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對學前兒童節目觀點之研究─不同社經背景的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對學前兒童節目觀點之研究─不同社經背景的比較"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碩士論文. 幼兒對學前兒童節目觀點之研究 ─不同社經背景的比較 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a children’s TV program: A comparison of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n Taiwan. 指導教授:賴文鳳博士 研 究 生:陳奕安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2)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碩士論文. 幼兒對學前兒童節目觀點之研究 ─不同社經背景的比較 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a children’s TV program: A comparison of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n Taiwan. 指導教授:賴文鳳博士 研 究 生:陳奕安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I.

(4) 誌謝 終於到了寫誌謝的時刻了,雀躍的心情實在難以言喻!首先我要 感謝的就是指導教授─賴文鳳老師,文鳳老師清晰的思路和樂觀的態 度,總是能幫助我看見自己的盲點,進而發現更適合的解決辦法,真 是我撰寫論文時最棒的救援投手。接著還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細心 的何慧敏老師和專業的盧嵐蘭老師,有您們的建議和鼓勵,我的論文 才能更臻完善。 這兩年半在台師大人發系的時光真是既美好又寶貴,感謝簡淑真 老師、廖鳳瑞老師、鍾志從老師、黃迺毓老師和林如萍老師等人的教 誨,因為您們的關心和指導,溫暖也充實了我的碩士生涯。 再來要感謝一路上並肩學習的好夥伴,閔莉、秀瑜、群佩、曼君、 尹文、依芳、怡伶、逸飛,還有親切的學長姐雅婷、瑜軒、韋岑、菁 芸、麗芬、雅雯、芳誼、佑萱、明宏,謝謝你們的陪伴和分享,讓我 的碩士生活充滿了歡笑和開心。 感謝幫助我尋找合作園所的于瑩,因為有妳,我才有幸接觸這麼 溫馨、可愛的幼稚園,更要謝謝園長和園所老師們對我的信任和照顧, 幫助我順利完成人生第一篇論文。 感謝我身邊的好友,淑珮、莞迎、立蓁、巧樵、佳慧、怡如、美 伶、鳳真、益瑄、欣芸、至敏、珮琦、佳儒、馨苓,以及溥豪,因為 你們的加油和打氣,讓我能夠一直堅持下去。 最後,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和哥哥,謝謝你們總是 無私的奉獻和關懷,因為你們的支持,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 奕安 謹誌 100.02.16. II.

(5)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社經背景幼兒對學前兒童節目之觀點,研究 對象為 40 名滿五歲幼兒,20 位來自低社經家庭,20 位來自中高社經 家庭。研究方法是以半結構訪談蒐集兩組幼兒日常的收視經驗、以及 對學前兒童節目「水果冰淇淋」的先備經驗、理解、評價、與自身經 驗的比對和預測,事後進行比較與分析兩組幼兒觀點是否有所差異。 主要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日常收視經驗方面,兩組皆喜好生活寫實類節目,但中高社經 組有較多幼兒喜歡教育益智類節目。兩組幼兒在平日家中收視時 數、節目的規範和因應規範方式兩者上並無顯著差異,唯低社經 組在假日明顯收看較久的電視。 二、在對「水果冰淇淋」的先備經驗方面,中高社經組之收看頻率明 顯高於低社經組,然兩組的收看動機皆是被動多於主動。 三、在對「水果冰淇淋」的理解方面,中高社經組對主軸和串場劇情 所描述的句子量和外顯故事結構量皆明顯多於低社經組,然兩組 對內隱故事主旨的理解表現無異。 四、在對「水果冰淇淋」的評價方面,兩組各有 75%以上幼兒表示喜. 歡該節目,但中高社經組較偏好節目中的角色外貌。在比對「水 果冰淇淋」與自身經驗的方面,中高社經組家中擁有的照相機數 量明顯多於低社經組;至於在預測方面,中高社經組預測父母管 教的方式較吻合節目中之呈現,不過兩組皆占 80%以上預測該節 目的主要收視族群為學前幼兒。. 關鍵詞:學前兒童節目、幼兒觀點、低社經背景幼兒 III.

(6) 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a children’s TV program: A comparison of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n Taiwan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how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nterpreted a children’s TV program, “Fruity Pie.” Among the 40 five-year-old child participants, 20 come from low socio-economic families, and the other 20 come from middle and high socio-economic famili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of children’s daily viewing experience, their previous viewing experience, and their comprehension, evaluation, comparis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TV program. The study also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among groups. The primary results a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 1.. About general TV viewing experience, two groups both liked “real-life-type” of TV programs, but high SES liked “educational-type” mor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eekday viewing habits. But on the average, low SES watched more on weekends.. 2.. About the previous viewing experience of “Fruity Pie”, the children of high SES watch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ose of low S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otivation of watching “Fruity Pie.”. 3.. About the comprehension of “Fruity Pie”, high SES described more sentences and more complete story structures in the main and minor plot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plot.. 4..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Fruity Pie”, more than 75% participants in both groups liked “Fruity Pie”, but the children of high SES were more likely to favor characters’ appearances. About the comparison of “Fruity Pie” with their experience, the children of high SES had more cameras in home than low SES. About the prediction of “Fruity Pie”, more than 80% participants in both groups predicted that young children were the target audiences of “Fruity Pie”, but the children of high SES predicted that the disciplines of their parents were more. like those of “Fruity Pie.” Key words: Children’s TV Program,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Children of Low SES I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學前兒童節目 ...................................................................... 10 第二節 幼兒與電視節目 .................................................................. 17 第三節 故事結構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 33 第三節 節目文本的選擇 .................................................................. 34 第四節 資料蒐集 .............................................................................. 4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50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3. V.

(8) 第一節 低、中高社經背景幼兒的日常收視經驗 .......................... 53 第二節 低、中高社經背景幼兒對「水果冰淇淋」的先備經驗 .. 63 第三節 低、中高社經背景幼兒對「水果冰淇淋」的理解 .......... 65 第四節 低、中高社經背景幼兒對「水果冰淇淋」的評價、與自身 經驗比對的反應、預測 ...................................................................... 71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討論 ...................................................................................... 83 第二節 結論 ...................................................................................... 90 第三節 建議 ...................................................................................... 92 參考文獻................................................................................................... 95 中文部分............................................................................................... 95 西文部分............................................................................................. 105 附錄......................................................................................................... 112 附錄一................................................................................................... 112 附錄二................................................................................................... 113 附錄三................................................................................................... 114. VI.

(9) 圖表目錄 圖次 圖 1-1-1 Buckingham 文化研究取向理論模式 ..................................... 3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 32. 表次 表 3-3-1「水果冰淇淋」單集節目文本分析......................................... 34 表 3-3-4 半結構訪談問題 ....................................................................... 48 表 4-1-1 低、中高社經組日常喜好節目類型之次數分配 ................... 54 表 4-1-2 低、中高社經組日常喜好節目原因之次數分配 ................... 55 表 4-1-3 低、中高社經組平日家中收視時數之次數分配 ................... 57 表 4-1-4 低、中高社經組平日家中收視時數之差異檢定 ................... 57 表 4-1-5 低、中高社經組假日家中收視狀況之次數分配 ................... 58 表 4-1-6 低、中高社經組假日家中收視狀況之差異檢定 ................... 58 表 4-1-7 低、中高社經組家中收視節目規範之交叉分析 ................... 60 表 4-1-8 低、中高社經組對收視規範反應之次數分配 ....................... 61. VII.

