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屆縣市長選舉與地方派系

第三章 高雄縣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第一節 歷屆縣市長選舉與地方派系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市合併與各項制度變革等外在環境的衝擊下,原本各自為政的地方派系會有何變 化?而在縣市合併改制以後,2010 年的市長、市議員選舉之結果以及鄉鎮市長 與代表制取消的情況下,對於大高雄市派系的消長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皆為 本研究所欲觀察之重點。

本研究內容主要為探討高雄縣制合併改制後對地方派系的影響,由於改制後 首次且唯一舉辦之選舉僅有「2010 年市長、市議員與里長三合一選舉」,故本研 究將以此次選舉做為觀察分野點,試圖在縣市合併的變數之下,藉由此次選舉來 了解派系之變化。然而,因此次選舉中,里長選舉為地方自治中選區最小者且一 市參選人數動輒上百人,對於本研究來說資料過為繁冗與龐大、不易整理,故本 章節擬採市長與市議員二類選舉做為研究標的,先針對高雄市與高雄縣之地方派 系在合併之前的運作情況以及派系實力加以了解,於下一章節再針對第一屆高雄 市長與市議員選舉,以及官派區長等等制度變革下,派系所面臨的困境、挑戰以 及勢力之消長,做進一步的分析。

第一節 歷屆縣市長選舉與地方派系

高雄市在省轄市與直轄市時期,由於國民黨一黨獨大,且擁有中央執政優勢,

長久以來地方首長皆為中央政府以及黨所屬意的人選出任,地方派系之間的互動 也在高層授意或默許的情況下競爭。在直轄市長官派期間,更因彼此皆無法透過 選舉來取得地方執政權,致使政壇地方山頭林立,單一派系難以獨大。高雄縣則 自 1950 年代以來即實施縣長民選至今,各派系為了自身發展,爭先恐後投身縣 長選舉,使得高雄縣紅、白、黑三大派系在各時期皆有所消長。而在廢省(省虛 級化)以及直轄市長直選以後,地方之自主性與權力得到提升,縣市首長也因此 轉變為中央與地方溝通的重要橋樑,促使其角色由原來消極的政策執行者,轉變 為積極的地方執政者。且在民眾日益重視縣市首長之專業、能力與形象的情況下,

派系在競逐已漸使不上力,角色慢慢地被政黨所取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國民黨威權時代,為確保地方執政優勢以及中央統治正當性,乃在各縣市 扶植地方勢力,然為避免單一派系勢力在地方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所以便會扶 植兩個以上的派系勢力來相互制衡,形成所謂「雙派系主義」。高雄縣的紅、白 兩派,以及高雄市早期的外來派系與在地家族,都是在中央以及黨部的協調、施 壓下輪流掌握地方政權。國民黨政府成功地透過這樣子的手段長期操控台灣地方 政治局勢。除了鞭子以外,紅蘿蔔更是換取派系效忠的重要方式,在中央政府的 利益分配安排,以及地方首長的財政資源攏絡下,派系經常得以獲准經營地域性 寡占經濟事業,如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信用合作社及各項交通事業等,地 方派系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拓展經濟勢力與集結人脈。

選舉是地方派系賴以生存的重要發展基礎,藉由選舉不但可以拓展派系勢力,

更可以在此平台上招納人才、組織動員,使派系得以茁壯,並且極大化勝選機率。

為了能夠使派系為己所用,因此在國民黨的操控下,一派系的坐大必然招致黨的 壓制並扶持另一派系與之抗衡,以收制衡之效。選舉因此成為國民黨操控地方派 系的著力點,也是造成地方派系勢力消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雄市與高雄縣由於都市發展方向的不同,使得地方政治制度發展迥異,兩 地在縣市合併之前有著相當不同的政治制度。由於高雄縣市的地方派系發展與縣 市首長選舉息息相關,故本節將概述歷屆首長選舉與地方派系運作況,以較全面 掌握高雄之政治發展脈絡。

高雄市在 1951 年之前為省轄市市長官派時期,共經歷 5 任官派市長;1951 年至 1979 年為省轄市民選時期,共經歷 8 任民選市長;1979 年至 1994 年前則 為直轄市市長官派時期,共經歷 5 任官派市長;1994 年至 2010 年縣市合併前則 為直轄市市長民選時期,共經歷 4 任民選市長。而高雄縣 1951 年前縣長為官派,

共經歷 3 任官派縣長;自 1951 年開放縣市長民選後至 2010 年縣市合併前,共經 歷 15 任民選縣長。由於兩縣市制度上的不同以及於政治發展迥異,筆者試圖分 就高雄縣、市首長選舉各時期情況做一概略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壹、高雄市市長選舉與地方派系 (1945 年─2010 年)

高雄市因都市發展的緣故,經歷過不同政治制度階段性的洗禮,一路從省轄 市邁入直轄市,市長派任制度也從一開始的省轄官派轉由省轄民選,再經歷直轄 官派與直轄民選時期。為此,筆者依高雄市各時期市長派任制度依時序概略分類,

以了解各時期市長派任與選舉概況。

一、省轄高雄市市長官派時期 (1945 年─1951 年)

高雄市在 1951 年實施地方自治縣市長開放民選以前,市長由台灣省政府直 接任命,此時期共經歷 5 任官派市長,分別為連謀、黃仲圖、黃強、劉翔、陳保 泰,以外省人居多,尚未出現地方派系運作,請見【表 3-5】。

【表 3-5】省轄高雄市市長官派時期市長一覽 (1945 年─1951 年)

