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聯結理論 ( ASSOCIATIVE THEORY )

Ghiselin(1952)在細讀一些創意詩人、數學家、小說家的自傳,發現這些人 在創造歷程上皆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曾有將不同概念結合在一起的經驗。因此,

Mednick 提出了聯結理論,由遠距聯想 (remote association) 的觀點來解釋所 有領域之創造思考歷程。許多學者也主張創造力是將可聯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 合成新關係的能力(如表1)。所以,Mednick(1962)提出的聯結理論是創造歷 程的重要論點。

表 1 主張「創造力是將可聯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合成新關係的能力」之理論 學 者 主 張

Taylor, 1959 認為創造力乃是將零碎或無關的訊息組合成新產品的能力。

Mednick, 1962 認為創造力乃是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可連結的要 素加以結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力。

Koestler, 1964 二元聯想(bissociation):兩個思想或理念,原來是無關的,

最後被連結成為相關,而產生創造。

Parnes, 1967 認為創造性行為乃根據內外在特殊刺激而來的反應(事物、文 字或符號),產生至少一種以上的獨特組合,以增強反應或反 應類型。

Wiles, 1985 認為創造乃是刻意將不同事物,觀念連結成新的關係,此種能 力稱為創造力。

Mednick的遠距聯想觀點是認為:為了達成特殊或實用的目的或需求,而將不 同事物聯想在一起的過程。當所聯結之概念,彼此之間的距離愈遠,則所產生的 結果或歷程就愈有創意。因此愈是有創造力的人愈能夠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連結 在一起,也就是愈能進行遠距聯想,即使是在沒有辦法產生最佳聯結時,也能夠 以先前具有的知識為基礎來找尋刺激間的關係 (陳怡潔與陳學志,2002;黃博聖 與陳學志,2003)。

2.2.1 聯結種類

Mednick(1962)在聯結理論中,指出能將遠距概念聯結在一起,主要有三 種方式:

(一)偶然、意外的聯結(Serendipity)

經由環境的連續刺激,遇然地將概念聯結在一起,而意外地產生了有 創意的結果。例如:X光與盤尼西林的發現。

(二)相似的聯結(Similarity)

由於聯結的概念與概念之間,因彼此的相似性很接近,或引起聯結的刺 激與相聯結的概念相類似,而形成聯結。例如:有押韻的詩詞創造。

(三)中介性聯結(Mediation)

透過中介聯結物將兩個概念聯結在一起。例如:語文的類比。在本研究 中,所屬的聯結種類,也是中介性聯結,探討玩家在聯結兩個不相干的概 念,需要透過幾個中介物才能將之聯結起來。

2.2.2 聯結的個別差異

若個體有將遠距的概念結合在一起的傾向或能力,則較容易產生有創意的結 果,但並非每個人都能產生創意的想法,所以結合遠距概念的能力是有個別差異 的。Mednick (1962) 認為會造成聯結的個別差異主要原因如下:

(一)既有知識不同:

如個個體沒有具備聯想所需之知識,則無法有效地將概念聯結在一起。

(二)連結數量不同:

當個體擁有愈多解題的必要概念,則愈容易產生聯結,愈有可能得出 具有創意之結果,也愈可能成為一個概念的中介橋樑,使得聯結更順暢、

容易。

(三)認知或人格型態上的差異:

每個人的學習經驗、認知型態、人格特質及思考風格都有所差異,所 擅長的思考方式與聯結形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會影響創造性結果的產生。

以認知型態而言,知覺取向的人擅長以具體表徵(如圖片)來解決問題;

而概念取向的人則擅長以抽象表徵(如文字)來解決問題。然而不同之認 知或人格型態並沒有孰優孰略,端視問題的類型而定。若問題需連結具體 之表徵,才能產生創意解答,則知覺取向者自然較容易有創意之表現。

而在本研究中,則想分析思考風格趨向面向的個體在圖文聯想遊戲中聯 想歷程上的差異。探討自由型與保守型玩家在聯想歷程中是偏向以具體表 徵或抽象表徵來聯結兩個概念?

