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滿意

第三節工作滿意

一、工作滿意的意義

「工作滿意」有很多面向的概念,「工作滿足感」、或「工作滿足」國 內學者有人將其譯成,其實工作滿意是一種組織成員對整體工作情境評估 後的態度表現,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心理狀態經由心理學者分析態度提出,

是促動行為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4),「工作滿意」的概念由 Hoppock

1935 年提出後,由於行為學派相當興盛於當時,高度重視工作者的心理 因素,認為工作績效會被工作者的心理因素所影響;亦即,工作滿意程度 愈高的員工,他們就自然會增加生產力(Fitzgerald,1996)。但由於各學者 研究範圍、對象及觀點各有不同,也有不同的解釋對工作滿意。謹整理如 下:

Hoppock(1935):自己個人工作的直覺感受是工作滿意度表現的一種,

是一種在環境生理、和心理等各感受滿意的綜合因素。Smith(1963)工作 滿意是一個人對於工作特徵加以解釋後得到的結果根據其參考架構;

Vroom(1964)工作滿意即是代表正面的情意取向,不滿意則是代表負面 的取向。工作滿意係指個人對工作角色抱持的情意取向。M. L. Blum& J.C.

Naylor(1968)不涉及工作面向、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工作滿意乃是工作 者所抱持的一種態度對其工作及有關環境。

Smith, Kendall & Hulin(1969)工作滿意是指工作者對其工作環境中 實際獲得的報酬與其預期獲的報酬之差距,這種感覺是來自於工作環境的 感受、感覺或情感性反應。Porter & Lawler(1971)認為滿意只是由個人 認為其所真正得到的與心理所想應該得到的,兩者之間的差異所決定,差 距愈小,則愈感滿足,而差距越大,則越不滿意。

Seashore & Taber (1975):工作滿意有以下四種意義:

1.工作滿意即為工作者在各工作層面上所獲得滿意的總和。

2.工作滿意即為工作者在各工作層面上所獲得滿意程度及其重要性之 乘積和。

3.工作滿意即為工作者預期應有之滿意程度與實際滿意程度之差距的 和。

4.工作滿意為前項預期滿意與實際滿意之差距分數,乘以各相關層面 之重要性加權數,再求其總和。

Locke(1976)認為工作滿意是指個人注重工作中各層面之分析、評

價其工作或工作經驗所產生的愉悅或正面的情緒狀況。J. L. Price(1986):

成員對於其在其體系中所具有的工作取向,在一個工作體系中。Hellriegel

(1992):正面的評價與情感就是認為工作能符合個人的需求與價值時所 產生,反之則是負面的。Robbins(1996):個人對工作所抱持的一般性態 度就是工作滿意。員工對工作抱持正面態度,則表示他的工作滿意高,反 之,則表示員工有著負面的態度對工作不滿。

許士軍(1977):認為工作滿意取決於他從工作環境中之實際所得的 價值與預期間之差距是個人對工作所具有的感覺。張春興(1978):工作 滿意與否與很多因素有關:諸如薪水高低、工作性質、加薪方式、升遷機 會、管理方式、工作時間、工作地點、人際關係等等。指個人或多數員工 對其所任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許彩娥(1981):工作者自特定環境中其 所預期應獲得價值之差距與其所實際獲得的價值,二者差距小則滿意程度 高,二者差距大則滿意度低,亦即「需求缺陷性定義」。謝金青(1992):

工作滿意是指工作者對其工作、工作歷程或工作結果整體的一種主觀的價 值判斷,是屬於感覺、態度或情意的反應。而其感到滿意與否取決於自特 定的工作環境中,因工作所實際獲得之價值與預期應獲得價值的差距。此 差距越小,滿意程度愈高;反之,滿意程度愈低。

謝百亮(1995):認為學者對工作滿意的一般性定義分為三類:

1.認為工作滿意是個人對其所從事工作的情意反應或感受。

2.工作滿意是個人對於他的工作的知覺與原來預期之間的差距。

3.工作滿意是個人對其工作各層面之特性的情意性反應或感覺之總 和。

綜上所述,各研究者對於工作滿意都有不同的定義,事實上,諸如訓 練、溝通、動機理論、領導型式、組織成員心理與工作滿意等,行為關係 的主題就開始受到重視,自人群關係學派後。因此,有關工作滿意的影響 因素眾多,雖然各學者對工作滿意的定義論述眾多,但可概略分為四種,

如下列:

(一)綜合性定義

如 Kalleberg(1977)定義工作滿意為一個單一的概念(an unitary concept)而不涉及工作滿意的面向、形成原因與過程,係將工作滿意的概 念作一般性概念的解釋,工作者夠將其予以平衡在不同工作構面上的不滿 意與滿意,形成整體滿足。

(二)差距性定義

Porterh 和 Lawler(1968)係將滿足程度視為他所「實際獲得的價值」

與「預期獲得的價值」感覺兩者間的差距,其差距愈小,滿意程度愈高;

反之,滿意程度愈低,一個人自特定的工作環境中。

(三)參考架構說

持此論點學者認為,人們對於組織或工作情況中客觀特徵的解釋與主 觀知覺是人們態度及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個人自我參考架構的影響受這種 知覺與解釋係。Smith,Kendall 與 Hulin(1969)即認為工作滿意是個人 對於工作特徵加以解釋後所得到的結果依據其參考架構。此種定義又可叫 做構面性定義,工作者對於其工作構面的情感反應是它的特徵,而所謂工 作構面,例如:可包括工作本身、同事關係、薪資、溝通、升遷等等。各 構面所認定之重要性有所差異對於每個人,產生滿意或不滿意的情緒當認 為重要時才會;無所謂滿意或不滿意自然就是認為不重要的構面。

