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社會支持之探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社會支持之探析"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炳昭 博士. 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 社會支持之探析. 研究生:陳玟均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2) 謝誌 兩年,不長也不短的日子,完成研究所的學業,要感謝許多關心、幫助我的人。在 此感謝指導教授李炳昭教授,謝謝炳昭老師對我的耐心指導,在迷失方向的時候與老師 的討論總能讓我有了繼續前進的動力,也謝謝老師總是相信我的能力不斷給我信心,給 我許多的幫助與提點,才能讓這篇論文及時完成。感謝兩位口詴委員-陳渝苓老師及許 光麃老師,給了我許多研究計畫與論文撰寫上的寶貴意見與鼓勵,讓本研究能更加完整 呈現。 感謝學門的于眞學姊與小賴,你們畢業後依然不斷關心我在論文上的進度,又告訴 我許多經驗與該注意的事情,幫助我度過許多難關。謝謝慶忠學長,有個學門的同伴互 相督促讓我趕上進度,才能順利的與同屆同學一起畢業。謝謝關心我的朋友與同事,讓 我在疲累受挫時,能轉換心境早日跟上你們的腳步。 感謝願意當我研究訪談的受訪者,在我需要幫忙時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我的要求, 花了許多時間與精神讓我的研究能順利進行。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對我的信 任,給了我許多鼓勵與陪伴,包容我的一切讓我能專心完成研究。對我來說,這兩年過 得很充實,也重回學生身分來享受學習,之後的我依然會繼續加油的,謝謝大家!. 陳玟均 謹誌 104 年 7 月.

(3) 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社會支持之探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歷程,並進一步探討女子棒球選手對於社會支持的 感受。研究採用質性探討路徑,進行 12 人次深度訪談,作為資料蒐集與驗證。研究結 果發現:一、社會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促進力量如下:1.家庭從小培養棒球的興趣、 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其運動以健身紓壓、給予情緒精神與物質經濟的支持。2.教練專 業技能的指導、給予鼓勵與支持的領導風格、加強球隊凝聚力、提供訓練場地與經濟支 援、善用人脈來協助增進球隊能力。3.隊友間有共同興趣、互相鼓勵陪伴、培養感情提 升團隊、互動中感到安心與歸屬感。二、社會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阻礙力量包括:1. 家庭中傳統的升學主義、女性刻板印象、擔心諸多安全問題。2.教練不當的訓練方式、 過度強調戰績的領導風格、選手無法認同的行為。3.隊友間溝通管理的困難、無法認同 他人的觀念做法、參與積極度不佳、相處時的情感問題。研究結論:來自家庭、教練、 隊友三面向的社會支持,對於女性棒球選手運動參與產生促進和阻礙力量。其中,家庭 對於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原因較多且較普遍,然而本研究調查對象為社會業餘球隊,受 到參與者有較多自主決定與選擇權利的特性影響,使得家庭反對力量相對較弱,而同儕 之間的相互影響較為明顯,且以隊友的影響力最為關鍵。. 關鍵字:女子棒球、社會支持、運動參與. I.

(4) A Study of Female Baseball Player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uppor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baseball,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eelings of women’s baseball players with social support. The study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approach which conducted 12 in-depth interview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ver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wers to push women’s baseball player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society are as follows: 1. The family cultivates the children’s interest in baseball, respects their choices, encourages them to sport for relieving pressures, and gives them emotional or economical supports since the period of childhood. 2. Coach professional teaching, leadership style of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hesion, providing training grounds and economic support, and using human relation network to enhance team capabilities. 3. Common interests among teammates, mutual encouraging and accompanying, enhancing friendship among teammates, and the sense of ease and belonging in interaction. Second, the impediments of woman baseball player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clude: 1.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family to ask the child to trace higher scores and better educational diploma, female stereotype, and worrying about security problems. 2. Coach’s improper training methods, leadership style of emphasizing on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behaviors cannot be accepted by the players. 3.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among teammates, disagreement with the concepts and behaviors of others, poor participation activity, emotional problems with others. Conclusion: the social supports from family, coach, and teammates produce the promoting and hindering power of women’s baseball players’ sports participation. Among them, there are more numbers of influential and common reasons from family o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baseball, howev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mateur team in which participants have more autonomy and right of choices and the family’s opposition is relatively weaker. Finally, the mutual influences among peers are evident and the teammates’ influences are the most critical.. Keywords: Women's Baseball, Social Support, Sports Participation. II.

