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模組中,幼兒探究能力表現與教師教學策略使用情形 …

一、幼兒課堂探究能力整體表現

本研究為了探討教師使用哪些策略幫助幼兒表現探究能力,分析九堂課的課 室錄影,也就是科學探究模組中第Ⅰ、Ⅲ和Ⅳ單元的部分課堂。其中第Ⅰ單元主要 是讓幼兒能夠理解陀螺的基本構造,以及不同陀螺的動力來源,第Ⅲ單元是針對影 響陀螺旋轉的四個因素—旋轉場地的摩擦力、陀螺的力臂、重心和陀螺體的重量分 別進行實驗,第Ⅳ單元則是針對學過的課堂經驗與知識,創造旋轉持久性高或堅固 性強的陀螺。

從表4-2-1 中可以看出,幼兒依課程設計與實際教師授課情形,每堂課呈現出 來的探究能力表現不一樣,而幼兒在一個分析單位中,有時不只展現出一種探究能 力。

表4-2-1 幼兒於課堂上整體科學探究能力表現情形 課堂 系統性

觀察 規劃 實驗 操作 測量 分享 分析 單位數

Ⅰ-1.陀螺大觀園① 5 0 0 0 0 0 5

Ⅰ-2.陀螺大觀園② 17 0 0 0 0 0 17

Ⅰ-4.陀螺卡位戰② 6 0 0 0 0 0 6

Ⅰ-5.轉吧。陀螺 6 1 0 18 17 3 29

Ⅲ-1.戰勝摩力

(摩擦力的大小) 2 2 13 9 14 10 27

Ⅲ-2.高矮誰厲害

(重心的高度) 2 6 10 11 11 8 27

Ⅲ-3.陀螺手臂的秘密

(力臂的長度) 2 2 12 13 11 8 29

Ⅲ-4.陀螺大相撲

(陀螺體的重量) 3 2 11 0 0 8 24

Ⅳ-1.陀螺個人賽 6 2 2 1 0 0 11 出現次數 49 15 48 52 53 37 175 註:「出現次數」是指在175 個分析單位中,出現在幾個分析單位中。

92

幼兒在每堂課中都有表現出系統性觀察,175 個分析單位中,幼兒總共表現出 49 次系統性觀察的能力,尤其在第一單元中的四堂課,幼兒出現系統性觀察的能 力次數相較於其他課堂多,可能是因為此單元的內容是讓幼兒能夠理解陀螺的基 本構造,以及不同陀螺的動力來源,所以在內容上會設計一些活動,讓幼兒有更多 機會去有目的地觀察不同種類的陀螺。

幼兒的規劃和實驗能力主要展現在第Ⅲ單元,分別有 15 次和 48 次。第三單 元主要讓幼兒進行四項實驗,分別改變不同的控制變因,讓幼兒去理解摩擦力、力 臂長度、重心高地和陀螺體重量對於陀螺旋轉的影響,故幼兒會大量的展現實驗能 力。而此四項實驗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讓小組自行分配工作,展現規劃能力,但因 為每一項實驗所需要的器材和變因的設定是模組已經設計好的,幼兒能改變的幅 度很小,所以幼兒展現規劃能力次數是所有能力中最少的。

因為模組設計中,從第Ⅰ-5 堂課開始,課堂中會需要幼兒利用計時器去測量 陀螺的旋轉時間,故幼兒從第Ⅰ-5 堂課開始展現操作和測量的能力,此兩種能力 也是幼兒展現最多次的能力,分別有52 和 53 次。但在第Ⅲ-4 堂課中,操作變因 是陀螺體的重量,幼兒藉由讓不同重量的陀螺進行碰撞,了解哪一種重量的陀螺最 堅固,故在此堂課中,幼兒不需要運用到計時器,也就沒有展現出操作和測量能力。

幼兒也是從第Ⅰ-5 堂課開始展現分享能力,因為從此堂課開始,幼兒會有以小組 方式進行活動或實驗的情形,在活動或實驗結束後,教師會請各組幼兒針對活動或 實驗結果向全班說明,展現分享能力,共有37 次。

