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縣市議會選舉與地方派系(近三屆縣市議員選舉分析)

第三章 高雄縣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第二節 縣市議會選舉與地方派系(近三屆縣市議員選舉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縣市議會選舉與地方派系 (近三屆縣市議員選舉分析)

議會是高雄縣市政壇權力爭奪的重要戰場之一,也是觀察各派系勢力消長的 重要指標之一。由於議長的地位足以與縣市首長平起平坐,且握有地方預算與建 設之生殺大權,而能與縣市首長抗衡,各派系為了能一舉奪下議長寶座,因此對 於地方民意代表層級的經營相當重視。除此之外,地方民意代表對於地方建設及 發展走向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力,除了可透過議員身分向相關部門進行關說而享 有特權外,在地方上也可以藉由與村里長、樁腳之間的互動以及選民服務,建立 派系的基層網絡,可見地方民意代表對於派系的持續運作相當重要。其中,議員 層級選舉的得票率以及派系成員之當選率,可被視為地方派系在基層與地方勢力 消長之指標。縣市合併後除了縣市長與立法委員以外,市議員是最重要的基層民 意代表,由於議員深入地方、貼近基層人民,每當選舉時更是地方派系動員的重 要窗口,平日與地方民眾建立感情,到了全縣型、全國型選舉時,便成為穩固地 方樁腳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在區長官派後,市議員取代鄉鎮市長並結合里長成 為基層樁腳樞紐,成為地方黨派勢力之重要節點。

本節擬以縣市合併之前的近三屆高雄縣、市議員選舉做為分析為主體,並根 據所蒐集之文獻資料(訪談、專書、博碩士論文與報章雜誌)交叉比對出派系成員、

了解地方派系活躍情況,以利本階段分析。再者,筆者將統整選舉資料庫(中央 選舉委員會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之縣市議員選舉得票概況,分析近三屆來 各地方派系之參選率、得票率與當選率,以了解高雄縣市之地方派系勢力消長情 況,並於第四章再根據縣市合併後首屆市議員選舉情況加以比較,以分析在縣市 合併之後,地方派系在大高雄市的勢力是否有所削減,藉以釐清高雄地方政治是 否已逐漸脫離傳統地方政治勢力的影響,邁向政黨政治發展時代。

高雄縣市議會的選舉,自 1950 年代開始迄今已舉行過多達十七屆(含縣市合 併後第一屆)。由於市議員的選舉區相較於縣市首長、立法委員來的小,所需經 營的選區服務與掌握的人脈、選票自然也就講求貼近民意與即時回應性。此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小選區中的選票因貼近民眾,所以容易受到初級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地緣、血緣、

人際關係等。

綜觀高雄縣市近來各項選舉之投票率,全國性的總統大選約為七至八成,縣 市首長選舉約為六至七成,複數選區之立法委員選舉約為五至六成。而縣市議員 選舉在縣市合併前約為六至七成,高雄縣市合併後,因三合一選舉之關係與直轄 市長選舉同時舉行,連帶提高議員選舉之投票率,上升到約七至八成。33由此可 以看出,在高雄選舉的規模越大,民眾的參與度也相對越高,對於選區較小之立 法委員、縣市議員選舉就顯得較不在意,透露出選民與民意代表之間的連繫較為 薄弱,並意味著單純博感情、人際網絡等初級關係影響力的削弱,政績成為選民 投票依據,標誌著都市化程度的提升。

高雄市與高雄縣議會之前身分別為高雄市參議會與高雄縣參議會,台灣光復 之初,政府為實施地方自治,於 1945 年 12 月 26 日頒佈「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 成立方案」,並依據「市參議會組織條例」及「市參議員選舉條例」規定,於 1946 年 4 月 13 日與 4 月 15 日先後成立「高雄市參議會」及「高雄縣參議會」,復於 1951 年 1 月 11 日同時改制為高雄市議會及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市自台灣實行地 方自治並舉行地方選舉以來至縣市合併之前,皆一共舉行過十六次縣市議員選舉。

由於應選席次是依人口數額而調整,因此歷屆略有不同,選舉區數也隨著行政區 域的調整而有所變化。歷屆選舉區數與應選席次變化之變革請見【表 3-13】、【表 3-14】與【表 3-15】。

【表 3-13】高雄市歷屆市議員選舉區與應選席次之變革(省轄市時期)

屆次 省轄 1 省轄 2 省轄 3 省轄 4 省轄 5 省轄 6 省轄 7 省轄 8 省轄 9 臨時 選舉區數 4 4 3 3 5 5 5 6 7 7 應選席次 28 30 33 38 36 41 45 50 53 56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高雄市志,經筆者整理後繪製。

33 參考自近兩屆(縣市合併前後)中央選舉委員會、高雄市選舉委員會與原高雄縣選舉委員會之網 站資料庫選舉結果統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 3-14】高雄市歷屆市議員選舉區與應選席次之變革(直轄市時期) 屆次 直轄 1 直轄 2 直轄 3 直轄 4 直轄 5 直轄 6 直轄 7 選舉區數 6 6 6 7 6 6 6 應選席次 42 42 43 44 44 44 44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高雄市志,經筆者整理後繪製。

【表 3-15】高雄縣歷屆縣議員選舉區與應選席次之變革

屆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選舉區數 10 10 10 10 10 8 7 7 7 10 10 10 10 12 10 10 應選席次 47 50 53 58 55 51 52 52 53 51 53 53 54 54 54 54

