去的投注將 前功盡棄、一無所獲。就社會交換的觀點而言,當個人為對方有了付出,將會期 待對方的回報,當所擭得利益與個體貢獻成正比,個體才會感覺有價值,交換才 會公平、承諾才會維持。也就是當個體對某專業的投注力愈多,則愈不容易輕易 的放棄,相對也就能夠持續地堅守於該專業領域,是一種以經濟利益為著眼點,

權衡損利而做的選擇。

Becker(1960) 發現,人們從事某一特定行業之後,很難改變其方向,而持續 投入的原因,係因為個人對於其所從事的行業已經有所投資,例如:時間、人際關 係、工作規範或職業技巧及在工作中的角色地位等,一旦離開,先前的投資將化 為烏有,必須重新面對新的人、事、物。當個人在組織的時間越長,對其所處的 環境亦會以合理化的方式,來面對所處的情境或改變態度來適應環境,在主動投 注的過程中,內化了角色期望也體驗到角色行為的意義,並可以透過角色獲得利 益及聲望,形成個體一致性的酬償,愈增強其對專業的承諾。在 Becker(1960)的 投注理論中,對專業承諾做了以下定義︰「不論新工作將提供多高的薪水,或是 較好的工作狀況,當一個人拒絕去改變自己的工作時,其原因之一則可能是因專 業承諾的結果。因為個人在專業所投入的成本,使得他依附於目前的工作,若要 轉業,對自己而言則是相當痛苦的。」

(二)預期理論(Expectancy Theory)

預期理論的基礎是相互交換的觀點,源自於對人類動機的探索。支持此理論 的學者認為,個人會去預期行為後果與價值,並依過去的經驗來預估個人行為表

16

現傾向之強度。此論最重視的是對結果的預估、以及達成需求滿足的機率,欲達 成的目標是否為個人必需是非常重要的變數(曾華源,1993)。預期理論最早由 Vroom(1964)提出,其對人類行為有幾項基本假設:

1.認為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會努力去尋求積極價值、延續享樂主義,而逃避負 面價值。

2.認為人具有理性,而理性使個人能對環境因素加以思考、衡量、選擇最具價值 的行為方式。

3.個體動機為個人與環境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人對環 境作用的期望與偏好,都是影響個人動機的原因。

4.動機不是孤立的預感或權宜之作法,而是在某些系統化之實體模式下進行。亦 即個人之行為是具有法則性,可以藉由某種模式之建立而加以預測。

綜上所述,可發現 Vroom(1964)認為基於個人之理性作用,個人會在現存環 境與個人因素的考量之下,選擇最具有價值之行為。此外 Vroom(1964)亦進一步 提出「價量」和「選擇」兩項模式。「價量」模式是指個人對其工作的滿意程度,

主要受到個人過去經驗的影響;「選擇」模式則為個人期待其行為利益結果的計 算。

預期理論認為個人的工作價值和所獲得的酬賞是決定個人的專業承諾的關 鍵因素。學者 Kate & Van Maanan(引自曾騰光,1996)並進一步將工作酬賞分為:

1.任務酬賞(Task reward):指直接與從事工作有關的內在酬賞,包括工作的價值、

挑戰或變化性,並且可以自我主導和擔負責任,亦可以施展個人的才能機會。

2.社會酬賞(Social reward):指工作中與他人互動所獲得的外在酬賞,其基礎是出 自於人際互動的關係價值,如友誼、關心、同伴支持和協助等。

3.組織酬賞(Organization reward):是指組織所提供的外在酬賞,以催化和激勵個 人工作表現,並與機構維持良好之關係,如待遇、升遷、福利措施、安全及完 善的工作條件等。

17

其中,個人評估的過程是透過個人的主觀經驗與價值,依據成本與酬賞之大 小來衡量可能性和滿足感。Mottaz(1988) 的研究發現,工作酬賞對個人之組織承 諾影響大於工作價值,人口變項則是間接透過工作酬賞和工作價值來影響個人的 專業承諾,這也證實了期望價值的理論(曾騰光,1996)。

(三)自我認同理論(Self-Identity Theory)

自我認同理論認為承諾是一個人參與認同的建立和維持的過程,個人必須在 社會化過程中覺得可以自我實現才會產生認同 (曾華源,1993;李秀玲,2009;

Burke, & Reitzes, 1981; Stryker & Serpe,1982)。Lydon 與 Zanna (1990)的研究發 現,個人在組織中面對艱難情境時,個人價值認同是影響專業承諾的主要因素,

當自我能夠認同目前之角色,能在這之中獲得自尊與滿足,其專業承諾之程度也 會越高。Burke, & Reitzes(引自曾華源,1993)指出認同的三個重要意涵為:

1.認同為社會性產物(social products),經由社會化過程所形成和維持。

2.認同是一種自我意義(self-meaning),在特殊情境中能進一步產生自我。

3.認同具有象徵和反射的特質,經由與他人互動後,轉換為個人所瞭解的意義。

換句話說,個人認同的出現,是經由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化過程,形成自我參 考架構的基礎。由於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扮演各種不同角色,關於「我是誰」的答 案將依個人所屬的社會關係結構位置、以及此位置的角色而定(曾華源,1993)。

其中自我對角色的評估與價值取向,會影響個人對專業的認知及從事專業價值的 判斷,並會影響個人對專業的承諾,因此,自我認同論認為自尊、自我概念和承 諾息息相關(Rise, Sheeran, & Hukkelberg, 2010;曾華源,1993)。

投注理論與預期理論多偏重透過理性判斷,以獲利或維持利益的觀點解釋人

投注理論與預期理論多偏重透過理性判斷,以獲利或維持利益的觀點解釋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