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平義久音樂語言概述

第一節 東西方音樂語彙融合

64Angela Marechal ,〈「間」的建構者─與平義久的對話〉(Bâtisseur de MA – dialogue avec Yoshihisa Taïra),陳惠湄 譯。

http://www.ilke-angela-marechal.com/japon/batisseur-de-ma-dialogue-avec-yoshihisa-taira/ (accessed March 27, 2014 ).

38

一百年間,法國音樂先後發展出年輕法國(La Jeune France)以及法國六人組(Les

Six)65,其中年輕法國成立於 1936 年,由若利維與玻德里耶 (Yves Baudrier, 1906-1988)、勒敘 (Daniel Lesur, 1908-2002)以及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組成,堪稱對法國六人組的反動,雖因第二次世界大戰(1936-1945)

而沒落,但團體的組成也對日後的法國音樂有深遠的影響。其中,若利維曾接受 法裔美籍作曲家瓦列茲(Edgard Varese, 1883-1965)為期四年的指導,並曾言瓦列 茲為影響他最為深厚的作曲家。

在第二章第二節對於重要作品概述中,若將平義久與若利維的作品相互比 較,可檢視出寫作語法的傳承;再進一步延伸,從瓦列茲、若利維、直至平義久,

垂直的一脈師承關係對平義久所造成的影響,亦可從其作品的編制以及風格觀察 出端倪。瓦列茲的《電離》(Ionisation, 1930-1931)係為十三位演奏家,演奏約四 十項樂器之純擊樂團的編制,且未使用電子音樂,卻充滿嚴謹架構與獨創之聲響 作品66,在當時可謂首創先例,並對日後作曲家產生巨大的影響67。另外,《密度

21.5》(Density 21.5, 1936)亦為具跨時代意義的長笛獨奏作品,其中運用若干特殊 技巧(例如打鍵音),不僅在當時引起廣大回響,並開啟後輩音樂家對於長笛特殊 技巧的探索。《電離》與《密度 21.5》著實引領若利維對於打擊樂器與長笛的使用。

65 法國六人組成員包含奧乃格(A. Honegger, 1882-1955)、米堯(D. Milhaud, 1892-1974)、浦 朗克(F. Poulenc, 1899-1963)、奧力克(G. Auric, 1899-1983)、泰奧菲(G. Tailleferre, 1892-1983)、

杜雷(L. Durey, 1888-1979)。尊崇薩悌為主要觀念領導者,呈現回歸調式的思考。

66Andrew Pierce Youatt, “Analyzing Edgard Varese’s Ionisation using digital spectral analysis,”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2), 8.

67Maz Paddison, Irène Deliège, Contemporary Music – Theoretical philosophical and perspectives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2010), 119.

39

在他的諸多作品中,以長笛的曲目為多,例如《里諾之歌》(Chant de Linos, 1944)、

《五首巫咒》(Cinq incantations, 1936)等,另外則是對於打擊樂器的探索,如《為 四位打擊與一位長笛之音樂會組曲》(Suite en concert pour flute et percussion,

1965)、《禮儀》(Cérémonial, 1966)等。《禮儀》一曲中,係若利維為紀念瓦列茲 所創作,編制為六位打擊樂家,可視為仿效恩師最擅長編制之作品。瓦列茲與若 利維在打擊與長笛的音樂表現技法與創新風格,啟發平義久對於上述兩類樂器(編 制)更進一步的探索。

除受恩師感召外,平義久對於長笛作品的創作亦可顯示出,其音樂係根植於 法國現代音樂的歷史洪流中。對於法國近代音樂而言,「長笛」為作曲家創作生涯 中不可或缺之寫作編制。法國長笛學派(The French Flute School)68在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初時相當興盛,該學派使法國長笛音樂的風潮廣為傳播,為近代最重要 的長笛流派69。而這樣的傳統,除了因為貝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對於 長笛的改良與德胡斯70(Vincent Joseph Dorus, 1812-1896)的推廣,亦受到塔法奈 爾71(Paul Taffanel, 1844-1908)致力於推動法國音樂的影響,是故長笛成為法國作

