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層級分析法進行步驟與理論基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層級分析法

3.1.3 層級分析法進行步驟與理論基礎

一、AHP的進行步驟

利用AHP進行決策問題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層級之結構

處理複雜問題時,利用層級結構加以分解,有關層級之建立,在前節中已詳述。

假若複雜的問題有n個要素,利用成對比較而獲得的比率尺度,總共需做n(n-1)/2 個判斷。

第二階段:各層級要素間權重的計算 此一階段可區分為三個步驟:

(1)建立對偶之比較矩陣

某一層級的要素,以上一層級某依要素作為評估基準下,進行要素間的成對 比較。若有n個要素時,則需進行n (n-1) / 2個成對比較。成對比較時所使用的 數值,分別為1/9,1/8, … ,1/2,1,2,3, … ,8,9,將n個要素比較結 果的橫樑,置於成對比較矩陣A的上三角部份(主對角現為要素自身的比較,故 均為1),而下三角部份的數值,為上三角部份相對位置數值的倒數。有關成對 比較矩陣的元素,如式(3-1)所示:

26

 

 

 

 

=

nn n2

n1

2n 22

21

1n 12

11

a a

a

a a

a

a a

a A

aij = wi / wj =1/ aji > 0, i, j 式中:

aij 為第i要素與第j要素之相對重要 (貢獻) 程度的比值 wi 為第i要素對上一階層某要素之相對重要性 (貢獻度)

(2)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成對比較矩陣得到後,即可求取各層要素的權重。使用數值分析中常用的特 徵值(Eigen Value)解法,找出特徵向量或稱優勢向量(Priority Vector)。求解 特徵向量,如不要求絕對精確,可以利用標準化(Normalize)方式,從對偶比 較矩陣中求得,有下列四種方法:

A.將比較矩陣各列(Row)之值加總,再將各列加總值除以各列加總之總 和,即為特徵向量;以式(3-2)計算之:

∑∑

=

ij ij

a a Wi

B.將比較矩陣各行(Column)之值加總,再求此加總值之倒數並予以標準 化(即除各行倒數之總和),即為特徵向量;式(3-3)為其計算式:

∑ ∑

=

1 ) ( 1

ij ij

a a

Wi

i,j=1,2,3,…n

C.先將矩陣之各行標準化,再將標準化後之各列元素加總,除以各列元素 之各數,即為特徵向量;式(3-4)、式(3-5)為其計算式:

(3-1)

(3-2)

(3-3)

27

=

ij ij

ij

a

a a

i,j=1,2,3,…n

n a Wi

ij

= i,j=1,2,3,…n

D.將矩陣之各列元素相乘,並開n次方根,再將各開n次方根後之各數值 予以標準化,即為特徵向量;式(3-6)為其計算式:

=

) (

) (

ij ij

a Wi a

π

π i,j=1,2,3,…n

至於特徵值之計算,Saaty提出其求解方法:將所求得之特徵向量與對偶比 較矩陣相乘,得一向量W' ,再將W'中每一元素除以原向量W之每一元素,再將 其結果加總並除以元素個數,即為最大特徵值λmax;式(3-7)、式(3-8)為其計算 式:









=

















m m

m m

m m

W W W

W W W

a a

a a

a a

2 1 2

1

2 1

2 21

1 12

* 1 1

1

而λmax=

( ) (

1

m

*

W

1

W

1+

W

2

W

2+...+

W

m

W

m

)

(3)一致性檢定

若對偶比較矩陣A為正倒值矩陣,要求決策者在成對比較時,能達到前後一 貫性,這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需要進行一致性檢定,作成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檢查決策者回答所構成的對偶比較矩陣,是否為一致性矩陣。一致 性的指標的提出,主要告訴決策者在評估過程中,所做的判斷的合理程度為何、

是否不太一致、或有矛盾之現象、及時修正等,避免造成不良的決策。一致性的 (3-4)

(3-5)

(3-6)

(3-7)

(3-8)

28

檢定,除用於評量決策者的判斷外,尚可用於整個層級結構。由於各層級間的重 要性不同,所以要測試整個層級結構是否具一致性。式(3-9)為其計算式:

A. 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e Index):CI的計算如(3-9)式,當CI=0,表示 問卷填答者前後判斷完全一致,然而 Saaty (1986)也建議CI≦0.1 為可容許的偏 誤範圍。

B. 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的計算如(3-10)式,其中RI為隨 機指標(Random Index, RI),根據 D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與 Wharton School 的研究指出,在不同階數下(如表3-2),所產生的正倒值矩陣,會產生 不同的CI值(鄧振源、曾國雄,1989)。若CR≦0.1,則表示評估過程達到一致性。

C.R. = C.I./R.I.

若C.R.≦0.1,則檢定視為可接受。

C.整個層級的一致性,式(3-11)為其計算式:

C.I.H=ΣΣWijUi,j +1

其中,Wij 表示第j個層級中第i元素之總權數值,Ui,j 1 + 表示第j+1層級 所有元素對i元素之一致性指標。

第三階段:整體層級權重之計算

各層級要素間的權重計算後,再進行整體層級的權重計算。最後依各備選 方案的權重,以決定最終目標的最適方案。

在進行各因素間的兩兩比較時,AHP所使用的基本評估尺度是由文字敘述 評比 ( Verbal Judgments Ranking ) 而來,包括「同等重要」、「稍重要」、「頗 (3-9)

(3-10)

(3-11) 1

max

= − n CI λ n

29

重要」、「很重要」、「極為重要」;與其相對應產生數值尺度 ( Numerical Judgments ) 為 ( 1、3、5、7、9 ),和介於其中的折衷數值 ( 2、4、6、8 ),其關係如表3-1 所示。

表3-1 AHP評估尺度(鄧振源、曾國雄,1989)

尺度 定 義 說 明

1 Equal Importance 同等重要 等強(Equal Strong)

3 Moderate Importance 稍重要 稍強(Moderate Strong)

5 Essential or strong 頗重要 頗強(Strong)

7 Ver/strong Importance 極強 極強(Very Strong)

9 Extreme Importance 極為重要 絕強(Absolute Strong)

2,4,6,8 相鄰尺度間的折衷值 重要性介於上述相鄰尺度之中間值

表3-2 評估矩陣隨機指標值(鄧振源、曾國雄,1989)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1.48 1.56 1.57 1.58

將影響系統之要素加以分解成數個群體,每群體再區分成數個次群,逐級 建立全部之層級結構,其關係如圖 3-2 所示:

圖 3-2 AHP 層級架構示意(Saaty,1980) Goal

Objectines A Objectines B Objectines C Objectines D

Criteria A Criteria B Criteria C

Alternatives A Alternatives B Alternatives C Alternatives D

30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