資料來源:原高雄縣選舉委員會經筆者整理後繪製。

高雄市與高雄縣長期分治,故筆者為了呈現兩地不同的政治、派系發展背景,

欲分別加以闡述。以下分就高雄市與高雄縣各地方派系於縣市議會勢力消長情形 與政黨勢力進行分析。

壹、縣市合併前近三屆高雄市議會選舉與地方派系 (1998、2002、2006 年) 1979 年高雄市奉命改制為直轄市,高雄市議會合併原屬高雄縣小港鄉的 3 位議員,議員席次來到 56 位,同時改制為「高雄市臨時市議會」。臨時市議會議 員任期則延續自第九屆,任期自 1979 年 7 月 1 日起至 1981 年 12 月 25 日第一屆 高雄市議員宣誓就職之日為止。1981 年 12 月 25 日成立直轄高雄市第一屆市議 會,規劃 6 個選區,議員應選名額依「高雄市議會組織規程」第二條之規定,將 原應選 56 席大幅度調整為 42 席,而後選舉席次依市之人口數變動,以每滿十萬 人增加一名市議員席次為原則進行調整。34

1989 年第三屆市議員選舉由於高雄市人口增加,所以議員席次較 1985 年第 二屆市議員席次增加 1 席,來到 43 席。1994 年第四屆市議員選舉因增加 1 席原

34 高雄市議會組織規程第二條:市議會議員由市之選舉人選舉之,其名額以人口一百萬為基數,

選出市議員四十名,人口超過一百萬人部分,按其超過人數,每滿十萬人,選出市議員一名,最 多不得超過五十一名。依前項應選出之市議員,分區選舉,各選舉區應選出之市議員名額每滿七 名,應有婦女當選名額一名。但該選舉區應選出之市議員名額未滿七名額達五名以上者,應有婦 女當選名額一名。第一項應選出之市議員名額,應依選舉投票之月前第六個月月終戶及統計人口 數計算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住民市議員,故席次上升至 44 席,選舉區也因增加全市原住民選區而變為 7 個 選區。1998 年第五屆高雄市議員選舉區,因考量現行選區應選席次差距懸殊,

再加上新興區與苓雅區的人口遞減,經中央選舉委員會的議決調整35,將原第四 選區(新興、前金區)、第五選區(苓雅區)合併為一選區,至縣市合併之前,高雄 市議員共劃分為 6 個選舉區,應選出 44 位市議員,選區與席次分配分別為:第 一選區鹽埕、鼓山、旗津區 5 席;第二選區楠梓、左營區 10 席;第三選區三民 區 10 席;第四選區新興、前金、苓雅區 8 席;第五選區前鎮、小港區 10 席;居 住於高雄市之原住民選區 1 席。36

1998 年後,高雄市政壇由於老議長陳田錨的淡出、家族政治式微,加上政 黨政治的興起,使得議會的運作出現了重新洗牌的現象,許多地方派系人士更因 政治轉型而紛紛淡出或是被選民淘汰。此外,政治家族內的事業風暴與賄選醜聞 接踵而至,使得在地家族與老一輩的議員面臨政治勢力瓦解的危機。傳統宗親凝 聚力也因都市化程度提升而下降,外來派的發展也受到嚴重侷限,高雄市傳統地 方派系於此時期出現明顯衰退。

一、第五屆高雄市議員選舉 (1998 年)

1998 年第五屆高雄市議員選舉,如【表 3-16】所示。本屆選舉共有 105 人 登記參選,投票率約為 80.45%,在應選 44 席議員中,國民黨獲得 25 席、民進 黨 9 席、新黨 1 席、無黨籍 9 席,國民黨取得過半席次,為議會最大黨。根據【表 3-16】,在此屆選舉中尤以第三選區(三民)與第五選區(前鎮、小港)競爭最為激烈,

分別為 25 位候選人搶 10 席與 26 位候選人搶 10 席。

35 中選會秘書長簡太郎表示,專案小組決議將高雄市議員第四選區(新興區、前金區)、第五選區 (苓雅區)合併為一個選區,主要是考慮到現行各選區應選人數懸殊,有多到十一人,也有少到三 人,第四選區就只有三個名額,與第五選區(六個名額)合併後應選名額原則上為九人;而且新興 區和苓雅區的人口都在遞減,將其選區合併也是基於人口分布的合理考量。(「中選會今討論選 區重劃 高市議員選區將併為五個」,聯合報 1997/12/03。)

36 高雄市改制升格為直轄市後第一、二、三屆皆劃分為 6 個選區(旗津鼓山鹽埕、左營楠梓、三 民、新興前金、苓雅、前鎮小港);第四屆增加一原住民選區使整體選區數變為 7 個;第五屆將 原第四、五選區合併為一選區,選區即劃分成為 6 個(旗津鼓山鹽埕、左營楠梓、三民、新興前 金苓雅)維持至縣市合併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根據【表 3-17】可以看出本屆選舉之派系參選率達 39.05%,105 位參選人 中有 41 位具有派系背景;派系當選率為 56.10%,41 位具派系背景的候選人中有 23 位當選;另外在派系總得票率方面更有超過五成、約 55.34%,其中又以外來 同鄉候選人所囊括的選票最多,約佔總有效票數的 44.08%,顯示出高雄移民城 市的特性與特殊的政治型態。另外,根據【表 3-18】所示之各別派系參選人數、

當選率與得票率來看,在外來同鄉方面,以台南派 21 人參選 9 人當選、得票率 23.77%為最,嘉義派 9 人參選 5 人當選、得票率 13.52%次之,澎湖派 5 人參選

當選率與得票率來看,在外來同鄉方面,以台南派 21 人參選 9 人當選、得票率 23.77%為最,嘉義派 9 人參選 5 人當選、得票率 13.52%次之,澎湖派 5 人參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