(四)主觀知覺型

工作滿意並非一絕對現象,而是視個人所可能做的決定而定,工作環 境主觀的知覺與解釋讓人產生的感覺,不能只侷限於組織的特徵,工作滿 意是否被每一工作情境影響或受到許多個人因素的影響,個人因素對工作 滿意感受的影響在分析工作滿意的同時必須留意,例如:婚姻狀況、年資、

職位、年齡、性別狀況等的影響。

從各學者對工作滿意的定義中,從一種對於工作知覺的主觀態度中我 們可以瞭解工作滿意,是個人與環境的多元互動結果,而且並非一個絕對 現象。

因此,研究工作滿意不僅在於研究重視組織成員的差異性外,也需要 研究組織環境所能提供的條件,研究工作滿意問題所持的觀點中由

Seashore 與 Taber(1975)兩位學者提出,我們可以得知工作滿意研究的 重要性:

(一)如果有所謂「心理的國民生產總值」(Psychological GMP)那 麼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工作滿意,應佔一重要部分。工作滿意是一種有價值 的社會產物。

(二)成員的工作滿意程度如果能持續不斷的探討,則可能及早發現 組織在工作、計畫政策上的缺失或實際上溝通不良,而儘快採取補救措施。

工作滿意可作為組織內早期警戒指標之一。

(三)透過工作滿意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作用,擬訂計畫及政策,提供 組織及管理理論一種重要變項。

二、工作滿意的理論模式

有關工作滿意的理論,一般學者為探討工作滿足的理論基礎多從「激 勵理論」(Motivation Theory)的觀點研究,激勵作用則是一種滿足需求的 過程,因為激勵是研究人們何以選擇不願意工作與願意努力工作的現象

(李青芬等人,1998)。

激勵是所有一切被描述為慾望(Desires)、希望(Wishes)、驅力(Drives)

的奮鬥情況由Berelson 與 Steiner 認為,亦是引發內在情況的一種刺激(陳 義勝,1995)。有關激勵理論,學者間所強調的概念與重點不同,可以分為:

內容(Content)、程序(Process)與強化(Reinforcement),較具代表性者,

可歸納如表 2-3

表2-3 近代激勵理論 型態(Type) 特質 理論(Theories)

管理實例

(Managerial Examples)

內容

(Content)

注意引起、產生或

- McClelland

(1961)。

3. 雙因子理論-

Herzbery

(1966)。

4. ERG 理 論 - Alderfer(1969)。

以滿足員工金錢、

(process)

不僅注意引發行為 Vroom(1964)。

2. 公 平 理 論 - Adams(1963)。

由明瞭員工對工作

上述表內以不同的層次方式來解釋個體的行為與需求之四種內容理

McClelland 的 三需求理論

資料來源:Steven L. McShane & Mary Ann Von Glinow (2000)

以往學者對於相關的研究工作滿意分成各種層面,有些研究者以 Smith、Kendall 和 Hulin 所編的「工作描述問卷」(Job Descriptive Index, 簡稱 JDI)為藍本,以 Herzberg 的激勵-保健理論為基礎,將工作滿意的

表2-5 工作滿意的影響因素

學者(年代) 影響因素

1.Vroom(1964) 組織本身、升遷、工作內容、直接主管、金錢待遇、

工作環境、工作伙伴。

2.Herzberg(1966)

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有十四種,分別是:成就、認知、

工作本身、責任、升遷可能性、成長可能性、薪資、

與上級關係、與同事關係、技術指導、公司政策與行 政措施、工作環境、個人生活及工作安全性。

3.Fournet(1966)

(1)個人特性因素:年齡、教育程度、智力、性別、職 業水準。

(2)工作特性因素:組織及管理、上司的監督、社會性 環境、溝通、工作安全、工作協調、工資。

4.Smith(1969) 工作的本身、視導、薪資、升遷以及同事關係等五個 工作層面的感受對工作滿意影響最大也最重要。

Mansfield(1975) 自尊、自我實現、自主、安全、隸屬。

7.Maanen&

Katz(1976) 工作特性、員工互動關係、組織政策、整體滿意。

9. Farrel(1978)

(1)工作者本身因素:如教育背景、工作經驗、特殊訓 練、工作動機等。

(2)工作特性:如薪資、常規、參與性、統整性、溝通 性、升遷機會。

10.Cron & Slocm

(1986) 工作、督導、薪資、升遷、工作同事。

11.Robbins(1991)

智力挑戰工作、公平獎Unrestrict PDF - Trial Edition 賞、工作條件支持、同僚的支持、適合個人性格的工 作

12.Chiyachantana Yong(1997)

工作特性、組織工作流程、自覺在組織中地位的重要 性。

14.Spector(1997) 工作特性、組織壓力、角色因素、工作與家庭間的衝 突、薪資、工作壓力。

15.Taylor(1999) 工作本身、與上司關係、與同事關係、薪資、獎勵。

16.Cheung &

Scherling(1999) 工作特性、與團體關係、報酬、升遷、職等。

17.Reiner & Zhao

(1999)

(1)人口屬性,包括種族、性別、教育、年齡、符合員

(1)人口屬性,包括種族、性別、教育、年齡、符合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