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壓力

本節將對工作壓力相關文獻做一整理,包括壓力及工作壓力的定 義、工作壓力的來源與模式及影響等。

一、壓力及工作壓力的定義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份,生活中的改變,都會令我們必須適應,我 們面對各種壓力的情境,好像很清楚,但常常又困惑不前。壓力也很 難去定義,因為相同的壓力發生在不同個人身上時,可能會產生不同 的反應;而不同的壓力來源卻可能有相同的反應(藍采風,2005)。

本研究將部份學者對壓力及工作壓力的定義加以整理,敘述如下:

(一) 壓力的定義

壓力(stress)一詞原本為物理學或工程學之用語,係指物體 承受外力作用所產生的抗力。在心理衛生方面,將壓力詮釋為個 體對於來自於內外需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所引起身心的不舒服 或緊張的狀態(行政院衛生署,2007)。Martin 與 Schermerhon (

1983)認為壓力是當個人與環境配合產生之要求、限制與機會時

,所顯現的主觀知覺,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的反應狀態。

孫敏華、許如亨(2001)認為,軍中壓力分為三種類型:

1. 軍事情境壓力:基層志願役軍官壓力來源計有單位工作性質

、任務執行方式、評比調動與升遷、工作與個人生活平衡、

長官非理性行為及人際干擾等因素影響。

2. 人際壓力:軍中的人際關係大致上可以區分為長官、同僚及

部屬等三方面。其中志願役軍官與長官間的人際關係影響較 大,同僚之間的壓力則以「學長制」感受到的壓力比較大。

3. 個人家庭等其他壓力:志願役軍官所面臨之家庭壓力,以「

在軍中擔心家人」、「為家人或家中的事情煩惱」及「家人 住院或生病」等因素較為困擾。

(二) 工作壓力的定義

當工作的要求與組織員工本身的能力、資源或需求不能契合 時,員工對應產生的不良情緒及反應稱之工作壓力(行政院衛生 署,2007)。各種職業都有其特殊的工作本質與環境,組織的成 員會因其組織文化,產生不同的工作壓力(藍采風,2005)。各 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有所不同,為了進一步了解工作壓力,茲 參考以往「工作壓力」相關研究,彙整列舉如表 2-2。

歸納以上學者定義,工作壓力係工作者受工作內、外因素影 響之後,改變工作者的心理與生理狀態及其反應。本研究認為工 作壓力是工作者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工作內、個人及環境的因素 均會影響個體對工作環境中壓力忍受程度,同樣的壓力源,對個 體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因而產生不同的表現。

表 2-2 工作壓力定義彙整表

Kahn, Wolfe, Quinn, Snoek

& Byosiere

1992

大部分的人忽視擴大工作範圍具有潛在壓力之危機。工作壓 力為依變數-不同刺激所引起負面心理或生理反應。

Greenberg &

Baron 1995 刺激、反應、互動因子及壓力來源與反應的互動組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工作壓力來源與模式

根據上述的工作壓力定義,工作壓力有不同的來源與模式,分別 敘述如後:

(一) 工作壓力來源

工作壓力是人與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同時產生的刺激與 反應,並評估個體面對外在的刺激,應用資源消弭刺激,重建身 心的平衡狀態。其歷程如圖 2-1 所示;「壓力源」係個體所遭遇到 的外在刺激;「身心健康/疾病」係壓力源對個體的影響;「調 節/中介因子」是指個體對壓力源的評估,可利用的因應資源(

陸洛,1997)。

圖2-1 工作壓力的歷程

資料來源:出自陸洛(1997:22)。

在這個工作壓力歷程圖中,會產生三項作用,第一為主要效 應,是指壓力源對身心健康/疾病,不受個人情境及個人變項的 影響而改變。第二為調節作用,係壓力源對身心健康/疾病的影 響會因某些變項的存在,而改變方向或強度,此調節的作用又稱 為「緩衝作用」。第三為「中介變項」,係壓力源對身心健康/