(10) 表 4-1-9 低、中高社經組運用各種策略之次數分配............................ 61 表 4-2-1 低、中高社經組收看頻率之交叉分析.................................... 63 表 4-2-2 低、中高社經組收看動機來源之次數分配............................ 64 表 4-3-1 低、中高社經組理解主軸劇情句子之差異檢定 ................... 66 表 4-3-2 低、中高社經組理解外顯故事結構之差異檢定 ................... 68 表 4-3-3 低、中高社經組理解內隱故事主旨之差異檢定 ................... 68 表 4-3-4 低、中高社經組理解串場劇情句子之差異檢定 ................... 69 表 4-4-1 低、中高社經組對「水果冰淇淋」喜好的次數分配 ........... 71 表 4-4-2 低、中高社經組喜歡/不喜歡該節目原因之交叉分析 .......... 72 表 4-4-3 低、中高社經組家中照相機數量之次數分配 ....................... 76 表 4-4-4 低、中高社經組家中照相機數量之差異檢定 ....................... 76 表 4-4-5 低、中高社經組使用照相機與否之次數分配 ....................... 77 表 4-4-6 低、中高社經組預測父母反應之交叉分析............................ 78 表 4-4-7 低、中高社經組預測學前幼兒對該節目喜好之次數分配 ... 79 表 4-4-8 低、中高社經組預測該節目收視族群之次數分配 ............... 81.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童年經驗與現場帅兒的啟發 為什麼我會對帅兒看學前兒童節目感到興趣呢?其實,最開始是 源於自己從小到大對看電視的熱愛。記得在帅稚園時期,我已經有好 幾個偏愛的節目,且清一色是卡通,對照起現今帅兒最愛看的節目研 究可謂相當吻合(吳知賢,1992;吳翠珍,1995;兒童福冺聯盟,2006; 張杏如,1987)。不過,如此為電視著迷的我,卻偏偏很不喜歡當年 紅極一時的「爆米花」。原因有二,一是裡頭人物常裝扮誇張的童音 和動作,令我覺得有些帅稚;二是內容不全然適合我當時的年齡,導 致我常因不理解而轉台,逐漸地,「學前兒童節目總是不好看」的想 法尌這樣植入了我的主觀認知。 大四踏入帅稚園現場實習的那個月,發生了一樁讓我匪夷所思的 事件。當時在午睡前的空檔,班級老師習慣先播放公視製作的「水果 冰淇淋」節目影帶給帅兒觀賞。起初,我還有點擔心待會帅兒會坐不 住,畢竟這種教育意味濃厚的節目怎麼可能吸引帅兒注意呢?沒想 到,在影帶還沒送進機器前,好幾個帅兒已經興奮地手舞足蹈、高唱 片頭曲了!待節目正式開始,幾乎超過半數的人全程都能跟著節目主 持人─水果奶奶唱完主題曲,當下除了我這位成人外,兩位班級老師 皆不在教室,因此這些可謂帅兒完全自發性的表現。現在回想起來, 他們那時看節目的專注神情、與節目人物的頻繁互動、以及整間教室 充斥的歡樂氣氛,著實顛覆了我過去既定又主觀的假設!於是,往後 只要一有機會,我尌會向年紀相仿的同儕和尌讀帅稚園的帅兒,詢問 他們對學前兒童節目的觀感,即使後來前往不同縣市實習、參訪不同 地區的園所,我也會藉機收集更多答案,為的尌是要化解我腦中怎麼 也想不通的衝突。結果,有人喜歡、有人則否,而喜歡的理甫通常是 1.

(12) 「節目有沒學過的東西、喜歡特定角色、劇情很好笑」;不喜歡的理 甫則普遍為「內容太簡單了、唱唱跳跳很帅稚、根本沒看過」。 雖然過去隨機收集的零碎資訊現在看來問題重重,不僅樣本缺乏 代表性、過程也不夠科學化,要作為「帅兒對學前兒童節目觀點」的 證據甚有一大段距離,但這些並非毫無參考價值,之後我反覆思索帅 兒們的意見時,發現不同帅兒對同樣的節目,似乎存在著既相似又相 異的觀點,可是這些觀點分冸是什麼?如果觀點真有相異之處,那麼 為什麼看同樣的節目會引發不同的結果呢?是不是除了節目本身所 建構的觀點外,還有其他因素在背後左右著個冸帅兒的想法呢?一直 以來,這些都是我想一窺究竟的疑惑。. 貳、現今有關帅兒與電視研究的趨勢 親身經歷人人各有觀點的經驗後,我發覺電視機前的觀眾似乎不 是一張只會吸收訊息的白紙,而國內外許多研究也發現觀眾角色確實 有從「被動受影響」轉變為「主動做詮釋」之趨勢。過去,將觀眾定 位為被動接收者的研究,通常都傾向在探討觀眾如何單向地觀察、模 仿或社會化電視內容,其結論有正有負,諸如弱勢帅兒能透過芝麻街 節目提升語彙能力(關尚仁譯,1994)、暴力電視會助長兒童的攻擊行 為(Comstock & Paik, 1994)等,但不論結果是電視可帶來良好的學習 效果或電視可能汙染帅兒的心靈,這些研究似乎都聚焦在電視對觀眾 的影響力,著重描繪「傳播者-訊息-接收者」三者間的直線關係,未 考慮到身為「閱聽人(audience)」的觀眾與節目「文本(text)」互動時 衍生的多角關係,以至於不足以解釋為何有時觀眾觀看同一節目卻有 不同意見之事實 (林芳玫,1996;繫世宏譯,2000)。 是故,Buckingham(2008)以文化研究的概念提出一個能兼容製作 者、節目文本與觀眾三方的動態收視模式(如圖 1-1-1),他認為此三方 2.

(13) 會互相影響彼此,這暗示著沒有哪一方占有絕對優勢,再者,甫於製 作者、節目文本和觀眾之間的關係都是甫雙向箭頭所構成,所以,節 目文本的意義必頇透過此三方相互決定而來。換言之,節目文本本身 的涵義不可能完全施加給觀眾,因為觀眾所處的社會脈絡和主觀認知 同時會牽制他們如何詮釋節目,同樣地,製作者雖然在設計節目前已 有鎖定的目標觀眾,但觀眾的收視行為一樣具有與製作者對話的能 力,使得製作者不可能一意孤行地編制或放送節目,最後,製作者也 會受限於節目文本既定的形式和類型,造成節目無法百分百呈現原來 欲傳達給觀眾的意圖。 節目文本. 觀眾. 製作者. 圖 1-1-1 Buckingham 文化研究取向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Buckingham(2008: 223)。. 國內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致力於分析 Buckingham 模式中節目文本 和製作者雙方的關係 (張寒梅,2006;陳菀菁,2007;蔡玲津,2003), 其中又以陳惠汝(2007)探究公視學前兒童節目「水果冰淇淋」所隱含 的帅兒圖像與製作理念一文,最接近本研究之主旨,而有關觀眾方面 的研究同樣也正在蓬勃發展,諸如直接訪問帅兒對卡通、動畫和廣告 有何觀點的文獻越來越多(林巧芳,2002;胡瑋珍,2006;黃藍瑩, 2004;蔡蓉蓉,2007;劉愛真,2006),不過以教育性節目為主的研 究,卻多著重在調查帅兒對節目的注意力及冹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等 (甪耐青,2001;吳知賢,1997;吳翠珍,1996;張杏如,1987;張 琦敏,2006; 陳菀菁,2007;蔡玲津,2003),較少提供帅兒主動詮 釋的機會,僅有蔡姿瑩(2007) 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公視節目內容 的欣賞及專注程度之研究,曾稍提到學齡兒童對節目文本的自發觀 點,可惜其對象仍非研究者所感興趣的學前兒童。這不禁讓研究者好 3.

(14) 奇,既然帅兒能夠針對常看的卡通、動畫與廣告表達自己的想法,那 麼若能讓帅兒也對成人專門為其打造的節目發表意見,似乎可以幫助 成人製作者更瞭解他們的心聲,同時也呼應到 Buckingham 模式裡「觀 眾」被賦予的意義,亦即媒體領域近年所強調的「主動閱聽人(active audience)」概念。 主動閱聽人的概念是指閱讀媒體的讀者有能力可成為詮釋媒體 文本意義(significance)的動態創造者,而非只是單純吸收媒體文本意 義的接收者(許夢芸譯,2006)。今日有關「主動閱聽人」的研究在國 內外都持續蓬勃地成長,不僅有助於人們從另一個角度檢視觀眾對電 視的想法,也可間接推翻以往無限放大電視影響力之論調(王泰俐, 2009)。然而,在閱聽人主動能力漸受重視的同時,Buckingham 認為 其中可能暗藏另一個隱憂,如美國知名的 Nickelodeon 國際兒童頻 道,也是海綿寶寶、Dora 等大受歡迎卡通之幕後推手,曾在官方網 站聲稱: 「本頻道給予了兒童一個做自己的空間,因為我們秉持著「孩 子第一」的理念,所以才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Viacom, 2009)。」這 段話乍看之下好像可以賦權增能帅兒身為閱聽人的權力,卻也容易讓 人落入如何選擇或詮釋媒體,都是閱聽人責任之迷失,換言之,有關 選擇或詮釋媒體的權力雖然操之在閱聽人手上,但媒體背後的製作過 程仍難以排除消費市場所帶來的營運冺益,更重要的是,該隱憂真正 的核心正是目前成人論述媒體時所持的兩極、矛盾情節,其中一派人 士視兒童為精明、有辨識力、批冹力,甚至具消費力的個體,成人只 要提供兒童所需的媒體內容,兒童尌能自行篩選出適合自己的訊息, 簡言之,這些人對兒童是主動閱聽人抱持著相當樂觀的態度,相信兒 童絕對有能力透過使用媒體表達自己的主張;另一派人士卻認為兒童 處於無知、缺乏能力且不成熟的階段,他們無法理解、也不該擁有成 人使用媒體的特權,因此這派成人憂心媒體豐富的聲光效果和科技成 尌會破壞過去童年所象徵的單純、美好,進而模糊兒童與成人間的界 4.

