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模組以「陀螺」為主題,包含四個單元共18 堂課,課堂內容主要為幼教科 學團隊中的四位在職幼兒園教師以科學教育的概念所設計與撰寫,以下詳述此模 組的設計理念與內容。

設計理念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2017)中提到幼兒園的課程應以幼兒為主體,規 劃應具有統整性,整合各領域的學習經驗,掌握「有系統且有目的」的規劃原則,

而且幼兒的學習過程不是外在「灌輸」的內容,因此,本模組目的在培養幼兒的科 學探究能力,在設計上避免涵蓋過多的新知識,以免造成幼兒的認知負荷過大。另 外,模組也會設計許多活動,讓幼兒有機會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進行觀察、探索、

實驗和分享等等,以符合該課綱中認知領域的目標:(1)擁有主動探索的習慣、(2)

展現有系統思考的能力和(3)樂於與他人溝通並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為了使模組內容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程度,本模組的設計團隊結合具經驗的幼 兒教育與科學教育專家及在職的幼教師資。專家提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定義與架構,

在職教師則依照實際授課情形設計模組內容。因在幼兒階段,幼兒的先備知識有 限,能夠操作的工具亦有所限制,本模組期望授課教師能夠適時運用教學策略,引 導幼兒學習與探索,所以由在職教師作為主要設計者的話,便能夠更明確知道幼兒 在哪些部分是需要授課教師的協助,也更清楚瞭解目前幼兒園的課堂進行方式。

另外,本模組亦採取探究取向的教學模式,研究者於第二章中整合專題導向、

方案取向和探究環的五項共同特徵,以下說明本模組如何因應這五項特徵:

1. 以學生/幼兒為中心:雖然模組的主題非由授課教師與幼兒決定,但為了結合 幼兒的興趣,並引發主動學習的動機,以時下流行的戰鬥陀螺為契機,設計出 以「陀螺」為主題的一系列的活動。

2. 進行探討活動:在模組中,提供幼兒進行探討的機會,讓幼兒學習科學知識和 培養探究能力,包含專家入園、體驗活動、進行實驗…等。

3. 與他人合作:在模組的18 堂課中,有一半以上的課堂是以小組方式進行,小 組要互相合作,以完成課堂中要求的實驗和作品。

4. 作品集:在模組的最後一個單元會請幼兒分別以個人和小組為單位,依照前幾

46

堂課所學到的科學知識製作陀螺。而在模組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會提供學習單 讓幼兒記錄實驗和活動結果。

5. 進行溝通:模組設計中,會提供機會讓幼兒討論想法,或是分享實驗和活動結 果,幼兒也可以藉此聆聽同儕提出的不同想法和意見。另外,在專家入園中,

幼兒會跟專家交流,向專家提出科學問題以此蒐集相關的訊息。

模組架構與內容

圖3-3-1 為模組架構圖,以「陀螺」為主題,依序延伸出四個主要單元,每個 單元都包含 2 至 6 堂課,每堂課約 60 分鐘。第一單元是「陀螺的構造與動力來 源」,共7 堂課,課堂內容主要是先讓幼兒觀察各種不同動力來源的陀螺,例如:

木製陀螺、鉉鈕陀螺、手捻陀螺和戰鬥陀螺…等,並瞭解陀螺的三個基本構造─陀 螺體、轉軸、力臂,進而瞭解陀螺重心的高度和力臂的長度會影響陀螺旋轉,在這 單元的最後階段也安排專家入園,提供機會讓幼兒向專家提出和陀螺相關的科學 問題。

圖3-3-1 模組架構圖

(整理自臺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幼兒科學教育模組團隊編撰的〈幼兒科學教育模組─陀螺 模組手冊〉(民 108,頁 1~2))

47

瞭解基本構造後,就要進入「怎麼玩」的階段,也就是第二單元「陀螺的玩法」, 共 2 堂課,主要是讓學生操作陀螺進行兩種玩法─最強壯和轉得久。最強壯指的 是當陀螺在旋轉的狀態與其他陀螺碰撞時,是否堅固到足以抵擋撞擊的力量,不但 能持續的旋轉,並能夠導致其他的陀螺被撞飛或是停止旋轉;而轉得久即指陀螺的 持久性。最強壯的陀螺和轉最久的陀螺在本單元中為獨立兩個玩法,為避免幼兒認 知負荷過量,並不強調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故分為兩堂課獨立進行。

如何讓陀螺最強壯或是可以轉得久呢?這就是第三單元的重點,也就是「影響 陀螺旋轉的因素」,分為四堂獨立的課,分別引導幼兒進行四項實驗,瞭解地面材 質、重心的高度、力臂的長度和陀螺體的重量會影響陀螺的旋轉時間。這部分的模 組對於幼兒來說比較困難,因為涉及變因的改變與控制,除此之外,因為採小組進 行實驗,成員間的合作與互動都會影響實驗的進行和結果的呈現。