二、幼兒探究能力表現與教師使用之教學策略

教師會採用一些策略協助幼兒在課堂中展現探究能力,在所有18 項教學策略 中,周老師使用了16 項,「回顧」和「角色扮演」並未使用到,故此兩種策略不做 後續分析和討論。而教師會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協助幼兒發展探究能力,教師亦可 以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教學策略幫助幼兒展現探究能力。有關周老師於九堂課分 別所使用的教學策略列表於附錄四中。表4-2-2 呈現幼兒展現之探究能力與周老師 使用之教學策略之間的關係,在175 個分析單位中,教師使用超過 20 次以上的教 學策略為直述、探詢、提示簡答、比較與對比、從旁指導、圖表和學習單;而使用 譬喻和類比、教師示範和幼兒示範的次數相對較少(低於5 次)。其中,教師最常 使用圖表搭配提示簡答和學習單的策略,幫助幼兒進行分享;而教師使用直述、探

93

詢和比較與對比的目的,大部分是幫助幼兒進行系統性觀察;另外,教師使用從旁 指導的時機大部分落在幼兒使用計時器的時候。

表 4-2-2 幼兒探究能力表現與教師教學策略關係 編號

(TS) 教學策略 系統性

觀察 規劃 實驗 操作 測量 分享 出現 次數

進步 比率 02 複習 0 0 0 6 2 0 7 100%

03 歸納與統整 4 0 4 0 0 0 8 63%

04 直述 15 2 3 4 2 0 24 75%

05 探詢 34 1 14 3 2 17 34 94%

06 提示簡答 5 4 5 1 17 20 34 100%

07 比較與對比 12 0 0 0 0 17 29 100%

08 譬喻和類比 1 0 0 0 0 0 1 100%

09 教師示範 1 0 0 3 0 0 4 75%

10 從旁指導 0 2 9 20 13 0 23 100%

11 幼兒示範 0 0 0 2 1 0 2 100%

12 情境模擬 0 0 5 1 1 0 5 100%

14 介入協調 0 6 2 3 0 0 8 75%

15 圖表 10 0 0 5 15 34 50 100%

16 學習單 0 0 1 1 17 20 21 95%

17 其他 1 0 0 0 0 0 1 100%

出現次數 49 15 48 52 53 37 - - 進步比率 88% 67% 83% 81% 85% 100% - - 註1:因教師未使用到「TS-01 回顧」和「TS-13 角色扮演」此兩種教學策略,故 不納入此表,也不做後續分析和討論。

註2:「出現次數」是指在 175 個分析單位中,出現在幾個分析單位中。

註3:「進步比率」是指幼兒在該項指標中進步的分析單位數占出現次數的比率。

研究者亦使用探究能力編碼表(表3-5-1)評估幼兒的表現,當幼兒的表現因 為教師使用教學策略而使探究能力的表現分數呈現正的變化時(0 分進步到 1 分以 上,或是1 分進步到 2 分以上,或是 2 分進步到 3 分),視為幼兒的該項探究能力 表現有進步。表4-2-2 可以看出,幼兒在分享的進步幅度達 100%,系統性觀察、

實驗、操作和測量的進步率也有八成以上,分別是88%、83%、81%和 85%,而幼

94

兒在規劃的進步幅度最小,僅有67%。

另外,從表4-2-2 的教學策略來看,並非教師使用的每一項教學策略都能幫助 幼兒達到百分之百的進步。扣除幼兒獨立活動,在15 項教學策略中,教師使用複 習、探詢、提示簡答、比較與對比、譬喻和類比、從旁指導、幼兒示範、情境模擬、

圖表和學習單可以幫助幼兒的探究能力進步比率較高,但幼兒在教師使用歸納與 統整、直述、教師示範和介入協調時,進步比率較低。以下針對教師使用如何使用 教學策略協助幼兒展現各項探究能力,做逐項說明。