(四)所選擇的創造性連結反應不同:

當個體遇到問題時,會產生眾多相關的反應,並從中選擇最合適的反 應加以聯結、組合。在圖文聯想遊戲中,概念與概念間有49張圖,代表概 念間有49條路徑,玩家必須從這49張圖中,選擇與終點目標最接近、最符 合或聯結反應最大的路徑來聯結。在本研究中,請玩家提出第一步認為最 接近終點目標的圖片與文字,並說明理由,以了解玩家從起點開始聯想,

第一步聯想反應最強烈的圖片與文字各為何及其理由來當作聯想策略。

(五)聯結層級 (associative hierarchy) 的不同:

連結層級是指個體組織連結反應的方式,包含聯結強度與聯結數量。

可分為陡峭式聯結 (steep associative) 與平緩式聯結 (flat associative)

兩類 (Mednick,1962)。

如果個體的聯結反應為陡峭式聯結,在聯想時,會聯想到頭一、二個常 見的反應,這種與概念最接近的反應,產生較大的聯結強度,而對於相距 較遠之反應,聯結強度會大幅下滑。此時,若概念的強度未超過閾值 (如 圖7 的橫直線),則將不會浮現至意識中,而無法產生聯想 (李秀瓊,

1999)。如圖7中,陡峭式連結者對於「桌子」之刺激詞,只會聯想到「椅

子」一詞。

若個體的聯結反應為平緩式聯結,在聯想時,對於概念最接近之反應,

也會產生較強的連結強度,但是聯結強度不如陡峭式聯結者。如圖7 之例 子,平緩式聯結者對於椅子之聯結強度小於陡峭式聯結者。

然而根據Mednick 理論之總量相等假設 (假設陡峭式與平緩式之聯結 者,其聯結層級的總反應量是相等的,即表示虛線下面積相等),由於平 緩式聯結者對於近距概念的反應強度不如陡峭式聯結者那麼大 (林緯倫、

連韻文與任純慧,2005;Mednick, 1962),所以會有較多之聯結強度於遠 距概念上,而遠距之概念也較有機會浮現至意識中。以圖7 為例,平緩式 聯結者對於「桌子」一詞的聯想,可能浮現至意識層面的有「椅子」、「桌 布」、「木材」、「椅腳」四個詞彙,但對於概念最接近的「椅子」一詞 之連結強度,就不如陡峭式聯結者那麼強。

圖 7 不同創造力者對「桌子」一詞的聯結層級

然而林緯倫等人(2005)之研究結果不支持Mednick(1962)提出之總量相 等之假設。其結果顯示(請參閱圖8),相較於陡峭式連結者,平緩式連結者不管 對於近距或遠距之反應,皆有較強的連結強度。換句話說,其結果顯示平緩式連

結與陡峭式連結者的連結強度的總量是不相等的,前者會大於後者。

不論是Mednick(1962)的總量相等假設,或者是林緯倫等人(2005)的總 量不等假設,皆預期平緩式連結者,所連結的遠距概念會多於陡峭式連結者,也 較容易有創造力之產生。

在本研究中,思考風格偏向保守型者,在圖文文聯想時,與陡峭式聯結者相 似,反應的聯結強度較高,但發想出來的反應個數也較少。而思考風格偏向自由 型者,在圖文聯想時,則傾向平緩式聯結者,在反應時對多個反應產生強烈的聯 結強度,發散出的想法也較多。

圖 8 不同創造力者對「桌子」一詞的聯結層級

Martindale(1981, 1995)也以認知語言的觀點,重新來描述Mednick(1962)

的連結層級。其認為陡峭式連結者,相當於概念廣度較窄的個體,其由一個概念 所能連結到的其他概念較少,因此不容易有創意產生。而平坦式連結者,則相當 於概念廣度較寬的個體,其由特定概念連結到其他概念的幅度較廣,也較易有創 意的出現。而透過概念廣度之實驗操弄,結果也支持了上述之說法,概念廣度較 寬者(平緩式連結),相較於概念廣度較窄者(陡峭連結),在擴散性思考作業

上,會有較佳之表現(Friedman 等人,2003),同時也支持了Mednick(1962)

連結層級之觀點。

2.2.3 聯結假設

綜合Mednick 的聯結理論觀點,隱含了三項假設(Ward, 1969):

(一)順序效果(order effect)

是指個體對於某一個刺激字進行聯想時,會從近距概念開始聯想,一 直到最遠距的概念,並非馬上就會聯想到遠距的概念;而此項假設獲得許 多研究者一致的支持(Milgram & Rabkin, 1980;Ward, 1969)。

(二)比率效果(probability effect)

是指高創意的個體,所聯想到遠距概念的比率,會高於低創意者。

(三)強度效果(strength effect)

是指相對於低創造力者,高創造力的人可以聯想到的不尋常反應較 多,故在近距聯想的反應強度上,就沒有低創造力的人強,但遠距聯想的 反應強度,則大於低創造力者。在本研究中,發現偏向自由型的玩家在概 念間,所聯想到的反應較多,而傾向保守的玩家,則偏向一個最強烈的反 應上。

其實,比率與強度效果是相同的概念,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解釋。然而 此兩項效果之驗證,會隨著不同的創造力作業類型而有不同的結果,尚未 有一致的定論(李秀瓊,199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