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快樂的相關研究

壹、 師生關係的相關研究

一、 國中生的背景變項與師生關係的相關研究

在性別方面:大部分的研究指出學生的性別和教師的互動有差 異,因為男生比較活潑、積極,和老師的接觸較為頻繁,所以男生和 老師的交互作用比女生明顯,但是也受到較多的責罰(Jackson, 1968;Good & Brophy, 1972;Katz & Stake, 1982;Streitmatter, 1994;Garrahy,2001;張春興,1976;吳武典、陳秀蓉,1978;潘志 煌,1997;廖家興,1998;鄭育青,1999;曹曉文,2001;溫麗雲,

2002 )。黃桓(1980)的研究顯示國中男生雖較好動,易違犯規定;女 學生較為安靜乖巧,但在師生關係良否的差異上,並不顯著。張照璧 (1999)年研究則發現國小學生在師生不良的溝通上,男生比女生感受 強烈。不過根據Felsenthal,Meyer &Jackson研究結果,認為教師對 學生的互動,不受學生性別的影響(引自郭榮澤,1985)。在師生互動 與學生性別之關係上,各學者之研究結果相當分歧,教師或學生的性 別是否影響師生互動仍未確定。

在年齡方面:師生的衝突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升高而增加(程紋 貞,1995;吳文棋,1999)。

在地區方面,黃桓(1980)研究指出鄉村地區學生保持較多傳統 價值觀念,尊師重道觀念仍深植人心,比變遷迅速,價值觀念較為 紛歧的城市學生,有較良好師生關係。劉福鎔(1996)研究也指出男 女教師之師生關係有顯著差異、都市地區教師被學生知覺為比鄉村 地區教師較尊重學生。

二、師生關係與快樂的相關研究

郭生玉(1980)認為師生互動關係良好的學生,在班級團體也是 關係較良好的,因此容易從團體中獲得安全、愛與隸屬和自尊等需 求滿足。李咏吟(2001)指出老師若能和學生維持良好的關係,則學 校的學習環境對學生而言是吸引人的,振奮與愉悅的,對學生的人 格成長、學業及情緒的發展,均有正面的意義。涂秀文(1999)研究 發現國中生師生關係與生活快樂程度呈現低度相關。賴鑫城(1992) 研究發現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除了與同學外,與老師之間的良好 互動,為良好生活適應條件之一,因為教師能協助學生成長、學習、

解決問題,產生良好的適應和正向的情緒反應。趙梅如(1989)研究 發現:師生信任關係影響學生之學業成就與學生之生活適應。簡茂 發(1984)研究國小學童的適應性指出,高關懷、高權威與高關懷、

低權威之教師教導下的學生,適應較佳。Rosenthal、Underwood 和 Martin (1969)研究發現,在溫暖、關懷型的教師教導下,學生的生 活適應、情緒發展較良好。Lanpan( 1976)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發 現 師 生 之 間 的 信 任 , 會 影 響 學 生 的 成 長 、 學 習 及 生 活 態 度 。 Malcolm(1987)提出,唯有信任,才能建立學生的安全感,良好生活 適應以及智慧潛能的開發(引自趙梅如,1989)。Brophy和Good(1974) 研究指出由於師生交互作用的數量與品質差異, 致使學生在情感與 認 知 兩 方 面 受 到 不 同 的 影 響 。 Konu Lintonen & Autio(2002);

Wentzel(1996)研究顯示當某學生和同儕關係較差,卻和老師有較佳 關係時,或許其在學校的人際關係適應仍能達到平均以上的水準,

也能提升其幸福感。

綜合上述的研究,除了Konu Lintonen & Autio(2002); Wentzel (1996);涂秀文(1999)的研究外,大部分的研究偏向師生關係對學

生生活適應及情緒發展的影響,師生間之良好互動,才能使得學生 產生信賴感、安全感及正向情緒發展。所以,綜觀國內師生關係與 快樂相關文獻付之闕如,因而將師生關係納入研究變項。

貳、 同儕關係的相關研究

一、國中生的背景變項與同儕關係的相關研究

在性別方面:Berndt(1982)指出,女生比男生認為親密的相互 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是重要的。Berndt(1982)、Buhrmester和 Furman(1987)認為女孩比男孩希望能在朋友中得到親密的關係。

