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解釋風 格之 定義 、內 涵與相 關研 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解釋風 格之 定義 、內 涵與相 關研 究

壹、 解釋風格之定義

解釋風格源自 Seligman(1975)的習得無助理論(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認為個體在發現行為與反應無法控制與避免嫌惡刺激出現時,會 產生無助感(helplessness);然而,人類與動物的習得無助歷程並不相同,

人類的行為反應相較於動物更為複雜。Abramson 等人(1978)將習得無助 推論至人類,將其結合歸因理論,提出習得無助修正模式(Reformul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認為人們覺察危機時,會對事件發生原因做 解釋,解釋的方式則會影響其對未來結果的預測,進而影響習得無助感,當 人將負向事件的原因,解釋為穩定、內在與全面性的歸因模式,此種解釋造 成個體的無助感。Peterson 與 Seligman(1984)將此種人類對事件形成原因 所做的解釋型態,稱為解釋風格。以下將國內外各研究者對解釋風格之定義 整理於表 2-4、2-5。

表 2-4

國內學者對解釋風格之定義

研究者 時間 定義

徐佩君 2000 解釋風格係指個人對生活遭遇之事件發生起因的 信念。解釋風格具有習慣性,個人會在多數情境 中不經意的流露,以致出現習慣的解釋方式,並 廣泛的影響個人生活。

高民凱與 林清文

2002 解釋風格為個人對發生在其身上的事件所做的習 慣性的解釋方式。

陳美冠 2004 解釋風格為人對遭遇之無法控制事件原因所做的 一種習慣性的解釋方式。

楊錦雲 2004 解釋風格為人們對於所經歷之生活事件有的獨特 的解釋習慣或方式,其反映人如何習慣解釋生活 中好壞事件的個別差異。

葉真秀 2004 解釋風格為人對所經驗的事件所採用的一種習慣 性的解釋方式。

柯誼楨 2008 為個人對生活事件發生原因做的習慣性解釋方 式。

黃鈴淯 2009 解釋風格係指人對生活事件的個人獨特性的解釋 方式,此解釋方式廣泛的影響生活。

楊晴如 2009 個體對生活中所發生的正負向事件做習慣性的歸 因方式。

鄭秀逸 2010 個體對其生活事件習慣性的解釋方式。

(續下頁)

研究者 時間 定義

Peterson 與 Seligman

1984 解釋風格為人對所經驗到的正向或負向事件,所 Peterson

1997 解釋風格為個人對所遭遇之負向事件之原因,所 Hackney

2012 解釋風格為一種認知特質,為人對所遭遇事件原 因所作的習慣性解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對於解釋風格定義之重點整理如 下:

一、 解釋風格為習慣性的解釋方式

Peterson 與 Seligman(1984)認為解釋風格為人對所經驗到的事件所作 的習慣性的解釋傾向;徐佩君(2000)指出解釋風格的習慣性會使個人會在 多數情境下對遭遇事件出現一致的解釋傾向。多數學者亦認為解釋風格為一 種習慣性的解釋方式(柯誼楨,2008;高民凱、林清文,2002;陳美冠,2004;

葉真秀,2004;楊晴如,2009;Bunce & Peterson,1997; Kao et al., 1997)。

二、 解釋風格具有個體的獨特性

蔡治平(2011)認為個人的解釋風格會依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個人的經 驗而做不同的因果判斷;Hjelle 等人(1996)指出個人的解釋風格反映出個 體的差異。亦有學者認為人對所經驗的生活事件會形成獨特的解釋方式,而 成為個人獨特的解釋風格(黃鈴淯,2009;楊錦雲,2004)。

三、 解釋風格為一種認知特質

Kao 等人(1997)指出解釋風格為個人的認知變項;謝慧屏(2010)指 出解釋風格為個人對生活所經歷的事件所採用的一種認知取向習慣性的解 釋方式;Buser 與 Hackney(2012)亦指出解釋風格是一種認知特質,為個 人對所遭遇事件所作的解釋。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認為解釋風格為一種認知特質,為個體對所遭遇事件 之發生原因所做的習慣性解釋方式。

貳、 解釋風格之取向

Peterson 與 Seligman(1984)認為解釋風格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向度:

個別性(personalization)、永久性(permanence)、普遍性(pervasiveness)。

個體在面對生活中所經歷之事件時,在個別性、永久性、普遍性這三個向度

之差異即會構成不同之解釋風格。後續解釋風格之研究皆以此三向度為解釋 風格之主要內涵(高民凱、林清文,2008;楊晴如,2009;謝慧屏,2010;

Hjelle et al.,1996),茲分述如下:

一、 個別性

個別性又可分為內在(internal)與外在(external)兩個向度。內在解 釋風格是指個體對事件發生的原因,認為是自己造成的或與自己有關;外在 解釋風格則是個體認為事件發生的原因與自己無關,是別人造成的或是環境 因素影響。例如,學生考試不及格,內在解釋風格則會將考試不及格原因歸 咎於自己沒有讀書;但外在解釋風格則會將原因歸因於老師出題太難,以致 於考不及格。當對負向事件以內在原因做解釋時,容易會影響其自我效能,

