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小組討論教學

在所有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中,最常採用的合作教學模式是小組 討論教學,它主要內容是從同儕團體的互動,協助學習者對於學科的 瞭解(Susan, P.& Thomas, K., 1992)。本節將針對小組討論的意義、

流程、功能、困難等多種面向來探討。

壹 壹 壹

壹、 、 、 、小組討論的意義 小組討論的意義 小組討論的意義 小組討論的意義

一、小組討論文化形成

要了解小組討論的意義前,得先來了解我國國民教育中,小組討 論文化的形成過程。「小組討論」,本在建構一個具有社會互動機制的

學習環境,1993 年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是「數學教室內培 養兒童的解題文化」,兒童被視為是教室中社會互動的主要活動者,

教師的角色是解題活動的「佈題者」或討論的「促進者」而非解題者。

到了教育部 2003 年 1 月所公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期望學生達成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提 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據以發展能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 參與討論、激盪各種想法,激發創造力,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 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教育部,2003),進一步揭示在學生社 會互動的過程中,進行討論活動的重要性。

二、小組討論的意義

小組討論是討論法的一種類型,它結合了小組學習及討論學習等 多項特質,王金國(2000)認為小組討論的意義是「在一個五至八人 的團體裡,成員在平等參與的情境下,針對一個主題,透過聽、說及 觀察等方式,彼此交換意見的活動,其目的在協助教師達成教學目 標。」

王金國(2000)認為小組討論的人數介於五至八人較恰當,因為 人數若太多會減少成員互動的頻率;而人數太少則容易減少意見的多 元性及增加組員的壓力。在實質內容上,他認為並非所的談話皆可稱

為討論,小組討論必須具有以下特徵:

(一)小組討論有一個主題,且談論的內容與主題有關。

(二)成員係透過語言及非語言的方式彼此交換意見。

(三)小組討論的目的在分享個人觀點與感受或尋求能為大多數 人的所接受的意見。

(四)小組討論是學生取向的,是一種具平等參與及互動的策略。

張貴雄(2005)歸納多數學者觀點,認為小組討論具有下列特性:

(一)小組討論與大團體討論的區別,在於討論的人數,通常小 組人數係三人以上十五人以下組成,最理想的人數應為五至八人。

(二)小組的成立需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組員需要根據該目標 為焦點,透過語言交談內容,或非語言的行為溝通方式,彼此分享知 識、探索問題等行為,發展出實質的討論歷程。

(三)討論的進行中,各組員都應該具有平等參與的地位。

(四)每位組員的意見都應該有被參考的價值。

(五)在討論最後,總結所有組員共同的意見後得到一個共識。

整體而言,張貴雄(2005)強調的是組員與組員之間應具有平等 的地位,及組員的意見應該都有被參考的價值。也就是說,小組討論

在重視流程及主題之餘,同時也應該互相尊重組員及其意見。

許睦昌(2004)將小組討論應用於數學教學之中,認為「討論文 化數學教學」是重視社群的學習、互動的歷程,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尊 重他人觀點的態度與理性批判事物的能力,並且養成與他人溝通的習 慣,而這互動不僅只是一般性的互動,而是應該更聚焦於數學概念的 議題之上。

房昔梅(2003)同樣也將小組討論教學應用於數學教學上,認為 討論式教學是以師生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前提是師生雙方都具 有討論的意願和能力。有效的討論,並非徒具形式的讓學生漫無目標 或毫無結構的自由發言,而是教師針對教學的內容,提出刺激學生深 度思考的問題,有系統的引導學生主動與教師及同儕分享看法的過 程,是一種有效率的雙向溝通。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顯得格 外重要。

貳 貳 貳

貳、 、 、 、小組討論的流程及功能 小組討論的流程及功能 小組討論的流程及功能 小組討論的流程及功能

教育部公佈九年一貫課程包括的十項基本能力便包括了尊重、關 懷、及團隊合作這項能力,在我國國民小學中,最能充份訓練學生尊 重、關懷、及團隊合作基本能力的教學法,便是小組討論教學法。但 小組討論教學能訓練學生哪些基本能力?以下便針對小組討論教學

的各部份流程來加以探討。

王金國(2000)將小組討論流程以時間軸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 為:

(一)教學前:

1.成立小組 2.安排座位 3.角色分配 4.設計討論題目

(二)教學中:

在小組討論前,老師應對討論的題目、所需的時間及應遵守的規 則做簡單的說明,之後再讓學生正式討論;在小組討論之後,小組應 將討論結果對全班做報告。另外,小組討論應循序漸進,以使所有成 員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能力參與討論,同時發展出參與討論的信心。

(三)教學後的評鑑:指教師在教學之後應檢視小組討論中出現 的問題,以待下次討論時加以解決。

王金國(2003)認為小組討論具有「小組學習」與「討論」等兩 項特性,因此它同時具有二種學習方式之功能。

(一)就「小組學習」而言:

1.可增加學生與材料及學生與其他學生的互動。

2.可創造主動學習的情境,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3.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更高程度的參與。

4.可增加學生理解的深度及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提高學習的廣度 與層次。

5.可發展學生問題解決的技巧及社交的技巧。

6.可增進自我尊重及合作能力。

(二)就「討論」的角度來說,小組討論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1.在認知方面

(1)熟悉教材。

(2)問題解決。

(3)發展批判思考。

2.在情意方面

(1)可導引態度改變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進團體的向心力及促進團體的自 我了解。

(3)形成正向的態度與價值。

(4)可使學生獲得歸屬感、安全感及滿足感。

3.在技能方面

(1)可協助學生發展溝通技巧。

(2)可協助學生發展社交技能。

4.在其他方面

(1)討論提供學生說話的機會,而說話可使學生的觀念或想法 更清楚且更具體。

(2)討論提供老師另一種評鑑學生學習情形的管道。

(3)討論可提供鷹架的功能。

(4)討論有輔導的功能。

房昔梅(2003)將小組討論學習應用於國民小學數學學習中,並 將小組討論的功能依照小組討論過程劃分為「發表討論的功能」、「澄 清概念之必要」及「質疑辯證」等三部份作探討:

(一)發表討論的功能 1.幫助了解

2.自我監控學習

(二)澄清概念

1.互動雙方能透過討論,取得觀點的協調。

2.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更扮演著激發彼此潛能的角色,唯有學習者 本身融入學習中,有意義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這是實施討論式教 學,堅持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討論,刺激學生思考 的理由之一。

3.能增進師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口語互動能力。

4.數學學習歷程中進行數學討論、分享師生及同儕間的了解內 容,確實有助於兒童數學概念的理解。

(三)質疑辯證

1.同儕互動會刺激兒童去檢證個人的思考活動。

2.學生經由傾聽同儕的發表,了解他人的想法,再透過與同儕質 疑辯證的過程,建構出自己的數學概念,提昇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

3.教師則經由學生質疑辯證的過程,了解學生的概念發展情形並 偵測出迷思概念所在,以便及時提供協助,幫助學生澄清概念,這是 課堂討論活動的最終目標。

4.了解教室言談背後的規則,讓學生們自我反省,經由觀摩他人 的觀點,同時能夠增進有關問題及解法的了解,使學習更有意義。

參 參 參

參、 、 、 、小組討論的困難及解決之道 小組討論的困難及解決之道 小組討論的困難及解決之道 小組討論的困難及解決之道

上段提到小組討論的許多功能,但在實際實施上,小組討論會因 為某些限制因素,而無法成功讓這些功能發揮,王金國(2000)認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每個教學流程均會出現一些非教師預 期的「狀況」,這些都可能使學生的小組討論活動不如老師的期望。

甚至還認為小組討論不但學生需要學習,老師也需要學習,且可能花 上幾個月的時間。因此本小節將會針對文獻中所提出教學現場的情 形,分組教師面及班級面來探討小組討論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一、教師所面對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黃光雄(1988)認為討論法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在實際教學 情境中,許多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排斥使用討論法,其原因為:

(一)教師和學生雙方皆不具備討論的技巧。

(二)教師擔心無法控制教學過程和教室秩序。

(三)學校課程一向強調事實性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以致於採用 講述法的效果比討論法來得省事。

(四)教師抱怨班人數過多,不適合進行討論。

(五)教師抱怨教學時數不足。

黃光雄認為,若要改變上述排斥的心態,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訓 練」。教師需要經由訓練了解討解的功能和討論實施的技術,不僅如 此,學生也應學習討論的技巧,因為他們身負組織口頭講述的責任。

有些研究結果指出,教師在接受訓練後確實能獲得改善。學生訓練方 面,可藉由教師講解、示範,實地練習和提供回饋等過程,協助學生 熟練其技巧。

二、班級層面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想要鼓勵教師經常採用班級討論,必須設法去除他們排斥的心 態,但如何帶動熱烈的討論氣氛?就看教師如何的規劃和引導。黃光 雄(1988)指出,若要有互動良好的團體討論應考慮下列若干因素:

(一)人數多寡。

(二)座位安排。

(三)成員的組合。

(四)團體的凝聚力。

(五)使用多種溝通的型態。

(六)討論技巧。

(七)尊重個別差異。

肆 肆 肆

肆、 、 、 、數學課程與小組討論教學模式 數學課程與小組討論教學模式 數學課程與小組討論教學模式 數學課程與小組討論教學模式

以往我國國小數學課程教學方式缺乏社會互動的觀點學習,無論

以往我國國小數學課程教學方式缺乏社會互動的觀點學習,無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