Buhrmester 和Furman(1987)的研究結果發現女孩比男孩在較小的 年紀就開始尋求親密的友誼關係。Buhrmester(1990)的研究顯示,

女生比男生認為他們的同儕關係較為親密。Jones 和Costin提到青 少女通常比少年在人際關係上,傾向與一個或少數人結為密友,而 且也注重能不能夠建立並維持一份具情感性的、親密的友誼。而且 女孩子對她現有友誼關係的評價會在情感性、親密性、陪伴自己的 程度、以及對朋友的滿意度上,都顯著的比男生還要高(引自黃牧 仁譯,1999)。Jarvinen 和Nicholls(1996)的研究結果指出,在同 儕關係的目的、信念和滿意度上,都因性別不同而有所不同。Argyle 和Henderson(苗延威譯,1996)則提到女孩子出現友誼需求的年紀 早於男孩,他們只有幾個密友;而男孩則是一個團體。同時女性重 視親近、私密的關係,而且伴隨著彼此高度的自我揭露、喜愛和社 會 支 持 ; 男 性 則 認 為 能 一 起 做 事 和 一 起 玩 樂 才 是 最 重 要 的 。 Brendgen, Markiewicz, Doyle 與 Bekowski(2001)提到相較於男 生而言,女生對友誼品質知覺與對待友伴的行為都表現出更多正面 的 評 價 。 Berndt(1982) 、 Buhrmester & Furman(1987) 、

Buhrmester(1990)認為女生間的情誼有較多的親密性及分享性;

Colarossi與Eccles(2003)針對青少年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女孩 比男孩接收到更多來自同儕的支持。在國內方面,簡茂發、蔡玉瑟、

張鎮城(1993)的研究也指出,以不同性別的單親兒童來說,女生在

「個人價值意識」、「社會技能」及「社團關係」上均優於男生。

邱美華(1996)提到女性受同儕團體的影響程度較大,女孩比男孩容 易在小團體中達到社會化的功能,且互動情況比較激烈。吳美琦 (2003)提及女生較關心是否符合團體要求,注重能否受團體歡迎與 接納,與團體有較強烈的連繫,女生對同儕關係的滿意度顯著高於 男生,且對團體較依賴;男生則視同儕團體為一起從事某項活動的 一群人。Maccoby & Jacklin(1974)、Schiamberg(1988)、Richands

&Larson(1989)、陳聰文(1981)、黃德祥(1988)、劉永元(1988)、

李慧強(1989)、顏裕峰(1992)、莊千慧(1993)、吳瓊洳(1997)、石 培欣、涂秀文(1999)與李慧娟(2003)等人的研究,都發現國小及國 中的女生同儕關係較男生良好。不過楊錦雲(2004)的研究顯示不同 性別國中生所知覺的同儕關係沒有差異。綜合相關研究顯示大部分 研究結果偏向女生的同儕關係優於男生。並且從上述的相關研究可 知青少年之性別是一個影響同儕關係相當重要的因素。

在年齡方面:Berndt(1982)指出,隨著青少年認知能力的發 展,他們更能與同儕分享想法與感受,而他們也需要對於朋友間的 互動與平等有更多的了解。Papini(1989)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後 期 的 學 生 比 青 少 年 前 期 的 學 生 更 常 向 朋 友 吐 露 心 情 。 Phillipsen(1999)以青少年為對象,將受式區分為少年組(8~12 歲) 與青少年組(11~13 歲),結果顯示少年組比青少年組有較高的同儕 滿意度。以上的相關研究顯示,年齡和同儕關係呈現正相關,年齡

越大,同儕關係越好。

二、同儕關係與快樂的相關研究

陳皎眉(1995)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大概有百分之六十或七 十的時間是與人在一起,完全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實在非常有限。

正因為人和人相處的時間佔了絕大多數,因此,如果我們和別人相 處得好的話,「人」就是快樂的來源。Wessman和Ricks研究發現快 樂的人通常能與他人有較好的關係,而面對那些不快樂的人而言,

社會關係通常是焦慮的來源,會造成空虛、孤寂(引自涂秀文,

1999)。Armsden 和Greenberg(1987)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後期和父母 及同儕的依附關係品質,和青少年的快樂及幸福感有關。涂秀文 (1999)的研究顯示,人際關係越好的國中生,他們的快樂程度越 高,外在客觀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到國中生的快樂程度;且研究也 發現國中生主要的快樂來源是來自與朋友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