而產生較低的自信心;而以外在原因做解釋,則對自我效能的影響較小。

二、 永久性

永久性解釋風格為個體認為事件發生是否為永久不變,又可分為穩定

(stable)與不穩定(unstable)。穩定為個體認為事件會持續、穩定的發生;

而不穩定則認為事件是暫時的狀態,不久便會消失。同樣以學生考試不及格 為例,當以穩定之解釋風格來做歸因者,會認為考試不及格的事件會永遠發 生,或預期這學期的考試皆會不及格;但以不穩定解釋風格者,會認為只有 這次考試不及格,未來的考試不一定會有一樣的結果。永久性解釋風格會影 響個體的憂鬱情緒與無望感,若將負向事件發生的原因解釋為穩定發生,不 會改變的,個體則易有憂鬱情緒出現;反之,若將事件發生原因解釋為不穩 定,是暫時的狀況,則較不會有憂鬱情況。

三、 普遍性

普遍性解釋風格可再分為普遍(global)與特定(specific)兩向度。此 解釋風格影響個體對於事件是否影響至其他層面的看法。具普遍性解釋風格 者,會認為事件發生是普遍的,在其他情境中亦會發生,且事件會影響到生

活許多層面;而具特定性解釋風格者,認為事件的發生為特定情況,僅發生 在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上,不會影響到生活其他層面。例如學生考試不及格,

以普遍性的解釋風格者,會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社團、人際等)亦 會表現不佳;但特定解釋風格者,會認為考試不及格的事件僅和此科目或本 次考試有關,不涉及其他的能力。

綜上所述可知,個人對所遭遇之正負向事件在三個向度中不同的解釋方 式,形成樂觀解釋風格與悲觀解釋風格。悲觀解釋風格在正向事件上,會傾 向以暫時、特定、外在的解釋方式;在負向事件上會以穩定、普遍、內在的 解釋方式。而樂觀解釋風格在正向事件上傾向穩定、普遍、內在的解釋方式;

負向事件傾向暫時、特定、外在解釋方式。

參、 影響解釋風格之因素

研究者整理解釋風格相關文獻,茲將影響解釋風格之因素整理如下:

一、 遺傳因素

Schulman、Keith 與 Seligman(1993)指出同卵雙胞胎比起異卵雙胞胎 在解釋風格上有較高的一致性,推測由遺傳因素造成此效果。Lau、Rijsdijk 與 Eley(2006)研究也發現基因因素會影響個體解釋風格。

二、 文化與教育

Lee 與 Seligman(1997)以美國白人、亞裔美人與中國人之大學生共 613 位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文化下解釋風格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美國白人與 亞裔美人對正向事件所做之解釋方式較偏內在歸因;而中國人則偏外在歸因,

其認為美國文化較偏向個人主義,而中國文化則強調謙遜,此種文化上的差 異,是造成中國人與美國白人、亞裔美人在正向事件上所做之解釋方式不同 的因素。Dweck(1975)發現部分學生在經驗失敗後,會將失敗原因歸因於 自己能力不足,但其認為這些對失敗的解釋方式受到家長、老師教育的影響,

因此,其將會把失敗經驗歸因於自己的兒童分成兩組,兩組皆接受 25 堂的 課程,課程中要求兒童回答問題,其中一組為歸因再教育組,此組兒童在回 答錯誤時,實驗者明確告知兒童錯誤反映其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研究結 果發現,歸因再教育組的兒童在未來的表現皆較另一組佳,且當他們又經歷 失敗時,會將結果歸因於缺乏努力。

三、 父母解釋風格

Peterson 與 Seligman(1984)指出兒童和父母對負向事件的解釋風格有 相關,其認為兒童對於事件的認識與判斷須依賴學習,而父母常是兒童觀察 與模仿的對象,因此子女對事件的解釋方式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Seligman 請兒童與其父母填寫解釋風格問卷,發現母親的解釋風格與小孩的相似。認 為兒童會聽取並學習主要照顧者對所遭遇事件的解釋,因此他們也會採取同 樣的解釋風格(引自洪蘭譯,2005)。徐佩君(2000)研究發現父母的解釋 風格與管教方式與小孩之解釋風格有關。

四、 早期負向經驗

Peterson 與 Seligman(1984)指出兒時的創傷經驗亦會影響其解釋風格。

Nolen-Hoeksema 等人(1986)以縱貫研究法,調查 168 位兒童在一年中的 憂鬱與解釋風格狀況,並探討憂鬱與解釋風格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負向 的解釋風格可以預測未來憂鬱之發生,而當前的憂鬱亦可預測之後悲觀的解 釋風格。Nolen-Hoeksema 等人(1986)認為早期經歷不可控制的事件,如 父母死亡或離異,會產生極大的無助感與憂鬱,並將此無助感類化至生活的 其他層面,影響其對其他事件的解釋風格,因此形成悲觀的解釋風格。吳佩 蒨(2003)以 729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早年家庭經驗與解釋風格 具有相關,受試者對早年家庭經驗知覺越正向者,解釋風格越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