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高雄縣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四節 小結

地方派系的運作動力與能量來源主要來自於地方選舉,從歷屆高雄縣市長與 縣市議員選舉,以及地方派系之間的互動關係加以觀察可以發現如下:

壹、高雄市地方選舉與地方派系關係之轉變

高雄市自 1950 年實施地方自治後,1950 年至 1960 年為外來派競逐時期,

市政由澎湖派率先掌控,其後台南同鄉也有樣學樣為反對澎湖派而出現,而在地 人因較缺乏外來同鄉之情感凝聚,故在發展之初較不突出。又由於國府乍撤退來 台,帶來許多外省籍的軍公教人員,使得外省族群在地方政壇上也形成一股勢力。

外來派藉著與在地、外省派結盟而得到發展,但因外來派是以同鄉會為主體,運 作畢竟較為封閉,故發展的時間較為短暫。1960 年至 1979 年為在地家族發展時 期,在地派大放異彩,在外來派系領袖或因選舉失利或因弊案纏身而失去影響力 的情況下,陳家陳啟川當選市長後奠定了在地家族在高雄市政壇的地位,其中一 些後來影響高雄市地方政壇的重要人物如王玉雲與陳田錨等皆開始嶄露頭角,並 且曾掌握過議會與市政。一直至 1979 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之前,外來派曾屢 次試圖力挽狂瀾角逐市長寶座,但皆無法撼動在地派的地位,僅第六屆市長時因 在地林家林瓊瑤無意願,國民黨情急之下只得找回陳武璋,但分治策略不當使得 台南派與澎湖派兩相惡鬥,使黨外楊金虎意外當選,國民黨首度失去高雄市執政 權。1979 年至 1994 年為派系林立時期,嘉義派在張俊雄的經營下逐漸出頭,其 他如立法委員黃昭順、侯彩鳳等地方山頭也在此時期形成,各派系因為無法取得 市長寶座而壯大,只得將主力放在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上。1994 年以後則為政黨 政治時期,因黨禁的開放與直轄市長民選,再加上都市化程度相對提升,政黨藉 由提名機制,力量乃逐漸凌駕於地方派系之上。高雄市雖為移民城市但也已少有 候選人打著同鄉旗幟出來競選,此與在地認同感提升以及同鄉觀念逐漸淡化有關。

此外,雖然也有脫黨參選的情況出現,但多半鎩羽而歸,顯示出政黨支援的重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性已不可同日而語。誠如市議員 C1 所說的,現今高雄市之同鄉會與在地家族在 初選時較有影響力,而一旦進入選戰,政黨的招牌與運作才是決勝關鍵。市議員 C2 認為尤其是在第六屆市議員選舉賄選風暴之後,老一輩的政治人物紛紛退出 政壇,派系政治已然式微。

「單靠同鄉已經很難了,那只是輔助,只是讓選舉多個噱頭而已,阿我台南人、

我嘉義人、我澎湖人,多少湊一些選票,但是你單純靠這個是不會當選的,現在 是以政黨為主,以這些派系、理念或是議題為輔助這樣。…雖然還會有人打著同 鄉旗幟,但是已經很少了,同鄉已經不是主力,而是成為附屬的、拉票的另一個 機制。…這些都是因素之一,因為你有家族就比較有可能在政黨裡出線,政黨只 要一提名幾乎 90%以上會當選,所以只要國民黨提名、只要民進黨提名,當選率 都是 90%以上的。但是前提是你要能夠在政黨裡出線,剛剛提到的這些都是關鍵 因素之一,你有同鄉會支持你、你有特定的理念支持你、你有特定的黨派支持你,

當然就容易勝選。」(受訪者 C1 表示)

「應該可以這麼說,從我們高雄市的議員賄選案發生後,一些資深的議員都退掉 了,從那之後整個政壇都大換血了,新上來的議員大都比較沒有什麼財力、背景、

個人的企業,很明顯地整個高雄市都變了,但高雄縣還是維持派系政治,派系分 得很清楚,但在高雄市是完全看不到這樣的氣氛的。高雄市的政治是比較進步的,

把過去舊的一些文化、包袱都丟下了,這對民眾來說是好的。」(受訪者 C2 表示)

高雄市地方政壇運作已轉型成政黨政治,以往在地方呼風喚雨的外來同鄉會 與在地家族,影響力皆大不如前。雖然本章節研究結果顯示高雄市外來派成員當 選比重仍相當高,但同鄉會已不是這些具有同鄉背景議員當選的主要力量來源,

彼此間的連結也不像從前緊密、排他,若無政黨的提名與支持以及個人不分黨派、

族群的服務,是難以勝選的。

貳、高雄縣地方選舉與地方派系關係之轉變

高雄縣與高雄市一樣,於 1950 年實施地方自治後便進入地方派系競逐時代,

與高雄市不同的是高雄縣由外地移入的人口並沒有那麼多,政治運作以本地人為 主,並自第一屆縣長選舉便出現派系運作,形成紅派與白派,且在國民黨的安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下輪流執政。但因紅、白兩派因選舉恩怨而相互仇視,每逢選舉時常出現國民黨 自家人扯自家人後腿的情況,終於在第四屆縣長選舉時,讓黨外的余登發有機可 趁順勢登上縣長寶座,黑派因而成形,並且往後的各項選舉中,在紅、白兩派的 鬥爭下漁翁得利,逐漸發展起來。第八屆縣長選舉時,因蔣經國雷厲風行「吹台 青」政策,試圖打壓地方派系於各縣市提名不具派系背景的候選人,遂招致派系 反撲,紅、白兩派不服,使得黑派再度重回執政。自從第十屆縣長由黑派余陳月 瑛當選後,高雄縣的地方政壇遂長期由余家班壟斷。至 1986 年民進黨成立後,

