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延伸活動

在文檔中 踏入中文學習之旅 林偉業 (頁 72-85)

72

共同備課-齊來試一試

教師可以用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展 區,嘗試給非華語學生設計多元中文學習經歷。網址: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zh_TW/web/mh/exhibition/perma nent.html

73

專業發展閱讀角

教師如果想對經驗學習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參考:

1. Jennifer A. Moon 著 A handbook of reflec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2004)。當中除了有講解經驗學習 的理論外,還介紹了一些經驗學習的活動。

2. 此外,教師也可以參考蔡炳綱、吳漢明著的《72 個體驗活動:

理論與實踐》(匯智,2001)。當中也有講述經驗學習的原理,

所列舉的活動雖然主要是幫助個人發展和團隊建立,但相信 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參考資料

歐用生 (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台北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74

第八章

運用評估數據,

回饋課程和教學 許守仁

目標

為促進有效教學,評估是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課題 旨在向教師介紹如何透過評估了解學生水平,借助學生表現調節 教學策略,以及如何將有效的評估策略應用於非華語中文課堂。

1. 教師能認識何謂有效的評估,和影響有效評估的因素;

2. 教師能了解教學與評估的關係;

3. 教師能根據有效評估的準則,設計有效的評估。

75

評估的流程與策略

1. 評估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評估可被視爲一個蒐集數據的過程,教師透 過評估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許多學者提倡評估不 應該僅是總結學生學習情況的工具(Assessment of Learning,或 Summative Assessment),而應是促進學習的策略(Assessment for Learning,或 Formative Assessment),即教師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 後,最終的目的是調節教學,推動學生下一步學習(Black & Wiliam, 1998)。因此,評估與教學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教師應在教學中 不斷透過不同的方式,了解和促進學生學習。

76 2. 評估策略:

評估最終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強弱,再對症下藥,作跟進的 教學。所以,有效的評估要考慮以下因素:評估目標、評估內容、

預期學習成果和評估範圍。

有效的評估要緊扣全年課程、每學期、每單元、每課堂的教 學目標,準確、全面地反映出各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及其 所達到的水平。

1. 評估內容

 知識:例如學生能掌握的字詞和句式等

 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及其他共通 能力

 態度:對學習是否投入,是否勤奮、用心等

2. 評估的 能力水平

 不同能力層次評估題目的分佈通常呈菱形結構:

 從此分佈可見,中能力的題目數量最多,在分佈中 亦包含其他能力層次的題目,藉以反映整體學生的 能力差異。教師可因應學生能力調節菱形結構的「形 狀」(各能力層次題目的數量)

 教師可採用組合評估,於同一評估內為不同試卷制 定不同能力水平。例如,若學生聽說能力比讀寫能 力強,可用較高能力的聽說試卷,及較低能力的讀 寫試巻。

77 3. 評估工具

提問、觀察、功課、默書、小測、考試、專題研習

 不同的評估工具各有形式上的限制。例如,提問只 能獲取口頭上的回應,默書只能檢視學生對特定詞 語記憶的提取能力;學生不同的學習特性和性情也 會影響他們在不同評估中的表現。教師宜廣泛使用 各種評估工具,以準確並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 果。

4. 評估題型

是非題、填充題、問答題等

 不同的評估題型對學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例如,

是非題只要求學生理解題目並分辨出正確知識,問 答題則更要求學生組織答案,並有系統地書面呈 現。教師宜在試卷中設定多元化題型,讓不同能力 水平的學生都有發揮的機會。

交換心得

在設計閱讀理解題目時,注意不要將答題所需的資訊只集中 在某一段落。

應留意評估的焦點,從而調適學生作答的方式。例如,若評 估焦點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非中文表達能力,則可以英文提 問,允許學生以英文作答。

除多元化的評估工具及題型外,教師應於評估中涵蓋不同層 次的評估內容,以展示學生的不同水平。至於不同程度問題的安 排,教師可以學生整體水平調整比重。

若大部分學生能取得接近滿分的成績,表示學生已掌握有關 評估內容,所以教師下次的期望應調高一點。

78

評估示例

以下以默書活動爲例,因應學生的書寫能力而設計不同要求 的評估活動:

1. 教師提供所有學習過的字詞,當中有書寫正確的,也有錯誤 的,請學生找出正確的字詞。這一評估設計適合書寫能力稍 遜的非華語學生。

2. 教師提供句子,並給予情境提示,要求學生填上適當的詞語。

這種默寫包含了評估學生應用字詞的能力,適合書寫能力較 高的非華語學生。

3. 默書可以包含不同類別的詞語,例如:名詞、動詞、量詞、

副詞、形容詞等,以評估學生所達的水平。一般來說,中文 能力較高的學生能掌握較多的形容詞、副詞等。

79

實踐材料及指導

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以下一篇文章,依據能力分佈菱形結構,

設計一份適合所教學生的評估卷。(閱讀理解能力層次可參考第 三章〈跨越識字,進入閱讀之門〉第 33 頁)