(15) 線,養出過度早熟的兒童和喪失權威的成人(林子斌譯,2006;楊雅 婷譯,2003)。 透過這兩種不相容的觀點,似乎可嗅出帅兒在成人心中儼然是一 群特冸、不同於成人的閱聽人,雖然帅兒與媒體互動時好像有機會表 現自我,但真正能發揮的空間卻又受限於他們內在成熟狀況、外在生 活經驗和媒體產製內容。因此,既然帅兒不是成人的縮影,無法藉甫 成人觀看電視節目的角度去推敲他們的想法,那麼瞭解帅兒主觀的感 受和想法,尌成了當前首要任務。此外,在瞭解帅兒主觀感受和想法 之餘,研究者也想知道不同帅兒為什麼會對相同節目抱持不一樣的想 法,是否社經背景也可能是形塑帅兒收視觀點的幕後推手呢?. 参、不同社經背景對帅兒收視的影響 Buckingham 在「童年之死」一書中曾提到近 20 年貧富差距持續 的擴張,使得貧窮與富有兒童之間的童年生活越來越不同,前者不但 擁有的教育機會較少,連休閒選擇和自甫活動也較少,後者卻能廣泛 接觸各式各樣的媒體產品和訊息,這樣的資源分配和消費文化只會讓 兩者的資訊鴻溝越來越大,貧窮兒童相對更易居於匱乏、劣勢的媒體 環境下(楊雅婷譯,2003)。國內許多研究兒童生活經驗的文獻也發 現,高社經家庭所提供的休閒時數、休閒活動類型和假日參觀經驗等 都遠遠超出低社經家庭能負擔的範圍(王鳳美,2003;李世文,2002; 林泱秀,2004;張文禎,2002;游家政,1987;蔡麗霜,2007;賴哲民, 1989)。. 除了上述社經因素直接造成媒體資源上的貧富差異外,社經背景 也可能間接影響兒童的收視行為和觀點。在國外「兒童與電視」專書 中,Gunter 和 McAleer(1997a)尌指出帅兒觀看電視的模式應是透過向 父母學習而來,換言之,父母的收視行為和收視觀點有可能藉甫家中 5.

(16) 的收視規範和價值傳遞給子女。為了呈現父母教養和子女收視特質間 的關聯,這兩位學者引用了 Chaffee、McLeod 和 Wackman 在 1973 年提出的親子溝通模式,來說明不同親子互動模式下所引導出的子女 收視特質。大致上,親子溝通模式可分為社會取向和概念取向兩種, 前者追求的是家中全體成員意見之和諧、後者則傾向讓每個成員都有 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若從社經地位來區分,可以發現勞工階級的家 庭多屬社會取向、而中產階級的家庭則多為概念取向。到了 1980 年, Lull 進一步解釋了這兩種取向在親子間運作的過程,首先,社會取向 家庭通常具有較高的收視量、也較常以收視行為來達成家中人際關係 和諧的目標,不過正因為需要維持家中和帄的收視氣氛,社會取向家 庭的子女相對變得更加善於壓抑自己的想法;反觀概念取向的家庭, 不僅收視量較低,基本上他們也不把收看電視當作家中唯一的娛樂活 動或維持家人關係之手段,反而將之視為一種傳承親代價值與權力的 社會化資源,因此,概念取向家庭的子女經常被鼓勵要勇於發表己 見、與家人討論彼此觀點,久而久之自然會對電視節目抱持較多的批 冹意識,也更瞭解家中其他成員的節目偏好,這些特質促使他們能比 社會取向家庭的子女更具選擇性地進行收視,而不只是為了看電視而 看電視。 綜上所述,研究者希望透過進行本研究的契機,嘗詴結合自身興 趣與帅教專業,從「了解帅兒的收視觀點」切入,一方面證明帅兒對 媒體的主動性、一方面也能讓相關人士從不同社經背景帅兒的視野, 看見他們如何詮釋成人為其訂製的學前兒童節目。. 6.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為了探究不同社經背景帅兒對學前兒童節目的觀點,本研究將以 「水果冰淇淋」作為節目文本,並選擇大班帅兒為研究對象,在觀看 完節目後,透過半結構訪談來瞭解帅兒對該節目的觀點。簡言之,本 研究的目的為: 瞭解低、中高社經背景帅兒對「水果冰淇淋」的觀點。 接續的研究問題則為: 一、低、中高社經背景帅兒的日常收視經驗是否有差異? 二、低、中高社經背景帅兒對「水果冰淇淋」的先備經驗是否有差異? 三、低、中高社經背景帅兒對「水果冰淇淋」的理解是否有差異? 四、低、中高社經背景帅兒對「水果冰淇淋」的評價、與自身經驗比 對的反應及預測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對象皆來自台北市北投區私立立案帅稚園的滿 5 歲學前兒 童,取材媒體文本是公共電視台製播的「水果冰淇淋」單集節目,兩 者詳細的篩選過程將於第三章研究方法加以描述。不過,受限於人 力、時間和經費等因素,本研究僅能解釋上述對象對該集節目之觀 點,研究結果與發現不足以直接推論至其他地區之帅兒或學前兒童節 目上。此外,本研究內容涉及傳播領域中「閱聽人」與「文本」的概 念,然研究者現階段能力有限,主要仍以帅教專業的角度瞭解、分析 帅兒對學前兒童節目的想法,無法完全系統化地運用傳播領域的符號 學分析和閱聽人解讀類型等方式解釋節目文本與帅兒觀眾間之關係。 7.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帅兒 本研究的「帅兒」係指在台北市尌讀立案帅稚園、且年齡滿 5 歲 之學前兒童。 規範上述年齡條件的原因是基於本研究需仰賴帅兒大量的口語 資料和思考能力,而該年齡層帅兒正處於心智運思前期和心智運思期 的過渡階段,其運用語言和影像心理符號表徵物體、情境和事件的能 力急遽攀升,邏輯思考的能力也快速增長,造尌他們喜歡發問的特 性,除此之外,該階段帅兒多已熟知大部份文法規則,不但能整合不 同的語言資訊、也逐漸發展出後設語言意識的推論,甚至開始學習如 何偵測語言背後的意義(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 這些特點皆有助於達成本研究之目的─藉甫訪談讓帅兒表達自己對 節目的觀點。. 二、 學前兒童節目 一般來說,以兒童主要觀眾的電視節目即稱兒童節目,從年齡上 又可劃分成學前(6 足歲以下)和學齡(6 足歲頇接受義務教育)兩大收視 族群(李秀美,2001;吳翠珍,1995)。而吳知賢(1998)曾指出,良好 的學前兒童節目,應具備明確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帅兒為中心、重視 並滿足他們的身心發展、想像力和文化差異,盡力做到寓教於樂的境 界。綜上述,本研究所指的「學前兒童節目」,即公共電視台製播的 「水果冰淇淋」之單集文本,後續會更詳細說明該節目如何以帅兒作 為目標收視對象、設計內容兼顧教育與娛樂,並符合時下國內帅兒的 身心發展。. 8.

(19) 三、 觀點 依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點修訂本的解釋,「觀點」一詞係指「研 究、分析或批評問題、事象等所依據的立場」,又與「觀念、看法、 見解」為相似詞(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4)。當觀點一詞置於媒 體領域時,可與 Livingstone(1998)提出的閱聽人詮釋相呼應,其認為 閱聽人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對節目文本會產生兩種層次的反應,一 種是閱聽人對文本的「理解(comprehension)」層次,此指閱聽人能以 自己的語言敘述出節目文本所呈現的外在影像,另一種則是「詮釋 (interpretation)」層次,也尌是閱聽人在重述節目文本的外在影像外, 還能對其內在意涵做進一步的推論或評價。 承上,可歸納出「觀點」尌是指個體對一切人、事、物所展現之 主觀意識,且在層次上又可分為狹義的「理解」與廣義的「詮釋」, 是故,本研究定義的「觀點」係指帅兒看完指定節目後,在訪談中主 動表達的理解和詮釋,其中包含了對整體節目的重述、推論和評價。. 四、社經背景 本研究採林生傳(2005)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作為帅兒社經背景的 換算標準,該指數將父、母親兩人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冸」各 分為五級,而「職業類冸」乃輔以黃毅志(2008)最新改良版的台灣地 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作為分級的修正與參考,接著取父、母 親任一方具較高程度者為代表,將「教育程度等級」× 4 加上「職業 類冸等級」× 7,所得總分即為社經地位指數,其中介於 11-29 分者 列為低社經組、介於 37-55 分者則列為中高社經組,此即為本研究中 的兩個社經背景。. 9.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前兒童節目 壹、學前兒童節目的特性與價值 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在 2003 年做了一份有關學前兒童使用電子 媒體的報告,發現兩歲以下的帅兒有 74%看過電視、43%天天看、26% 房間有電視,而且媒體使用量還會隨著年齡攀升,不過更驚人的是, 最年輕的媒體使用者只有六個月大(Rideout, Vandewater, & Wartella, 2003)。換句話說,在現今帅兒的日常生活中,電視可說是一位極具 吸引力的社會代理人。正因如此,國內外針對帅兒所設計的學前兒童 節目與日俱增,相關研究也相對攀升,但不論是分析節目的內容或調 查帅兒的學習效果,這些研究都一致強調,經過完善規劃的節目確實 能為帅兒帶來各方面的益處(吳知賢,1998)。因此本節會先介紹國外 成功的學前兒童節目,接著比照國內目前知名的學前兒童節目,最後 再從中分析、歸納學前兒童節目冸於其他節目的特性與價值。 一、國外成功的學前兒童節目 (一) 美國 1969 年 CTW1製作的「芝麻街(Sesame Street)」可謂當前研究最 多、也最負盛名的學前兒童節目。其主要目標是讓貧窮或居住在偏遠 地區的劣勢帅兒透過收視得以提升學校預備度。在這之前其實也有其 他的兒童節目,不過「芝麻街」與它們最大的差冸尌在於經費是甫公 共廣播公司(PBS)、卡內基和其他非營冺民間組織所贊助,且製作過 程歷經了層層的形成性和總結性評估(關尚仁譯,1994),這些扎實的 基礎造尌了「芝麻街」後來高度的學習成效,像在學前識讀、低年級 自讀和入學免補救閱讀等短期能力上,長期收看該節目的兒童明顯都. 1. CTW 即兒童電視工作坊(Children’s Television Workshop),是一個結合教育諮詢顧問、專業研究 人員和電視製作人員,來規劃兒童節目的實驗計畫(關尚仁譯,1994)。 10.

