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識創造的改變過程中,由於不斷對產品、服務與系統的改進與創新,而能 產生競爭優勢 (Nanoka & Takeuchi, 1995),所以面對未來職場的競爭力,

應培養擁有創新想法的人,從學生的學習層面出發,知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是掌握住競爭優勢的關鍵。

三、 師資培育機構應注重知識信念的發展

學生對於教與學的經驗,往往深受學校經驗所影響,尤其學生在求學 過程中,其接觸直接授課教師的影響最深,文獻探討中指出,教師的教學 信念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念,本研究中的教師角色,有別於以往傳統教師 的權威形象,抱持著較為「建構」式的信念觀點進行教學,因此課堂中學 生的行為表現也有所改變,學生想法的發散並非圍繞著老師的提問而發 想,學生能夠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另外,教師對於學生的發問,也不給 予確切的答案,而是讓學生經由不斷改進、修正想法的過程,最終得到一 個較為完善的暫時性解答。由此可得,師資培育機構是培育未來教師的核 心,培育師資課程的規劃若能注意到學生知識信念的發展,從了解學生以 往的受教經驗出發,將學生的知識信念引導至較為建構式的觀點,便能改 變學生的教學信念。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進一步研究想法中心與知識信念相關議題的建議,詳述如下:

一、 研究變項

本研究對於學生知識建構歷程的資料呈現,是以社群成員在知識論壇 中的發表內容做為分析的文本,根據文獻探討中的知識翻新理論作為本研 究的理論架構,以開放性編碼的方式來展現學生知識建構歷程的面貌,由 於研究者進行編碼的過程中,較注重在段落或句子的擷取,以此來表達學 生所涵蓋的想法,然而文章段落前後的銜接對於句子的影響,或者是社群 成員間相互回文的呼應過程,這些動態情境的歷程,透過文字描述的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分,並無法得到真實的展現,也許能夠透過情境觀點的探討與追蹤,呈現 出知識論壇中真實想法與問題的動態歷程。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 嘗試更多元化的方法或策略,以建構出更有解釋力或支持研究的資料。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的考量因素,僅以人文學科領域的一般大學 生作為研究對象,然而,不同學科領域背景的學生對於知識建構歷程的發 展,以及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對於知識創造的能力,都可以做為研究考量 的要素,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考慮其他不同背景知識的學生,或者 是以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使相關議題的探討更加豐富與 完整。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採用的知識信念問卷,其中對於「學習努力度與過程」類別,

Chan 和 Elliott(2004)認為學習努力度與過程所強調的努力是不斷進行演練 的學習方式,傾向傳統學習的模式;而在Chai、Teo 和 Lee( 2010)的研究 卻指出越相信學習努力度與過程,應該越傾向較建構式的觀點。本研究無 法確定在學期初進行知識信念問卷施測時,學生對於學習努力度與過程的 定義,學生所做的判斷認為努力是指不斷的演練,亦或是能夠發揮想像 力,對於知識理解層面做努力而產生不同的差異,因此在結論中對於學習 努力度與過程的部份產生兩種推斷,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對於問卷題目的闡 述進行調整,讓學生不至產生誤判的情形。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進行單一個案研究設計之探索,對於 知識論壇社群成員的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用成對個案 的比較方式或多重個案的比較方式,歸納出個案間比較後所得到的結論,

例如:探討相同教育理念下,不同學習平台中學生知識信念的差異,以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推論出實際影響學生知識信念改變的因素,亦或者探討其他個案在不同平 台之中知識建構歷程之異同。

甘永成(2003)。Web 協作學習與電腦支援協作學習的應用研究。中國遠程 教育,1。

37,24-27。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台灣東華。

陳荻卿、張景媛(2007)。知識信念影響學習運作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 報,39 卷,1 期,23 -43 頁。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潘慧玲(1999,11 月)。Belenky 等人的女性知識論。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之「性別與教育」論壇,台北市。

詹雯靜(2009)。不同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對師培生在教育理論、教師專 業與教學實務等概念學習上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Allchin, D. (1999). Values in science: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Science and Education, 8, 1-12.

Baxter Magolda, M. B. (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Baxter Magolda, M. B. (2004). Evolution of a constructivist conceptualiz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 (1), 31-42.

Belenky, M., Clinchy, B., Golderberg, N., & Tarule, J. (1986). Women‘s ways of know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Bereiter, C. (1994). Constructivism, Socioculturalism, and Popper's World 3.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3(7), 21-23.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J: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