大衛•碧咸

作者:張慧明

大衛•碧咸是出名的足球員。二零零一年,他成為英國國家足球隊隊 長。他不但在英國受歡迎,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洲都有很多人喜歡 他的球技。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六年,他連續三屆代表英國參加世界 盃,並且取得入球,使他在國際上更加出名。

碧咸在英國 倫敦出生。他的爸爸是廚房技工,媽媽是髮型師,他們都 喜歡曼聯球隊。他有一位姊姊和一位妹妹。空閒的時候,他喜歡踢足 球,十九歲第一次替曼聯球隊參加比賽。

現在,他雖然是一位很忙碌的足球員,但是,他還常常陪伴四名子女,

他真是一位好父親。

大衛•碧咸 = David Beckham 世界盃 = World Cup

曼聯 = Manchester United Football Club (MANU)

80

專業發展閱讀角

1. 「總結性評估」和「進展性評估」

教 師 如 欲 了 解 更 多 關 於 「 總 結 性 評 估 」(summative assessment)和「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理念和 兩者的關係,可參閱由 John R Gardner 編著 Assessment and learning(SAGE Publications,2005)一書的第六章〈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essment for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purposes〉,作者是 Wynne Harlen。

2. 「促進學習的評估」

關於「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理念,

Dylan Wiliam 的小冊子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 why, what and how?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9)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3. 「作爲學習的評估」

近年有學者在「促進學習的評估」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作 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as Learning)一説。教師可參閱 Lorna M. Earl 著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Corwin Press,2013)。此書亦對評估理 念的發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

參考資料

Black, P., & Wiliam, D. (1998).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Granada Learning.

83

結語

教授非華語學生

中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林偉業

本手冊的八個章節雖然各有焦點,但其實是一整體:聽說讀 寫要緊密結合,更要與生活緊緊扣連,教-學-評要互相促進,

從而形成一個非華語中文教學的課型。當然,這課型不是唯一解 決非華語中文教學的辦法,亦肯定不能解決所有非華語學生的學 習困難;我們更強調的,是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課程的教師的專 業發展。

非華語教學始終是香港一個相當新的領域,其中有很多要探 討的地方。因此,教師需要具備反思求進的特質。教材是死物,

教師才是教學的靈魂。有優秀的教師,才能不斷改善非華語學生 學習中文的問題。教師可以就以下幾點反思自己的教學,以提高 教學成效:

第一, 我的中文教學全面嗎?

在本地中學課程,識字教學並非最重要,但在非華語 課程中卻很重要。究竟我對識字教學的認識有多少?

此外,我是不是只側重讀寫方面?我有發展有趣、活 潑、豐富、有意義的聽說教學嗎?本地課程也需要聽 說教學,但對非華語課程來說,聽說教學更見重要。

84 第二, 我願意發展校本課程嗎?

由於非華語學生的個別差異大,教師一定不能只倚賴 教科書;因為倚賴教科書,肯定只能針對很少數學生。

我是否願意自編課程?我是否認為自編課程是我工 作的一部分?我有沒有相關的裝備?

第三, 我明白教材/公開考試不等於課程嗎?

我知道教材不等同課程嗎?我明白課程更不等同公 開考試嗎?公開考試固然重要,但公開考試不是評估 的全部,不是教學的全部,更不是課程的全部。我們 當然可以參考 GCSE/GCE 這些公開考試,但若只以教 導學生應付這些考試來教學,學生學懂的一定很少。

那麼,我的教學有被公開考試限制了嗎?

第四, 我有欣賞鼓勵學生嗎?

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能力較低,錯誤較多,但錯中總有 對的地方。作為一個中文教師,我有沒有欣賞學生的 努力?我有沒有從學生的錯誤中找到一些好東西來 鼓勵他們,讓他們更有自信?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是長遠的工作。

85

這是我們認為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的教師必須反思的幾個 問題。只是,單靠教師個人之力,發展非華語中文課程這工作實 在太沉重了。所以,在校內,教師應該共同備課,互相協助調適 教材,發揮團隊精神;在校外,教師可以參與專業發展工作坊,

和其他學校的同工分享,提升彼此的專業能量。這是我們鼓勵的 非華語中文教學的發展方向。

最後,本手冊中的實踐示例,都是教師的無私分享,包括:

鄧珮珊老師、陳曉薇老師、羅聿嘉老師、李明慧老師、李順儀老 師、楊冠玉老師、王笑娟老師,特在此鳴謝。

在文檔中 踏入中文學習之旅 林偉業 (頁 72-8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