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滿意相關理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1-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工作滿意度相關理論與研究

2.2.2 工作滿意相關理論

自從 1935 Hoppock 【72】提出工作滿意的觀念後,各學派多以動機理 論作為工作滿意理論的基礎,陸續進行了許多的研究,然而,研究的重點不 同,就會有不同的理論與觀點。在文獻中,最常被提到的理論除的需求層次 理論外,還包括了雙因子理論、成熟理論、成就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

增加理論參考架構說、差距理論等,茲簡要分述其中最著稱的六種理論如下:

一、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 為此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的需求彼此是有關聯 的,而且形成一種優勢層級體系,人的一生,隨著成長會產生不同的需 求。需求層次觀念並沒有依據或證據顯示,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

才會引發較高層次的需求;Maslow【85】在 1943 年以人本心理學的角 度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層次,如圖2.1,隨後又增加了認知與理解的需 求及審美的要求【86】【87】【93】。

(一)第一層次是「生理需求」:

指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需求,食、衣、住、行、性、休息 等屬之。如同工作要維持基本的生活暖飽所需。無法提供足夠的 生活所需,即使工作具有崇高的理想,恐怕也無法滿足。

(二)第二層次是「安全需求」:

對於免於威脅、免於恐懼、預防危險與意外及環境安全等需 求,在於保障個體生存的安全需求。如果工作環境中危險的因子 過多,處於安全需求層次的工作者就會感覺十分不安,所以一個 安全的工作環境是選擇工作最重要的條件。

(三)第三層次是「愛與隸屬需求」:

指能友愛人,並能被人友愛,能隸屬於團體,並為團體所接 受。而在工作環境中,滿足的重點是同仁間的向心力、團隊的歸 屬感、彼此之間的情誼。

(四)第四層次是「自尊需求」:

有關自信自立、能知能行的需求,同時亦是有關名譽、地位

、受賞識及尊敬的需求。在工作中是否可以提供工作者一種自我 的價值感,也需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肯定。

(五)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需求」:

是一種成為獨特自我、實現自我潛能、不斷發展及做最高度 創造的需求。然而在工作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有一種勝 任愉快的成就感,是工作本身提供的成就,而不是工作所得提高 的成就感。如果人類沒有盡力發揮自己的天賦予與能力,就會有 受挫及不滿足的情況發生。

(六)第六層次是「認知與理解的需求」:

獲取知識有一些消極的決定因素,如焦慮及恐懼等,除了消 極的因素外,合理的理由上假設一些根本的積極衝動,包括:滿 足好奇心(to satisfy curiosity)、了解(to know)、解釋(to explain)與 理解(tounderstand) 我們會有一些理解的慾望、系統化的慾望、組 織的慾望、分析的慾望、尋找聯繫和意義的慾望罕見夠一個價值 系統的慾望,簡單的說就是求知慾(thedesire to know)與理解慾(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七)第七個層次是「審美的要求」

Maslow 提到雖然對審美需求的了解比其他需求更少,但是 在歷史、人文科學和美學家的證據卻不允許我們迴避對科學家來 說不快的領域,在臨床上的研究發現,醜陋會使以一些特殊的方

式某些人致病,只有在美的環境才會使其痊癒,而這樣的現象在 孩童身上也可以發現。

自我實現的需求 尊榮感的需求 愛與隸屬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圖2.1 人類需求的層級

資料來源:【87】

二、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是學者Adams【56】在1963年提出來 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 其對職工生産積極性的影響。說明在員工與僱主的關係中,員工會考慮 投入和產出的平衡,一個員工的投入包括教育、經驗技巧和努力,產出 則是組織所提供的薪資、福利、紅利、肯定等。因此,他要進行種種比 較來確定自己所獲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後工作的積 極性。滿足感乃取決於員工自己從工作上所得到的報酬與其工作間的投 入是否公平而定。公平理論的最大貢獻,係使組織管理者能深入了解獎 勵與員工努力程度的關係【3】。

三、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又稱激勵保健理論,是由學者Herzberg

【73】在1966年提出的,認為工作滿意與工作不滿意並非是相反的,而 是兩個獨立及分開的實體,如員工不滿意薪資、人際關係、工作環境、

工作條件及行政管理等,但改善這些條件,並不代表員工會產生很大的 滿足感。他認為激勵因素 (Motivators)促使員工產生工作滿足感而保健 因素(Hygienes)消除員工的不滿足感。兩類因素成分如表2.5所示:

表2.5 因素成分表

激 勵 因 素 保 健 因 素

1.成就 1.薪金

2.賞識 2.成長可能性 3.工作 3.人際關係 (下級) 4.責任 4.地位

5.晉昇 5.人際關係 (上級) 6.人際關係 (同儕) 7.管理

8.公司政策及行政 9.工作條件

10.個人生活 11.工作安全感 資料來源:【87】

Herzberg認為消除了使個人不滿足的保健因素,並不代表就能激勵 個人,進而產生滿足感。Herzberg建議公司負責人或行政者能夠做到以 下三點:

(一)豐富工作本身:包括對於工作責任的適當安排與調整,並根據工 作者本身之潛力與能力分派工作。

(二)鼓勵自動自治的精神:給予工作者適度的自由與自治來完成自己 的工作。

(三)行政者除盡力為員工爭取福利(如工作環境、薪資)外,也應多花 時間在激勵因素的改進上【17】。

四、ERG 理論

Alderfer 【57】在 1972 年提出三種核心需求:存在需求(existence)(指 各種形式的物質及生理的需求)。例如:薪資、福利、飢餓、及工作環境 等、關係需求(relatedness)(指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例如:與親人、師長、

部屬及朋友間的關係)及成長需求(growth)(指個體努力在工作上表現其

能力,不斷克服挑戰,充分發展各種潛能,追求成長的一切需求),此三 項需求稱之為ERG 理論。認為上層的需求是較抽象的,而下層需求是較 具體的。ERG 理論主張層次之間並非互斥,而是可同時進行的,如果較 高層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較低層需求的欲望會加深。

五、期望理論

期 望 理 論 是 以 價 值(valence) 、 期 望 (expectancy) 和 工 具 性 (instrumentality)等三者關係的連結,是 Vroom【110】在 1964 年所提出 的理論,是指使個體產生動機與行為以達成目標。認為個人透過媒介的 察覺程度,對行為結果的「期望」和該結果的「期望值」是影響工作滿 意的主要變項。因個人對價值的需求和知覺均不同;不同的個人,價值 就不同,價值是預期該目標對個體的重要性,而給予的評價。期望理論 強調酬償,組織所提供的酬償應與員工需求的酬償是一樣的。是以自我 利益為基礎,員工行為的動機乃是為了使心中滿足達到最大化。不管這 些期望是否真實或具有理性,員工個人對於績效、酬償及個人目標的期 望程度,將決定他付出努力的多少。

六、增強理論

亦稱作Learning Theory,認為行為的後果才是影響行為的主因,人 們採取了某種行為或反應之後,若立即有可喜的結果出現,則此一結果 就變成控制行為的增強物。Skinners【100】認為行為是結果的函數及某 種行為的產生係受某種結果的影響(行為乃受行為後果所控制),故適當 的獎賞可能左右他人的行為。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1-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