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對外投資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廠商向海外拓展事業版圖的方式有很多,但何以決定採取對外投資之 策略呢?而在決定採用此策略之後,後續對於原本國內產品之生產規模會 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為清楚了解並釐清廠商在採取對外投資策略後,對 國內產品生產規模所造成的影響,在本章將分節整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 獻:第一節先介紹對外投資理論,以了解廠商選擇對外投資之緣由;第二 節則整理國內、外有關探討對外投資與國內生產規模之間關係的文獻。期 望透過本章的彙整,能提供目前國內、外針對此方面所做文獻的研究概 況,並供作本研究實證模型之參據。

第一節 對外投資理論

本研究將探討對外投資對國內產品生產規模所產生的影響,但在探討 前述兩者關係之前,先來了解對外投資的意義以及對外投資理論。詳細來 說,對外投資應區分為「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 FDI ) 和 「 對 外 間 接 投 資 」( Foreign Indirect Investment 或 Portfolio Investment,投資組合之投資)。前者係指拿資本到國外成立事業,並實際 從事經營工作,例如:到大陸或其他各國設立工廠、生產產品出賣販售。

後者則為拿資本投資於國外資本市場,其目的在於獲利賺錢而非擁有該家 公司,例如:拿資金去買某公司的股票。總而言之,兩者之區別在於所有 權之握有與否。而以一般研究文獻來說,對外投資係為「對外直接投資」

之慣稱,故本研究亦將延續一般文獻之慣例,以「對外投資」來專稱「對 外直接投資」。

以下將介紹幾個著名的對外投資理論,以說明廠商的對外投資行為:

一、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又可稱為寡占優勢理論(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無形資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論(Intangible Asset Theory),是由 Hymer(1960)所提出的。Hymer(1960)

認為本國廠商之所以能夠到國外去進行投資,主要是因為其較當地廠商具 有某些特殊優勢,才得以克服對於當地法令規章之不熟悉、語言差異及風 俗習慣等等先天的劣勢,並與當地廠商競爭。而這些優勢正是廠商的無形 資產,包括商譽、專利、自創或獨特的生產技術、管理行銷技能等。藉由 這些優勢,廠商才得以進入當地市場與其他廠商競爭,並降低生產成本,

獲取超額利潤。

在 Hymer(1960)之後的 Caves(1974)、Horst(1972)則提出具有無 形資產的廠商特性,包括廠商規模、產品差異性以及技術優勢等。大廠商 比小廠商較具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其多採取垂直分工,而小廠商則多採取 水平分工。產品若具有差異性的話,則更有利於對外投資之進行,而技術 優勢則是公司內部的公共財,新技術開發後可以與其他子公司共享。

二、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此理論係由 Vernon(1966)所提出的。他主要是認為產品都會有所謂 的生命週期(或稱發展階段),隨著生命週期及產地之比較利益而會有不 同的生產地點。產品的生命週期具有以下 3 個階段:

(一)創新產品(Location of new products)

由於先進國家具有較優良的技術、完善的法律規範以及所得水準等條 件,使得此階段的產品多出現於先進國家。即創新產品於先進國家生產並 出口,此階段屬技術密集生產。

(二)成熟產品(The maturing product)

當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到成熟產品階段之後,由於技術外溢、其他 國家的跟進,廠商為降低成本,會將產品生產地移至次先進國家。即成熟 產品於次先進國家生產,此階段屬資本密集生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標準化產品(The standardized product)

當產品進入生命週期的標準化產品階段時,其生產技術可謂已普及於 所有國家,並具備有相當的標準生產作業流程與規格,產品具高度同質性 存在。此時廠商為降低成本,會將產品移至開發中國家生產,所以此階段 的產品屬於勞力密集生產。

三、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Theory)

此理論是由 Buckley and Casson(1976)所提出的。他們認為廠商要進 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很多、即選擇很多,例如:授權、設立行銷公司、出口 等,但廠商之所以會選擇以對外投資的方式來進入國外市場,主要是為了 要減少交易成本,並使其最小化的緣故。

Root and Ahmed(1979)則認為市場價格機能無法完全反應產品生產 過程所產生的外部性,使得資源無法有效地分配,而外部性可區分為所有 權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前者是指資產的擁有者無法向其他使用者收取費 用,後者則為廠商可以以低邊際成本將技術移轉至其他地方生產,而產生 規模經濟。

四、折衷理論(Eclectic Theory)

此理論係由 Dunning(1980)結合了前述的「產業組織理論」、「產品 生命週期理論」和「內部化理論」所提出來的。他認為當廠商具備以下 3 種優勢時,將會選擇以對外投資的方式進入國外市場,所以此理論又可稱 為「OLI 理論」:

(一)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係指廠商具備無形資產之優勢,

才能與當地廠商(或競爭者)相互競爭。

(二)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係指根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產品 會隨其生命週期而移轉至不同的國家生產,被投資國必須具備有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位之優勢,才能吸引外資投入。

(三)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係指根據內部化理論,廠 商從對外投資所獲取的利潤必須大於以其他投資方式所得的利 潤,即交易成本必須最小時,才會選擇對外投資,以求利潤極大。

五、總體經濟方法(Macroeconomic Approach)

此理論係由 Kojima(1973)所提出異於 Hymer(1960)的對外投資理 論。Kojima(1973, 1978)和 Ozawa(1979)觀察日本廠商在 1960 年代、

1970 年代至東南亞的對外投資行為,發現廠商選擇對外投資係因總體經濟 條件改變(例如:工資上漲)、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喪失,而非因廠商 具有特殊技術或優勢之故,才採取對外投資。因此,進入各生命週期之產 品得以移轉至具比較利益的國家生產,進而降低生產成本,以維持其產品 國際競爭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