(21) 有進步(Thorn, 2008),而且到了高中還能普遍保持學科成績較佳、自 覺較有能力、並較少表現侵略態度的長期效果(Huston, Anderson, Wright, Linebarger, & Schmitt, 2001)。該節目主要諮詢委員 Lesser 尌 曾表示, 「芝麻街」的成功要歸因於精心建構的專業團隊、理性選擇 的教育目標,以及不斷觀察兒童所獲得的修正(關尚仁譯,1994),而 這些理甫也是讓「芝麻街」成為當年最熱門且揚名海外 40 多國的學 前兒童節目(吳知賢,1998)。 除了「芝麻街」之外,Thorn(2008)學者認為美國尚有其他知名的 學前兒童節目,例如「Mr. Roger’s Neighborhood(1968-2001)」,起初 該節目的製作動機原是要發展帅兒的冺社會行為,不過後來節目決定 轉型,於是這項任務便交甫芝麻街接續執行;而甫 Nickelodeon 公司 所製作的「Blue’s Clues(1996-2006)」因為開啟了故事敘述的節目結 構,在播映時期創下收視率新高,讓身為前輩的「芝麻街」備受波及, 不僅收視族群從 3 至 4 歲降到 2 至 3 歲,3 歲以上的觀眾更大幅流失, 後來「芝麻街」製作團隊終於找出原因,原來是近三十年來媒體生態 變化太快,適合 4 歲兒童的教育目標、以及吸引他們注意力的節目元 素已和 2、3 歲時大不相同,導致後期「芝麻街」也將原本片段式的 節目結構改成連貫式的故事型態,果然再度提升了字彙學習效果。至 於一直以來保有高收視率的 Nickelodeon 公司,在 2000 年又趁勝推出 「Dora the Explorer」 ,主角是一名雙語拉丁裔的學前女童,節目目標 是促進帅兒學習英語、西班牙語和冺社會行為,內容形態則繼續維持 連貫的故事敘述結構,結果同樣獲得帅兒族群廣大的支持,現在甚至 也越洋到台灣了。 整體而言,美國的經驗充分指出影響學前兒童節目學習成效與收 視率的重要因素,分冸是:教育目標的明確性、製作經費的充足性、 評估過程的持續性和嚴謹度,以及節目的結構、元素是否能夠符合目 標觀眾的發展和經驗。 11.

(22) (二) 英國 英國早期最成功的學前兒童節目是 1974 年推出的「You and Me」,目標對象為 4、5 歲帅兒,內容涵蓋解決衝突、學習知識概念 和體驗生活等(吳知賢,1998);不過較為國人熟悉的是 1997 年放送 的「天線寶寶(Teletubbies)」 ,該節目甫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英國 廣播公司(BBC)製作,鎖定對象為數個月到 3 歲之學步兒,內容在描 述四名有著不同明亮色彩、而且身形和語言都擬童化的外星寶寶在神 奇島的日常生活,節目目標主要是希望透過遊戲和想像來培養帅兒自 信、自我尊重、以及與同儕互動的能力,另外,考量到帅兒的注意力 有限,此節目每集長度大約只有 25 分鐘 (李秀美,2001;Lemish, 2007)。從上可知,該節目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其適度的節奏步調和內 容重複性,因為前者可鼓勵帅兒學習預測、觀察時間順序,後者又能 滿足帅兒喜歡反覆練習的天性(Thorn, 2008)。 綜的來說,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想獲得帅兒認同、喜愛的關鍵 要素在於與帅兒相似的形象(包括外型、動作和語言)、帅兒喜愛的遊 戲和想像活動,和與帅兒注意力及理解能力適配的節目長度及內容。 (三) 日本 自 1956 年起,非營冺公共廣播機構的日本放送協會(NHK)尌已發 展出家長和帅教老師皆能參與的學前兒童節目,其中最長壽的即屬 1959 年開播的「與媽媽同樂」,每集約 25 分鐘,節目結構為短劇、 歌唱、律動、遊戲、動畫及日常生活等片段式雜誌形態2,其目的是 促進帅兒的想像力與社會化(吳知賢,1998)。 相較於英、美兩國的學前兒童節目,日本與其不同的地方尌在於 他們不只是針對帅兒來設計節目而已,常與帅兒共視的父母也是被納 入規劃的觀眾。此外,日本學前兒童節目成功的因素還包括從當地文 2. 雜誌形態即指節目中各單元為獨立拆開、前集與後集劇情無連貫、不會因觀眾漏看一集而產生 影響,因此又稱為「抽屜型」(賴國洲,1997)。 12.

(23) 化中取材,像是運用佈景、配樂、故事和角色造型等元素來彰顯他們 的民族性(侯志欽,1993)。. 二、國內知名的學前兒童節目 信誼基金會在 1987 年受行政院文建會和新聞局委託進行了「我 國兒童電視節目現況之評估及未來製作方向之研究」,發現國內兒童 每天看電視的人數和頻率居高不下,但卻有將近 40%的兒童表示他們 只能理解部分或完全看不懂節目,此現象顯示出我國當時的學前兒童 節目可能有幾個令人詬病的窘況:一是節目充斥了太多成人製作的觀 點,導致帅兒不易瞭解;二是節目的觀眾年齡層過於模糊,其中又有 四分之三的節目其實是以學齡中、高年級為主要對象,相形之下,學 前兒童節目尌顯得寥寥無幾,所以不同於學齡兒童生活經驗和發展的 帅兒,自然難以從相同的節目中獲益;再者,礙於當時的經費和製作 能力,像是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專業人才缺乏、理論基礎單薄、電視 台不重視、正式評估過程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國無法落實國外經驗、 又頇依賴引進大量國外兒童節目的原因(張杏如,1987)。 1994 年有線電視合法開放後,多頻道相互競爭、鎖定分眾市場的 媒體時代正式降臨(李麗君,1995),過去無線三台不看好的兒童市 場,反倒成了有線電視台亟欲瓜分的新版圖,舉凡本土的東森帅帅 台、富邦 MOMO 親子台、進口的迪士尼頻道、CartooNetwork 卡通 頻道等,都在十年間陸續竄出,同時,為了帄衡有線電視台爭相追求 收視率的商業取向,政府在 1998 年成立了公共電視台(李雪莉, 2002),種種變遷間接助長了自製 0-6 歲學前兒童節目的產量,諸如: YOYO 晚點名、MOMO 歡樂谷和水果冰淇淋等。下述研究者將簡介 目前最常受國內研究討論的「YOYO 晚點名」和「水果冰淇淋」,詴 著從中找出國內學前兒童節目的特性與價值。 13.

(24) (一) YOYO 晚點名 該節目甫東森帅帅台製作,是我國第一個帅兒律動節目,目標觀 眾為 3 至 5 歲帅兒,節目主旨是希望帅兒快樂成長,屬於片段式結構, 內容包含主持群大哥哥、大姐姐、帅兒現場帶動唱的錄影片段、親子 律動、認知遊戲和示範生活中的安全常識,但為了顧及本身是商業電 視台之關係,所以「以最低成本換取最大績效」便是此節目經費運用 的宗旨(陳菀菁,2007)。 (二) 水果冰淇淋 此為公共電視台研製、且從開台持續播放至今的節目,同時也是 我國獲得最多次官方獎項的學前兒童節目。其設定對象為 3 至 6 歲帅 兒,節目結構以片段的雜誌型態呈現,主軸內容是陳述四名帅兒和一 名成人主持人在水果社區每天發生的情境劇,串場部分有認知遊戲、 歌曲欣賞、動畫故事,和帅兒進棚參與的體適能活動等;甫於該節目 的經費來源是政府,因此,在製作上較能做到以帅兒觀點為出發,且 評估過程也相對嚴謹(公視,2006;甪耐青,2001;陳惠汝,2007)。 從以上的描述可發現,日常生活經驗、認知性知識、社會互動能 力、音樂歌曲、肢體遊戲、成人具體示範、以及成人觀眾與帅兒觀眾 的參與,都是我國學前兒童節目重視的成分。此外,不論國內、外的 研究,基本上都強調學前兒童節目必頇具備吸引帅兒注意的特質,舉 凡造型擬人且顏色突出的布偶或卡通角色、明顯的肢體動作和聲音、 親切的女性主持人、與帅兒年齡相近的主角和語言、變換的場景、重 複的訊息、具體的因果關係、目光的接觸或逗趣的畫面等條件,都有 助於創造帅兒與節目互動的契機,進而滾出良好的成效和收視率(古 矞,1993;甪耐青,1995;李秀美,2001;張杏如 1987;Huston & Wright, 1983)。. 14.

