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論與研究過程所獲得的心得,給予如下的建議:

一、對女子棒球發展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家庭、教練、隊友三面向對於女性選手棒球運動參與皆有其正 向與負向的影響,然而該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能促進女性參與的力量,並設法降 低三面向對於女性的影響,以期能增加女性參與棒球的人數,使得我國女子棒球 發展更加興盛,亦可使全臺的球隊增加甚至地區分配更平均,讓更多女性能更輕

52

易的投入。

(一) 藉由經營與努力來增加女子棒球的能見度,讓家人能更清楚瞭解女子棒球 的魅力與發展,以降低父母擔心的成分,進而能有更多女性能加入。

(二) 將女子棒球成軍、比賽定位的更加明確,加強球隊或球員與教練間的溝通 磨合,以減少彼此間的不信任,維持女性起初參與的動力。

(三) 善用女性運動團隊重視人際關係的特性,建立球隊良好氣氛與向心力,使 參與者對球隊有歸屬感,這樣的運動參與環境將會使更多的女性願意融入其 中。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者依研究過程、訪談資料、研究結論以及個人研究心得提出以下幾點建 議,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 本研究以社會支持理論作為研究理論基礎,來探討影響女性棒球運動參與 的力量,往後也可以嘗詴其他學術理論,例如:女性主義等,來進行相關議 題的討論。

(二) 本研究對象設定為社會女子棒球隊成員,而其共同特性較偏向興趣使然的 休閒參與,所以受到的阻礙力量相對可能較為薄弱,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針對 以棒球運動為生涯目標的專業運動員作為調查對象,以期有更深入的發現。

(三) 本研究針對參與者本身做深度訪談,詴著了解對社會支持的感受。為了使 研究面向更為周全,未來研究建議針對參與者的家庭成員、教練以及隊友等 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希望能從更多角度來了解女子棒球運動的參與,期待能 發現不同的觀點。

參考文獻

方紫薇 (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 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 (2),139-168。

方雅亭、卓國雄 (2010)。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爲之探討。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 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49。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明月 (2010)。桌球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運動滿意度之結 構模式。大專體育學刊,12 (3),53-64。

王淑玲、謝筑虹 (2007)。青少年運動友誼與運動參與。中華體育季刊,21 (2),

54-60。

江中皓 (2003)。臺灣地區男子網球單打技術及勝負技術之研究。體育學報,34,

79-92。

吳政謀 (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 年 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1-199。

吳海助 (2003)。優秀游泳選手的成長歷程--以臺中師院黃嘉君的個案分析。中華 體育,17 (1),110-118。

李安東 (2006)。世界杯女子棒球錦標賽明天在臺點燃戰火。取自大紀元,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7/30/n1404225.htm

李思招 (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馨 (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 (1),43-68。

李淑玲 (2003)。我國大學運動代表隊學生挫折經驗、挫折忍受力及失敗反應關 係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6,401-424。

李傳財、張評傑、陳進財 (2008)。我國女子棒球隊訓練方式之分析與建議。文 化體育學刊,7,1-4。

54

沈易利 (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 學院學報,4 (2),319-370。

汪世忠、蕭世豪 (2007)。我國女子棒球運動發展的分析與建議。大專體育,88,

63-68。

周玉慧、黃宗堅、謝雨生 (2004)。家人關係中社會支持獲取策略之動用及其影 響。中華心理學刊,46 (4),329-347。

林呈樺、張俊一 (2012)。社會支持對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雲科大體育,

14,55-61。

林輝達、李元宏、張發勇 (2013)。新竹市立網球場網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 研究。明新學報,39 (1),59-81。

林曉怡 (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蓉儀 (2007)。高雄縣國小女性主管時間管理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于真 (2014)。我國女性排球裁判參與執法歷程之研究--女性主義的觀點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秀霞 (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

邱怡薇 (1997)。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北縣市阿美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邱瓊慧 (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堂盛、楊孟華 (2014)。嘉義縣國小學童參與游泳課的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20-33。

施雅薇 (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徐維辰、邱文信 (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

