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可以提供給人民一個很好的生活 水準及環境,但在時代的進步之下,卻也在另一方面產生了問題,諸如工 資率的上漲、勞資糾紛不斷、土地成本上升、環保意識抬頭、產業結構改 變、國內外環境變遷、新臺幣升值等等,皆讓國內廠商面臨到無法僅在臺 灣設廠經營的困境,廠商必須得向外開疆拓土、另謀出路,對外尋找更佳 的投資地區,以求得生存之道。

1959 年,臺灣的一家公司前往馬來西亞設置水泥工廠。自此,便揭開 了我國對外投資活動的序幕。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之統計資料顯示

(圖 1-1、1-2),我國早年的對外投資活動金額很小,1952 年至 1968 年間 之對外投資總金額僅 750 萬美元,且投資地區亦集中於臺灣附近的泰國、

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即東協),東協國家之投資件數即占該段期 間對外總投資件數的 93.75%。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外投資金額逐年不斷 向上攀升,而投資地區亦開始向較遠之歐美先進國家延伸(該地區之投資 件數及金額於 2000 年時達歷史高峰)。尤其在 1987 年因外匯管制大幅放 寬,個人及企業可在 500 萬美元額度內自由對外匯款,再加上新臺幣升值、

政府的「南向政策」、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等因素,使得我國對外投 資的件數與金額均較以往大幅增加。尤其 1990 年代,政府的開放中國大 陸投資,更掀起了另一波對外投資的高潮,初期由傳統產業向外打先鋒,

中後期高科技產業亦紛紛至中國大陸佈局,使得迄今不管在投資件數或金 額方面,中國大陸皆是我國廠商對外投資之重鎮。

‧ 2400 3000 3600 4200 4800 5400 6000 6600 7200 7800 8400 9000 10200 9600

19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管在理論或實務上面,對外投資皆能帶給投資廠商(母國)以及被 投資國廣大的利益,就短期而言,可解決廠商在國內經營不利的窘境,長 期則可調整母國與被投資國之產業結構,並可將母國剩餘資金向外移往資 金缺乏的被投資國,可謂各得其利,是雙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在廠商 不斷向外遷移,以便尋得更好的經營契機之際,卻也產生了另一種疑慮:

廠商的對外投資是否會挖空母國經濟,造成母國國內產品生產規模萎縮、

各產業產值下降,而產生了所謂產業空洞化(industrial hollowing-out)的 現象呢?

國內、外針對產業空洞化所從事的研究很多,用以檢定的指標亦相當 分歧,但綜觀如此多的研究文獻,不管是國外 Singh(1977, 1987)、Thirlwall

(1982)及 Rowthorn and Wells(1987)以英國製造業為對象的研究、

Lawrence(1983)針對美國製造業的研究,還是國內周添城、吳惠林(1990)、 何玉麗(1990)以臺灣製造業為對象的探討等等,製造業產出(產值)的 變化皆為其選定作為研究產業空洞化與否的必要檢定指標之一。

基於前述對外投資所帶來的優劣狀況,本研究將分別從廠商特性、產 業特性及投資特性等 3 方面,來探討我國製造業廠商在對外投資之後,對 國內產品生產規模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以期提供後續研究參考。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 probit model 進行估計,並利用經濟部統計處 2007 年所實 施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問卷資料為分析對象(回收問卷共計 1,770 份),以進行迴歸分析,來探討我國製造業在從事對外投資後,對國內產 品生產規模所帶來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除本章外,第二到六章分述如下:第二章為文獻 探討,將分別介紹數個著名的對外投資理論,並整理國內、外對外投資與 國內產品生產規模間影響因素之相關文獻;第三章為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 之現況統計,主要藉由經濟部統計處問卷內容,分析對外投資與國內產品 生產規模之擴大間所呈現有利、不利或無影響之情況;第四章則為實證模 型設定,包含各項變數的設定、預期符號及估計方法,並說明採用 probit model 進行估計的原因,第五章為實證模型結果分析,最後第六章為本研 究之結論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