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在生活中的行為落實與親子間的互動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幼兒在生活中的行為落實與親子間的互動分析

研究者認為:幼兒在環境教育的認知概念與態度培養是極其重要 的,因此環境教育除了要有良好正確的觀念與認知之外,最好是能 在生活中養成幼兒行動的技能,能做到才是真知道,對環境教育來 說:要學會關懷環境、解決生活環境問題,從小就要培養幼兒良好 的生活習慣,要真正落實在行動能力上,老師藉由主題教學、校外 教學與環境教育三方面課程活動的連結,後續設計活動與表格讓幼 兒在學校以及在家裡實施,讓老師與家長共同合作,持續來教育孩 子、觀察孩子、提醒孩子、評量孩子。

一、幼兒動手製作環保酵素及後續一個月負責搖瓶的工作

校外教學時親師生學習製作了環保酵素,老師回到學校後就跟幼 兒討論並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幼兒每天負責去把自己的酵素瓶先搖 一搖、再開瓶放氣、最後打ˇ 登記有做到,並觀察酵素的變化,直 到搖一個月之後再靜放二個月,至可以讓幼兒將環保酵素帶回家給 媽媽使用為止。暑假上課還有與幼兒閒聊,分享了使用環保酵素洗 碗去油膩的經驗,有人分享媽媽有拿酵素來拖地很乾淨喔!(表格至 於附錄後)

幼兒製作環保酵素一個月搖瓶工作記錄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提供

校外教學時幼兒親自操作學習自製環保酵素,材料的比例搭配是 黑糖1:檸檬 3:水 10 裝入瓶子裡然後搖晃一下,再打開瓶蓋放出 所產生的氣體,之後的一個月內每天搖晃瓶子、開瓶放氣體後再關 好瓶蓋,環保酵素主要用在清潔、洗滌與驅蟲。老師為了培養幼兒 自我的責任心、耐性和觀察酵素變化過程,每天固定的作息時間,

請幼兒做以上的動作之後,在紀錄表上寫上天數且打ˇ 就算完成!

結果每天幼兒都充滿期待地去搖瓶、放氣、寫數字和打ˇ,全班幼 兒都在一個月內完成此紀錄表,再靜置兩個月後,讓幼兒於暑假帶 回家當清潔劑使用!只是,每週休回學校的星期一老師會先放氣,

再請幼兒搖晃瓶身後再放第二次氣體,因為氣體衝力太大瓶蓋會噴 飛,若不小心容易噴打到臉部或手部而受傷,或因氣體噴發導致酵 素流出而整瓶只剩1/3 的量,以上都是真實曾發生的現象。

二、師生討論如何愛地球,決定做撿垃圾的行動

老師跟全班幼兒討論如何做才是愛地球時,多數幼兒都提出不要 亂丟垃圾或垃圾要丟在垃圾桶,老師和幼兒們都覺得應從自身周遭 的環境開始注意乾淨衛生,故決定在學校要從教室內和校園內開始 維護乾淨整潔的環境,於是師生討論要持續做多久?要不要登記?

怎麼做才好?討論完就產生了幼兒個人撿拾校園垃圾數量紀錄表,

後來幼兒們決定放假日期就在格子裡自由畫圖、下雨天就撿教室裡 的垃圾或畫下雨的圖案或畫0,老師跟幼兒討論決定要排在每天的 戶外大肌肉活動時進行,再記住自己的數量,回教室後填寫當天日 期的撿拾數量即完成,全班幼兒們每個月底都決定要持續做,結果 行動了三個月。

幼兒個人撿拾校園垃圾數量紀錄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提供

老師在培養幼兒此行動持續力時,運用了一些幼兒心理學的技巧 來帶領吸引幼兒,例如:讓班上表現佳的幼兒當總負責人拿垃圾袋、

進行分組競賽制、請幼兒喊口令-「去找垃圾囉!請回來集合囉!」、

獎勵好寶寶(畫記蘋果)、請孩子們選擇今天要撿垃圾的範圍與地點、

認真撿的幼兒等一下可以先去玩遊樂設施、撿最多最認真的可以跟 老師玩草地遊戲、大力揚聲讚美與肯定幼兒…等技巧吸引幼兒撿垃 圾的樂趣和信念,結果每個月底全班多數表決都還要再撿垃圾,幼 兒們樂此不疲地當遊戲玩,在整個校園各個角落滿場飛奔,這變成 每天很有趣的戶外或室內的探索與維護環境清潔活動課程之一。

