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之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單位與學校、父母、

大學生、相關輔導人員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 教育單位與學校方面

一、 定期進行憂鬱篩檢工作

研究發現近五成的大學生具有憂鬱傾向,可知憂鬱傾向在大學生中已是 常見的問題,建議教育單位與學校定期進行憂鬱之篩檢工作,並將個人之親 子關係與解釋風格納入評估項目,在學生尚未表現出憂鬱症狀前,即能篩檢 出具有高風險之學生,進行後續的追蹤與評估,並在需要時及時介入給予適 當的協助,以預防憂鬱之發生。

二、 開設親子關係相關課程,增進子女與父母之關係品質

研究發現親子關係與憂鬱傾向具有顯著相關,建議教育與學校單位可以 定期開設親子相關之課程或舉辦活動,例如親職教育課程、家長座談日等,

讓學生與家長能夠對彼此的互動方式有所覺察與調整,家長亦能透過學校之 活動,參與學生生活,了解與貼近子女,子女亦能從中感受到父母之關心,

增進彼此之關係。

三、 增加認知訓練等相關課程,幫助學生調整負向思考方式

研究發現解釋風格較為悲觀者憂鬱傾向越高,但解釋風格可能隨著個體 之經驗和態度影響而有所改變。因此,建議教育與學校單位增加學生認知相 關的課程訓練,幫助學生能覺察自我之負向思考模式,並加以調整改善,達 到預防憂鬱之效果。

貳、 父母方面

一、 與孩子維持良好互動關係並關注孩子身心狀況

研究發現父母親子關係與憂鬱傾向皆有顯著相關,親子關係越佳,憂鬱 傾向越低。研究者建議父母可適時關心孩子的狀況,並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

例如參與其學校活動、舉辦家庭旅遊等。在互動上面,能保持有效與良好的 溝通方式,當孩子遇到問題需要協助時,能給予關心與支持,建立良好的親 子關係。

二、 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品質

研究發現單親之大學生在親子關係品質較雙親者差,雖然大學生開始脫 離家庭嘗試獨立生活,但家庭仍是其主要的依附對象,父母的關係品質亦會 影響其身心狀況,建議父母應保持良好的家庭關係,即使決定結束婚姻關係,

也應與子女說明決定的過程與考慮,讓孩子能理解父母的決定,並對生活上 將有的轉變事先準備與計畫。離婚的父母亦應與子女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定期探視關心彼此狀況,讓關係得以延續。

參、 大學生方面

一、 與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研究發現大學生親子關係越佳,憂鬱傾向越低。大學生正面臨離家讀書 的生活轉變,多數在外住宿,與家人相處時間相對減少,建議大學生在大學 階段應保持與父母間良好的關係,定期電話關心,或邀請家長參與自己的活 動,或與父母分享在校之近況等,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維繫,以降低憂鬱的 發生。

二、 接受個別或團體諮商,增進自我之思考彈性

研究發現解釋風格較悲觀者,其憂鬱傾向越高,建議大學生平時可接受 個別或團體諮商,以覺察自我對負向事件之思考方式,並適時調整對挫折事 件之歸因與思考方式,以增加對事件之思考廣度與彈性,增進自我心理健康 狀態。

三、 面臨情緒困擾時,積極尋求資源

研究發現近五成之大學生具有憂鬱傾向,建議大學生平常應多了解自我 情緒感受,覺察自我負向情緒,當面臨生活上的困難或是情緒上的困擾時,

能夠積極的與朋友、家人、學校求助,並尋求相關資源,例如老師、諮商中 心、心理師等協助。

肆、 相關輔導人員方面

一、 從家庭與個人多方角度了解大學生之憂鬱狀況與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皆與憂鬱傾向有顯著相關,建議相 關輔導人員在與有憂鬱傾向之個案工作時,可從家庭與個人多方面的角度來 了解影響憂鬱傾向之原因,以更全面的角度評估與協助個案。