(5) 目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次 ............................................................................................................................. Ⅲ 圖目次 ......................................................................................................................... Ⅴ 表目次 ......................................................................................................................... Ⅵ.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社會支持的概念 .................................................................................... 7 第二節 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之相關研究 ...................................................... 1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18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19. III.

(6)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 2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24 第一節 家庭對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 .............................................................. 24 第二節 教練對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 .............................................................. 32 第三節 隊友對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 .............................................................. 4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49 第一節 結論 ...................................................................................................... 49 第二節 建議 ...................................................................................................... 51. 參考文獻 .................................................................................................................. 53 附錄............................................................................................................................ 61 附錄一訪談題目大綱 ........................................................................................ 61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 62. IV.

(7)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1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22. V.

(8) 表目錄 表 1-1 臺灣女子參與棒球運動重要紀事表............................................................. 3 表 3-1 本研究受訪者一覽表................................................................................... 20 表 3-2 學者專家評估內容效度一覽表................................................................... 23. VI.

(9)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於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研究目的,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闡述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運動是一種身體與心理的活動,包含了競技中的追求技能提升與個人表現, 以及心理上的自我挑戰與放鬆身心 (江中皓,2003)。而其中又以團隊運動對於 已出社會的現代人來說,更是幫助現代人在現今壓力繁重的社會中找到一群共同 努力的夥伴。團隊運動常見的包含籃球、排球、棒球、足球…等項目,其中棒球 是一項強調團隊合作、團隊精神的運動,在技術上的運用、在比賽時有攻有守, 具有相當的樂趣性與觀賞性 (張凱翔,2008)。且棒球運動在國內算是一種全民 休閒的運動之一,是從日本殖民時期傳入臺灣,在臺灣發展已有很長的一段歷史 (謝仕淵、謝佳芬,2003),因為曾經讓臺灣在被統治壓抑下,因傑出的比賽成績 振奮了全臺人民的心,而後臺灣職棒的成立,吸引了許多觀眾參與觀賞棒球賽事, 甚至被稱為了國球。 但許多人心中卻將其定義為男性所從事的球類,對女性而言卻多只能擔任觀 眾、球迷的角色,卻不知道也有許多的女性在這紅土、綠草、藍天的場地中揮汗 的練習。早期因為受到傳統的思想牽制,男子棒球的觀念深植人心,女生多只能 參與被認為速度、難度、場地都較為簡單的壘球運動。故女性參與棒球運動有著 比男性更多的干擾因素,但隨著女子棒球逐漸發展,參與隊伍與人數也越來越多, 棒球再也不是男性的專屬運動 (楊靜芬,2013)。我國女子棒球的歷史最早發展 自 1956 年的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在這賽事中邀請了當時臺灣一流的棒球隊伍與 賽、歡迎外國人士組隊比賽,更特別的是還增設了女子組的比賽。第二屆的主辦 單位為了炒熱氣氛,還特別邀請了日本的女子棒球隊來臺表演,這支「日本東京 女子業餘隊」算是全日本實力最強的女子棒球隊,其實力之佳已接近當時臺灣男 1.