68Claude Doregeuille, 《法國長笛學派》(L’école française de flûte),陳惠湄 譯,

(台北:原笙出版社,2009)。

40

曲家幾乎必涉略之作品編制。除上述對於器樂改良與政策改革外,長笛不同於以 往華麗富裝飾性的角色,從德布西《牧笛之神》(Syrinx , 1912)以降,開啟獨奏樂 曲的發展。重要作品如盧賽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吹笛人》(Joueurs de

flute , 1924)

、若利維《五首巫咒》、瓦列茲《密度 21.5》與平義久《神聖之音系列

由長笛家 Marcel Moyse72 (1889-1984)自行加上,以便閱讀,由此可見其節奏的自 由性。而極其自由的節奏特性可源自於德布西接觸東方文化中,關於阿拉貝斯克 爾(Ibert Jacques, 1890-1962)所寫的《長笛協奏曲》。他亦致力於教學,出版許多為長笛的練習教 程。畢業於巴黎音樂院,曾師事戈貝爾(Philippe Gaubert)、Adolphe Hennebains 與塔法泰爾。

41

42 之變容》(The Transfigurat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1965)、若利維的《小提琴協 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1972)以及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的《查拉特 斯特拉如是說》(Ainsi parla Zarathoustra, 1974)、《儀式─緬懷馬代爾納》(Rituel in

memoriam Bruno Maderna, 1975)

、《衍生》(Derive, 1984) 、《兩個影子的對話》

(Dialoque de l’ombre double, 1985)…等。

43

同一期間,日本的作曲家,其音樂內涵與平義久略有相似之處,例如武滿徹 與湯淺讓二。武滿撤接受西方的音樂教育,原本排斥以自身傳統文化為創作根基,

但後受凱吉之建議,嘗試將東西方音樂融合。例如《十一月的腳步》(November Step,

1967),此作品編制為尺八、日本琵琶(biwa)與管弦樂團73,將傳統語彙融入現 代音樂。雖武滿徹直接使用傳統樂器,但平義久則是將傳統的精神與概念融入,

亦或以西方樂器模擬傳統樂器之特性與音色,兩者有所不同,但皆將傳統與現代 巧妙地融入作品中。「武滿徹的學習典範係法國作曲家梅湘;與武滿徹同為『實驗 工房』成員之一的湯淺讓二,其師法對象則為若利維」74,在湯淺讓二的作品中,

即可窺視其受若利維之影響,例如《內觸覺的宇宙》(Cosmos Haptic, 1957),作品 內容與若利維的《馬納》(Mana, 1935)有異曲同工之妙。湯淺讓二曾明白表示,

44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所寫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1913)中,早 有以寂靜做為頓點,而營造更大張力的樂段;1952 年,凱吉的《4 分 33 秒》(4’33’’,

1952),則受到中國道家精神影響,把對於寂靜的定義再做解放,主張無聲勝有聲,

76蕭慶瑜教授口述對於平義久之生前回憶。

77Angela Marechal ,〈「間」的建構者─與平義久的對話〉(Bâtisseur de MA – dialogue avec Yoshihisa Taïra),陳惠湄 譯。

http://www.ilke-angela-marechal.com/japon/batisseur-de-ma-dialogue-avec-yoshihisa-taira/ (accessed March 27, 2014 ).

78由巴黎弦樂三重奏錄製的 CD〈Taira/Moene/Xenakis/Ton-That/Ibarrondo〉中之樂曲解說。

45

圖形記譜、混合式記譜法等。」80例如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的《迴 圈》(Circles, 1960)(如【譜例 3-2-1】81所示)、拉瑪悌(Haubenstock Ramati,

1919-1994)的《為莎士比亞的活動裝置》(Mobile for Shakespeare, 1968)(如【譜 例 3-2-2】82所示)、約翰凱吉的《音樂盒》(Cartridge Music, 1960)、卡赫爾(Mauricio

79Tōru Takemitsu, Yoshiko Kakudo, Glenn Glasow, Confronting Silence: Selected Writings, (Scarecrow Press, 1995), 29.

80曾毓忠,〈電腦音樂、電子音樂分析與記譜〉

http://yc-tseng.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6.html(摘錄於 March 03, 2014)。

81Nrhard Karkoschka, Notation in tew music,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89.

82Nrhard Karkoschka, Notation in tew music,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0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