二、 增加認知取向之介入

研究結果發現,解釋風格越悲觀,憂鬱傾向越高,建議相關輔導人員在 與個案工作時,可增加認知取向的介入,以修正個案負向認知模式並增進個 案認知思考的彈性。亦可開設認知取向之課程、團體、工作坊,幫助學生覺 察自我負向認知並作適時的調整。

三、 增加系統合作之介入

研究結果發現,憂鬱傾向的預測因子包含了親子關係與個體之解釋風格,

建議相關輔導人員可增加系統合作的方式作個案介入,例如提供親職教育以

增進父母與子女之關係,同時提供個別或團體諮商,以增進個體之心理健 康。

伍、 未來研究方面

一、 增加研究樣本之代表性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經費的限制,僅抽取臺灣北中南地區大學生為樣 本,在年級與不同親子狀況上之樣本未能平均,在推論上有其限制,且研究 樣本未包含東部地區之大學生樣本,建議未來研究可將樣本做更完整的蒐集,

令研究結果能更具推論性。

二、 增加不同研究變項,以更了解憂鬱之相關影響因子

本研究僅以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為變項探討與憂鬱傾向之關係,但憂鬱 的影響因素眾多,仍有個體自我價值、自尊、父母管教方式、壓力因應方式 等其他的變項影響,建議未來研究可納入多方變項,以了解憂鬱之形成原因 與影響因素,以及各變項間彼此影響的內涵,以期能對憂鬱之形成歷程、危 險因子、保護因子能有更多的了解。

三、 增加縱貫性的研究,以了解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之發展變化

本研究發現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在不同的研究對象中呈現不同的性別 差異情形,但因樣本與研究工具的不同,無法推論此差異是否為個體成長所 影響,建議未來研究可納入縱貫性的研究,以了解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在個 體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變化。

四、 增加質性研究,以了解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對憂鬱之影響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調查大學生之親子關係、解釋風格與憂鬱傾向之關 係,但因人力、時間、經費等限制,無法加入質化的探討,因此對於親子關 係與解釋風格中的內涵彼此間的影響,以及與憂鬱傾向的影響,僅能以量表 有之內涵作推論,但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應仍有其他內涵會影響憂鬱,僅以

量表之內涵做推論亦忽略其他的影響因素,建議未來可輔以質性研究方法,

以增進親子關係與解釋風格之了解。

五、 做憂鬱量表之關聯效度檢測,以了解不同量表之施測差異

本研究發現近五成之大學生具有輕度以上之憂鬱傾向,此研究發現與其 他研究結果不同,研究者認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以及施測時間點的不同,

可能為造成研究差異之原因,但目前憂鬱之檢測量表眾多,各量表之間的關 聯效度以及不同量表施測之差異比較之研究較少,建議為來研究可以增加憂 鬱量表之關聯效度研究,以及不同量表之內涵差異,以了解不同量表在施測 上的差異,讓未來研究者在使用研究工具與推論研究結果時能更明確。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如芬(2005)。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 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臺中。

王琤惠(2010)。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 響-以親子關係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系統編號 099NTNU5261002)

王嘉琪(2009)。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 關係(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8NTNU5328019)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博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81NCCU0332008)

王蕾雁(2009)。中學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 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 號 098NTNU5284014)

孔繁鐘(譯)(2009)。DSM-IV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臺北:合記。(原著出版年:2000)

朱育萱(2011)。負向生活事件與大學生憂鬱或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壓力 因應方式為調節變項(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系統編號 099NCKU5666014)

江福貞(2006)。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4NCYU5658011)

李仁宏(2004)。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性關係之追蹤研 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2KMC05152004)

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 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61-188。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 學研究,9,3-52。

吳元蓉(2006)。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4NCUE5464016)

吳佩蒨(2003)大學生早年家庭經驗、解釋風格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美玲(2003)。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 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1CYCU5071012)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

217,20-24。

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2010)。教師憂鬱傾向的影響因素之研究。輔導 與諮商學報,32(2),73-97。

余民寧、黃馨瑩、劉育如(2011)。「台灣憂鬱症量表」心理計量特質分析

余民寧、黃馨瑩、劉育如(2011)。「台灣憂鬱症量表」心理計量特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