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三節 建議

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避免使用「標準差法」來測量過量教育:

在過量教育的測量方式上,本研究發現以「標準差法」來測量過量教育會形 成許多不合理現象,探究其因,是因為「標準差法」以粗略的二分位職業作為計 算過量教育標準所造成,另外,以各類職業工作者的平均教育年數來作為職業的 工作所需教育程度,往往是受到工作者實際教育程度影響,並不能真實反應工作 所需教育程度,反而會形成偏誤。所以,建議未來學者在研究過量教育相關議題 時,應避免使用「標準差法」。

(二)、「人力運用調查」問卷加入自認工作所需教育問項:

有鑑於目前研究過量教育相關議題時,研究者大多仍運用主計處「人力運用 調查」大樣本資料,採「標準差法」來測量過量教育。為避免因使用「標準差法」

而對過量教育產生錯誤估計,建議未來主計處在修訂「人力運用調查」問卷時,

加列如中研院「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社會階層組」問卷中的「您認為如果要在您 現在的職位上做好工作,至少需要怎樣的教育程度?」的自認工作所需教育程度 問項,除讓問卷設計更加周延外,在資料蒐集上也會更臻完整。

(三)、相關解釋變項的加入:

本研究對於形成過量教育諸多原因,如父母教育期望、個人求學動機,及過 量教育是否會影響心理幸福等並未納入探討,建議未來研究可將之納入,以更廣 泛地探討過量教育的問題。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昭蓉(2000)。台灣地區民眾失業與高教低就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達(1996)。過量教育與失業。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35-54。

張清溪、吳惠林(1995)。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教改叢刊 AA02。

張盛英(2002)。台灣地區失業率與經濟變遷之研析。主計月刊,559,102-113。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教改叢刊 AB09。

章英華、傅仰止(2003)。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四期第三次調查計劃執 行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

黃毅志(1992)。台灣地區教育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 所集刊。74,125-161。

黃毅志(1998a)。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

25-55。

黃毅志(1998b)。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中研院調查研究,5,4-36。

黃毅志(2001)。台灣地區多元勞力市場的事業成就之比較分析。國家科學委員 會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56-370。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 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5)。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台灣教育社會學(主編),教育社會學

(頁 131-163)。台北:巨流。

葉秀珍(2001)。台灣地區低度就業成因之變遷分析。「生活 / 社會新視界:理 論與實踐的對話」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 2001 年年會,輔仁大學。

曾敏傑、賴人豪(2003)。高等教育勞動力低度運用的變遷:惡化或改善?。教 育研究集刊,49(2),213-254。

曾敏傑、蕭淑滿(2001)。兩性職業區隔與變遷:1981 至 1999 年的比較。「生 活 / 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 2001 年年會,

輔仁大學。

詹凱玲(2004)。台灣地區超額教育與薪資報酬。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正、李錦華(2001)。文憑主義的迷思:從勞工的薪資與雇主的徵才談起。台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91-129。

劉正、陳建州(2004)。高等教育人力供需與回饋的變遷:高教擴張前後的比較。

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2),1-40。

劉慧珍、吳志功、朱緒東(譯)(1998)。R. Collins 著。文憑社會-教育與社會 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台北:桂冠。

劉鶯釧、黃聰智(1990)。台灣地區人力低度運用之計量分析。人口變遷與經濟 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蔡瑞明、莊致嘉、葉秀珍(2005)。教育與職業不相稱對薪資的影響:標準差法 與自我評量法兩種不相稱測度方法之比較。人口學刊,30,65-95。

蔡淑鈴(2004)。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7,47-88。

蔡青龍、張美陽(1995)。勞動市場之性別差異—以台灣為例兼與亞太各國比較。

人口、就業與福利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雨生(1990)。台灣勞動力人口組成變遷對勞力未適當運用的影響。人口變遷 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蕭霖(2003)。教育與職業不對稱的模式探討。教育政策論壇,6(2),43-67。

顏敏娟、葉秀珍(1997)。台灣地區「教育與職業不相稱」階層化變遷之研究:

1979 與 1996。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分冊,8(1),37-71。

英文部分:

Aldrich, J. H.& Nelson, F.D.(1984).Linear Probability ,

Logit and Probit Models

.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Bauer, T. K.(2002).Educational Mismatch and Wages: A Panel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 21:221-29.

