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階層模式之高低階因子及其神經生理機制

感( Tellegen, 1985),後續探討此二因子情緒結構的研究則發現正負向情緒間相互 具有獨立性,且具有跨時間的穩定性(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負向情感 被認為是包含多個性格傾向的人格特質,Watson 與 Clark(1984)整合多個測量心 理疾患與人格特質量表的研究結果指出,負向情感特質的確與多個量表的負向情 緒具有顯著相關,顯示此一特質與各類型的負向感受皆有關聯,具有此特質的個 體較容易經驗到不適感受與處於負向狀態當中。

負向情感特質除了與焦慮感受有明顯關聯,也與憂鬱疾患有關,高負向情感 特質將拉長憂鬱的病程並導致較不良的預後(Clark, Watson & Mineka, 1994)。後 續探討不同心理疾患之結構關係的研究皆支持此特質為焦慮與憂鬱疾患共有的 因子(Bienvenu et al, 2001;Brown et al, 1998; Chorpita et al, 2000)。是故此特質在憂 鬱與焦慮的病理機制佔有重要地位,已有眾多研究嘗試探討此特質的生理機制,

尤其在磁振造影技術被大量運用在相關研究後更累積大量文獻,其中杏仁核被認 為是情緒感受的重要核心,尤其與恐懼制約學習的關係已獲得多個研究驗證 (LeDoux, 2000)。

過去因杏仁核位於顳葉內側,難以直接在人體上進行研究,故其在情緒感受 的生理機制較難釐清,而杏仁核並非單一類型的神經組成的結構,在杏仁核內包 含了多種神經細胞與複雜結構,利用杏仁核中不同的細胞結構組成,可將杏仁核 劃分為數個不同區域(Amunts et al, 2005),使用神經造影技術的研究也同樣發現 在結構或是功能均可劃分不同區域(Sheline, Gado, Price, 1998; Morris, Buchel,

Dolan, 2001; Ball, Rahm, Eickhoff, Schulze-Bonhage, Speck, Mutschler, 2007;

Whalen et al, 2004)。觀察腦區間活化相關性的功能網絡聯結研究發現,杏仁核中 的各個分區與大腦其他區域的聯結形態有明顯差異,杏仁核的內側表層區域與傳 Johansson, Kasahara, Osika, Perski & Savic, 2014),故此杏仁核內側表層區-腦島的 功能聯結在負向情感的生理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此研究發現也說明腦部的功 能聯結中,的確有與負向感受有關的聯結,且可能與 Wang 等人(2012)的模式中 的負向感受因子具有對應關係。

與杏仁核中央區域有較高功能聯結的紋狀體則被認為與正向情緒感受有關,

相關生理研究的文獻中指出此區域與正向情緒、物質成癮及酬賞機制有關(Phan, Wager, Taylor, & Liberzon, 2002)。Epstein 等人(2006)探討憂鬱者與常人處理正向 刺激之生理差異的研究發現,憂鬱者處理正向刺激時,此區域活化程度顯著低於 控制組。Wacker、Dillon 與 Pizzagalli (2009)使用一般非臨床樣本,其研究結果顯 示位於該區域的依核(nucleus accumbens)在獲得酬賞時的活化與低正向情緒感受 症狀的量表分數之相關達到顯著(Wacker, Dillon & Pizzagalli, 2009)。由上述研究 可知,紋狀體與杏仁核中央區域的功能聯結可能與正向情感具有關聯性,而此聯 結則可能與 Wang 等人(2012)的模式中的正向感受因子有關。

自己的負向評價時,其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雙側杏仁核 區域有較高的活化(Blair et al, 2008),後續同樣使用評價作為刺激材料的研究中,

將評價來源設定為自己對自己及他人對自己兩種條件,結果發現社會焦慮組在觀 看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時有較高的前額葉皮質腹內側活化,而健康組則是觀看自己 對自己的評價時在相同部位有較高的活化,(Blair, Geraci, Otero, Majestic,

Odenheimer, Jacobs, Blair, Pine, 2011)。當以一般人為樣本測量其處理評價的腦部 活化狀態時,則發現相對於語意判斷作業,受試者在進行自我關聯性判斷時在內 側前額葉皮質有較高的活化,顯示該區域在處理評價與自我之關聯性佔重要地位,

且加入評價的正負向性進行比較以後,研究者發現杏仁核在正負向評價的自我關 聯性判斷作業皆較語意判斷作業有較高的活化,而前扣帶迴腹側(ventral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則僅在負向評價的兩作業比較中出現顯著差異(Yoshimura, Ueda, Suzuki, Onoda, Okamoto, & Yamawaki, 2009)。以憂鬱者為樣本的類似研究同樣發 現前額葉皮質內側區域與控制組有不同的活化形態,憂鬱者在處理負向評價的自 我關聯性判斷作業時,在前額葉皮質內側有顯著高於控制組的活化,同樣的活化 形態差異也在喙前扣帶皮質(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區域被發現

(Yoshimura, Okamoto, Onoda, Matsunaga, Ueda, & Suzuki, 2010)。

如同過去理論認為評價訊息的處理包含自我參照機制(Schlenker & Leary, 1982),前述神經造影研究指出社會焦慮疾患與憂鬱疾患在與自我參照有關之前 額葉內側區域的異常活化,雖研究都是在處理負向評價的作業狀況發現在前扣帶

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側區域的活化異常,然在一回顧過去對於前扣 帶皮質的研究指出此區域的功能包含正負向回饋的處理,在處理行為後續帶來的 正負向結果之神經生理機制扮演重要角色(Beckmann, Johansen-Berg &

Rushworth, 2009),故可推論此前額葉皮質內側與扣帶迴區域在正、負向評價處 葉皮質中部(medial/middle orbitofrontal cortex)的活化有關,而預期獲得負向回 饋、負向回饋、以及錯誤決定的感受則與眶額葉皮質外側(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與腦島前側(anterior insula)的活化有關,此結果顯示正負向回饋訊息 的處理分別具有其獨立的生理機制(Liu, Powell, Wang, Gold, Corbly, & Joseph, 2007),故若需探討正負向評價訊息處理的神經生理機制,則處理正負向回饋訊 息的腦部區域也應納入考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