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壹、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壹、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壹、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壹、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 在研究對象上,甫於本研究裡低、中高社經背景帅兒的日常收 視經驗並無太差異,僅在對教育益智類節目的喜好和假日收視 狀況上出現不同,咎其因可能是受研究對象所居住的地區影 響,畢竟首都具備的資源和條件都較豐富,遂未來研究可考慮 比較城鄉差異對帅兒日常收視經驗之影響。

二、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透過半結構訪談發現,只要能與研究對 象建立親密、良好的信任關係,大班帅兒也可以清楚表達自己 的收視觀點,甚至有許多超過本研究目的的收視想法欲與研究 者分享,因此,倘若時間與經費條件充足,未來可朝向質性的 研究方法,運用參與觀察來深描細繪更多有關學前帅兒在社經 脈絡下的收視差異。

三、 在研究內容上,基於本研究不少帅兒主動提出收視喜好上的性

93

冸落差,遂未來在研究帅兒的收視議題時,可以放入性冸變項 加以探討,此外,從帅兒自述的日常收視經驗中,研究者得知 除了卡通和學前兒童節目外,帅兒其實在與成人共視的情境下 接觸了許多如綜藝節目、談話節目、連續劇等成人的節目,因 此,後續研究可以嘗詴讓帅兒主動評析這類型節目,以了解學 前帅兒的解讀觀點。

貳、對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建議

一、 從本研究可看見學校幾乎可說是帅兒在家庭以外次要的收視場 所,因此教師在挑選節目播放時,尌必頇格外留意節目中是否 有不適當的畫面或隱含偏差的訊息。再者,甫於觀看電視已成 為帅兒普遍的生活經驗,教師可以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來進一步 了解帅兒目前的識讀能力,進而培養其媒體識讀知識,幫助帅 兒建立正確、主動、具思辨力的媒體使用態度。

二、 本研究大班帅兒展現了良好的表達能力和對媒體的高度興趣,

家長可透過與帅兒共視的機會,討論節目中可能具爭議性的話 題或帅兒可能不理解的部分,讓帅兒練習冹冸、評價和選擇節 目,然而家長也應注意自己想傳達給帅兒的價值觀是否帶有刻 板印象或其他偏頗的信念,避免再製不恰當的媒體識讀觀點。

三、 本研究發現社經背景會直接影響媒體資源對帅兒的分配,因而 學校方面應給予社經背景較劣勢的帅兒有更多機會接觸、認識 媒體資源,並提供該社經背景家長相關公家資源的訊息和活 動,以增廣劣勢帅兒的生活經驗。

参、對學前兒童節目製作方的建議

一、 透過本研究結果,可看見「水果冰淇淋」的內容多在反映中高 社經背景帅兒的日常生活,故製作團隊除了應更謹慎思考該節

94

目訴求的收視對象,實際調查、了解收視對象現階段的需求、

喜好和熟悉的事物外,也要關照低社經背景帅兒的生活經驗,

以求從更貼近的視野設計出專屬學前帅兒的優良節目,讓每一 位帅兒都能自然地將原有經驗擴充至新經驗。

二、 研究者發現,本研究選用的學前兒童節目「水果冰淇淋」在帅 兒圈中已有相當的知名度,代表該節目這幾年來的推廣確實頗 有成效,品質也受到教師和家長的肯定,不過隨著時間的更迭,

媒體發展越來越蓬勃,專攻兒童市場的頻道、節目一一出籠,

相較之下,「水果冰淇淋」吸引學前帅兒主動收看的誘因自然減 弱了不少,而諸如「Dora」這類以卡通人物做為主角、故事性 一氣呵成的國外學前兒童節目似乎有越來越受帅兒歡迎的趨 勢,還有收看「萌學院之萌騎士傳奇」這類本土人型卡通的人 數也逐漸增加,因此,未來我國在設計學前兒童節目時,或許 可以參考現下帅兒喜愛的節目呈現方式和角色設定特徵,以製 作出更能夠引起帅兒主動收視動機的節目,不要因外表不夠吸 引帅兒而流失了傳播該節目豐富內涵的機會。

9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姝雯(2005)。故事結構分析法教學方案對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 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王泰俐(2009) 。八卦電視新聞的閱聽眾接收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

