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1 小世界簡介

每個人多少會碰到「世界真小!」的經驗。也許當你在日本度假時,和一個 偶然遇到的男士閒聊,結果發現她和你遠在美國的好朋友的哥哥是同事;也許在 參加一個聚會中,坐在你隔壁的人三十年前和你母親念同一所學校…人人或多或 少都有這類的故事。全球有六十億人口,絕大多數的人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遇到如此巧合的經驗,真是不可思議。

「小世界現象」是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 立起聯繫。「小世界」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 在 1967 年經 由轉寄信實驗所提出來的。Stanley Milgram 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 批志願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 是 Milgram 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Milgram 要求志願者把信函發 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繫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 發一個信件給Milgram 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 經濟人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 個。也就是說,陌生

人之間建立聯繫的最遠距離是6 個人。這個實驗發現證實他的想法,就是任意的 兩個不相干的人之間存在一條人際關係路徑,而且這個路徑長度很短,約莫六人,

因 此 稱 之 為 「 小 世 界 」, 也 就 是 後 來 著 名 的 「 六 度 分 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闡述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 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透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 人。」

2001 年,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 Duncan J. Watts 主持了一項最新的對“六 度分隔”理論的驗證工程。166 個不同國家的六萬多名志願者參加了該研究。Watts 隨機選定18 名目標(比如一名美國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亞警察和一名挪威獸醫), 要求志願者選擇其中的一名作為自己的目標,並發送電子郵件給自己認為最有可 能發送郵件給目標的親友。到目前為止,Watts 在世界最頂級的科學學術期刊《科 學》雜誌上發表最新論文表明郵件要達到目標,平均也只要經歷5~7 個人左右。

小世界形式,有兩個重要的特性:(1)高群聚度:群組間的重覆性或熟悉度。

例如,我所認識的五十個人,和我朋友所認識的五十個人,大部分是重覆的;也 因為高群聚的因素,從我這裡所延伸出去的聯絡網就會一直在我的周圍環繞。也 就是說,如果群組中朋友間越熟悉,就越不易將訊息散佈出去。不過,相對地,

如果訊息從外面透過弱聯繫的節點,聯結至本群組後,訊息就很容易在本群組中 散播開來。(2)低分隔度:最小的路徑長度,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不會太長。

例如:我只需透過少數幾人就可以與某人搭上線,而不需要透過許多關係。

生活中也有許多「小世界」現象。比如人際網路和WWW 的架構幾乎完全一 樣,透過超文本鏈結的網路、經濟活動中的商業聯繫網路、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甚至人類腦神經元、以及細胞內的分子交互作用網路,有著完全相同的組織結構。

2.1.2 大腦小世界

磁振造影(MRI)的技術,是利用無線電波,探索血液在腦部流動的模式,

顯示出每一刻腦部各個部位使用氧氣的情形,進而反映神經活動的程度。例如:

研究對象拿到一個新的電話號碼時,海馬迴(hippocampus)就活躍起來,這正 是腦部與新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大腦其他部分則分別控制不同的組件,其運作 情形,絕非各個組件像無政府狀態各自盲目工作,而是必須相互溝通,以協調出 腦部的整體活動。所有的動作都牽涉到腦部的許多功能區,訊息快速而有效的在 其間交流,使這些功能毫不費力的一起運作。使我們好奇的是大腦的線路是如何 分布的,才能有這種效率?