(一)系統性觀察

幼兒在九堂課中皆有表現出系統性觀察,從圖4-2-1 教師相應使用最多次的教 學策略是探詢,也就是運用一系列問題幫助幼兒精緻化答案或澄清誤解,再來是直 述和比較與對比,即是讓幼兒比較不同的結果、觀點或物體。教師採用這些策略幫 助幼兒能夠依特定目的,聚焦在特定事物或現象,有計畫性的去注意事物或現象的 變化,觀察過程包含指認特徵、辨別異同、比較和分類等等,並且引導幼兒有更高 層次的表現。

圖4-2-1 系統性觀察與教學策略之關係

以下提出課堂中常見的三個場景來說明幼兒系統性觀察能力的表現和教學策 略的使用情形,場景一是指認特徵,場景二是分類,場景三是辨別異同。場景二和

95

場景三對照探究能力編碼表中的標準,教師採取探詢和比較與對比幫助幼兒的在 分類和辨別異同的表現上,進步一個等級。

場景一發生在第一單元第一堂課裡,幼兒剛開始進入此課程,教師希望幼兒能 夠觀察陀螺的樣貌,會請幼兒說出各種陀螺的特徵。例如當小裕說陀螺下面尖尖的 時候(第1~2 句),教師並未馬上結束這個對話,接著拿取另一顆圓形狀陀螺讓全 班透過比較與對比的方式,發現並非所有陀螺的下面都是尖尖的,還有其他形狀,

讓幼兒說出更多陀螺的不同特徵(第3~5 句)。

場景一: I-1 陀螺大觀園①,課堂內容:觀察陀螺的外型及旋轉方式 探究能力表現:系統性觀察(指認特徵),教學策略:比較與對比 1| 周老師:你們還觀察到陀螺是長什麼樣子?好,小裕。

2| 小裕:下面尖尖的。

3| 周老師:每一個陀螺都是嗎?[兩手分別拿起一個戰鬥 4| 陀螺和球形照型的鉉鈕陀螺]

5| 某生:不是,那圓圓的,那尖尖的。

(資料來源:1080312-陽光幼兒園-I-1-VC,編號 3)

場景二是在同一單元第二堂課中,周老師請幼兒將陀螺進行分類,他在地板上 鋪上一張大海報紙,並在上面放上數顆陀螺,請不同的幼兒輪流上來將陀螺分類。

對話中可以知道霓霓並不是第一個進行分類的幼兒,上一位幼兒為小重,因此,教 師請霓霓做出和小重不一樣的分類,而且很明確的再次重複小重的分類是依據陀 螺的材質是木頭或是塑膠,並給予霓霓明確的指示和限制,讓他不會重複做出相同 的分類依據(第6~9 句)。當霓霓分類完成後,教師詢問他將這些陀螺做出分類的 原因,霓霓在說明原因的時候,會用「他們一樣的」這類的說詞,而周老師就會繼 續問他是哪裡一樣,是長的外型或是玩法,幫助霓霓解釋得更清楚和仔細。周老師 在追問的過程中不斷地使用探詢的技巧,幫助霓霓澄清自己的想法,雖然霓霓都是 用外型的特徵來說明他的觀察,但最後周老師也幫他做出總結,讓全班知道他所說 的這些特徵都是屬於陀螺的形狀,因此,霓霓是依照形狀將陀螺進行分類(第12~33 句)。在此場景中,老師利用探詢的方式繼續詢問幼兒是否還有其他的分類方式,

並請霓霓要提出和小重不一樣的分類方式,對照探究能力編碼表的評分標準,幼兒

96

的表現從0 分(提不出其他分類方式)到 1 分(提出其他分類方式)。另外,當霓 霓分類完成後,教師繼續詢問霓霓分類原因,幫他更清楚說出分類依據,這使得霓 霓的表現達到2 分,也就是不僅分類正確,更可以明確說出分類依據。

場景二: I-2 陀螺大觀園②,課堂內容:將陀螺進行分類 探究能力表現:系統性觀察(分類),教學策略:探詢

6| 周老師:所以小重把它們分兩家,那現在讓你動腦想一想,除了分 7| 兩家,分了木頭和塑膠的,就是用它的材質來分,你還可以用什麼 8| 方式來分呢?

9| 周老師:霓霓來分分看,看有沒有跟小重不一樣的。

9| 周老師:霓霓來分分看,看有沒有跟小重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