三、家庭進行環境教育並培養幼兒的生活好習慣

研究者認為:任何教育都必須要相互配合且目標或做法一致才是 具有教育價值的!例如: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學校教育應 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與合作,才能形成與造就良好的社會教育,和 有品質的國家與雄厚的國力。因此,老師跟幼兒們從生活中去思考、

討論與發表,在家裡我們可以怎麼做才是愛地球呢?結果師生一起 決定了五種生活中可行動的好行為來做,像是隨手關燈(省電)、節 約用水、垃圾撿拾、資源回收、打掃整理環境五項,老師和幼兒們 決定每週請父母親或阿公阿嬤觀察、評分ˇ 選幼兒們的表現,老師 也事先在連絡簿內宣導,然後每週五把表格訂在聯絡簿中,請家長 先觀察且週休務必填妥ˇ 選後,讓表格星期一跟著聯絡本交回給老 師,如此請家長配合持續觀察、鼓勵、提醒及教導幼兒們做了二個 月(104 年 10 月 11 日~104 年 12 月 5 日共八週),老師藉此機會 教育並看看家長和幼兒們的持續力到底是如何?家庭教育的影響很

深遠,若要搭配學校教育則親師生必須緊密合作才行,能成功影響 並培養孩子們具備優良的品性與行為,才是真正最佳、最成功的教 育。

每週評估孩子生活習慣紀錄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提供

從這兩個月共八週,每位幼兒有八張的生活習慣紀錄表來看,可 以看出家長的用心教育、配合觀察與認真評選幼兒的生活習慣,老 師在幼兒園也持續進行並觀察幼兒們的表現,親師互為觀察且印證 大多數的幼兒生活行為有符合老師和父母親所觀察到的個性、特質 與習慣,只有少部分幼兒在家與在學校的表現是有明顯出入的,例 如:B2、B8、B9 幼兒三人偶爾喜歡在學校的洗手台玩水或浪費水 (園 104.9.8、園 104.9.16、園 104.9.29),仍需要老師盯著或提 醒才要關水龍頭,但B2 和 B9 在家兩個月的表現家長都是 ˇ 選具自 動且100%有節約用水的好習慣,而 B8 家長全數 ˇ 選 50%孩子會 主動節約用水,稍微接近孩子的天性與生活習慣。

班級老師與協同教保員教師,上學期從 103 年 9 月開學到 104 年2 月都有教導幼兒基本的生活教育;下學期的 B2、B8、B9(園 104.3.6、園 104.3.12、園 104.3.13、園 104.3.17、)是班上以 前經常在幼兒園裡利用洗手與沖碗的時間,浪費水而被老師一個月 內同時多人被糾正多次的幼兒;但是從104 年 2 月 24 日開始上主 題「一起愛地球」及104 年 9 月 29 日上主題「地球我的家」,老 師們採取共同觀察及評量全班幼兒們的生活習慣(觀 104.2.24~觀 105.2.25),發現 B2、B8、B9 及新生 C3、C5、C6 原本是班上最 愛藉由(每天接觸水至少有 5 次以上的機會)在幼兒園裡洗手與沖碗 的自理清潔時間,會一直玩水、開著水龍頭讓水流不停、噴溼同學

或洗很久有浪費水的狀況出現;都因為上了環境教育課程,懂得要 節約用水而在行為上逐漸有進步,雖然在幼兒園裡偶爾還是需要叮 嚀,但是,他們玩水行為有改進,被糾正的次數有明顯的變少,有 時一個多月只有1 個人(園 B8-104.10.16)、(園 B2-104.12.3)只 被糾正一次而已。

因此,最後老師做了簡易型的-家長據實填寫與 ˇ 選居家教養狀況 資料表,結合老師在學校對幼兒多方面的觀察評估,老師發現許多 家長真的是很真實、用心地在觀察與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並有 覺知自身的家庭教育,而極少數父母(B2、B8)仍然可能處在好面子、

為了表現家庭教育的成功或覺得都要ˇ 家裡有教和孩子常會自動,

才是大人與孩子最好與完美的教育表現。

家長據實填寫與 ˇ 選居家教養狀況資料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提供

幼兒生活紀錄表與家長據實填寫居家教養表對照來看,多數幼兒 在父母親的家庭教育及結合老師的學校教育,共同合作實施環境教 育後,大多數幼兒真的表現優良或不斷在進步中,少數幼兒愛玩水 或浪費水的習性也在老師持續叮嚀與教育之下多有改進,老師深深 覺得:環境教育是生活中很重要且結合認知、情意與技能的教育,

家長與老師都應該負起環境教育的責任!