(10) 子棒球隊的水準 (曾文誠、盂峻瑋,2004)。 臺灣棒球史於 1960 年代曾出現過女子棒球比賽史料,而後到了 1970 年代才 又重新出現女子棒球。1974 年,第一屆全國女子少棒賽在臺中市舉行,全臺共 有八支女子少棒隊伍與賽,分別是臺中太平、彰化田中、高市鼓岩、臺東新生、 嘉義林森、彰化南郭、臺南海東、新竹東門等。比賽最終由南市海東女子少棒隊 獲得冠軍,二到三名分別是高市鼓岩、彰化南郭。但因為當時國內並無法有組織、 有系統的發展女子棒球,且無固定的女子棒球國際賽事,因此在這有限的資源, 國內的女子棒球運動尌在臺灣逐漸的消聲匿跡 (謝仕淵、謝佳芬,2003)。西元 2001 年在臺灣主辦的世界盃棒球賽,我國代表隊奪得第三名的佳績,同時又在 臺灣掀起了一股棒球旋風,而一群愛好棒球的女生開始在網路上招募同好籌組女 子棒球隊。首先,高雄木棉花女子棒球隊率先成立,隨之臺北先鋒女子棒球隊以 及臺中向日葵女子棒球隊也相繼成立。女子棒球在臺灣消失了 20 多年後,才又 有女子棒球隊的成立與出現 (汪世忠、蕭世豪,2007)。西元 2002 年臺北先鋒女 子棒球隊籌辦了港臺女子棒球交流賽,邀請香港女子棒球聯隊、木棉花女子棒球 隊以及向日葵女子棒球隊參與了賽事,使得我國再度看到了女子棒球賽事的舉辦。 在此之後,每年都由各地女子棒球隊輪流主辦全國女子棒球邀請賽,使得這項比 賽成為女子棒球每年的固定賽事之一 (彭宛宜,2013)。 隨著性別平權的倡導,女性運動逐漸開始受到重視,奧會也要納入更多的女 性運動項目。國際棒球總會(IBAF)為了鞏固其在國際運動界之競爭力,開始推展 女子棒球運動,於西元 2004 年主辦了第一屆世界盃女子棒球錦標賽,那時為了 遴選代表隊選手,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 2004 年二月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女子棒球 錦標賽,成為臺灣女子棒球每年唯二的另一項固定賽事 (汪世忠、蕭世豪, 2007)。 第一屆世界盃女子棒球錦標賽於 2004 年在加拿大首次舉辦,往後每兩年舉 辦一次,2006 年世界盃女子棒球錦標賽在我國臺北市舉行 (李安東,2006),至 今已經歷過六屆的賽事。到了 2008 年,香港棒球總會為了推展女子棒球參與度 2.

(11) 與實力,每年辦理了鳳凰盃香港國際女子棒球錦標賽,我國女子棒球隊也開始參 與國外的比賽,走出臺灣 (莊永隆、程紹同、李傳財,2013)。2014 年,我國女 子棒球隊受邀參與韓國 LG 盃國際女子棒球錦標賽,讓女子棒球選手除了兩年一 次的世界盃女子棒球賽與香港的鳳凰盃,有了另一項國際間的女子棒球賽事 (體 路,2014)。同年舉辦臺北市理事長盃女子棒球邀請賽,為臺灣運動史上首屆的 女子棒球學生比賽開打,也是臺灣女子棒球重要的一步 (許雅筑,2014)。. 表 1-1. 臺灣女子參與棒球運動重要記事表. 年代. 事件. 1956. 第一屆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女子組。. 1974. 第一屆全國女子少棒賽。. 2001. 高雄木棉花、臺北先鋒、臺中向日葵陸續成軍。. 2002. 港臺女子棒球友誼賽,由臺北先鋒主辦,即為第一屆全國女子棒球邀請賽。 第二屆全國女子棒球邀請賽,由高雄木棉花接續主辦,往後固定每年一次,由各隊. 2003. 輪流舉辦。 第一屆全國女子棒球錦標賽,由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主辦,為了第一屆世界盃女子棒. 2004. 球錦標賽的國手選拔而生,往後每年舉辦一次。 第二屆世界盃女子棒球錦標賽 (Women's Baseball World Cup) 在臺灣臺北市舉辦,每. 2006. 兩年舉辦一次。. 2008. 參與亞洲保險鳳凰盃WBSC香港國際女子棒球錦標賽. 2014. 參與在韓國舉辦的LG盃國際女子棒球錦標賽. 2014. 臺北市理事長盃女子棒球邀請賽,為臺灣史上首次舉辦學生女子棒球比賽。.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目前國內參與女子棒球賽事之球隊,其球隊形式可大約分為三類: (一) 女壘校隊 其球隊本身為各級學校之女壘校隊,因為適逢重大女子棒球賽事,臨時改練 3.

