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前後測探究能力測驗之表現情形

一、整體表現情形

研究者於探究課程前、後,針對28 位幼兒的探究能力表現分別進行前測與後 測,並將測驗資料以「探究能力編碼表」加以評分,測驗題目共32 個子題,每項 能力的題目數從4 到 10 題不等,每個子題的分數從 0 分到 3 分。研究者幼兒的前 後測分數分別加總計算,總分61 分,前測的平均分數為 32.50 分(最小值=17;最 大值=44),後測為 37.32 分(最小值=25;最大值=48)。經無母數分析後,幼兒的 前後測表現分數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𝑍 = 3.73,𝑝 = .00020)。研究者再計算其 效果量(Effect size) (Rosenthal, 1994),以得知幼兒標準化後的前後測表現的差異程 度。而以Cohen(1988)對效果量 r 大小的界定(r=.1:低;r =.3:中;r =.5:高),

顯示幼兒的前後測表現有高度差異(r =.5),而幼兒的後測平均表現高於前測,表 示以整體表現分數來看,幼兒在後測的表現優於前測。

表4-1-1 幼兒於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前後測整體表現之無母數檢定(N=28)

總分 平均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r

Z p

前測 61 32.50 5.56 17 44

3.73 .00020*** .50 後測 37.32 6.41 25 48

*** p<.001 註:r = 𝑍

√𝑁,N 為前測總人數和後測總人數之總和(Rosenthal, 1994)。

74

二、各項探究能力的表現情形

研究者將32 題子題依照探究能力分別加總,並進行無母數分析,進而探討幼 兒在各項探究能力的表現,結果如表4-1-2。

表4-1-2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各項探究能力表現結果之無母數檢定(N=28) 探究

能力 題 數

總 分

前測 後測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r 平均 標準差 平均 標準差 Z p

系統性

觀察 10 15 11.04 2.03 11.71 1.82 2.05 .04036* .27 規劃 4 7 3.79 1.64 5.39 1.89 2.61 .00906** .35 實驗 4 8 2.39 1.66 3.43 1.89 1.77 .07672 - 操作 4 6 2.43 0.69 3.04 0.69 3.04 .00236** .46 測量 6 17 10.21 2.03 11.57 2.04 2.73 .00634** .36 分享 4 8 3.25 1.96 3.57 1.87 1.10 .27134 -

* p<.05,** p<.01 註:r = 𝑍

√𝑁,N 為前測總人數和後測總人數之總和(Rosenthal, 1994)。

幼 兒 在 系 統 性 觀 察 ( 𝑍 = −2.05,𝑝 = .04036 )、 規 劃 ( 𝑍 = −2.61,𝑝 = .00906)、操作(𝑍 = −3.04,𝑝 = .00236)和測量(𝑍 = −2.73,𝑝 = .00634)能力 皆 有 達 統 計 上 的 顯 著 水 準 , 顯 示 幼 兒 在 前 後 測 的 表 現 上 有 差 異 。 此 外 , 以 Cohen(1988)對效果量 r 大小的界定(r=.1:低;r =.3:中;r =.5:高),顯示出幼兒 在規劃、操作和測量能力的前後測表現上,呈現中度差異,而在系統性觀察能力上,

則為低度差異,表示幼兒在系統性觀察的差異程度略低於其他三者。另外,實驗

(𝑍 = −1.77,𝑝 = .07672)和分享(𝑍 = −1.10,𝑝 = .27134)能力則未達統計上 的顯著差異,顯示幼兒在這兩種探究能力上的前後測表現未呈現差異。以上的結果 說明幼兒在系統性觀察、規劃、操作和測量的能力上,前測和後測的表現有差異,

而且後測的平均皆大於前測的平均,表示幼兒於後測的表現是進步的,但在實驗和

75 24-a 題)、分類(第 26-1、26-2 和 24-a 題)和排序(第 24-intro、24-a、1 和 27-2 題),不論前後測,幼兒在比較和排序的題型表現最佳,皆有超過一半的幼兒在

76

77

後測,系統性觀察(辨別異同),第 29 題,分數:2

4| 訪談者:[訪談者提供兩個積木陀螺,一個力臂對稱、一個力臂不對稱]

5| 請你仔細看一下這兩個陀螺,告訴我,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6| 小重:這個(力臂不對稱陀螺)兩邊(短邊)都短的。這個(力臂不 7| 對稱陀螺)沒辦法轉。這個(力臂對稱陀螺)都一樣長、可以轉。

(資料來源:IN-Post-陽光幼兒園小重)

