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平義久生平與重要作品概述

第一節 平義久生平介紹

第二章 平義久生平與重要作品概述

第一節 平義久生平介紹

平義久(1937.03.03 於東京─2005.03.13 於巴黎),旅法日籍作曲家。父親與姊 姊皆為音樂家,在青年時期,初次聆賞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鋼 琴獨奏曲《沉沒的教堂》(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1910),備受感動與震撼,即毅 然立志成為作曲家,並前往法國學習音樂14。1965 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師事池内友次郎(Ikenouchi Tomojirō, 1906-1991)15,同期 的同學有八村義夫(Hachimura Yoshio, 1938-1985)、野田暉行(Noda Teruyuki,

1940-),三枝成彰(Saegusa Shigeaki, 1942-)等日後知名日籍作曲家。

1966 年,平義久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

,師事若利維(André Jolivet, 1905-1974)16、 杜悌尤(Henri Dutilleux, 1916-2013)17,並旁聽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

14陳惠湄,〈論日本作曲家平義久的聲樂曲 Retour〉,《關渡音樂學刊》(第十一期,2009):161。

15池内友次郎,日籍作曲家。曾於 1927 年留學於法國,1933 年回國,其風格受法國印象樂派 影響。於 1947 年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旗下學生有尹伊桑(Isang Yun, 1917-1995)、平義久等。

16若利維,法國 20 世紀著名作曲家,作品涵蓋各類編制,音樂創作可分略分為魔法、傳統與 綜合三個時期,重要作品如《瑪納》(Mana, 1935)、《五首儀式舞曲》(Cinq dances rituelles, 1939)

與《里諾之歌》(Chant de Linos, 1944)。1961 年受聘為巴黎音樂學院教授,1974 年逝世於巴黎。

17杜悌尤,活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作曲家,,1933 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並於 1938 年 以清唱劇《國王的戒指》(L’anneau du roi)奪得羅馬大獎。杜悌尤非追求器樂新技法之作曲家,早 期音樂風格混合了調性與調式色彩,至中期後逐漸開顯個人獨特風格,深受世人所喜愛。

6

18的樂曲分析課。畢業前夕,其作品開始備受關注,陸續接受委託創作,致使在完 成學業後,選擇定居巴黎,且活躍於法國現代樂壇。平義久曾於國立布隆尼音樂 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égion de Boulogne Billancourt)教授管弦樂法,並獲 得巴黎師範音樂院(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的教職,教授作曲多年

(1984-2005)。平義久門下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人數不勝枚舉,其中日籍的門 生如山下恵、齊木由美、三浦則子、法倉雅紀、岸野末利加…等,台灣的學生如 王妙文、王思雅、洪千惠、蕭慶瑜、連憲升、楊金峯、陳俞州…等人(事實上,

台灣留學法國的作曲家們,大部分皆曾受教於平義久)19

平義久的作品經常受邀於知名音樂家與樂團,如當代音樂室內樂團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簡稱 EIC),並於國際舞台與世界各地之音樂節展 演,如音樂領域(Domaine Musical)20、魯瓦揚音樂節(The Royan Festival)、坦 格烏音樂節(Tanglewood),以及東京、柏林、亞維農(Avignon)、達姆斯塔特

(Darmstadt)、紐約等地。委託創作為其生涯中的主要活動,出版作品數量接近 八十首。平義久深具獨特與原創性的音樂獲得許多作曲獎項,其獲獎紀錄可列舉 出:「莉莉布蘭潔」作曲獎(Prix de Lili Boulanger, 1971)、「法國作曲家聯合會」

(SACEM Grand Prix de Composition, 197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18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及鳥類學家。以複雜的節奏、有限移位調式為樂曲特色。梅湘亦在 音樂中亦展現他對信仰的虔誠。重要作品有《二十個對聖嬰耶穌的注視》(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1944)、《愛之交響曲》(Turangalîla Symphony, 1946-1948)等。

19由陳惠湄教授口述而得。

20音樂領域(Domaine musicl),是法國作曲家布雷茲於 1954-1973 年籌辦致力於推廣現代音樂 的一系列音樂會。

7

的國際作曲論壇獎(International Composers Tribune award, 1982)、巴黎藝術學會 的「舒密特獎」(Prix Florent Schmitt from the Paris Academy of Fine Arts, 1985)等,

並曾獲法國文化部頒贈騎士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21

此外,平義久亦致力於與音樂家共同研究與開發樂器的延伸技巧。其中,他 的長笛家好友阿爾托(Pierre-Yves Artaud, 1946-)22為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的教授,

曾協助平義久在長笛作品中有關長笛特殊演奏技巧的創作,為此平義久將相關作 品題獻給阿爾托,代表作品如《同步》、《瑪雅》、《神聖之音系列四》等。阿 爾托並將兩人研究之長笛技法編纂成書 Flutes Au Présent -Traité des Techniques

Contemporaines

23。除了阿爾托,平義久與席勒維斯特(Gaston Sylvestre, 1939)24亦 交情匪淺,故平義久的打擊作品常由他擔綱首演,如《凝聚I》即為一例。

儘管在歐洲已頗負盛名,但平義久在日本仍罕為人知,直至秋山邦晴25

(Akiyama Kuniharu, 1929-1996)在〈日本的作曲家〉26中首次提及,他才得以於

21張可薇,〈平義久《凝聚 I》與三善晃《漣漪》兩手木琴獨奏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國立台 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2),4-5。

22以長笛第一首獎與室內樂第一首獎畢業於巴黎高等音樂院。阿爾托的演奏足跡片及全世 界。也擔任 Ensemble 2e2m 中的一元以及藝術總監。目前任教於巴黎高等音樂院與巴黎師範音樂 院。資料來源:http://www.pyartaud.com/Biographie_an.htm (摘錄於 August 08, 2013)。

23著作包含新舊長笛之作品,並介紹現代長笛曲目之演奏技巧,供長笛演奏家探索新的吹奏 技巧。資料來源:http://www.pyartaud.com/Editions_an.htm (摘錄於 August 08, 2013)。

241960 年進入法國巴黎高等音樂院就讀,從事前衛的音樂實驗,1973 年成立了 Trio Circle Percusion Theatre 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演出,因而與平義久結識。

25秋山邦晴,出生於東京,日籍音樂評論家、作曲家與詩人。

26〈日本的作曲家〉於 1978 年由音樂之友出版社出版,此書分為上下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 作為分野,以區分不同時期的作曲家。

8

自己的祖國逐漸提升知名度。他晚年曾於法國國立南特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égion de Nantes)擔任駐校作曲家;駐校期間,曾由該校學生演奏《神 聖之音》全系列作品,並親自解說作品內容與指導樂曲的演奏詮釋27。平義久於 2005

Toru, 1930-1996)29。從平義久對於音樂美學的概念:例如空間與時間的相對性、

聲響調和、富詩意性之畫面、寂靜無聲以及留白…等;或慣用創作技巧:例如精 蕉情景》(Scenes from Bashō, 1980-1989)。

29武滿徹,日本作曲家,自幼幾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作曲完全靠自學。因史特拉 文斯基意外聽到其作品《安魂曲》(Requiem, 1957),對其讚譽有加,因而開始嶄露頭角。重要作 品有《十一月的腳步》(November Steps, 1967)。

9

現代音樂的內涵兼容並蓄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