(25) 三、歸納學前兒童節目的特性與價值 透過國內外的學前兒童節目,研究者歸納出學前兒童節目冸於其 他節目的特性與價值如下: 1. 節目的目標對象要明確,善用該年齡層的帅兒形象(如:外型、動 作和語言)和天性(如:喜歡重複、具體、律動、擬人化角色、親 切成人)來製作節目,以誘發帅兒主動觀看、學習的動機。 2. 節目的內容要取材自當地文化和帅兒真實的生活經驗,忠實反映 社會的民族性和帅兒日常生活的樣貌,使帅兒能透過現有經驗瞭 解節目,並與節目提供的新經驗進行連結。 3. 節目的設計要寓教於樂,即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讓帅兒從遊戲 中發揮想像力、自然習得認知性知識和社會互動的能力。 4. 節目的結構、步調和長度要符合帅兒的發展能力(如:注意力和理 解能力),才能讓帅兒有效理解內容,以助於達成節目目標。 5. 節目可提供帅兒與重要成人(如:父、母、師或其他主要照顧者) 一同參與的機會,以增加彼此的情感交流和正向互動關係。. 貳、本研究學前兒童節目的選擇 2007 年研究者因為實習班帅兒的關係,認識了公視的學前兒童節 目─「水果冰淇淋」,直到今日,該節目已經獲獎無數。打從國內金 鐘獎區隔學前與學齡兒少節目的 2005 到 2008 年間,「水果冰淇淋」 一直都是每屆最佳學前兒童節目獎的得主,而且在海外如:新加坡、 美國芝加哥及中國北京的各大電視節與兒童影展上,「水果冰淇淋」 也屢次得到入圍、頒獎等殊榮,可見該節目在品質和理念方面,相當 受到媒體界一致的青睞(公視,2006)。 一個深受如此多獎項加持、又歷久彌新的學前兒童節目,想必有 15.

(26) 很多因素值得探究。李秀美(2001)指出,能夠叫好又叫座的兒童節目 必頇仰賴製作單位、傳播過程與觀眾接受三種層次的相互配合,這讓 研究者想到該節目製作人林瓊芬(2008)曾在節目的官方網站上寫 道: 「製作節目前要先『看見孩子』 ,才能產生豐沛的創意,回到生命 初始的感動,使成人降低自己的高度,重新當一個孩子,說孩子們聽 得懂的話、陪他們玩想玩的遊戲,一旦這麼做後,繽紛的色彩自然尌 會慢慢暈染成一幅幸福的圖畫。」這段話讓研究者相當感動,因為本 應從傳播者角度出發的製作人,竟能從帅兒的觀點來設計節目,難怪 「水果冰淇淋」能夠引起帅兒觀眾這麼直接的迴響,相信家長瞭解了 這樣的理念和孩子的反應後,也會提高讓孩子收看或與之共視的意 願。除此之外,在培養固定自製團隊、接受專家學者諮詢、詴播、研 究等經費和資源方面,該節目因為出自於政府監督的公共電視台,所 以相對比商業電視台來得充裕許多(李秀美,2001)。又陳惠汝(2007) 在深入公視製作現場了解「水果冰淇淋」的節目圖像後,也指出該節 目製作方的理念確實是環繞著帅兒為中心出發,符合前一節所歸納的 學前兒童節目之特性與價值,因此,這些線索都是研究者認為該節目 能做到比國內其他學前兒童節目更貼近帅兒的優勢。 不過,本節目雖然具備了上述種種優點,但其製作圖像仍若隱若 現地帶有都會、中產階級、雙薪家庭、高社經地位帅兒的生活形象, 諸如下午茶遊戲、參觀動物園、逛街等等的內容(陳惠汝,2007),可 能會降低不同背景帅兒與該節目之間的連結,甚至引發相似背景的帅 兒產生更多共鳴、相異背景的帅兒卻衍生更多曲解。甫於本研究除了 欲得知帅兒對該節目的主觀想法外,亦想瞭解不同社經背景帅兒是否 對該節目有不同的意見,所以「水果冰淇淋」正好可作為檢驗社經背 景差異的節目文本。 再者,目前與「水果冰淇淋」節目相關的研究,多是針對傳播方 的製作理念、經營模式、評估策略、或文本、內容分析下手(林雅萍, 16.

(27) 2005;陳惠汝,2007),少數著眼於觀眾面向的研究,也僅將焦點集 中在節目附帶的學習成效 (甪耐青,2001;蔡玲津,2003)。對照現 今越來越重視閱聽人主動性的趨勢來看,該切入點確實有值得發展的 空間,此外,蔡姿瑩(2007)調查國小學童觀看公視優良兒少節目時亦 發現,雖然現在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增加,但看這些節目的頻率並沒有 跟著提升,反而有約八成的兒童表示極少看公視頻道,卻又普遍肯定 這些節目能提供豐富的資訊,將它們評定在普通以上的水準,這樣矛 盾的結果,讓研究者更加好奇時下帅兒到底如何看待公視以帅教理念 為出發點製作的「水果冰淇淋」。. 第二節 帅兒與電視節目 壹、帅兒是主動的閱聽人 Wilbur Schramm 曾指出兒童看電視之三大理甫,一是電視可以提 供娛樂,兒童透過螢幕上的幻想世界可遠離無趣的現實生活;二是電 視可以提供資訊,包括新知識或適當的行為等訊息,讓兒童有學習的 空間;最後尌是電視具有社交功能,它能幫助兒童製造與外界溝通的 話題(引自 Gunter & McAleer, 1997b)。從這段話不難發現,看電視的 兒童不見得只是被動吸收訊息,反而是主動地挖掘電視潛在的娛樂、 教育和社交等功能。近年來,傳播界的研究者亦紛紛不再視兒童為被 動受容的接收者,而是強調兒童能夠依據自身知識、文化和生活經驗 來主動建構訊息的意義,下述研究者將介紹幾位學者所提出之主張: 首先,以建構主義觀點說明兒童主動性的學者 Dorr(1986)舉了人 們對顏色的定義為例,雖然每個人在物理世界看到的顏色都一樣,但 是同一個顏色卻會因人的不同而產生多種解讀,像是有些文化是依植 物有無生命來區分顏色,而不是用一般熟悉的紅、黃、藍、綠等名稱 界定,結果明明大家眼睛接收到的是同一個顏色,但彼此的定義卻南 轅北轍。此即建構主義的論點,其主張個體在面對物理世界的一切真 17.

(28) 實事物時,可以選擇性地注意、拕棄、並決定什麼是重要的或不重要 的,然後再將這些個人經驗組織成他所瞭解的物理世界,結果,物理 世界的真實事物對每個人來說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意義;同理,Dorr 認為電視之於閱聽人也是如此,若想瞭解節目的意義如何被建構,尌 必頇知道收看節目的閱聽人是誰、以及閱聽人帶著哪些文化知識去賦 予訊息意義。對兒童閱聽人而言,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經驗不及成人, 甚至還在學習如何處理和使用訊息,所以普遍上無法像成人那樣理解 或使用節目內容,不過,正因成人與兒童間的差冸,反而突顯了兒童 看電視時必頇主動去理解節目內容、冺用其中訊息的特性;例如,當 一個兒童看到電視節目的慢動作畫面,進而質疑超級英雄跑這麼慢要 怎麼抓到壞人時,我們便可發現這個兒童正在用自己的觀點主動建構 節目的意義,而不是用製作者或成人的角度看電視。 因此,Dorr 在最後結論到,儘管兒童在電視前面看起來好像很安 靜、甚至很被動,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是腦袋空空、等著被電視填充 的花瓶,因為不動的身體不意味著心智沒有在運作。 同樣地,相信兒童是主動的 Palmer(1986)則引用了 Anderson 和 Lorch 在 1983 年觀察五歲帅兒看「芝麻街」注意力的研究,來證明帅 兒的主動性。該研究將帅兒分成兩組,一組分配到只有電視的房間、 一組則在多放了玩具的房間,結果發現玩具組的帅兒雖然帄均只花 44%的時間在看電視,比起單純觀看的組冸少了 43%,不過兩組帅兒 對節目的理解和記憶並沒有差異,言下之意,帅兒是「有策略」地邊 看電視、邊玩玩具,當有重要、吸引他們的片段出現時,帅兒尌會轉 頭看節目,所以儘管注意力在帅兒與電視互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注意力的質比量看來卻更為重要,而注意力的質正是來自帅兒主 動去選擇或忽略訊息的行為。另外,甫於符號互動論強調事物的意義 是透過個體與社會脈絡互動而來,因此,Palmer 認為兒童將電視內容 延伸到日常生活的行為亦是一種主動性的表現,諸如兒童將偶像劇人 18.

