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層級分析法之應用程序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使用方法

3.2.5 層級分析法之應用程序

層級分析法在處理複雜問題時係利用系統方式加以分析歸納,是多目標 或多準則決策領域中的一種簡單又實用方法。應用層級分析法進行決策問題 分析時,其主要包括下列三個階段【54】:

一、建立層級結構

處理複雜問題時,利用層級結構加以分解,每一層級的要素不宜超 過七個。

二、各層級要素間的權重計算

各層級要素間的權重計算,可分為三步驟:

(一) 要素間之成對比較

某一層級的要素,以上層級某一要素作為評估基準下,進行要 素間的成對比較。若有n 個要素時,則須進行 n ( n -1 ) / 2 個成對 比較;將 n 個要素比較結果的衡量於成對比較矩陣 A 的上三角形 部分(主對角線為要素自身的比較,故均為l ) , 而下三角形部分的

數值,為上三角形部分相對位置數值的倒數,即aij=1/aji。成對 比較的時候,所使用的數值,分別為1/ 9 , 1 / 8 ,…,1 / 2 , l , 2 , 3 ,…,8 , 9,其意義見表 3.3。

表3.3 AHP 評估尺度彙整表

評估尺度 定義 說明

1 同重要(同不重要) 兩相比較要素之貢獻程度具同等重要性 3 ( l / 3 ) 稍重要(稍不重要) 經驗與判斷稍微傾向喜好某一要素 5 ( l / 5 ) 重要(不重要) 經驗與判斷強烈傾向喜好某一要素 7 ( 1 / 7 ) 很重要(很不重要) 實際顯示非常強烈傾向喜好某一要素 9 ( l / 9 ) 最重要(最不重要) 有足夠證據肯定絕對喜好某一要素 2 , 4 , 6 , 8 相鄰尺度之中間值 需要折衷值時

資料來源:【56】

(二) 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成對比較矩陣得到後,即可求得各層級要素之權重;首先求出 各因素之特向量( Eigenvector ),代表層級中某層次各因素間之優先 順序,所得之優先順序即代表各因素間之相對比重;計算各因素之 特徵向量後,再以極化特徵值(maximized eigenvalue)評估比對矩 陣的一致性之強弱,倘若一致性結果符合標準時,則可以根據所得 之優先順序作為決策參考,否則必須再評估;由於成對比較矩陣為 正例矩陣,而不是對稱矩陣,因此可用的特徵值解法主要有乘慕法 與House -holder 法,而後者的計算速度又比較前者快許多。

(三) 一致性檢定

若成對比較矩陣為正例矩陣,要求決策者在成對比較時,能達 到前後一貫性,這是有困難的,因此必需進行一致性檢定,將所有 比對矩陣之一致性程度以計算出整體決策層級之整體一致性指標

(consistency index .;C.I. )與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lo . ; C.

R.) ,藉以評估整體層級之一致性高低程度,檢查決策者回答所構 成的成對比較矩陣,是否為一致性矩陣。通常,決策層級是由兩個 以上層次所構成。將每個層次聯接逐級由上至下以計算最低層次的

各因素對整個層級的優先順位,繼而決定出可行決策的優劣,而為 實際決策的參考。一致性指標的提出,主要告訴決策者在評估過程 中,所作的判斷合理程度為何,是否不一致,或有矛盾現象,以及 時修正,避免作成錯誤決策。一致性的檢定,除用於評量決策者的 判斷外,尚可用於整個層級結構。由於各層級問的重要性不同,所 以要測試整個層級結構是否具一致性。一致性指標不論在決策者判 斷的評量或是整個層級結構的測試,皆建議在0.1 左右(一般採 C.R.<

0.1 ),如此一致性才能獲得保證。【56】

三、整體層級權重之計算

各層級要素間之權重計算後,再進行整體層級權重的計算。最後依 各替代方案的權重來決定最終目標的最適替代方案,數值愈大者代表優 先項目重要性愈高· 若為群體決策時,各替代方案的權重可加以整合,其 方法如前述。