(12) 棒球以參與女子棒球賽事,等到賽事結束後,又改回繼續練習壘球。以103年的 全國女子棒球錦標賽為例。如:臺灣體大、達音創研北市大、士林高商。 (二) 社團性質球隊 其球隊組成為學校內愛好棒球的學生,所共同組成的社團球隊,利用課餘時 間來從事棒球訓練活動。如:π狼 (臺大)。 (三) 社會球隊 其球隊組成為社會上一群愛好棒球運動的人士,所共同組成的球隊,類似國 內男子社會乙組球隊的形式,利用假日固定從事棒球運動。如:臺北先鋒、熾雲、 御聖 High Match 和 Norna (諾娜)、臺中向日葵和米克斯、高雄木棉花以及Titans (鈦合金)。 近年來女子棒球的發展仍持續努力發展,投入棒球運動的的女性亦有日增的 情形,多數是因為對於棒球運動懷有一份熱情與執著,是女生心中的夢想。國內 女子棒球每年的固定賽事已有六、七月的全國女子棒球錦標賽和十一、十二月的 全國女子棒球邀請賽,而國內的社會女子球隊也從初期的三支增加至八支,各地 的社會女子棒球隊相當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環境,能有這麼多的女生為著共同的夢 想努力著也是令人感動、激勵的。 然而對女性而言,女子棒球運動在臺灣仍未受到政府與多數人重視,不論是 訓練資源如場地、設備、專業防護措施,抑或是國內經常性的女子棒球賽事、民 眾關注度與社會上的曝光率…等皆顯不足,而無足夠的能量可做完整的訓練與聯 盟架構,使得女子棒球的推廣發展更顯不易而無大幅度的進步 (蕭淑妃,2014)。 目前多為有心人士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參與棒球運動,排除萬難且奮力不懈的 推展和從事棒球運動。蒲逸生 (2005) 述及,社會支持與行為動機有著密切的影 響,因為它可以幫助個體在心理上對抗不協調的外在影響,當受到較多的社會支 持時,能使動機獲得維持、強化,並為促使行為的動力。相關研究也提到社會支 持對於運動認知、情感,甚至行為上,都能產生不等程度的影響,藉由有形或無 形的支持,適時的關懷及鼓勵,最終達到運動參與的目的 (方雅亭、卓國雄,2010; 4.

(13) 楊淑怡、韓大衛,2010)。本研究希望了解女性參與棒球運動所受的社會支持因 素,藉由獲得更多資訊,能增加女性從事棒球運動的機會,提升我國女子棒球的 人口數並促進女子棒球更普遍的發展。研究將以社會支持的三個面向:家庭/重 要他人、教練、與同儕/隊友,探討女性參與棒球運動之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以前的棒球研究多為以男性為對象的研究,近幾年女性意識抬頭,使得女性 參與運動漸漸獲得了不同面向的認同與支持 (楊靜芬,2013)。此篇研究欲探討 女性受到傳統意識與女性意識兩種較有衝突的觀念下,實際影響其參與棒球運動 的因素。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歷程,並分析其所受到的社會 支持。.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兩個問題: 一、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之促進力量為何? 二、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之阻礙力量為何?.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使其意義具體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ㄧ、社會支持 邱瓊慧 (1988) 指出:個體透過與團體或他人的互動,接收到各種情緒性或 實質的支持,使其適應力增加,也在需求上得到滿足。蔡堡樺 (2013) 也指出社 會支持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獲得他人提供之不同方式的協助,使得個體舒緩壓 力以及精神上的安慰。本研究之社會支持係指女性參與棒球運動訓練、比賽的過 5.