在布侃南在「連結」一書中提到,每一個神經元是單一的細胞,這個細胞有 個中心部位,由此延伸出無數的神經纖維,其中最短的稱為樹突(dendrite),是 神經元的接收頻道,而比較長的稱為軸突(axon),是發射頻道。任何一個神經 元的軸突最終都會和其他神經元的樹突相連,於是提供了訊息交換的聯結。而大 部分的神經元和同一功能區的鄰近神經元相連,還有一些軸突則伸得更長,而和 鄰近功能區的神經元相連。大部分的神經元和同一功能區的鄰近神經元相連,還 有一些軸突則伸得更長,而和鄰近功能區的神經元相連。大多數的相鄰區域都是 如此相連的。

從腦的整體來看,我們如果把各個不同的功能區看成網路的節點,那麼這些

「局部」的連結,就像是把腦縫合成一個連通的整體,這和有序網路很像。但是,

腦內還有較少數真的很長的軸突,連接起相距很遠、甚至在腦部相對兩側的區域。

因此,我們有很多局部的連結和幾個長距離的連結,這正如小世界模式。

英國紐塞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肯奈爾(Jack Scannell),花了十幾年的工夫繪 出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連結圖,但他研究的對象集中在貓及猴子的腦,而不是人 腦,不過,由於乳動物的腦有極大的相似處,因此他的結果幾乎可以用在人腦上。

巴黎大學的拉托樂(Vito Latora),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麻奇歐利(M. Marchiori),

用了史肯奈爾的連結圖,來找尋這些連結是怎麼形成的。若以華茲和史楚蓋茲的 術語來分析這些網路,他們發現了十分有效率的網路結構的許多特徵。例如:貓 大腦的分隔度只在二、三之間,獼猴的大腦也一樣。在此同時,他們發現這些神

經網路的群聚度很高;換句話說,發生在好朋友間的事,也會發生在大腦皮層的 各區域之間:如果腦中某個區域和另外兩個區域相連,那兩個區域通常也會相連。

小世界的模式,確保了大腦的各種功能區只相距幾步路,使得整個網路親密 相連。訊速有效的訊息傳遞,是小世界構造最簡單而明顯的好處。然而,它還有 其他的好處。正如格蘭諾維特指出的,在人際網路中,好朋友之間的連結的群聚 性,表示即使其中某些連結移除了,剩下的還能緊密相連;換句話說,在群聚的 網路中,即使失去了某個元素,也不至於導致整個網路的戲劇化瓦解,斷裂成許 多不連通的部分。在大腦中,這種構造可能也很有用處,因為當某個特定區域受 損或失去功能,對訊息在各個區域間的傳送及協調能力,影響可能不大,例如,

布羅卡區受損的病人,無法瞭解言語,但是能聽,能做數學,能規劃未來。如果 這個區域的受損,同時切斷了比方說視覺皮層與海馬迴之間的交流,或者使得訊 息的傳送得走長途,那麼短暫的視覺記憶也會受損;然而小世界的構造避免了這 點,它不但使大腦迅速而有效率,也使大腦在出錯時仍然能繼續發揮功能。

在人類的長期記憶資料庫中,概念知識的聯結並非是雜亂無章,而是有系統、

有組識的排列在一起,愈是常一起出現或是語義愈相關之概念,其間的距離就愈 接近,聯結強度也愈強。所以人腦就像一個小世界一樣,概念與概念之間,約莫 六步內就能聯結。

在本研究中的圖文聯想遊戲,也是一個六度分隔的遊戲,遊戲中的圖文結構 交支的很緊密,使整個遊戲看起來像是圖與文所交織的網路(如圖5)。而遠距詞彙 間透過幾個弱聯繫的圖片與文字作為關鍵的長途聯結,使玩家從起點詞彙聯想到 終點詞彙,只須少數步驟就可聯想到。在此遊戲中,每一個文字標籤最多可聯結 49張圖片標籤,與這49張圖片標籤有關的文字標籤中,有許多是重覆的,顯示小 世界中的「高群聚性」(如圖6,藍色文字代表圖間的重覆文字)。而小世界的另一 個特性可由本研究中的「聯想文字標籤個數」來觀察,研究結果也顯示玩家約莫 六步內就可從起點聯想至終點,所以也符合小世界的「低分隔度」特性。所以透 過這個圖文聯想遊戲來觀察玩家大腦中的概念聯結分佈、聯想能力與聯想歷程。

圖 5 以台灣為起點的圖文聯想遊戲

圖 6 圖與圖之間的重覆文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