第四節實施環境教育與相關教學延伸活動之分享

研究者除了進行校外教學之外,在課室內更進行了跟主題教學相 關的多面向環境教育議題,也設計不同各類型課程活動,且訪談幼 兒對室內、室外各課程活動進行的喜好與排序,將在此小節分享論 述。

一、多面向的環境教育議題介紹與團體討論 (一)課室內分享的環境教育議題

1.溫室效應 2.北極融冰 3.空氣汙染 4.節約能源 5.多樣生態物種 6.自然災害與防治 7.人為破壞汙染 8.空氣汙染與空汙旗 9.環境維護 10.天然種植與養殖 11.資源回收 12.

(二)團體討論

二、聆聽環境教育繪本或故事書講述

三、討論後的創意繪畫與幼兒作品介紹

四、廢物工創作及角落教具積木自由創作

五、各類影片分享或校外教學錄影回顧欣賞

六、師生共編戲劇及演出照片

七、師生合作環境教育創新教具製作

參考文獻

Mavis Lewis-Webber (1994). Young childre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R. A.Wilson (Eds.), C Level(pp. 23~27).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ronfenbren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6, 187-249。

Cohen, S. (1994)。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n Wilson, R. A. (Eds.), C Level (19-22).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avis, J. (1998)。 Young childre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6(2),117-123。

Elliott, S. (2010)。 Essential , not op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Exchange magazine, March/April, p34~37。

Ford, P. M.(1981)。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ley New York, NY。

Katz, L. G.、Chard, S. C. (1989)。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Norwood,N.J. (): Ablex。

Keatch, P.、Thomas, R. (1996)。 Playing for keeps: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practices for early childhood learing.Victoria:Eleanor Curtain Publishing。

Kostelnik, M. J.、Whiren, A. P.、Soderman, A. K.、Stein, L. C.、Gregory, K.

(2006)。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5th ed.). Clifton Park, NY:Thomson Delmar Learning。

North (2010)。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 Retrieved

Jan。http://eelinked.naaee.net/n/guidelines/topics/Early-Childhood-EE-Programs-Guidelines-for-Excellence 。

Priest, S. (1986)。 R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7(3),13-15。

Priest, S. (1989)。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n attitudes and approaches to outdoor leadership prepa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4-43。

Santrock, W. J. (201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N.Y : McGraw-Hill。

Sauve, L. (199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Further Appraisal。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 : pp.7~34。

Sauve, L. (2005)。 Curren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pping a Complex andEvolving Pedagogical Field.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0,Spring: pp.11~37.。

Scott, W.、Gough, S. (2003)。 Categorizing Environmental Learning.NAAEE Communicator, Spring。

Smith, P. R. (1987)。 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ography,72(3), 209-216。

Studies, B. o. (2000)。 Studies of society and environment-curriculum and standards.FrameworkⅡVictoria: Board of Studies。

Webster, S. E. (1978)。 Project adventure: a trip into the unknow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49(4) ,15-17。

Wilson, R. A. (1993)。 Fostering a sense of wonder during the early

chilhoodyears Columbus,OH:Ohi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Offi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son, R. A. (1994a)。 Pair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Wilson, R. A. (Eds.), C Level (pp.5-9).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son, R. A. (1995)。 Natural Beginnings: A Teacher Training Model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Ohio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olumbus。

Wortham, S. C.(1996)。The Integrated Classroom: The Assessment-Curriculum Link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RIC。

王仁榮(2004)。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親師合作辦理戶外教學的認知、動機 與障礙研究:以臺中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王均安(2004)。幼兒教育主題式課程之分析研究-以台灣幼稚園實驗課程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市。

王佩蓮 (1998)。 知性兼具休閒的自然體驗活動。台北市:教師天地,

93,28-34。

王靜如 (1991)。 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 究,3,363-396。

王鑫 (1995)。 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鑫 (1999)。 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何慧敏 (2009)。 沒有門?沒有窗戶?-德國森林幼兒園的探討。幼兒教育,

293,頁 22-38。

余民寧 (1997)。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余興全 (1990)。 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境教育。環境教育學刊 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