(14) 程中,其與家庭、教練與同儕互動時所接收到的鼓勵、協助與物質上的支持,使 其能獲得肯定與持續行為的動力。. 二、參與棒球運動 為現在或曾經實際參與業餘女子棒球隊的我國女性球員,為棒球運動執行者, 而非棒球運動觀賞者。.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研究範圍是以我國目前參與女子棒球運動、且加入社會女子棒球 隊的女性成員為對象,分析探討女子棒球選手的運動參與歷程及其所受到的家庭 支持、教練支持與隊友支持對其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由於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 法,需要較為深入瞭解受訪者的運動參與心路歷程,如果彼此關係較為生疏,難 以讓受訪者願意說出內心深處真實想法,故在尋找受訪對象時有較多限制。此外, 訪談時容易受到研究者與受訪者兩方對於認知上的差異或互動時產生誤解與誤 差,而形成分析探討上某程度的限制。. 6.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與本文有關的概念與相關研究,共分為二節。第一節為 社會支持的概念;第二節為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社會支持的概念 為了瞭解女性參與棒球運動所受到的社會支持,藉由介紹社會支持的定義、 形式與來源,探討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進一步了解女性參與過程中受到支持的 影響因素。. 一、社會支持的意涵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生活中必頇不斷的與周遭互動。而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 人際互動交流,傳遞彼此訊息,感知對方行為、感覺及觀點,進而給予肯定並且 提供實質性或象徵性的協助 (蔡堡樺,2013;Kahn, 1979)。黃俊勳 (2001) 提到 社會支持是透過與其他人或之間的互動,在實質與情緒上人們互相依賴以便在基 本需求上獲得滿足。謝秀芳 (2004) 認為社會支持是家人、同儕、重要他人或社 會大眾給予精神、物質上的支持,而這些支持可以幫助其適應生活與環境、給予 解決困難挫折的力量、增強個人意志力 (邱秀霞,2003)。張毓凌 (2005) 指出, 社會支持是兩人以上藉著提供有形或無形的資源,以關心對方使其心理與行為感 受肯定,為彼此互動交流的過程,使其獲得實質或心理上的幫助。社會支持是透 過與他人、團體的互動網絡,知覺到許多不同形式的協助,來增加面對與適應壓 力的能力,是個體面對問題時的重要資源 (施雅薇,2004)。社會支持能對我們 產生相當長久的影響,人們為了在基本需求、人際需求或其他特殊需求上能獲得 滿足,而互相依賴,在面對環境變動時能有正向的支持;在個體面臨壓力時,減 輕情緒、行為的負向影響;經由互動過程中得到愛與隸屬感。許多的社會支持影 響著個體一生所有的活動行為 (林曉怡,2005)。 7.

