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對偶分析

Kenny 等人(2006)整理一些對偶資料的分析方法,強調當研究對象為小團體 成員(如夫妻、親子、同事、好朋友或醫生與病人等)時,需考慮到同一小團體的 成員是具有相依的特質,不應視他們為彼此獨立的。根據 Kenny 等人(2006)對

「對偶非獨立(Dyadic non-independence)」的定義,指對偶中兩位成員分數的非 獨立特性,即跟其他不同對偶的成員相比,同一對偶的兩位成員的分數會更為相似。

因此「不孕夫妻」應被視為非獨立的(non-independence)的對偶資料(dyadic data)。

非獨立可以在不同人際關係及互動情境中發生,根據 Kenny 等人(2006)的 歸納,主要可分以下四類,如(1)自主連繫(voluntary linkage),存在於朋友、

情人間;(2)親屬連繫(kinship linkage),存在於家庭成員,如手足、父母與孩 子間;(3)實驗連繫(experimental linkage),因實驗操弄而形成的關係;(4)

匹配連繫(yoked linkage),兩人暴露在相同的環境刺激,彼此不一定認識。而夫 妻的關連是同屬於自主連繫及親屬連繫兩種情況。而不孕夫妻的相依特質更被突顯 在於即使不孕因素歸因其中一方,都是夫妻雙方一同面對以及共同承受不孕之影響。

對偶中的非獨立性,除了指稱對偶之間相同因子的關聯程度,亦包括因個體 的前因,同時影響自己及伴侶的結果(陸洛、張妤玥,2015)。對偶資料之間的相 關性,會影響對結果變項的解釋或預測,因此統計分析時如忽略資料的非獨立性,

假設檢驗結果會出現重大偏誤,傳統的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或變異數分析方法(analysis of variance)並不適合處理具相依特質的對偶資料,因 其有樣本獨立性的假設,無法把對偶非獨立的資料間的相關性納入分析(Cook &

Kenny, 2005)。

根據 Kenny 等人(2006)的整理,非獨立性的產生奠基於以下四種可能性,

如:(1)組合效果(compositional effect),對偶成員原本就具有相近性,如夫妻 兩人在社經地位、學歷、宗教信仰等變項會具高相似性;(2)伴侶效果(partner effect),對偶成員的特質或行為,會影響對偶另一成員的結果;(3)相互影響

(mutual influence),對偶中兩人的結果變項會直接互相影響;(4)共同命運

(common fate),對偶有共同的經驗相同的「前因」。有見及此,Beck 與 Kenny

(2006)整理了三種處理對偶資料的統計模型,分別為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簡稱 APIM)見圖 2-1(Beck & Kenny, 2006, p.145 )、相互影響模式(Mutual Influence Model,簡稱 MIM)見圖 2-2(Beck &

Kenny, 2006, p.408)及共同命運模式(Common -fate model,簡稱 CFM)見圖 2-3

(Beck & Kenny, 2006, p. 410),三者呈現對偶的不同的相依架構。

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APIM)為目前探討對偶資料最常使用的模式架構,

其特色為呈現出相依性在於伴侶效果。如圖 2-1 所示,對偶中有兩名成員以「1」

和「2」表示,兩人的預測變項分別為 X1和 X2,而兩位之結果變項分別為 Y1和 Y2。 APIM 的優勢在於區分出行動者效果(actor effect)及伴侶效果(partner effect)。

行動者效果為個體的預測變項對自身之結果變項的影響,即「a」路徑。伴侶效果 為伴侶的預測變項對個體之結果變項的影響,即「p」路徑。X1和 X2間的相關來自 兩人的組合效果,即兩人相同元素原本就有的相關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為殘差非獨 立(residual non-independence;Kenny et al., 2006)。

相互影響模式(MIM)呈現出的相依性在於兩名成員的結果變項相互影響,

如圖 2-2 示,對偶中兩名成員的預測變項 X1和 X2各自影響自己的結果變項 Y1和 圖 2-1 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APIM)

「a」代表行動者效果,「p」代表伴侶效果

相等的。因此,如在 MLM 的架構下,X1對 Y2所造成的影響是透過 Y1的中介效果,

為間接的效果,這是與 APIM 的不同,因 APIM 的伴侶效果為直接效果(Kenny et al., 2006)。

共同命運模式(CFM)呈現出的相依性並不是在於兩名成員彼此影響,而是 兩人受到相同外在因素影響,即圖 2-3 所示的潛在變項 X 跟 Y。在 CFM 的假設中,

變項 X1及 X2都受到潛在變項 X 的影響,而變項 Y1及 Y2都受潛在變項 Y 的影響,

而潛在變項 X 跟潛在變項 Y 存在共變關係(Kenny et al., 2006)。

圖 2-2 相互影響模式(MIM)

圖 2-3 共同命運模式(CFM)

Kenny 等人(2006)強調選擇對偶模式時,應以研究問題的假設來考量。本研 究依據前述文獻,污名讓個體產生負向情緒,然而在不孕污名化的脈絡過去未有探 討對偶層次的研究,即個體之不孕污名化是否對伴侶的情緒也有影響效果,亦即伴 侶效果(partner effect)。因此,本研究採用 APIM 作探討,丈夫或妻子的不孕污 名化如何影響自己情緒(即行動者效果),以及丈夫或妻子的污名化如何影響伴侶 的情緒(即伴侶效果)。

接著,APIM 能更細緻地探討比較行動者效果及伴侶效果,區分以下四種模式:

1. 行動者導向(actor-oriented):伴侶因素對個體的結果變項沒有影響效果;

2. 伴侶導向(partner-oriented):個體的結果變項只受到伴侶因素影響,而個體 因素無影響效果;

3. 對偶導向(couple-oriented):結果變項同時受到自己與伴侶因素影響,且效 果的大小相近及方向相同的;

4.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結果變項同時受到自己與伴侶因素影響,而效 果的大小相近,但方向相反(如行動者效果為正向,但伴侶效果為負向)

根 據 成 員 性 質 是 否 能 辨 別 , 可 將 對 偶 區 分 成 兩 類 : 可 辨 別 成 員

(distinguishable members)如夫妻、親子等,就分別因性別、家庭角色不同可作明 確區分,以及不可辨別成員(undistinguishable members)如同性戀配偶、同事等;

需注意的一點是,區分的特質必須在研究上具有意義,而不是研究者任意的區分。

依 Kenny 等人(2006)的建議,即使為可辦別成員的對偶(如夫妻),仍應進行辦 別檢驗的統計分析,如夫妻間在變項的平均數、變異數及相關等參數均沒有顯著差 異,即表示性別並非影響的因素,統計上應視之為不可辨別成員的對偶。

APIM 的分析方面,Kenny 等人(2006)認為,可採用多層次模型(Multi-Level Model, MLM),亦稱作階層線性模式法(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

或者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分析。如研究對象為 不可辨別成員的對偶,建議使用 MLM;如研究對象為可辨別成員,建議使用 SEM,

SEM 的優勢在同時對一模型中多項公式進行檢驗,及效果的比較(Hong & Kim, 2019;Kenny et al., 2006),對測量誤差和因子負荷量具更準確的估計,從而提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