本研究採取之層級分析法使用公式為成偶比對矩陣。成偶比對矩陣 之建立是以每一層的評比要素作為基準,並以其所屬之下一層的 n 個評 比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形成成偶比對的評估值,其所產生的C(n,2)

=n(n-1)/2 個評估值aij即為成偶比對矩陣中,主對角線右上方的元 素值。將右上方之元素僅之倒數放置主對角線左下方相對位置中,並將 主對角線上的元素數值均設為l,則可得完整之成偶比對矩陣。

令aij = Wi / Wj ,此處 W1,W2,…………,Wn 代表層級中各要 素對於上一層級中某要素的相對權數。此時矩陣有兩個特點:

1.層級分析法的成偶對比矩陣為正轉置矩陣。

2.若專家評比時的判斷均非常完美精確,此時矩陣為一致性矩陣。亦即 所有比對值均滿足數學遞移律。

(一)計算各比對矩陣的優先向量(Priority Vector )及最大特徵值

(Maximized Eigenvalue )

由於 A 為正倒值矩陣,所以 AW=nW,A=[aij] n×n,

W=(W1,…,Wn)T,按矩陣理論而言,w 為一致性矩陣 A 的 特徵向量(Eigenvector ),在層級分析法中又稱為優先向量,代表 各要素間的相對權數,而其特徵值則為 n。成偶比對矩陣為一致 性矩陣且aij=1 時,只會有一個特徵值 n,其餘特徵值均為零,

因而其最大特徵值為 n。在主觀的比對過程中有稍許誤差存在,

則雖然特徵值亦將有微量變動,但只要aij=1 且矩陣 A 為一致性 矩陣,則其最大特徵值仍會趨近於 n。至於誤差在多少之內可以 不影響結果的正確性,則須由一致性指標及一致性比率加以檢 驗,此時相對於最大特徵值之特徵向量(亦即A 層級分析法所稱 之優先向量)W 可由矩陣 A 的 K 次乘方的極限矩陣標準化後再 將橫列予以加總的方式得出,因其計算不易,經由電腦計算較可 求得精確結果。至於最大特徵值 λmax的求法可經由電腦計算方能 有精確結果。

惟若對準確度要求不高時,可以由下法求其概略值:首先由 W’=AW 求得 W’(W’ 即為將 w 標率化之結果),再將W ’ 的每 一個元素分別除以相對應的W 之元素,最後將所得之數值取算術 平均數即可得概略的λmax。

(二)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C.I.)與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

在進行成偶評估比對時,專家對於評估指標間可能無法完全 一致時,會影響分析的正確性。因此必須檢驗誤差大小,視其是 否在可忍受的誤差範圍內,才不會影響決策之優先次序之結果。

Saaty 將最大特徵值 λmax 與 n 之間的差異值轉化為一致性指標,

以用來評量一致性的高低,作為是否接受比對矩陣的參考,其數 學式為:

C.I.=(λmax) n / ( n -1 )

此外,隨機產生的正倒值矩陣的一致性指標稱為隨機指標 (Random index )R.I.,當評比項目為 n 時,利用一致性指標及下表 所示之隨機指標,便可求得比對矩陣之一致性比率,即C.R = C.I.

/ R.I.。

Saaty 認為,一致性比率在 0 .1 以下是合理的,若超過此水 準,則建議可以重新修正評估以改善一致性比率。

(三)計算整體層級的一致性指標與一致性比率

如果每一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程度均符合規定,則尚需檢 定整個層級結構的一致性。如果整個層級結構的一致性程度不符 合要求,表示層級間的要素關聯有問題,須從頭進行要素及其關 聯的分析。

上一步驟係針對單一比對矩陣一致性程度之衡量,至於整體 層級之一致性亦應予以評量,C.R.H.=C.I.H./R.I.H.

其中C .R .H.代表整體層級的一致性比率;C.I.H.,代表整體 層級的一致性指標;而 R.I.H.則代表整個體級的隨機指標。在 C.R.H. < 0.1 時,整個層級的一致性,即表示達到可接受的水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