(16) 而蒲逸生 (2005) 述及,社會支持與行為動機有著密切的影響,因為它可以 幫助個體在心理上對抗不協調的外在影響,當受到較多的社會支持時,能使動機 獲得維持、強化,並為促使行為的動力。林蓉儀 (2007) 也提到,社會支持是一 互動的過程,透過人際關係的互動,能從他人或團體獲得有形或無形的幫助,以 提供個人解決困難或問題。相關研究指出社會支持是個人透過互動得到來自其所 處社會網路中所提供的各種情緒性或實質的支持,能幫助其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增 加適應能力並在需求上得到滿足 (邱瓊慧,1988;徐靜芳,2003)。周玉慧、黃 宗堅與謝雨生 (2004) 指出許多研究顯示,獲得越多社會支持的人,其身心健康、 生活滿意度越佳、憂鬱度、偏差行為或反社會行為、飲酒行為越少。. 二、社會支持的形式 社會支持對個體行為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它也藉由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然而許多學者對社會支持形式的分類也略有不同,蔡堡樺 (2013) 整理學者對社 會支持的形式可分為:情緒支持、工具支持、訊息的支持與評價的支持 (House, 1981);自尊支持、訊息支持、社交關係、工具支持 (Cohen & Wills, 1985);社會 心理功能的支持、實質具體的協助 (Thoits, 1985);社會情緒性、工具性以及訊 息的協助 (Thoits, 1986);有形的與無形的社會支持 (邱怡薇,1997);自尊的支 持、訊息的支持、社會夥伴、工具性的支持 (Robert & Angelo, 2001);情緒支持、 工具性支持、資訊支持、情感上支持、陪伴 (方紫薇,2008)。 施雅薇 (2004) 提出個人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克服挫折與壓力的過程中, 包含了精神、知覺及物質上的支持。不同的支持方式有著不同的支持功能,如訊 息性支持讓人能藉由獲得的訊息、建議與知識來提高自信自尊,感覺到被肯定接 納;工具性支持是提供實質物品、資源或服務,以增加個人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情緒性支持則是經由他人的鼓勵與關心,產生積極正向愉悅的情緒,進 而獲得舒適、安全的感受。蒲逸生 (2005) 也提到,訊息性支持提供有助於個體 應付個人或外在問題時所需要的指導建議與忠告,進而有了解決策略;工具性支 8.

(17) 持提供物質上的支援或經濟上的幫助以援助他人;情緒性支持包含了信任、關愛 與同理心,是所有社會支持概念中的共同要素,且普遍來說提到社會支持時指的 多是情緒上的援助。綜上所述,社會支持會以許多不同種的形式出現,其中大略 可分為情緒精神、訊息建議、及物質經濟上的支持三種。. 三、社會支持的來源 許多文獻都認為個體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社會支持主 要為個體透過與重要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接受到各種不同形式協助與支持,進而影 響個體的參與和適應。Thoits (1986) 認為社會支持是由他人幫助處於壓力情境下 的受困者一些因應的助力,包括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和親戚。黃俊勳 (2001) 提到社會支持是藉由與其他人之間的互動,而獲得家人、同儕、其他重要他人, 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 許多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界定的向度來源不同,如:李思招 (2000) 將社會 支持界定為家人、老師、同儕支持三個向度;楊淑怡與韓大衛 (2010) 將全國高 中甲級女子籃球選手其受到的社會支持分為隊友支持、教練支持、同儕支持、家 人支持、教師支持五項因素;吳政謀 (2004) 界定了父母、老師、同儕、訊息、 工具支持五個向度;林曉怡 (2005) 國小游泳校隊研究將社會支持界定為家人支 持、老師支持、教練支持、隊友支持、同學支持五個變項。蒲逸生 (2005) 針對 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學生的研究,將社會支持界定為父母情緒性支持、教師 情緒性支持、同儕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五個向度;許碧章 (2006) 將社會支持界定為家人、老師、教練、隊友、同學支持五個構面;許惠英 (2004) 以高中羽球校隊為研究對象將社會支持界定為五個向度,包含了家長督促、教練 督促、導師督促、家長支持、導師支持;林曉怡 (2005) 提到,根據文獻看出運 動社會支持是參與者接受週遭親近的重要他人給予的各種支持,約可分為家人支 持、老師支持、教練支持、同儕支持;陳祖瑞、張志銘與詹正豐 (2014) 將社會 9.