分類的題型中,第26 和第 27 題是題組題,第 26-1 和 27-1 題是請幼兒分別將 豆子和動物圖卡進行分類,第26-2 和 27-2 題是請幼兒做出和上一題不同的分類方 式。表4-1-3 可以看出幼兒在第 26-1 和 27-1 題的前後測表現都很好,只有第 26-1 題有2 位幼兒得到 0 分,但幼兒在第 26-2 和 27-2 題的前測表現卻不好,分別有 15 和21 人得到 0 分,表示在前測時,雖然大部分幼兒都能夠將物品做出一種分類方 式,但卻很少幼兒能夠做出第二種分類方式,在後測時,幼兒在第26-2 題的進步 較多,有10 位幼兒進步。以真真在進行第 26 題的表現為例,在前測的時候,真真 因為豆子的長相而將它們做出正確的分類,得到滿分 2 分(第 8~16 行),但是當 訪談者將豆子重新混合,繼續請她做出有別於剛剛的分類時,她卻回答不出來(第 17~18 行);到了後測時,第一次依然有作出正確的分類,她以豆子的顏色來區分,

雖然她認為花生和花豆的顏色一樣,但又依照有無黑色的花紋再將者種豆子區隔 開,所以一樣得到2 分(第 19~24 行),而當訪談者繼續請她做出不同的分類時,

她用長相將豆子做區隔,雖然花生和花豆是不同品種,但對於幼兒來說並不一定知 道,而且她很明確地拿兩者做比較,所以依然可以得到2 分(第 25~30 行)。結果 表明,在26-1 題中,真真的表現差異不大,皆能做出正確的分類,但在 26-2 題中,

真真在後測的表現明顯優於前測,表示真真相對於前測只能將豆子做出一種分類 方式,在後測時,真真已經可以將豆子做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分類。

前測,系統性觀察(分類),第 26-1 題,分數:2

8| 訪談者:[將玉米和綠豆各三顆、花豆和花生各兩顆放置桌上]這邊有 9| 一些豆子,請你把它們作分類。

10| 真真:一樣的黏在一起喔。

11| 訪談者:你看要怎麼分,你再跟我講你是怎麼分的。

78

12| 真真:[將玉米、綠豆、花豆和花生分別分開]好了。

13| 訪談者:好,你為什麼這樣分?

14| 真真:[拿其中一堆]他們兩個黏在一起是因為很像。

15| 訪談者:你是因為很像喔?

16| 真真:[點頭]恩。

(資料來源:IN-Pre-陽光幼兒園真真)

前測,系統性觀察(分類),第 26-2 題,分數:0

17| 訪談者:[將豆子重新混合]你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方式。

18| 真真:沒有。

(資料來源:IN-Pre-陽光幼兒園真真)

後測,系統性觀察(分類),第 26-1 題,分數:2

19| 訪談者:[將玉米和綠豆各三顆、花豆和花生各兩顆放置桌上]請你觀 20| 察一下這些豆子,請你將它們作分類。

21| 真真:[將玉米、綠豆、花豆、花生分開]。

22| 訪談者:為什麼這樣分?

23| 真真:[指花豆]因為它們是有黑色的,[指花生]它們沒有,[指綠豆]

24| 然後這三個是綠色,[指玉米]這三個是黃色。

(資料來源:IN-Post-陽光幼兒園真真)

後測,系統性觀察(分類),第 26-2 題,分數:2

25| 訪談者:[將豆子重新混合]你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方式?

26| 真真:[分成玉米、綠豆、(花豆+花生)]。

27| 訪談者:為什麼這樣分?

28| 真真:[拿起一顆花豆和一顆花生比較]其實這樣跟這樣長得很像。

29| 訪談者:[指玉米]然後這就長一樣,[指綠豆]這就長一樣是不是?

30| 真真:對。

(資料來源:IN-Post-陽光幼兒園真真)

79

80

前測,規劃(選取器材),第 8-a 題,分數:0

31| 訪談者:我們現在要來做一個實驗,我們要看小汽車在滑滑的[摸滑 32| 的溜滑梯,並給幼兒摸摸看]溜滑梯,還是粗粗的[摸粗的溜滑梯,並 33| 給幼兒摸摸看]溜滑梯滑得比較快。

34| [訪談者依序拿溜滑梯、小汽車詢問幼兒是否需要及需要的數量。]

35| [甄甄拿了滑的溜滑梯一個和小跑車一台]。

(資料來源:IN-Pre-陽光幼兒園甄甄)

後測,規劃(選取器材),第 8-a 題,分數:1

36| [甄甄拿了滑的與粗的溜滑梯各一個、小跑車和小房車各一台、計時 37| 器。]

(資料來源:IN-Post-陽光幼兒園甄甄)

