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學生在知識論壇數位平台上的活動記 錄,學生期末報告的科技產品影音檔,以及學生進行知識信念問卷的前後 測資料。

壹、 知識論壇中的記錄

學習筆記(notes)為學生整學期在知識論壇中的所有貼文,學生所發表 的文章著重於討論課程中所涉及的生活科技相關議題,包含建築科技、運 輸科技、資訊科技……等。

本研究採用知識論壇的分析工具Analytic Toolkit (簡稱 ATK)來計算學 生在知識論壇中整學期的活動數量,主要包含創建文章數、閱讀文章數與 修改文章數等,清楚地呈現學生在知識論壇的互動情形,另外針對文字資 料的部分則採用開放性編碼(Strauss & Corbin, 1990),透過 NVivo 軟體進行 質性資料之內容分析與歸納統整。首先,為符合研究倫理,對於學生個別 發表文章的署名,皆用數字 S1~S22 表示。研究者編碼過程的開始階段,

先全面瀏覽所有的文字資料,將學生所發表的文字內容,以段落為編碼的 單位,逐一進行概念的歸類,將學生所表達的文字轉換成一個主要的概 念,此概念指的是學生所表達的疑問、意念或現象的呈現。而後,研究者 逐次在編碼的過程中,來回檢視編碼分類後的確切意涵,將文字背後所要 表達的概念抽絲剝繭,以準確的將所有的編碼資料達到最完善的分類。

編碼資料由本研究者以及另一研究室的成員共同進行,此兩位研究者 所撰寫的論文主題皆與知識翻新理論有關,對於相關的文獻有一定程度的 涉獵,而由於編碼資料屬於類別資料的關係,因此採用Kappa 一致性係數 來了解評分者間的信度,首先研究者先根據學生整學期發表的所有文章進 行編碼工作,把有意義且意義相近的段落歸納在一起,接著由另一位研究 者進行編碼歸類,兩位研究者在進行編碼前有預先溝通彼此對於編碼擷取 的單位與定義,而後各自進行編碼工作,依據學生整學期的知識分享與共 構過程,共形成15 項編碼,其結果達.838 評分者間信度水準。表 3-2 中所

到某一創造力標準的共識決定。Amabile(1983)指出創造力的最終判斷來自 產品或者是可觀察的反應。創意產品是以本身所具備的特質作為區辨創造 力的象徵。學生的知識建構歷程是一種內在構念,無法具體的被觀察,其 思考過程可能包含了其他干擾因素,不能夠成為創造力的評判標準,而最 直接評斷個人創造力的方法,便是學生通過知識建構歷程後所呈現的作 品。產品導向的創造力將創造力視為物質的或心理的創作,或由現存的物 品或想法重新組合所建構成的(Sloat, 1990)。實作評量的作品通常是由評分 者對受評者進行主觀性評分,因此大多採用評分者間一致性的數據來作為 信度的證據(郭生玉,2000)。由於測量學生科技產品的量表為等級資料,

因此採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來進行考驗,計算出來的兩個評分者間的分數 相關,即為評分者間信度 (張紹勳、林秀娟,2005) 。

本課程的學生創意科技產品是根據 Besemer(1998)所提出的創意產品 量表(creative product semantic scale, CPSS)進行評量,此量表由創意產品分 析矩陣(creative product analysis matrix, CPAM)建構成一個分析模式,用來 評量各種不同形式的創意產品,此矩陣包含了三個向度,共九個分項指 標,一般在運用此產品評分量表的研究者,對於分項指標會依不同的需求 進行增減,本研究採用了量表中的九個分項指標作為標準化評分的工具,

並賦予各分項指標較明確的定義,其指標見表 3-3 所示,以提供評分者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