(18) 支持分成家人、級任教師、隊友與教練三個構面。綜合以上,對社會支持構面的 界定主要包含了家人支持、隊友支持、同儕支持、老師支持及教練支持等構面。 上述有關社會支持的文獻探討,即便以不同的面向來解讀,但彼此之間皆有 其共通性與相容性,不論是社會支持中的任一類型,皆是以有形或無形的力量來 幫助參與者面對環境、壓力 (許碧章,2006)。故綜合以上的定義、形式、與來 源,社會支持即為藉由與周遭人士 (如父母、家人、教練、老師、同儕、隊友、 重要他人) 互動,獲得了情緒精神上、訊息建議上、物質經濟上的支持,進而能 有繼續努力前進的動力。. 第二節 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相關研究 在現今社會中,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更加強調適度且規律參與運動的重要 性,許多研究皆指出,運動對人們身心健康是有所助益的。而人們要開始從事運 動,甚至養成運動習慣,來自家人、或是團體中成員等重要他人的協助、鼓勵、 支持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社會支持是使個體能在激勵與肯定之下,從事運動的要素之一,社會支持也 是改變或維持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 (謝秀芳,2004;鍾志強,2000),蔡堡樺 (2013) 指出藉由社會支持的協助與幫忙,有助於個體運動參與。蒲逸生 (2005) 述及社 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強化並維持動機,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不良影響 的力量也越大,成為行為背後的促動力。方雅亭與卓國雄 (2010) 表示對一般健 身運動者而言,社會支持為影響其維持運動的動力及要素,使身心健康以提升生 活品質。而在競技運動中,社會支持亦可幫助運動員承受壓力、解決問題,甚至 提升運動表現。欲維持運動參與者的運動行為,有賴於他人的支持與鼓勵,當參 與者在團體中感受到關愛、了解、隸屬感或其他的正向支持時,會增強參與運動 的動機,減小壓力及退出運動的念頭 (林曉怡,2005;蔡堡樺,2013)。 棒球為一項高技術性、高危險性、高競技性的運動,如欲完成一場完整的比 10.

(19) 賽,需每隊至少九名球員、能有可供練習比賽的場地、大量的消耗性球具、專業 性的技術指導…等。而女性在參與棒球練習與比賽過程中,頇克服困苦的環境(如 烈陽高照、大雨泥濘)、場地器材的不足、對於運動傷害的恐懼…等,除了懷有 一份熱情與執著外,背後亦有著外來的支持以影響著參與的動力與行為。如蔡堡 樺 (2013) 所言,影響人們參與運動的動機,除了場地、設備、經費來源外,背 後相關的支持力量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黃俊勳 (2001) 提到社會支持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而獲得家人、同儕、其他 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方雅亭與卓國雄 (2010) 述及為了使個體在 從事運動參與中能夠繼續堅持下去與順利發展,應鼓勵老師、教練、父母、同儕 及重要他人等協助建立一個提供運動員及健身運動者社會支持的環境。然而,水 能載舟亦能覆舟,若缺少社會支持,則容易導致個體在現實環境中產生許多困難, 而行為也因此受阻 (蒲逸生,2005)。高群超 (2011) 提到阻礙參與的因素很多, 曾有學者 Godbey, Crawford, 與 Shen (2010)歸納統整了有關阻礙參與的因素,發 現其中包含了個人內在、人際間、結構性三類。個人內在阻礙指的是個體因本身 的心理狀態或態度如壓力、憂慮、自我能力等內在因素而影響其喜好或參與;人 際間的阻礙為個體因友伴缺乏、與其他參與者不投合等因素而影響其喜好與參與; 結構性阻礙指因季節、氣候、設備資源、時間金錢等外在因素影響個體喜好或參 與。陳安妮 (2009) 指出阻礙民眾參與休閒運動的因素可分為個人內在因素與外 在因素,主要有時間、場地、缺乏友伴、費用負擔及交通問題等因素。 林曉怡 (2005) 指出,運動社會支持是參與者接受週遭親近的重要他人給予 的各種支持,約可分為「家人支持」、「老師支持」、「教練支持」、「同儕支持」, 但因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針對業餘的女子社會棒球隊為對象,其中多為各行 各業的工作者而非在學學生,故把社會支持的焦點鎖定在家庭、教練、與隊友的 支持。以下將以社會支持的三個面向:家庭/重要他人、教練、與同儕/隊友,來 探討與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關係。. 11.

