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工業化與產業升級的衡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Fisher(1939)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成三個產業,即第一產 業(primary Industry)、第二產業(second Industry)、第三產業(tertiary Industry),第一產業為農業和畜牧業;第二產業以製造業為主;第三產業 則是非物質的商業和服務業,並以各產業部門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之比 率為衡量基準。與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 2003 年 5 月頒布的《三次產業劃 分規定》中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的三級產業分類理 念相似。9而三級產業結構的發展過程,Clark(1957)認為,通常是由以 第一級產業為主朝向以第二、第三級產業為主的方向演變,若是從使用要 素來看產業結構發展,則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 型。

第一節 工業化與產業升級的衡量

關於從產業結構來衡量工業化的方式,Kuznets(1965)認為,工業部 門(包括水電瓦斯業、製造業與營建業總生產值)總生產值與國內生產毛 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比例、工業部門雇用人數與總勞動人 口的比例、以及工業部門資本雇用量與總資本量的比例這三種數值可以用 來衡量一國工業化程度,比值愈高則工業化程度愈高。Sutcliffe(1971)認 為,要判定一國的產業是否已達到工業化程度,分別須達到工業部門的總 生產值與 GDP 的比例≧25%,製造業總生產值與工業部門總生產值比例≧

60%以及工業部門所雇用的勞動人口與總勞動人口的比例≧10%等三個條 件。Chenery and Syquin(1986)認為,判斷產業的工業化程度,可由製造 業總產值占生產總值的比例、製造業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例、以及生產 可貿易財部門的就業量的比例等三種標準來衡量。

9 分類方式請見註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變化,可以視為第二級產業的升級。Hoffman

(1958)認為,衡量製造業的產業結構應將製造業分成消費財產業與資本 財產業,然後視兩者產值之比值來衡量,即為 Hoffman 指數,數值愈低的 話(資本財產值愈高),則產業升級程度愈高。因為資本財產業與消費財 產業相比,具有資本、技術較密集的特點,故資本財產業產值的比例提高,

可以視為一個經濟體的產業升級。Hoffman 並將產業升級分為了 4 個階 段,第一階段消費財產業占主導地位,Hoffman 指數為 4~6,第二階段資 本財產業的成長速度逐漸快於消費財產業,Hoffman 指數為 1.5~3.5,第三 階段資本財產業已增長至與消費財產業不相上下,Hoffman 指數為

0.5~1.5,第四階段資本財產業已超過消費財產業,Hoffman 指數小於 1,

整理如表 2。

由於社會發展前期消費需求大於投資需求,所以工業部門以食品、紡 織等維持人們基本生活條件為主,這些產業大都有投資少、技術要求低、

勞動密集、周期短的特性,生產出來的產品為滿足人們最終需求,在國家 發展初期缺乏資本技術、勞動成本低廉時適於發展這些產業。而當社會資 本積累提升、技術進步、勞動力成本提高時,滿足中間需求的產業得到充

表 2:Hoffman 產業升級階段 產業升級階段 Hoffman 指數 產業升級意涵

第一階段 4~6 消費財產業占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 1.5~3.5 資本財產業成長速度逐漸快於 消費財產業

第三階段 0.5~1.5 資本財產業與消費財產業不相 上下

第四階段 小於 1 資本財產業超過消費財產業 資料來源:整理自 Hoffman(19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分的發展條件,即是生產資本如機械、金屬工業的資本財產業,而逐漸領 先滿足消費需求的消費財產業,成為主導產業,若是以輕重工業來分,消 費財產業大多是屬於輕工業,而資本財產業較多屬於重工業。與 Hoffman 的方式類似但不同的是,Chenery(1960)則將製造業產業除了同樣分成消 費財產業、資本財產業外,又再依產品需求分出了中間財產業,而僅取消 費財與資本財產業的產值比值來比較以衡量工業化程度。比起 Hoffman 的 衡量指標,Chenery 提出來的分類又更為細膩。此種衡量方式雖然有其缺 陷,而且僅探討製造業,無法知道工業對農業、服務業影響情形,故適合 針對製造業來衡量產業升級。

表 3 為各學者所定義出來產業升級與工業化的衡量方法,單從衡量工 業化來說,Kuznets(1965)、Sutcliffe(1971)、Chenery and Syquin(1986)

皆有提出以第二級產業部門的生產總值與就業量來衡量工業化,而大部分 探討產業結構的文獻使用生產總值當指標又多於就業量,故從以上文獻可 歸納出工業部門 GDP 比重是常用且方便的衡量工業化指標,相當於以中 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定義的第二產業 GDP 占總產業 GDP 的比重。而由 Chenery 修正過的 Hoffman 指數適於作為衡量產業升級的指標。

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例

2.工業部門雇用人數與總勞動人口的比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節 探討中國大陸三級產業結構研究的文獻