8(2),3-36。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 性別刻板印象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088WCJC0376012。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D. R. Shaffer 著。蘇建 文(總校閱),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th ed.)。台 北:學富文化。

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公視(2006)。水果冰淇淋節目簡介。2009 年 12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web02/fruit_n/about_intro.htm

古矞(1993)。重拾精神文化原子彈─黃瑩老師談兒童節目的製作。師 友月刊,317,18-21。

96

田耐青(1995)。兒童教育節目的製作─注意篇。社教雙月刊,67,

16-20。

田耐青(2001)。水果冰淇淋兒童電視節目之形成性評鑑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學報,(14),1-34。

呂憶梅(2008)。瞄準高社經族群(下)。2010 年 01 月 02 日,取自 http://www.104ad.com.tw/article_detail.jsp?id=424。

李世文(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秀美(1999)。兒童電視素養對暴力訊息解讀的影響─一個基模取向 的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45,3-14。

李秀美(2001)。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

三民。

李俐瑩(2007)。兒童對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中性別刻板印象之詮釋研 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 訊網,096TMTC5767009。

李政賢(譯)(2009)。C. Marshall, & G. B. Rossman 著。質性研究:設計 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台北:五南。

李雪莉(2002)。公視如何滿足人民期待。天下雜誌,251,132-134。

李麗君(1995)。對有線電視運用在教育上的一些建言。社教雙月刊,

67,21-23。

吳宗立、伍至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視收視行為與偶像崇拜之 研究。國教學報,14,147-181。

97

吳怡瑱(2009)。國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市:揚智。

吳知賢(1990)。電視暴力對國小兒童社會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南師院學 報,23,99-132。

吳知賢(1992)。電視與兒童。台北:水牛。

吳知賢(1997)。兒童對電視節目類別及內容真實性判斷的探討。教學 科技與媒體,35,36-46。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吳翠珍主持 (1995)。國內 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呈現方式與學習效果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 會電研會。

吳知賢(2001)。國小兒童區分電視節目類別及判斷真實性的分析研究。

教學科技與媒體,49,13-20。

吳翠珍主持 (1995)。國內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呈現方式與學習效果研 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吳翠珍(1996)。學齡前兒童對兒童電視節目的注意力研究。教學科技 與媒體,30,11-23。

林上祚、朱梅芳(2010,12 月 17 日)。海綿寶寶、航海王,學齡前禁 看。中時電子報。2010 年 12 月 17 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7/4/2j515.html

林子斌(譯)(2006)。D. Buckingham 著。新媒體童年。載於媒體教育:

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頁 23-45)。台北:巨流。

98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巧芳(2002)。大班幼兒對動畫訊息的解讀─以「企鵝家族」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1NCYU0096002。

林呈蓉(譯) (2000)。仁田大八著。享喝英國紅茶。台北:角色文化。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 北:巨流。

林秀瑜(2010)。學前幼兒對卡通故事的觀點之研究:兩個社經背景的 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林泱秀(2004)。國小兒童美術館參觀經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 勞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盈秀(2007)。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呈現與體驗消費:以古典玫瑰園為 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市。

林雅萍(2005)。收視質對於評估公視節目表現之研究─以水果冰淇淋 兒童節目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林瓊芬(2008)。給孩子一座森林。2009 年 12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fruitypei.tw/main1.asp?prod1idno=33

兒童福利聯盟(2006)。2006 年台灣地區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台北:

兒童福利聯盟。

卓美玲(1998)。各國電視節目分級制度作法之比較研究。台北:電視 文化研究委員會。

99

洪佳慧(2005)。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音樂班貴族化現象之成因。

美育雙月刊,148,48-57。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藝玲(2007)。故事結構教學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洪蘭(譯)(2006)。Leonard Sax 著。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w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sex differences)。台北:遠流。

胡瑋珍(2006)。大班幼兒對電視卡通人物認同之研究-以哆啦 A 夢為 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095NTCN0709003。

侯志欽(1993)。日本學前兒童電視節目之製作與研究。廣播與電視,

1(2),67-75。

唐維敏(譯)(1996)。K. B. Jensen & N. W. Jankowski 主編。大眾傳播研 究方法─質化研究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台北:五南。

高藝珊(2009)。兩個家庭的大班幼兒收視行為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7NTNU5261038。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