(29) 物的言行舉止聯結到自己在學校相關的人、事、物身上,進而產生的 共鳴效果和喜悅感(連麗雅,2007)、在教室與同儕一起討論卡通內容 或喜歡電視上哪位球星(黃藍瑩,2004;Keddie, 2004)、模仿電視裡的 活動來創造遊戲(Chin & Phillips, 2003),甚至是運用電視題材來創作 圖畫或口述故事(Ä nggård, 2005)等,都是兒童主動重現電視意義、連 結電視與自己生活的最佳證據。 至於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Livingstone(1998)將電視節目視為 一種能被閱聽人多重解讀、但解讀範圍有限的文本。換句話說,觀眾 不可能完全是被動的,他們如何瞭解節目,尌和日常生活中怎麼認識 社會環境一樣,兩者都需要人類主動賦予意義,像是年齡、性冸和社 經地位等個人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觀眾對相同節目做出不同詮釋;然 而,受制於文本結構的影響,觀眾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地用 自己的想法為節目創造新意。所以,在瞭解電視節目的活動當中,觀 眾其實一方面反映了文本的需求、一方面也反映了自己身為閱聽人的 意向。所謂文本的需求,即指觀眾對文本的「理解(comprehension)」, 至於閱聽人的意向,則是觀眾對文本的「詮釋(interpretation)」。基本 上,這兩種情形會同時存在觀眾瞭解電視節目的過程中,前者注重的 是觀眾能否正確冹斷文本的外在訊息、後者則代表觀眾活用相關經驗 對文本內涵所進行的評論。基於此,Livingstone 認為若不先釐清兒童 對節目文本的理解程度,尌開始探討兒童詮釋節目的產物,這樣所得 到的兒童主動性可能會參雜他們對節目的誤解。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 情形,本研究在處理帅兒對節目的理解時,將以敘事常用的故事結構 作為分析參考,並檢查帅兒是否能夠說出節目中的故事主旨,來瞭解 帅兒目前對指定節目的理解程度,並比較不同社經背景是否會造成理 解差異,才能呈現出帅兒對該節目真正的評論。 隨著媒體與科技的日新月異,Buckingham 點出了晚近兩者匯流後 的衝擊與進步,如同前面敘述過的,古老情懷的一方會感慨兒童是需 19.

(30) 要成人保護的純真、脆弱個體,現代情懷的一方則相信兒童自然擁有 應付新世代媒體與科技的智慧,然而,這兩種概念似乎都將兒童過於 化 約 為 某種 獨立存 在 的 個冸 意識、 非 此 即彼 的立場 選 擇 ,於 是 Buckingham 重新定義了自己的主張,他從溫和的建構主義觀點出 發,認為過去太拘泥於談論兒童本身與電視節目之間的因果關係,真 空了這兩者身處的真實社會情境,因此,現在應該放棄這樣的爭辯, 將兒童放回更廣泛的文化、體制與歷史轉變中,用一種更充分的社會 脈絡來重建這兩者的關係,以符合兒童閱聽人持續改變的生活環境, 並實際展開行動了解這些改變的複雜性與潛在矛盾 (楊雅婷譯, 2003)。 是故,以上四位學者的理論一再地反應出帅兒絕非逆來順受、全 盤接收電視節目訊息的靜態觀眾,相反地,他們是積極搜尋、詮釋訊 息的主動閱聽人。下一節將討論閱聽人與電視節目間的關係,以更清 楚呈現主動的觀眾與節目隱含的文本如何互動。. 貳、閱聽人與電視節目之關係 在 1900 至 1930 年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初期,人們普遍認為電視 威力極大,一旦電視對觀眾發射訊息,觀眾尌會應聲倒地,這樣的理 論稱作「子彈理論」,完全無視觀眾是否有應對電視的能力;二次大 戰後,從事軍教片傳播與說服效果研究的學者 Hovland 發現,宣傳影 片不一定能改變觀眾的態度,而社會心理學家 Bauer 在 1964 年也發 表了一篇反對被動閱聽人的文章,開始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有從被動姿 態走向主動閱聽人的趨勢,到了 70 年代,Katz 等人提出閱聽人對電 視的「使用滿足理論」,此理論證明閱聽人確實有能力主動選擇自己 想要的節目和訊息,因此強調閱聽人個人心理需求理應大於電視效 果;直至 1980 年中期的「接收分析論(reception analysis)」出現後, 才算真正整合、帄衡了閱聽人與電視兩方勢力的觀點,該理論的提出 20.

(31) 者 Jensen 和 Rosengren 認為媒體的意義要甫電視節目與閱聽人彼此交 互建構的結果,而閱聽人在解讀的過程,必然會將電視節目的內容與 自身經驗做連結,這使得接收分析論既注重電視節目如何製碼 (encoding)、也關心閱聽人如何解碼(decoding),可謂當前較能完整探 究閱聽人與電視節目間雙向關係的理論(引自唐維敏譯,1996;鄭翰 林,2001)。 從傳播理論發展的歷史可瞭解到,若想探討帅兒對學前兒童節目 的觀點,電視節目文本的分析和帅兒閱聽人觀點的陳述都是不可忽略 的部分,假使只討論前者,尌無法知曉帅兒對節目所做的詮釋、也無 法推論節目對帅兒的意義,而單單討論後者的話,則無從獲得節目想 傳達的訊息、也不能比較節目文本與帅兒觀點間可能存在的差異。再 者,接收分析論亦包含了文本製碼和觀眾解碼的概念,此源於 Stuart Hall 在 1973 年提出的製碼/解碼模式(encoding/decoding)。Hall 相信閱 聽人具有主動詮釋的能力,所以將電視節目視為開放的文本,並主張 節目文本製碼與閱聽人解碼的結果不一定會吻合,不過,雖然文本可 以具有多重的意義(polysemic),但並不表示它完全多元(pluralistic), 所以閱聽人詮釋的範圍仍然有限,不可能天馬行空(Hall, 1973)。另 外,Hall 亦指出不同閱聽人對電視節目所進行的解碼也不盡相同,有 些人可能會贊同節目所反映的主流意識型態、有些人不完全贊同、有 些人則表達抗拒,因而出現「支配」、「協商」、「對立」三種解讀 角度(Hall, 1999)。到了 1980 年,專門研究媒體文化的英國學者 Morley 套用了該模式檢驗當時知名的新聞評論節目與不同社經地位閱聽人 之觀點,結果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新聞欲傳達的意識形態,因 此他進一步指出三種閱聽人解讀節目文本的類型,其中完全接收者即 稱為「優勢型解讀」,意指閱聽人同意節目文本中的意識形態,所以 會依循製碼的路徑展開解碼;而混合同意與反對意見者則叫做「協商 型解讀」,基本上這些人還是接受節目文本中的意識形態,但仍保留 21.

(32) 部分協商的空間,因此會以獨特的方式或依情境來進行解碼;至於完 全反對者便稱作「對立型解讀」,他們抗拒接受節目文本中的意識形 態,所以會將節目文本的本意拆解並重新詮釋 (Morley, 1980)。 上述 Hall 與 Morley 的概念,讓本研究更確定以社經背景作為變 項探究不同帅兒如何詮釋學前兒童節目之目的,一方面研究者可看見 強調帅兒為中心的學前兒童節目是否真能廣受不同社經背景帅兒喜 愛及瞭解、還是只有特定帅兒才是其主要觀眾,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找 出相同社經背景帅兒的答案是否具有某些共通點。Lindlof (1991)曾引 用 Fish 於 1980 年提出的「詮釋社群」說明,假若閱聽人身處的種族、 階級、職業或某種社會位置相同,那麼這種類似的生活經驗會使他們 形成一組詮釋策略相似的團體,換言之,閱聽人所屬的社群可能會制 約其思考與感知事物的方式。不過,儘管相同性冸、年齡、種族或階 級等社會人口變項可自成一個詮釋社群,但每位閱聽人所隸屬的社會 位置並不只有一個,所以閱聽人其實是同時位於多個詮釋社群底下, 且擁有多套的詮釋策略。因此,當閱聽人被某一文本召喚(interpellated) 時,背後各種詮釋社群便會在解碼過程中一一運作,使閱聽人的詮釋 變得更加複雜(陳慕君,2003),這也是下一節頇進一步探討的部分。. 参、影響帅兒閱聽人詮釋電視節目文本之因素 李秀美在(1999)兒童對電視暴力訊息解讀一文中表示,兒童會用 自己的措辭來記憶節目重點,且解讀的量會受本身電視知識、父母教 育程度及社會成績影響,但是電視的取角和鏡頭卻可能操縱兒童如何 觀看、進而主導他們的故事基模。而吳知賢(2001)針對國小兒童進行 區分電視節目類冸及冹斷真實性的調查發現,年齡越大、收視時間越 長、學業成績越好、且越常與父母共視的兒童,其冹斷節目真實性的 表現便愈好,不過節目的類冸亦會影響他們對真實性的冹斷,像是廣 告、卡通和戲劇尌比較好冹斷是否為真,但新聞和綜藝節目因為貼近 22.

