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搜尋理論中社會網絡的應用

World Bank (2000) 摩擦。(George Stigler 1961, 1962; Christopher Pissarides 2001)。而近些年來的工作搜尋 文獻更關注個體自己做決定的過程。從日常行為來觀察,勞工對就業資訊的獲取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弱聯繫帶來的工作機會更少,使的勞工沒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後來 Montgomery 被 視為第一個在勞動領域打通社會和經濟領域橋樑的學者。Munshi(2003)研究了美 國勞動市場上的墨西哥移民間工作資訊的傳遞方式,他通過考察特定移民聚集社 區中來自墨西哥不同地區人口的數量和時間來考察其對就業的影響。文章發現這 種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網絡對墨西哥移民的就業表現有很大影響,非常有助於增 加移民同企業的匹配程度。而社區中網絡規模小或年齡年輕,就會顯著減少本區移 民的就業機率。

Calvo-Armegnol 和 Jackson(2003,2007),在本領域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理論 貢獻。他們運用圖論的方法,將網絡中的個體以及連接都矩陣化,並考察網絡中的 資訊傳遞。他們發現,最初網絡中就業資訊的傳遞會增加就業率。聽到就業資訊後,

失業者會保守這個消息,而已經就業的個體會把它繼續傳遞給他的連絡人,但是傳 遞的機率要依關係賦予一定權重。同時他們(Calvo- Armengol and Jackson,2007)

還假設個體預期得到的工作機會同他網絡中其他連絡人的薪資是成正比的,但同 自己上一份工作的薪資成反比。這個假設是考慮了社會利益交換中的「利他原則」

對工作資訊傳可能產生的作用而提出的。最終他們的到的結論有:1.從就業者傳遞 給他們失業的朋友的資訊會讓他們更快就業。2.當個體的直接和間接聯繫中有更多 的失業時者時,他獲得就業資訊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這也同樣會增加的他本人失 業的時間。3.當一個個體網絡中連絡人的就業表現都很糟糕時,他被解職的可能性 也顯著增加。4.當一個網絡被設定的初始失業率較高時,他們在初期以及穩定狀態 下的就業狀況和薪資水準都會較低。之後,Calvo-Armengol 和 Jackson 又在一系列 文章中(2004,2007)指出,事實上社會網絡在就業資訊傳遞上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 在朋友和熟人之間做出了互補性的投資決策。個體在勞動市場中的朋友越多,他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更多機會獲得就業資訊,並留在勞動市場中,甚至還能增加教育回報率。

儘管理論模型已經很好的建立,但是相關實證工作卻進行緩慢,主要是缺乏既 包含詳細的社會網絡資訊又包含職業狀況的縱向資料。儘管如此,目前還是有一些 實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社會網絡對就業與薪資的影響。實證研究普遍認為,

通過朋友或者親戚的工作資訊網絡對就業有幫助。Blau 和 Bayer(1990)發現不論 失業還是就業人群通過朋友搜索工作均比用其他資訊來源的人群獲得更多的就業 機會。Bewley (1999)回顧了 24 篇類似文獻的結果,估計出約 30%-60%的工作機 會是由親戚朋友提供的。Ross 和 Topa(2005)用美國人口普查資料驗證了,在一 定相鄰的地區內,同街區居民就業率的相關程度高於不同街區居民間的。因此他們 認為個體的就業表現不僅僅同自身的人力資本特徵有關,也不僅同本地區普遍的 經濟社會特點有關,還同他最鄰近的其他人的表現相關。儘管在計量上並不能完全 排除一些無法觀察到的特徵同時影響就業表現和居民聚居的偏好,但是這篇文章 仍是這類問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社會網絡對就業機會和就業特徵的影響的實證研究結果大多一致,但是對於 社會網絡對薪資水準直接效應的研究卻有著不同的結論。這部分研究的視角主要 從三個角度展開,分別是:一般的社會網路對薪資的影響;求職中運用的社會網路,

特別是網路的異質性對薪資的影響;以及求職中運用非正式的求職管道對薪資的 影響。而三個角度的研究均沒有統一的明確結果。

首先,一些研究發現社會網絡對於工人的工資水準存在正相關關係的證據

(Mortensen and Vishwanath,1994,Lai et al. ,1998; Simon and Warner,1992; Bayer et al. ,2008) 。但另一部分文獻卻認為社會關係網絡不能夠對工資水準產生直接的 影響( Bridges and Villemez,1986; De Graaf and Flap,1988; Elliot,1999)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部分學者、特別是社會學者認為,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是否有 社會網路幫忙找工作,而是通過「誰」幫(Granovetter,1973,1974;Lin,1999)。他們他 們從尋職中運用的社會網路入手,認為幫忙尋職者所具有的特徵會影響最終的尋 職結果。其中經常被討論的一項特徵是幫忙尋職與尋職者的聯繫強度(Strength of Ties)。Granovetter 提出社交網路「強」、「弱」連接的區分,並發現尋職者多運用