疾病的影響,其功能為「中介作用」,例如:臨時交辦的任務(

壓力源),引發個體的壓力感受(中介變項),進而導致身心狀 況出現壓力(結果)。

壓力源 身心健康/疾病

調節/中介因子

(二) 工作壓力模式

例如家庭問題、家庭支持程度等)、社會方面(經濟政策與 景氣、政治穩定度、社會穩定度等)。

2. ISR 工作壓力模式(Institue for Social Research Model, ISR)

Katz 與 Kahn (1978)認為員工在工作環境中,遇到工 作壓力後,在個人知覺上會產生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反應,

這兩種反應為健康與疾病等二大類,知覺反應過程中,亦會 受到員工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的影響,如圖 2-4 所示。

圖 2-3 ISR 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Katz & Kahn(1978:125)。

3. 職業壓力指標模式(Occupation Stress Index, OSI)

Cooper、Sloan 與 Williams(1988)提出職業壓力指標模 式,係以工作者與環境互動的角度切入,並考慮工作環境中 潛在的壓力源、工作者的特質與習慣性等。其中工作壓力的 來源包含工作者本身的因素、承擔的角色、與他人的關係、

生涯與成就、組織結構與氣氛、家庭與工作的互動等六項;

工作壓力的結果包括成就價值與成長、身體健康、組織設計 客觀環境

心理環境

反應(心理、生理、情感)

身心的健康與疾病

與結構、組織歷程、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缺勤、職業災害 等。

三、工作壓力的影響

在有關工作壓力的研究中,以下將工作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彙整如 下:

(一) Robbins(1993)將壓力影響分為三類:

1. 生理方面

壓力會導致新陳代謝的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與血 壓升高等,進而造成頭痛與心臟病等。

2. 心理方面

當工作要求過多且互相衝突時,員工工作壓力會增加。

3. 行為方面

工作壓力會造成曠職、離職、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抽 菸與喝酒、坐立不安、睡眠不規律等)。

(二) Powell(1996)認為工作壓力會對個體造成正、負面的影響:

在不良影響方面包括身體疾病、心理失調、工作效率和人 際關係的降低、一般適應力和免役力系統之減弱。在正功能方 面,可獲得滿足基本需要(例如興奮與冒險、厭煩單調乏味的 經驗等)、增強調適技巧與增加壓力抵抗力之三種益處。

四、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之影響探討

軍人職業特性較為特殊,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單調,訓練嚴格 辛苦,且無法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直接或間接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

,這群人無論是志願役或是義務役士官兵,其壓力大小、適應程度,

均攸關我國家安全、戰力維繫之基礎與命脈,因此其重要性十分重大

(孫敏華,1995)。

國防部曾統計自我傷害案件肇生比例,軍官肇生自傷案件比例為

21.7%,其中志願役肇生比例為 52.2%,主因係國軍役別結構改變所

致。工作壓力佔自傷原因比例為 13%,致死率達 50%,此類情形殊值 重視(國防部,2008b)。

五、小結

綜上所述,因各學者的研究對象、觀點及範圍有所不同,對工作 壓力的定義也不一而足,目前國內諸多工作壓力的研究,大多從工作 內的因素,探討對工作壓力之影響,然根據陸洛(1997)的研究,個 人內、外在資源均與工作壓力有因果關係。故本研究依研究主題將工 作壓力定義為志願役軍官受工作內、個人及環境因素的影響,所引發 的情緒反應與行為,惟工作外的因素之社會方面,因經濟政策、政治 與社會穩定度等研究範圍甚大,本研究內不予探討,故僅探討工作內