體育季刊,22 (3),50-56。

徐靜芳 (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耀輝 (2003)。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臺灣女性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136,7-12。

馬君萍、王耀聰 (2003)。女子壘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運動動機氣候 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559-569。

高群超 (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 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8 (1),209-227。

張怡潔、吳聰義、林季燕 (2013)。臺灣基層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 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15-25。

張俊一、林呈樺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 機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23-38。

張凱翔 (2008)。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臺中教育大學體育系刊,3,

130-136。

張敬堂 (2012)。大專院校運動社團參與棒球動機因素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

休閒保健,7,1-8。

張毓凌 (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大 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鼎乾 (2011)。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關聯性。

運動教練科學,24,81-94。

莊永隆、程紹同、李傳財 (2013)。臺灣女子棒球團體經營困境與發展策略研究。

政大體育研究,22,45-67。

莊進德、黃俊發、周育伶、李文娟 (2008)。不同運動目標取向適配性對內在動 機之影響--以羽球運動項目為例。北體學報,16,12-25。

許惠英 (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56

許雅筑 (2014)。史上首次學生比賽開打--臺灣女棒重要一步。2014 年 10 月 3 號,

取自 ETtoday 東森新聞雲,網址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03/409276.htm#ixzz3RnsTRjDh

許碧章 (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生玉 (198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陳文宗 (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與競技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及選手滿 意度、團隊凝聚力與團隊目標達成度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縣。

陳向明 (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初版)。臺北市:五南。

陳安妮 (2009)。教師休閒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嘉大 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 (3),229-237。

陳其昌 (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 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東韋、黃耀宗 (2012)。大專網球選手團隊凝聚力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3),103-113。

陳信中、李柏諭、戴遐齡、劉玉峯 (2015)。臺灣棒球運動發展之阻礙因素。大 專體育學刊,17 (1),50-65。

陳祖瑞、張志銘、詹正豐 (2014)。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探討運動性社團對學 業成績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 (1),1-21。

陳淑華 (2012)。中部地區大專院校男性教師的運動參與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逸政、李欣靜、陳建樺 (2009)。運動選手生涯規劃之策略與探討。淡江體育,

12,48-53。

陳銘鐘 (2011)。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排球運動阻礙因素研究。靜宜體育,5,1-6。

彭宛宜 (2013)。挑戰與掙脫-探索女性棒球運動選手的心路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文誠、盂峻瑋 (2004)。臺灣棒球王。臺北市:我識。

湯慧娟、宋一夫 (2011)。團隊情緒與教練情緒領導。中華體育季刊,25 (2),

305-311。

黃君潔 (2006)。從競技運動心理學觀點談女性運動發展。屏東教大體育,10,

521-532。

黃俊勳 (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俊龍、蔡俊傑 (2008)。學校排球運動代表隊組訓阻礙因素之探討。排球教練 科學,12,17-20。

黃崇儒、林榮輝、林啟川、邵于玲 (2007)。女子棒球選手性別適合度知覺、壘 球參與經驗、自覺能力對自我效能、運動動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9 (4),

73-83。

黃雅惠 (2003)。女性運動員於社會化中之動機、角色衝突及困境之研究─以參與 九十二年大專運動會甲組女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 院,臺北市。

楊淑怡、韓大衛 (2010)。全國高中甲級女子籃球選手社會支持對成績表現影響 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 (2),1-18。

楊欽城、柳立偉、林晉德、吳盈學 (2012)。大專籃球教練領導行為對領導效能 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 (1),37-43。

楊靜芬 (2013)。硬式/是「女子」棒--女性從事棒球運動之經驗探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重新 (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益銘、侯建文 (2013)。影響棒球打擊成績之關鍵因素。大專體育,127,38-46。

廖淑兒 (2014)。競技運動員運動參與的促進與阻礙--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輕艇隊 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58

蒲逸生 (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趙志卿 (2003)。社會變遷對第 34 屆世界盃棒球賽效益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宏裕等 (譯) (2005)。運動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宏裕等 (譯) (2005)。運動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