幼兒在第13-c1 題的前後測,有至少一半的人獲得 0 分,但從前測的 23 位降 至後測的14 位,有 10 位幼兒從 0 分進步到 1 分,以小裕為例,若是他想要在這 一題獲得滿分1 分,就必須拿取同樣大小(控制變因)且不同材質(操作變因)的 物體,他在前測時拿取大鐵塊、大膠帶積木、小木塊,雖然三個物體是不同材質,

但是大小不同,所以無法獲得任何分數(第38~40 行);後測則拿取大鐵塊和大紅 方塊,同樣都是大的,而且不同材質,所以可以獲得1 分(第 41 行)。因此,雖然 幼兒在這題上獲得 0 分的人數居多,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幼兒能夠依照控制變因 和操作變因拿取正確的器材。

前測,規劃(選取器材),第 13-c1 題,分數:0

38| 訪談者:如果你想知道是不是越重的東西越容易沉到水裡,那你會 39| 選這邊的哪些東西做實驗?

40| 小裕:[拿大鐵塊、大膠帶積木、小木塊]

(資料來源:IN-Pre-陽光幼兒園小裕)

後測,規劃(選取器材),第 13-c1 題,分數:1 41| 小裕:[拿大鐵塊、大紅方塊],因為比較重。

(資料來源:IN-Post-陽光幼兒園小裕)

81

82

這兩題的實驗過程中,幼兒可以要求拿取需要但之前尚未拿取的器材,然而大部分 的幼兒並未有此要求,因此,幼兒的作答表現可能會侷限於選取的器材。

第二類型是辨別變因(第 11-a 和 24-c 題),也就是能夠說出實驗中的控制變 因、操作變因和應變變因分別為何,單從人數上來看,兩題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幼 兒有進步。以進步人數較多的24-c 題為例,此題為題組題 24 的其中一題,訪談者 會先給幼兒觀察一段影片,影片中會將同等量的糖分別加入一杯同等量的冷水和 熱水中,最終,熱水中的糖會完全融化,冷水則會在底部有些許糖未融化,待幼兒 看完影片,訪談者會接著問一系列的問題。而第 24-c 題即是請幼兒說出影片中的 兩杯水相異處,在前後測中,皆有三分之一的幼兒和小彥一樣獲得0 分,因為他們 說出的答案與任何變因無關(第42~43 行);但在後測時,小彥提到「燙水把糖變 不見」(應變變因),所以可以獲得分1 分(第 44~46 行),這也是大部分獲得 1 分 幼兒的回答,而前後測也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幼兒獲得1 分。所以,從這類型幼兒 的表現來看,部分幼兒能夠辨識出應變變因。但整體來看,對幼兒來說,要說出各 種變因還過於困難,所以很少有幼兒獲得滿分。

前測,實驗(辨別變因),第 24-c 題,分數:0

42| 訪談者:在這個實驗當中,這兩杯水有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

43| 小彥:熱水會霧霧的看不見、冷水本來就看不見。

(資料來源:IN-Pre-陽光幼兒園小彥)

後測,實驗(辨別變因),第 24-c 題,分數:1

44| 訪談者:在這個實驗當中,這兩杯水有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

45| 小彥:這邊(冷水杯)比較大一點、這邊(熱水杯)比較小一點。燙水把 46| 糖變不見。

(資料來源:IN-Pre-陽光幼兒園小彥)

(四)操作(IT)

表4-1-6 是幼兒在操作能力上的表現情形,共 4 題,總分 6 分,幼兒在前測和 後測表現分數分別為2.38 分(𝑆𝐷 = 0.68)和 3 分(𝑆𝐷 = 0.67),整體來說,有 14 為幼兒在後測的表現有進步。操作的題目包含三種類型:列出工具、選取工具和操

83

84

選取工具(第17 和 22 題)的題目是由訪談者題提供幾種器材,請幼兒依題意 現場選取合適的器材,包含可以秤水果重量的電子秤和可以測量人體體溫的耳溫 槍;分別有 26 和 21 位幼兒在這兩題的前後測獲得滿分,表示大部分幼兒原本就 知道要使用電子秤秤重量和用耳溫槍測量體溫。

操作工具(第30-2 題)的題目也只有一題,訪談者會將一個窄口水杯和一個 寬口水杯各倒入等量的水,並提供兩個等量的量杯,詢問幼兒這兩杯水是否一樣 多,以此來測試幼兒是否會操作量杯來證實兩杯水是一樣多的。在所有題數中,幼 兒在這議題進步人數也最多,尤其到了後測,幾乎全班幼兒都會正確使用量杯來判 斷兩杯水量是否一樣多,以小奇為例,在前測時,小奇認為寬口杯的水量比較多,

訪談者隨後請他使用量杯來驗證,他和另外8 位幼兒一樣,雖然有操作量杯,但使

訪談者隨後請他使用量杯來驗證,他和另外8 位幼兒一樣,雖然有操作量杯,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