屆次 姓名 省籍 任期

第一任 連謀 福建泉州 1945.11-1946.7 第二任 黃仲圖 台灣南投 1946.7-1947.8 第三任 黃強 廣東龍川 1947.8-1949.5 第四任 劉翔 湖北仙桃 1949.5-1950.8 第五任 陳保泰 浙江諸暨 1950.8-1951.5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歷屆高雄市市長,經筆者整理後繪製。

二、省轄高雄市市長民選時期 (1951 年─1979 年)

1950 年 4 月行政院修正通過台灣省政府提報的「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 治綱要案」,同時向立法院提出擱置依憲法制定「省縣自治通則」的要求,立法 院同意配合辦理,從此開始了各縣市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實施 地方自治並逐步開放各式公職人員民選。自 1951 年起至 1979 年止為省轄高雄市 市長民選時期,共經歷 8 任民選市長,同時也是高雄市地方派系發展最為蓬勃、

競爭最為激烈的時代,見【表 3-6】。高雄市早期派系的形成皆與省轄時期民選市 長有關。省轄高雄市第一、二屆民選市長為澎湖派的謝掙強拿下,就此揭開地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馬,一般人都認為謝掙強可以輕騎過關,但不料選前地方醫師李源棧卻異軍突起,

為選舉投下變數。地方人士會有這樣的舉動,主要是因為澎湖派由澎湖同鄉所組 成,凝聚力雖大,但排他性也相當強烈,引起其他非澎湖派人士反彈,在地派與 台南派的選票因此轉而支持李源棧,令李源棧在後期聲勢大振。選舉結果,謝掙 強獲 49,223 票,李源棧獲 41,984 票,林斌僅得 3,738 票,謝掙強有驚無險地登 上市長寶座,開啟了澎湖派鼎盛時期。

隨著謝掙強的當選,澎湖派不僅成形,在當時更為高雄市政壇主流,其他如 台南、在地、外省等派系也隨之興起,其中台南派與在地派更是為了反對澎湖派 而出現。高雄市之地方派系於台灣其他地方派系十分不同的一點在於其他縣市多 半是在某位領導人之下集結成派,但高雄市派系的形成卻是以祖籍(出生地)做為 號召的方式,因而極具封閉性,是造就此時期(同鄉會競逐時期 1950~1960 年)迅 速衰微的主因之一。另外,除了外來派與在地派,外省族群也在高雄市政壇中發 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戰後由於左營軍港、聯勤兵工廠以及各營區的設立,加上為 數不少的外省籍軍公教人員進入,使得外省形成一股勢力,但因外省籍民代較無 心競逐高雄市長寶座,在議會中也不求大放異彩,運作較不明顯,因而多被研究 者所忽略。

1954 年第二屆市長選舉由澎湖派謝掙強順利連任,由於謝掙強成功結合澎 湖派與外省勢力,加上出身台南縣的楊金虎未獲台南派的支持,雖然在地派後來 支持楊金虎,但仍不敵謝掙強。選舉結果謝掙強以兩萬多票的差距擊敗楊金虎輕 騎過關連任。

1957 年第三屆市長選舉由台南派時任高雄市議長的陳武璋當選,象徵澎湖 派的鼎盛時期開始有了變化,台南派在陳武璋的帶領下奠定起政壇勢力。由於陳 武璋早在競選議長時就已成功整合台南派、在地派以及外省掛,加上謝掙強任期 已滿不得連任,黨內已無對手,使得陳武璋市長之路更為順遂。當時黨外主要活 要的政壇人物有時任國代的楊金虎以及時任市議員的李源棧,兩人均有意角逐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長,後經協調由楊金虎披掛上陣。1選舉結果,陳武璋以 86,409 票擊敗楊金虎的 47,138 票當選,國民黨逐漸穩定掌控高雄市的政治生態運作。

1960 年第四屆市長選舉,由於在第四屆市議會選舉中在地派大勝外來派以 及前三屆市長皆由外來派把持的情況下,此次市長選舉在地派勢在必得。當時在 地派公推陳啟川出馬迎戰陳武璋,但陳啟川並無意參選,所有勸進人士均被打回 票。然而卻在選舉前夕由在地派人士代其完成市長參選登記手續,並在蔣介石的 欽命之下競選。2得知提名後,陳啟川起初以「素無政治經驗」且「家慈年近九 旬」為由回絕,但蔣介石親函「望秉移孝作忠之古訓」力推其參選,當時原想參 選的黨外人士楊金虎、李源棧等人一聽說陳啟川要參選,紛紛打消選意。陳啟川 同額競選,並在 153,051 張選票中拿下 144,545 票,高票當選,正式終結了外來 派的執政時期。據傳當時陳啟川與陳武璋曾私下達成協議,陳啟川希望在當選市

1960 年第四屆市長選舉,由於在第四屆市議會選舉中在地派大勝外來派以 及前三屆市長皆由外來派把持的情況下,此次市長選舉在地派勢在必得。當時在 地派公推陳啟川出馬迎戰陳武璋,但陳啟川並無意參選,所有勸進人士均被打回 票。然而卻在選舉前夕由在地派人士代其完成市長參選登記手續,並在蔣介石的 欽命之下競選。2得知提名後,陳啟川起初以「素無政治經驗」且「家慈年近九 旬」為由回絕,但蔣介石親函「望秉移孝作忠之古訓」力推其參選,當時原想參 選的黨外人士楊金虎、李源棧等人一聽說陳啟川要參選,紛紛打消選意。陳啟川 同額競選,並在 153,051 張選票中拿下 144,545 票,高票當選,正式終結了外來 派的執政時期。據傳當時陳啟川與陳武璋曾私下達成協議,陳啟川希望在當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