「弱連接」幫忙。Lin 等(1981a)也得到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通過「弱連接」而 非「強連接」,更有可能找到職業地位較高的人幫忙,從而對尋職者取得的職業地 位產生正面幫助。Tassier(2006)採用美國社會調查資料(GSS)資料,以受訪者 朋友重疊程度才測量連接程度,發現「弱連接」對受訪者收入水準具有顯著正向效 果。臺灣學者于若蓉(2009)採用臺灣 2004 年調查資料,分析社會關係對職業地 位獲得和收入水準的影響效果,結果也支持「弱連結的力量」假說,並進一步發現

「弱連結」對原本高社經地位個體效果更佳明顯。

最後,不同於以上兩種分析角度,一些經濟學家把直接通過私人介紹獲得工作 視為非正式尋職管道,而其他管道視為市場化的正式尋職管道,研究兩種不同工作 管道對薪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私人關係管道獲取工作的效果的實證在不 同國家也不盡相同。Pellizzari (2010) 總結文獻認為,非正式的搜索管道在奧地利、

比利時和荷蘭可以帶來顯著的更高的收入,在芬蘭、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和英國 是相反的結論。在其他歐盟國家和美國沒有顯著的區別。並通過對比歐洲家戶追蹤 資料( European Community Household Panel )與美國國家青年長期追蹤資料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發現,不同國家不同產業間,使用正式管道與 非正式管道獲得工作的效果有很大不同。綜合來說,正負效果均分。Pellizzari 把其 原因歸結為國家的職業介紹機制不同造成的,更加市場化運作的國家非正式管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才會有傳遞資訊,增加薪資的作用。

在收入差距方面,Grootaert (1999)發現,社會資本的回報隨著不同組別收入的提 高而降低,特別是在最低收入群體(10%)中的回報比最高收入人群(90%)高兩倍,因此 他認為社會資本是窮人的資本,且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但他文獻中也說明瞭,

社會資本在群體中的分佈與收入存在正相關關係,即越富有的人群所擁有的社會資 本也越高,所以僅僅是回報率高也許對緩解貧富差距的作用有限。

關於中國勞動市場上的社會網絡作用的研究還很有限,早期,Knight 和 Yueh(2002)的研究發現:個人層面的社會網絡資本以及用共產黨黨員衡量的政治資 本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的回報率非常顯著,且私有部門的回報率高於國有部門。

Zhang 和 Li(2003)的研究發現「關係」對於農民獲得非農就業具有顯著的影響,

他們認為「關係」在傳遞勞動力市場上的資訊,特別是向年輕的農民工傳遞資訊的 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Bian(2009)認為關係強弱的不同帶來不同的資源,強關 係帶來人情資源,弱關係帶來資訊資源。兩種類型網絡的使用會同時增加搜索時間 和工作匹配度,但是使用人情網的個體更有機會獲得高薪資的工作。而他之後又進 一步發現(邊燕杰等,2012 )資訊網的作用在中國改革前作用不大,但是在改革 後對收入提升作用明顯。而人情網效果在改革前後一直很大,只是在改革後逐步受 到抑制,小於資訊網的作用。

然而,也並非所有針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研究都發現社會網絡能夠產生正面影 響,例如,趙延東(2002)的研究就發現,那些在求職過程中「使用過網絡」的職工反而 獲得了品質更「差」的工作,即工資收入更少、職業聲望更低的工作。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僅就社會網絡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作用而言,無論是基於 已開發國家還是基於中國轉型經濟的研究並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特別地, 對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求職中運用的社會網絡這一概念也沒有明確定義,一些研究把在求職中提供過幫 助的人(helper)視為其求職社會網絡,但是另一些研究則確為個體直接獲得推薦 當前工作的中間人(referee)才是求職社會網絡研究的對象。而不同的研究把求職 中尋求過幫助或者通過別人推薦獲得工作都視為非正式管道尋職。但仔細分析可 以發現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求職中獲得的幫助這一概念較為寬泛,獲得幫助的 種類也較為多樣。幫助可能是提供就業資訊,整理申請材料這樣資訊層面的幫助,

也可能是幫助提交申請,甚至是像有關方面打招呼這樣偏人情的因素。而職業獲取 方式是他人介紹這一概念則更為清晰,樣本數也相對較少。就本文使用的 CGSS2008 資料庫而言,在 1733 個薪資性工作者中,求職過程中獲得過幫助的樣本有 617 筆,

而通過他人介紹獲得工作的樣本有 382 筆。可以認定的基本事實是,通過他人介紹 工作這樣的「非正式」尋職群體在求職中都得到過他人的幫助,這些幫助中最重要 的可能就是直接給他們介紹這份工作的人情幫助。但是自己主動尋職的「正式」樣 本中也有三百多個樣本在求職中獲得過他人的幫助,這種幫助雖然不是直接介紹

而通過他人介紹獲得工作的樣本有 382 筆。可以認定的基本事實是,通過他人介紹 工作這樣的「非正式」尋職群體在求職中都得到過他人的幫助,這些幫助中最重要 的可能就是直接給他們介紹這份工作的人情幫助。但是自己主動尋職的「正式」樣 本中也有三百多個樣本在求職中獲得過他人的幫助,這種幫助雖然不是直接介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