黑派勢力更進一步與之結盟、壯大,黑派勢力如日中天。然而樹大招風,派內漸 漸出現反對聲浪,質疑余家壟斷地方政權,再加上余家弊案接踵而來,面臨即將 分崩離析的局面,最終導致楊秋興出走自立楊派,黑派余家正巧抓住縣市合併契 機投奔陳菊陣營,使黑派仍能維持運轉。而紅、白兩派因長年未能取得縣長寶座,

故皆未能有所發展,受訪者縣黨部高層 T6 認為,紅、白兩派因為長年沒有地方 資源的挹注,沒有執政權就沒有資源分配問題,所以國民黨在高雄縣的傳統地方 派系已經漸漸消失了,反觀民進黨長期把持縣政,使得黨內出現派系紛爭,進而 導致余政憲與楊秋興的決裂,並且進一步認為若未來國民黨贏回執政權,派系必 然會再復辟,但不會再是白派或紅派,而是其他新興派系。而在派系持續弱化的 情況下,地方派系已無力影響縣長選舉,其影響場域轉向以市議員、社團組織等 較為基層的選舉為主。此外,政黨因具有資源、提名權與跨縣市統合運作能力,

因而在縣市合併後會較派系更有影響力。然而派系的運作並無會因此而消失,因 為有人的地方必然會有人成群結黨(無論是因理念或是利益),只是發展的方向與 組成會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因此,筆者認為未來派系的運作模式將 會、也理應有所修正。

「其實是有執政權才有派系出現,講求資源分配。所以為什麼國民黨在高雄縣的 派系會慢慢消失,因為縣政長期掌握在民進黨手中,一旦沒有縣政資源就沒有所 謂的分配問題,民進黨因為長期掌握縣政所以就有派系出現,像余政憲跟楊秋興 之間就對立的很厲害。因為沒得爭所以就比較不會有對立的情況出現,派系也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漸漸淡化了。…以現在的政治理念與主流思潮來看,派系真的已經式微了,已經 沒有再分派系了,除非以後國民黨能夠持續執政 3~4 屆,內部就會再重新分配,

也沒有什麼白派、紅派了,搞不好會有新的派系出現。」(受訪者 T6 表示)

本章節研究發現雖仍有具備系背景之議員參選人,但根據受訪者表示有許多 議員參選人的派系界定已非常模糊,甚至時常在變動,派系之間成員的交流互動 也不再像以往壁壘分明,派系屬性不易辨識。此外,高雄縣紅、白派之間的隔閡 與運作在長期無法掌握縣政的情況下逐漸消除,受訪者地方黨部高層 T6 認為原 先的派系政治運作已漸漸回歸到政黨政治,目前地方以立法院長王金平馬首是瞻,

並進行號召與統合。而黑派以及楊派在各自受到挫折後,許多成員不是轉進陳菊 陣營回歸民進黨運作之下,就是回歸國民黨或是選擇中立、觀望。因此,高雄縣 之傳統派系政治在縣市合併制度變革之後會趨向弱化,但其運作與連結仍會隨著 環境變遷而有所變化、調整。

「沒有對立了,已經完全沒有對立了,高雄縣這邊主要是以王院長為頭,王院長 雖然是白派的,但是現在已經很少在分了。王院長也是全力輔選林益世,沒有在 分派系了,等於說完全都回歸到政黨政治的運作上了。…黑派本來是余家班在主 導,黨外時期是余家班,後來民進黨成立後,自從楊秋興擔任縣長以後,余家就 開始式微了,黑派就完全變成民進黨了,但民進黨員不見得都是黑派的,不是所 有高雄縣民進黨員都是黑派的。」(受訪者 T6 表示)

參、大高雄市政黨網絡概況

整體來說,目前大高雄市的地方政治運作已逐漸朝向政黨政治,政治版圖呈 現綠營大於藍營的情況,各政黨在高雄的競逐也逐漸從 2000 年以來的百家爭鳴,

逐漸形成以藍營(國民黨、親民黨)與綠營(民進黨、台聯)以及無黨籍為主之間競 爭,小黨幾乎沒有生存空間。而且根據觀察,脫黨參選的政治人物當選機率也不 高,顯示出政黨提名的重要性。此外,在縣市合併的推波助瀾之下,派系面臨分 散化、零細化,政黨的統合能力因地方派系力量的削弱而得以提升,為未來朝向

逐漸形成以藍營(國民黨、親民黨)與綠營(民進黨、台聯)以及無黨籍為主之間競 爭,小黨幾乎沒有生存空間。而且根據觀察,脫黨參選的政治人物當選機率也不 高,顯示出政黨提名的重要性。此外,在縣市合併的推波助瀾之下,派系面臨分 散化、零細化,政黨的統合能力因地方派系力量的削弱而得以提升,為未來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