最後一單元是「陀螺的設計」,共5 堂課,單元內容主要是讓幼兒利用前幾堂 課學習到的科學概念製作出最強壯或是轉得最久的陀螺,希望幼兒能夠考量到重 心的高度、力臂的長度和陀螺體的重量來製作陀螺,並且能夠用科學名詞和科學概 念向他人說明和解釋陀螺強壯或是轉得久的原因,最後並進行陀螺比賽,分別找出 班上最強壯和轉得最久的陀螺。因為單元間的概念是連貫性,故不建議授課教師更 動順序。各單元的教學目標請參閱表3-3-1。

探究模組的特徵

近年來隨著卡通的崛起,戰鬥陀螺在小學以下的兒童間再次掀起討論和遊玩 的熱潮,眾多商家也舉辦許多相關的比賽,若是戰鬥陀螺要贏,就必須思考如何讓 戰鬥陀螺轉得又久,又可以將別人的戰鬥陀螺撞飛,此模組正是以此為契機,提出 科學問題:是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陀螺旋轉的持久度和堅固性,但影響的因素眾 多,依照幼兒的認知和實際實驗的可行性,選擇了四項因素(摩擦力、重心、力臂 和整體重量)來設計實驗,以此讓幼兒從實驗結果發現原因。另外,此模組亦要求 幼兒必須利用數據分析來說明研究問題(Bell et al., 2005),舉例來說,在Ⅲ-3.陀螺 手臂的秘密(力臂的長度)的課堂中,是要探討力臂的長度如何影響陀螺旋轉的持久 性,再實驗過程中,幼兒必須記錄不同力臂長度的陀螺旋轉的時間,分組進行實驗 後,各組幼兒必須向全班分享該組實驗結果,以此說明力臂的長度和陀螺旋轉的持 久性間的關係。

48

此模組對應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RC, 2000)中提到探究模組有五項基 本特徵如下:(1)科學性問題的來源:有關影響陀螺旋轉的因素之科學問題是教案 本身設計,並非來自幼兒主動的發想。(2)證據蒐集的內容與方式:幼兒在教師的 指導下操作不同的變因進行實驗,並將實驗數據紀錄於指定的學習單中。(3)從證 據形成解釋的方式:幼兒在教師的提示引導中,敘述實驗數據,並與研究問題呼應,

解釋實驗結果。(4)連結解釋於科學知識的方面:教師會以科學專有名詞進行模組

(例如:摩擦力、力臂、重心…等),為了因應幼兒的科學認知,故模組重點著重 於那些名詞的認識,以及與陀螺旋轉的連結,並未針對更深入的科學知識內容做解 釋,例如:教師會以光滑程度說明桌上的摩擦力小於抹布的摩擦力,而經過摩擦力 實驗後,幼兒會發現陀螺在桌上的時間較在抹布上旋轉的時間久,進一步發現陀螺 在摩擦力小的地方轉比較久,但是他們並不會知道為什麼,教師亦不會針對此多做 解釋。(5)表達與說明解釋的方式:幼兒難以回答開放性問題,故教師多引導幼兒 針對特定問題,以特定形式回答。從上述可知,此模組多以教師(或教案)為導向。

涉及之科學探究能力

依照每堂課的設計,幼兒也被期許發展特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如表 3-3-1。而 每項探究能力之間並沒有存在一定順序,故第一堂課和最後一堂課可能會包含相 同的探究能力,因此,研究者在此不以逐堂的方式闡述涉及之探究能力,而以各個 探究能力為出發點來講述在模組中所涵蓋的探究能力為何。

「系統性觀察」在這個模組中主要集中在第一單元中,期望幼兒能夠在操作之 前先系統性觀察各種陀螺的異同,包含外型、組成材質和動力來源等等,並會將這 些陀螺做分類;而在之後的課堂中亦會期望幼兒透過系統性觀察找出最強壯的陀 螺或是最持久的陀螺異於其他陀螺的地方,也就是為什麼那顆陀螺會成為最強壯 或是最持久的陀螺的原因。

第三單元主要是在進行四項實驗,看不同的變因對陀螺旋轉的影響,重視幼兒 的「實驗」能力。在此單元中,以小組形式進行,故「規劃」能力格外重要。雖然 實驗所涉及的控制變因、操作變因與應變變因對幼兒來說是陌生的,但期望幼兒可 以透過模組和教師引導下,不僅可以辨識不同的變因,以正確的流程和步驟,順利 完成實驗,也可以在實驗前就做好小組成員的工作與任務分配。而在第四單元中,

也要求幼兒必須針對要比賽的陀螺進行測試,測試的步驟就是仿效第三單元的實

49

驗方式,所以再次培養幼兒的規劃與實驗能力。

整個模組會需要用到計時器去測量陀螺旋轉的時間,從第一單元第五堂課就 開始進行計時器的操作與測量,第三單元的實驗更是如此,這就是在培養幼兒的

「操作」能力,幼兒必須學會計時器的使用,包含開始、暫停和歸零,會操作計時 器之後,還必須正確的判讀螢幕上的數字和單位,這樣才有意義,幼兒才能正確的

「操作」能力,幼兒必須學會計時器的使用,包含開始、暫停和歸零,會操作計時 器之後,還必須正確的判讀螢幕上的數字和單位,這樣才有意義,幼兒才能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