、工作外之個人及環境方面的因素。

第二節 離職傾向

本節將對離職傾向相關文獻做一整理,包括離職的定義、離職的 類型、離職傾向的定義、離職傾向的模式等。

一、離職的定義

離職(turnover)泛指工作者自願性、非自願性的永久離開組織(

Robbins, 1993)。自願性離職係組織或個人因素而離職,非自願性離職

係止組織成員被動的被解僱(Price & Mueller, 1977)。由於各學者對

Michael &

Spector 1982 離職係指一個接受組織薪資的員工,主動終止在組織的身

分。

Robbins 1993 工作者自願性、非自願性的永久離開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歸納以上學者定義,離職係工作者因為個人或組織的因素,自願 性或非自願性的終止在組織的身分。本研究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 役條例》規定,志願役軍官服滿現役最少年限,志願退伍者,得申請 退伍。故將志願役軍官之離職,界定為「退伍」。

二、離職傾向的定義

離職傾向(turnover tendency)或稱離職意圖,當組織成員想要去 做,卻尚未付出行動的階段,並非真的離職時即為離職傾向(Fang,

2001)。Porter、Steers、Mowday 與 Boulian(1974)認為離職傾向是

員工經歷了工作上的不滿意以後,所表現出來的退縮行為。Caplan 與

Jones(1975)則指出離職傾向是指員工意圖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並

另外尋找其他工作機會之強度。因此,當員工企圖離開組織時,其產 生的意圖,將直接引導其離職行為(Carsten & Spector, 1987)。為了進 一步瞭解離職傾向的定義,茲參考以往「離職傾向」相關研究,彙整 列舉如表 2-4。

歸納過去學者定義,離職傾向係員工在工作上經歷了不滿意以後

,所產生的離職念頭、尋找、評估其他工作機會等因素之總和表現。

本研究將離職傾向定義為:志願役軍官在工作上因為某種原因,無法 獲得預期的滿足之後,所產生離開組織的意圖及行為表現。

表 2-4 離職傾向定義彙整表

Caplan &

Jones 1975 意圖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並另外尋找其他工作機會之強 Katerber &

Hulin

1979 離開與尋找其他工作機會傾向的總體表現或態度。

Carsten &

Spector 1987 當員工企圖離開組織所產生的意圖,將直接引導其離職行

三、離職的類型

根據離職的定義,離職可依工作者的自動離職與否、工作者與組 織間的評估等,分類成二種類型,分別敘述如後:

(一) Price & Mueller(1977)的離職類型

1. 自願性離職:依據個人意願所做的離職,其原因可區分為兩

種,第一種與組織有關,如:薪資、升遷、另有高就、志趣 不合、與主管互動關係等。第二種與個人有關,如:健康問 題、遷居、退休、深造、家庭支持等。

2. 非自願性離職:脫離組織的原因是個人無法控制的,亦非個

人的意願,主要是由組織所強制執行的離職,如被解雇、遣 散等。其原因包括:企業經營不佳、個人表現不佳、或違反 重大規定等。

(二) Abelson(1986)的離職類型

1. 個人因組織的問題而離開:如領導方式、組織文化、對工作

環境不滿等。

2. 個人因組織的強迫而離開:如解雇、開除、強制性退休等。

3. 個人因本身的問題而離開:如健康狀況、懷孕、服兵役等。

4. 非個人自願亦非組織因素而離開:如疾病、死亡等。

四、離職行為模式

根據上述離職類型的差異探討,離職行為也存有不同的模式,分 別敘述如後:

(一) Mobley(1977)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Mobley 提出離職決策過程模式,主要是探討組織成員決定離

職時思考的過程、工作滿足感與離職之間的關係,如圖 2-4 所示。

註:實線代表按步驟逐步決定離職的方向;虛線代表因無法按實線方向進 入下一個階段,必須回到前面之階段重新再做調整。

圖 2-4 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Mobley(1977:238)。

他認為當員工在離職之前會產生一些變化的過程,企業員工 在這決策過程中表現的是理性,始於對現有工作加以評估,因結

他認為當員工在離職之前會產生一些變化的過程,企業員工 在這決策過程中表現的是理性,始於對現有工作加以評估,因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