Clogg, C. C. and T. A. Sullivan.(1983).Labor Force Composition and Underemployment Trend 1969-1980,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

117-152.

Collins, Randall(1971).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1002-1019.

Davis, K. and Moore, W.E. (1966)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In R. Bendix And M. Lipset (eds.),

Class, Status and Power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reen, F., McIntosh, S.,Vignoles, A.(1999).Overeducation and

Skills-Clarifying the Concepts, present in

Education & Employment Economics Group Annual Conference

, 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5-7 July, 1999.

Hartog, J.(2000).Over-education and earnings: where are we, where should we go?,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131-147.

Halaby, C. N.(1994).Overeducation and skill mismatc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lbany,

67(1):47-59.

Rumberger, R. W.(1981).

Overeducation In The U.S. Labor Market,

New York:Praeger

Tsang, M. C. and Levin,.H.(1985).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 4:93-104.

Verdugo, R. and Verdugo, N. T.(1989).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Earning, Some Additional Finding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24:629-643.

附表一:全體樣本之性別、年齡組與二分位職業行百分比交叉表

附表二:「標準差法」二分位職業過量教育標準

附表三:「標準差法」全體樣本教育程度與二分位職業列百分比交叉表

附表四:全體樣本之公私部門、現職地位與二分位職業行百分比交叉表

附表五:「標準差法」全體樣本教育程度與二分位職業行百分比交叉表

附表六:「自評法」教育程度與自認工作所需教育年數百分比交叉表

教育程度

工作所需教育年數

未受教育 國小 國初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研究所 以上

不需要教育(0 年)

(N=326) 行 90.9 65.0 52.3 20.6 7.6 2.5

國小(6 年)

(N=67) 行 17.5 10.7 4.4 1.0 1.3

國初中(9 年)

(N=109) 行 2.3 8.5 20.1 13.6 5.6 1.9

高中職(12 年)

(N=280) 行 2.3 6.2 11.4 46.9 34.5 8.9

專科(14 年)

(N=160) 行 0.6 4.7 10.3 35.0 27.8 4.8

大學(16 年)

(N=150) 行 2.3 2.3 0.7 3.6 14.7 51.3 50.0

研究所(18 年)

(N=29) 行 0.3 1.0 5.7 40.5

研究所以上(21 年)

(N=6) 行 2.3 0.3 0.5 0.6 4.8

合計(N=1127)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附表七:「自評法」公私部門及現職地位與自認工作所需教育年數百分比交叉表

公私部門 現職地位

工作所需教育年數

公部門 私部門

農林漁牧 及非技術

技術工半 技術工與 服務人員

事務性工 作人員

半專業人

專業人員 主管人員

不需要教育(0 年)

(N=326) 行 5.4 31.8 69.4 39.1 7.2 5.2 4.8

國小(6 年)

(N=67) 行 3.1 6.3 12.4 9.3 1.3 0.4

國初中(9 年)

(N=109) 行 7.8 9.9 9.1 18.2 2.6 3.0

高中職(12 年)

(N=280) 行 20.2 25.5 4.3 25.7 51.0 29.6 4.8 19.0

專科(14 年)

(N=160) 行 17.1 13.9 2.7 5.7 22.9 33.5 15.5 14.3

大學(16 年)

(N=150) 行 38.0 10.1 1.1 2.0 13.7 23.2 60.7 52.4

研究所(18 年)

(N=29) 行 7.0 2.0 0.7 4.7 17.9 4.8

研究所以上(21 年)

(N=6) 行 1.6 0.4 1.1 0.7 0.4 1.2 4.8

合計(N=1127)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附錄:2002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社會階層組」四期三次部分問卷

(續答 3)

□ (07)501-1000 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