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小結

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側區域的活化異常,然在一回顧過去對於前扣 帶皮質的研究指出此區域的功能包含正負向回饋的處理,在處理行為後續帶來的 正負向結果之神經生理機制扮演重要角色(Beckmann, Johansen-Berg &

Rushworth, 2009),故可推論此前額葉皮質內側與扣帶迴區域在正、負向評價處 葉皮質中部(medial/middle orbitofrontal cortex)的活化有關,而預期獲得負向回 饋、負向回饋、以及錯誤決定的感受則與眶額葉皮質外側(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與腦島前側(anterior insula)的活化有關,此結果顯示正負向回饋訊息 的處理分別具有其獨立的生理機制(Liu, Powell, Wang, Gold, Corbly, & Joseph, 2007),故若需探討正負向評價訊息處理的神經生理機制,則處理正負向回饋訊 息的腦部區域也應納入考量。

第三節 小結:階層模式之因子及其生理機制與本研究目的

從疾病方面著手的生理研究也已累積大量資料,整理憂鬱疾患相關生理研究 的文獻指出憂鬱症患者在杏仁核、腦島、紋狀體、前額葉內側與前扣帶皮質區域 的異常(Sundermann, lütke Beverborg & Pfleiderer, 2014)。使用後設分析整理過去 關於社會焦慮疾患的神經造影研究,同樣支持杏仁核、腦島、紋狀體、前額葉內 側與前扣帶皮質區域與社會焦慮疾患之關聯,其中也發現社會焦慮疾患患者在眶 額葉皮質區域有異常的活化(Brühl, Delsignore, Komossa, & Weidt, 2014),至今雖

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的功能聯結較高,且在亞屬扣帶皮質區域的活 化程度與憂鬱病史具顯著正相關( Greicius, 2007)。亦有研究發現憂鬱者在處理正 向訊息的腦區可能較不敏感,如紋狀體腹側(ventral striatum)(Diekhof, Falkai &

Gruber, 2008),而與情緒有密切關聯的杏仁核則被發現憂鬱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 在從被激發的狀態恢復到平常水平(Siegle, Steinhauer, Thase, Stenger & Carter, 2002);在探討社會焦慮者對於情緒臉孔的處理之研究當中,社會焦慮者在觀看 做出嫌惡表情的臉孔時,相較於非社會焦慮者的控制組,社會焦慮者有較高的前 扣帶皮質活化(Amir, Klumpp, Elias, Bedwell, Yanasak, and Miller, 2005);亦有研究 讓參與者觀看不同類型與強度的表情,社會焦慮者觀看較強烈的表情相較於健康 控制組有較高的杏仁核活化(Yoon, Fitzgerald, Angstadt, McCarron and Phan, 2006),

在呈現簡單線條繪製的臉孔之研究同樣有類似發現,該研究讓參與者觀看生氣、

快樂與中性三種臉孔,在生氣-中性的比較條件下,社會焦慮者較健康控制組有 較高的杏仁核活化差異,在前扣帶皮質則觀察到控制組有較高的活化(Evans, Wright, Wedig, Gold, Pollack and Rauch, 2008),至今已累積大量文獻顯示社會焦 慮與憂鬱疾患的患者在作業狀態時,在腦部的杏仁核、視丘與扣帶迴等區域活化 與常人具顯著差異。

除了作業狀態的差異之外,近來也有逐漸增加的文獻指出疾患造成靜息態的 腦部功能聯結改變,分別在憂鬱疾患、思覺失調疾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與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發現與常人不同的靜息態功能聯結(Calhoun, Maciejewski, Pearlson & Kiehl, 2008; Calhoun, Liu & Adalı, 2009; Garrity, Pearlson, McKiernan, Lloyd, Kiehl & Calhoun, 2007; Greicius, Srivastava, Reiss & Menon, 2004; Greicius, 2008; Mohammadi, Kollewe, Samii, Krampfl, Dengler & Münte, 2009; Seeley, Crawford, Zhou, Miller & Greicius, 2009; Sorg et al, 2007)。

將參與者在休息狀態的磁振造影資料進行獨立成份分析(probabilistic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可找出腦部活化的時間與空間結構關係,且可 有效區辨出低頻的腦部休息狀態活化模式,目前已發現在不同的掃瞄設定參數皆 可找出類似的活化關聯模式,並可將大腦區分出不同活化關聯模式的聯結網絡,

此時間上活化的關聯性被認為與大腦內部的功能聯結有關,透過此方法找出的功 能聯結網絡大致可對應到已發現的大腦功能結構,如:視覺皮質區、聽覺區、感 覺動作區等(Beckmann ,DeLuca, Devlin and Smith, 2005)。結合腦電圖(EEG)與磁 振造影的研究,更進一步確立大腦內部的聯結網絡在作業中的活化模式,讓參與 聯性(Mantini, Corbetta, Perrucci, Romani, Gratta, 2008),顯示腦部處於休息狀態的 功能聯結形態可用於探索腦區間功能運作的關聯性;更有研究指出靜息態功能網 絡聯結形態反映了人格特質傾向,其中神經質與楔前葉(precuneus)及額中迴

(middle frontal gyrus)區域的活化有負相關,而外向性則與紋狀體區域的活化 有正相關(Kunisato, Okamoto, Okada, Aoyama, Nishiyama, Onoda & Yamawaki,

區域的異常(Amir et al, 2005; Sundermann et al, 2014; Brühl et al, 2014; Diekhof et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