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大多是由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社會轉型成第 二、三級產業為主的工商業社會,符合 Clark(1957)提出的「配地–克拉 克定理(Petty-Clark's law)」:當人民整體收入水平提高,勞動力會往報酬 較高的產業移動,造成產業結構的轉換,即是第一產業首先轉移至第二產 業;爾後第二產業轉移至第三產業。王得新、牟永泉(2011)以簡單迴歸 模型分別探討 1994-2008 年外資對天津第一、第二、第三級產業結構的影 響,研究顯示外商直接投資能夠拉動了天津市的第二、第三級產業成長,

但第二級產業受外資的刺激大於第三級產業,原因為外資大部分投資於天 津市的工業,而對第一級產業的投資甚少,雖然外商投資有拉動第三級產 的成長但不足以改變天津以第二級產業為主的情況。魏作磊(2006)以 C-D 生產函數計算 1984-2003 年的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 資)對中國大陸的三級產業的平均貢獻度。其研究亦認為,FDI 對工業的 發展遠遠超過的農業與服務業,若是排除掉 FDI,中國大陸 2003 年的服務 業比重應增加近 3%。岳福琴(2011)則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提升了第二 級產業技術水平與生產效應,但亦擔心外資使得中國大陸產業結構過度集 中在第二級產業而不利中國大陸第三級產業的發展。

陸澤錦、黎迪康(2011)以 2000-2008 年中國大陸各省市的數據建立 單方程平行數據模型,研究指出投入要素、技術因素、國內外經濟環境、

產業政策對中國大陸各地區第二產業的 GDP 比重皆有影響。袁金宇(2006)

的實證研究認為,貿易提高了中國大陸第二產業的 GDP 比重,而固定資 產投資對第二產業的產值亦有正面影響,但從業人數對產值的影響,第三 級產業是大於第二級產業。甘國華(2005)從三級產業的產值、勞動力構 成與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分析中,指出後人類工業化時期,隨著人民收入提 高,金融業、保險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應崛起而占產業主導地位,但由

許松根(2000)利用 Chenery 修正的 Hoffman 指標來探討出口擴張 是否能帶動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產業成長,從分析 1983 年到 1998 年的時間

Blomstrom and Persson(1983)與 Globerman (1979)認為,外人直 接投資對地主國製造業會帶來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亦可解釋為「潛 在間接的經濟效益」(potential indirect economic benefits),可透過四種途 徑:一為透過技術的移轉與擴散;二為透過對當地員工的訓練;三為透過

Blomstrom and Persson

(1983)

外資帶來的外溢效果對企業帶來正面的效率影 響,並改變企業內部結構。

Chung(1994) 中國大陸外資來自於台港澳,偏好投資勞力密集型 產業,生產消費財產品居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本文的研究目的為經由產業結構來探討影響天津的工業化與產業升 級因素,從本章的文獻回顧可以過濾學者對於衡量工業化的指標,而從這 些指標發現可以經由第二級產業在三級產業產值的比重變化適於衡量經 濟體的工業化,而 Hoffman(1958)與 Chenery(1960)的指標適於衡量 產業升級。

從對產業結構與工業化的研究文獻中,亦可瞭解何種變數可能對於天 津工業化與產業升級會產生影響,工業化的可能影響變數包括外資、進出 口、資本、居民收入、財政支出、教育等;產業升級的可能影響變數則包 含外資、進出口、資本、科技研發、企業規模、財政支出。亦可從前人的 研究結果中對本文的研究結果做出影響方向的假設,在產業升級的影響因 素上,對於外資、進出口的影響方向,各種研究顯示的差異性較高較難預 期這些因素會在本研究出現何種影響,故這些變數對天津產業升即的影響 也是本文欲探究的重點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三章 天津市的產業結構發展、現況與政策

中國大陸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導向的經濟發展已超過了 30 個年頭,2007 年中國大陸以平均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大陸國民生產毛額

(GDP)已超越日本,居於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中國大陸於 2009 年 出口額也已高居世界第一,大陸的崛起早已成為世界強權關注的焦點。中 國大陸的工業無疑對大陸的 GDP 貢獻占相當重要的位置,而從瞭解天津 的產業結構的變遷,可以明白天津的經濟發展策略,並得知天津是否已經 進入產業轉型。

第一節 天津市的三級產業結構發展與現狀

根據天津市統計局編輯的《天津五十年 1949-1999》,天津的經濟發展 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50-1957 年,這個時期在政府採取國 營經濟的統治情況下,天津的工業發展迅速,內外貿易活躍,與外地經濟 聯繫廣泛,這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為每年平均遞增 23.2%,天津在全國的 經濟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第二階段則為 1958-1965 年,這段時間由於歷 經大躍進及「四清」運動,對天津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八年間 的經濟增長平均速度僅 4.3%。第三階段為 1966 年-1978 年,此一時期受到

根據天津市統計局編輯的《天津五十年 1949-1999》,天津的經濟發展 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50-1957 年,這個時期在政府採取國 營經濟的統治情況下,天津的工業發展迅速,內外貿易活躍,與外地經濟 聯繫廣泛,這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為每年平均遞增 23.2%,天津在全國的 經濟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第二階段則為 1958-1965 年,這段時間由於歷 經大躍進及「四清」運動,對天津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八年間 的經濟增長平均速度僅 4.3%。第三階段為 1966 年-1978 年,此一時期受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