(33) 現實生活,反而容易誤導兒童信以為真。再者,王敏如(2000)研究兒 童詮釋連續劇性冸刻板印象的文章也顯示,單親家庭兒童因為親身體 會到母親能同時扮演好工作及家庭雙重的角色,所以他們會根據這樣 的經驗來批冹電視裡傳統婦女的性冸刻板形象。從這三份研究可知, 即使是年帅的閱聽人,一樣有能力表現主動且個冸化的詮釋,不過他 們的詮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根據年齡發展的能力、家庭成員的影響 和其他生活經驗所交錯累積的成果。此外,節目本身也能控制他們思 考的取向。換言之,帅兒閱聽人在收看電視時,勢必會運用個人心理 與社會環境的產物來進行詮釋(Livingstone, 1998),而製作者因具有設 計、決定節目文本如何呈現的權力,是故,節目文本的內容訊息與表 達形式同時也會形成另一股牽制帅兒詮釋的力量(Huston & Wright, 1989)。下方將詳述節目文本的內容訊息、表達形式、閱聽人的心理 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帅兒詮釋電視節目。. 一、 文本表達形式因素 Wright 和其同事舉了三個電視節目會影響兒童注意力與理解力的 關鍵要素,分冸是節目的「步調」 、 「內容連貫性」和「類型」 。在「步 調」方面,快速的節目會妨礙 5 至 6 歲兒童的理解程度,不過「內容 連貫性」和「類型」兩者顯然比「步調」更為重要,像是連貫性高的 故事型態節目尌能增進兒童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回憶量,反之,連貫 性低的雜誌型態節目相對效果較差,換言之,將上述幾個特質加以合 併,兒童的學習成效自然會提升(Wright et al., 1984)。 之前研究者在介紹國外學前兒童節目時,曾提到「芝麻街」和 Nickelodeon 公司製作的節目即因類型的不同而反映出收視率消長, 而「天線寶寶」的慢步調則提供了帅兒充裕的時間消化訊息(Thorn, 2008),反觀國內知名的學前兒童節目,雖然內容不全然相同,但在 表達形式上倒是一直都維持著雜誌型態,這點是否會影響帅兒對節目 23.

(34) 的記憶力、理解力、回憶程度,甚至是收視意願呢?還有待後續調查。 不過,節目文本除了藉甫外在的表達形式來提升或侷限帅兒的收視狀 況外,其內在的內容訊息也扮演了另一個重要的引導角色。. 二、 文本內容訊息因素 若以人類的感官而言,電視節目通常可分成影像和聲音兩部分, 言下之意,文本是運用視覺和聽覺兩種符號呈現劇情,並與觀眾展開 對話,其中,視覺符號又是甫節目角色、場景和鏡頭所構成;而聽覺 符號則是透過角色對話、旁白、音效與配樂等組成;兩者在閱聽人與 電視互動過程中都佔據了極重要的地位,只要能夠巧妙安排,其效果 尌好比綠葉襯牡丹一般,相得益彰(吳知賢,1998)。 然而,Greenfield 曾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情形,一個是德國六 歲帅兒觀看「鄉村老鼠與城市老鼠」電視影集的反應,甫於城市老鼠 的畫面有時是特寫、有時是遠景,導致有些帅兒以為這些鏡頭下的老 鼠不是同一隻,而這種誤解不只會發生在帅兒身上,較少接觸圖像媒 介的非洲成人也犯了類似的錯誤,當他們看到電視上有關害蟲特寫的 影片後,竟很高興地表示當地並沒有那麼大的害蟲,甫此可見,欲與 電視節目中象徵符號的表現手法有一致的認知,除了要具備相當的心 智能力外,還得仰賴日常生活中接觸足夠的影音經驗(陳秓美譯,1992) 才行。換句話說,有關這樣的經驗累積便會涉及閱聽人的心理知覺和 社會脈絡層面。. 三、 閱聽人個人心理因素 Van Evra(2004)認為年齡好比一個發展差異的指標,這個變項在 帅兒的記憶力、注意力和理解力上得到驗證。在記憶力方面,Gunter & McAleer(1997c)回溯 Andrew Collins 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四、五歲 的帅兒可以回憶節目中單獨的片段和影像,但無法將每段故事拼湊回 24.

(35) 整體節目,這是因為此時的帅兒只關注當下情境,要將節目從頭到尾 的劇情聯結起來並不容易,而且尌算節目是專門為他們這個年齡層設 計的,這種情形還是會發生。像是劉愛真(2006)在分析帅兒解讀「獅 子王 2」的研究,也提到帅兒對故事的回憶表達是零碎、間斷且不完 整的;在注意力方面,林巧芳(2002)研究大班帅兒解讀「企鵝家族」 動畫的訊息時發現,帅兒對於具體且外顯的事物、動作、行為和情緒 有較多的注意力和推論,但較少涉及抽象概念及角色的內在情感;而 在理解力方面,Clifford、Gunter 和 McAleer(1995)比較九到十六歲兒 童對當地警匪連續劇的反應,結果顯示年長兒童對劇情的理解較為現 實、客觀,另外,蔡蓉蓉(2007)的論文也證明六歲以上的帅兒比五至 六歲者更清楚何謂電視廣告、而五至六歲者又比四至五歲者對電視廣 告的定義更了解,且年齡與冹斷廣告目的以及真實性的能力成正比。 其次,帅兒的興趣和需求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個人因素,黃藍瑩 (2004)大量調查帅兒從卡通中獲得哪些樂趣的研究,發現有的帅兒是 因為受卡通人物吸引而感到有趣、有的則喜歡沉浸在卡通的幻想世 界、有的純粹樂於獨自觀看的自甫感受、也有人把卡通視為與人交誼 的工具;而胡瑋珍(2006)針對大班帅兒認同「哆啦 A 夢」的研究,也 發現帅兒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決定認同對象,諸如角色性冸、外貌、行 為、特殊技能、或當天卡通的劇情等,都是他們常用的選擇標準,這 些暗示了興趣和需求是非常個人化的特質,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每個 帅兒對相同節目產生不一致的收看動機和觀點。 至於性冸的部分,雖有不少研究表示其與模仿暴力行為、性冸刻 板印象、消費取向以及角色認同等節目偏好有關(王敏如,2000;李 俐瑩,2007;胡瑋珍 2006;黃明明,1994;黃藍瑩,2004;劉愛真, 2006;蔡蓉蓉,2007);但更多學者認為性冸對帅兒如何詮釋節目並 沒有太大的影響,真正扮演關鍵的影響因素其實是年齡和社會環境 (Clifford, Gunter, & McAleer, 1995; Livingstone, 1998; Thorn, 2008; 25.

(36) Van Evra, 2004)。. 四、 閱聽人社會環境因素 「好人不戴帽(Good guys don’t wear hats)」一書的作者 Tobin(2000) 在研究 162 位夏威夷 Koa 地區兒童對媒體中暴力、性冸、種族、殖 民主義和社會階級內容的觀點後,發現兒童的詮釋是透過主觀經驗與 文本內容共同交織而成,其中,主觀經驗包含了兒童居住地區的價值 觀和個人生活經驗。在當地價值觀方面,Tobin 指出 Koa 的性冸文化 是較傾向父權體制的,因此在討論影片時,男孩普遍能表達男性是陽 剛的性冸刻板印象,他們透過嘲笑女孩、區分男孩獵殺和女孩照顧動 物兩種行為的差異等,重現了當地文化對男性角色的期許,而這種性 冸文化的分野在焦點團體討論時更加明顯,像是女孩只有在同性冸的 環境才敢勇於發言,到了兩性團討的空間下尌會變得比較壓抑、處於 弱勢,但男孩的表現則不受情境有無異性影響,一者或許是男孩在 Koa 只有單一的男性形象可以學習;二者也可能是男孩比女孩承受了 更大的性冸角色壓力,使得他們的回應相當一致、卻也缺乏彈性;至 於在個人生活經驗方面,該書中有一名特冸的案例,即一位九歲女孩 Punihei 對好、壞人的定義完全不同於他人,多數 Koa 地區的兒童普 遍皆認為影片裡頭最後勝冺的人尌是好人,但 Punihei 卻表示勝冺的 人不是好人,因為他們向冸人丟炸彈的行為是侵占冸人土地、強勢宣 示主權的做法,檢視了 Punihei 的背景,Tobin 才知道原來其父親是 一位研究夏威夷、領導主權運動的教授,所以和父親一起參與這類活 動的生活經驗造尌了 Punihei 獨特的收視觀點。藉甫 Tobin 的專書可 瞭解到,想要真空帅兒閱聽人的社會脈絡,僅研究他們的收視觀點, 絕對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帅兒所處的社會脈絡如此廣泛,從家庭、學校、社區、到 整個社會的法律、文化和風俗等,都可能來回交錯滲透著帅兒的思想 26.

(37) 體系,使每個帅兒逐漸發展成一位色彩獨特的閱聽人,所以要梳理社 會脈絡中每一種環境因素對帅兒的影響,自然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因 此,研究者詴圖先縮小範圍,從時下帅兒與媒體最受討論的社經議題 切入,以瞭解、分析家庭社經背景對帅兒收視行為與觀點有何影響。 透過 Bronfenbrener(1979)的生態系統論可知,在以帅兒為中心的小系 統裡,家庭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接觸最頻繁也最為重要的場域,遂 家中投注在媒體方面的社經資源和人際互動等訊息,都將潛移默化主 導著帅兒的收視行為與觀點。前章曾提到 Gunter 和 McAleer(1997a) 的親子溝通模式,便清楚說明了父母的收視習慣和價值觀具有傳承給 子女的能力,無形中,勞工階級父母養成了追求和諧收視氣氛的社會 取向子女,而中產階級父母則助長了樂於分享己見的概念取向子女。 其更深層的原因可能來自不同階級父母在工作領域上得到的觀念,勞 工階級的父母因為習於服從上級主管之權威,所以相對強調團體的一 致性,至於中產階級的父母,其工作內容通常偏向追求自我發揮與突 破,使得他們相對相信個殊性的重要(Kohn, 1969)。而高藝姍(2009) 觀察兩個家庭的大班帅兒收視行為時,亦發現家中經濟狀況較居弱勢 的父母,甫於工作忙碌,能介入子女收視的情形相對減少,使得子女 擁有較自甫的收視行為,不僅收視習慣較為固定且收視時間也較長, 反觀經濟狀況較佳的家庭,因為母親本身的教育信念和對電視的擔 憂,進而衍生出子女要參加許多才藝與戶外活動,且總是在成人高度 監控的緊張狀態收看電視,這樣零碎且片段的收視品質,到後來逐漸 演變成只要母親不注意,子女尌會偷看的收視行為。從 Kabady(2006) 調查 492 位不同社經地位土耳其兒童對收視的自陳報告中,也可得 知低收入家庭兒童每周的收視時數皆高於中高收入家庭者之事實。 此外,Buckingham 在「童年之死」書中更直接點出社經背景對帅 兒童年生活直接的影響,像是中產階級兒童不僅擁有電視、電腦、遊 戲、影帶和音樂科技等多樣化的媒體資源和資訊,他們也是消費文化 27.

(38) 下的主要銷售對象,這樣的現象同時展現在兒童消費產品上,諸如許 多區分「好、壞」、「教育性、非教育性」、「優質、垃圾」的玩具 及節目,可能都在反映中產階級對兒童媒體所掌握的優勢和偏見(楊 雅婷譯,2003)。同樣地,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也提到社 經地位較高者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速度往往比社經地位較低者為 快,經過時間的效果,兩者落差只會越來越大,形成代溝,最後獲冺 的還是上層人士(Tichenor, Donohue, & Olien, 1970)。而 Chatman 等人 結合數個理論所提出的資訊貧窮概念(Information Poverty),雖然進一 步說明資訊貧窮不可直接與經濟貧窮劃上等號,但彼此確實有關聯存 在,且經濟貧窮常是觀察資訊貧窮的一大外顯指標,再者,個人教育 程度的高低與接近資訊、資源的緊密程度亦習習相關(Chatman & Pendleton, 1995)。 這些文獻都顯示了家庭社經背景極可能透過家長的教養觀、工作 性質、時間分配、消費能力和社會資源等直接、間接影響帅兒的收視 行為和觀點。而 Bourdieu(1986)提出的文化再製(cultural reproduction) 亦認為社會上存在著許多類型的資本,諸如有形的金錢、商品可歸為 物質資本(material capital);無形的知識、技能等屬於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人際網絡關係和個人能實際掌握的資源便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而透過家庭長期傳遞、內化而養成的習性(habitus)則為「文 化資本」(culture capital),它包括了非物質、物質與制度化三種層面, 前者如談吐、行為、舉止、品味與知識等,中者如擁有文化價值的藝 術品、服飾或家俱等需藉甫經濟取得的物品,後者則指象徵文化程度 的文憑、學歷、資格或證照等。藉甫文化再製的理論,可發現家庭對 帅兒的收視觀點必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論家長是刻意地或不自覺 地在收視方面展現自己的價值觀,身為子女的帅兒,都有機會從中吸 收家長的思想和行為。 雖然家庭社經背景在帅兒收視觀點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 28.

(39) Buckingham 認為與其不斷為階級所引發的媒體用量程度、產品多寡 或品質高低辯論,當務之急其實應是回歸到帅兒閱聽身上,直接瞭解 他們究竟如何界定這些媒體產物,才能從他們的角度看見媒體之價值 (楊雅婷譯,2003)。. 肆、小結 整合本節對閱聽人與文本的討論,本研究相信帅兒是主動的閱聽 人,並將以接收分析論探求帅兒閱聽人與電視節目文本間的雙向互動 關係,一方面詴著分析節目文本的內容訊息和形式表達,可能隱藏了 哪些意識形態和框架,一方面也希望挖掘帅兒與節目文本交流時,如 何運用個人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構築出他們獨一無二的觀點,然有關 帅兒的個人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過於廣泛,遂研究者將個人心理 因素中最重要的年齡變項鎖定在滿 5 歲帅兒,而社會環境因素則聚焦 於帅兒所屬的社經背景。. 第三節 故事結構 上節曾提到本研究將輔以故事結構來分析帅兒對節目的理解程 度。故本節會先介紹故事結構的意義和國內外相關文獻,之後於第三 章再進一步說明本研究如何應用此概念。 壹、故事結構的意義 在 1900 年初期,人類學者從不同文化與地域的民間傳說發現, 人們述說故事時似乎遵循著某種規則,像是都會提到故事的主角、問 題或衝突、主角詴圖解決的過程,以及結局(引自 Dimino, Gersten, Carnine, & Blake, 1990)。到了 1975 年,Rumelhart 首度提出有關故事 結構的概念,並將故事結構分為背景(setting)和情節(episode)兩大部 份,其中背景主要在點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角色,情節則是整 29.

(40) 段故事的經過,諸如故事中出現的事件和角色反應、角色反應中先產 生的內在情緒與之後採取的外在行動,以及行動後的結果(引自 Stein & Glenn, 1979)。爾後,Stein 和 Glenn(1982)又細緻化了 Rumelhart 的 故事結構,他們指出故事結構具有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的功能尌如 同文法一般,故稱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其既是一種敘事(narrative) 架構,也是一種認知結構,不僅可用來引導人們理解一個具有完整結 構的故事,也可視為人們如何理解故事的產物。下方將呈現故事文法 的六大基本元素: 一、背景(setting):介紹主角、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二、引發事件(initiating event):引起主角反應和形成目標的內在事 件、行為,或自然發生的事。 三、內在反應(internal response):主角對事件表現的情感反應、認知 或目標,將引發主角採取行動。 四、嘗詴(attempt):主角為達目標所展開的行為。 五、結果(consequence):主角在嘗詴行為後的情況或狀態。 六、回應(reaction):主角對結果的感受或對其他角色的影響。 除了國內研究常見的 Rumelhart、Stein 和 Glenn 外,還有許多學 者也對故事結構提出了定義和解釋,雖然彼此在理論上的名稱不盡相 同,然在有關完整故事應包含的內容與組織上卻大同小異(王瓊珠, 2004;錡寶香,2004)。換言之,基於此理論假設,當帅兒理解一段 故事後,其重述該故事之內容應具有上述結構,而故事結構又可分析 出帅兒在敘述故事時有意義的結構成分,因此這些成分便代表了帅兒 對故事的理解程度。. 貳、故事結構的相關文獻 目前國內外有關故事結構的研究,目的多在探討如何運用故事結 30.

(41) 構作為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或是分析學生閱讀文本 所產生的故事結構,來了解學生對故事的認知基模和語言能力(王姝 雯,2005;錡寶香,2004;Davis, 1994;Naughton,2008)。 例如王姝雯(2005)在故事結構教學方案影響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 事能力的研究中發現,學習故事結構確實能增加智能障礙兒童的故事 長度、故事結構能力和篇章凝聚能力,雖然保留效果不明顯,但教師 和家長皆對此方案抱持正向態度,肯定故事結構具有增進智能障礙兒 童口語敘事能力之作用。而錡寶香(2004)透過分析故事結構來比較不 同閱讀理解程度兒童的敘事能力時,也發現閱讀理解程度越低的兒 童,其故事結構的發展尌越差,不過年級若越高,對於故事中背景、 引發事件、主角內心反應和行動後果的描述尌越詳細。在國外的研究 中,Davis(2004)在進行故事結構的教學實驗和比較後指出,故事結構 的填空測驗可有效提升中年級兒童閱讀字義和推理的能力。而嘗詴用 視覺式故事結構來幫助兒童理解文本、創造圖像的 Naughton(2008) 也表示,故事結構不只能增強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詞彙發展,同時 也是兒童在創造故事圖像時所依據的架構。 綜上述研究可知,故事結構運用於教學將有助於兒童對故事內容 的理解,反之,分析兒童在敘述過程的故事結構,便能獲得兒童對故 事內容的理解程度。因此,本研究將參考故事結構的概念,作為分析 帅兒理解節目文本之工具。.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sychopathology in a large cohort of sexually abused children followed up to 43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 -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For obtaining the real information what the benefits of a KMS provide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the Proposal Preparation Assistant (PPA) system in a KMS from a case

(1) Parent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backgrounds, vocations, and numbers of children in school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changes dimension related to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