(20) 一、家庭與運動參與 社會支持是影響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也是參與者面對團隊訓練中重要的資 源。在運動的場域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對於孩子的運動發展與相關學習產生絕 對的影響力 (侯堂盛、楊孟華,2014)。社會支持是由社會網絡架構上互動所產 生的,且會影響個體運動參與,而家人支持為社會支持重要的面向 (林呈樺、張 俊一,2012),因為孩子的運動發展經驗常會受到家人在過程中給予正面或負面 的支持態度而影響 (楊靜芬,2013),所以了解家庭的介入有其必要性。 家庭與孩子的學習、發展息息相關,也是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扮演的角色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而父母支持屬於運動社會支持的一環, 謝秀芳 (2004) 指出社會支持是改變運動行為最重要的方法,且亦有許多研究指 出,父母的教養方式、家人給予的社會支持會影響子女的行為和思想,進而影響 了孩子在運動上的參與,且家庭社會支持越高,運動行為表現越佳 (林呈樺、張 俊一,2012;徐維辰、邱文信,2008)。家人的社會支持越高會對運動參與者產 生正面的效果,從事運動的行為也會越多 (龍炳峰,2000)。子女年幼時的活動 會因父母對於運動的支持程度,而影響其從事體能活動或運動的機會,其中家庭 的社會支持,父親多參與陪伴、母親則以鼓勵讚美方式(楊靜芬,2013),都是影 響的關鍵。 有研究認為,在運動發展過程中,家長被視為具有引導性的重要他人,甚至 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吳海助,2003;Sohi & Singh, 1986)。楊靜芬 (2013) 的研究 提到,父母往往是與我們相處最久、關係密切的重要他人,而許多例子常常都是 從小爸爸帶領著兒女觀賞、從事運動,且給予鼓勵,使其開始對運動有興趣,甚 至能有繼續參與的動力。家庭支持除了能改變運動行為之外,也提供了從事運動 後遇到了問題或挫折時能有調適與面對的能力。施雅薇 (2004) 認為運動參與者 藉由他人的鼓勵、支持或各種不同形式的協助,使其在面對問題、困難時能增加 自我適應與面對壓力的能力,終使運動行為得以持續。 12.

(21) 然而家庭支持可能帶給孩子參與運動發展正面的動力,亦有可能成為發展的 阻礙力量。楊靜芬 (2013) 認為家庭/家長因素,會以正面或負面方式影響子女運 動相關發展。在競技運動中,各界對於從事運動訓練的價值存有疑慮,故在家庭 支持方面更會影響運動參與的意願 (陳逸政、李欣靜、陳建樺,2009)。且在臺 灣許多父母認為從事體育或運動相關事業,並無良好的出路,因此多會對從事運 動相關展現不支持的態度 (陳淑華,2012)。 而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概念更為個體運動發展及參與的主要阻礙因素, 尤其家庭對於運動持負面態度更是常見。陳淑華 (2012) 提到多數的家庭有著許 多刻板印象,如「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 「不會讀書的才跑去運動」 、 「從事運動 相關會讓小孩變壞」…等。如果再把從事運動的對象縮小範圍至女性,其反對的 聲浪又更加嚴重。近年來生活型態轉變和女性意識抬頭,女性在父權社會制度下 對於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工作各方面的成果漸受肯定與矚目,但在從 事休閒活動或參與運動方面依然受限於個人、家庭、社會與實質環境 (李素馨, 1997;陳文宗,2005)。而反對女性參與運動的理由不外乎認為女性柔弱易受傷、 運動時不雅觀、違背女性的性別角色特質、會變黑變壯不符合傳統女性形象 (劉 宏裕等,2005)。上述文獻顯示出家庭所給予的社會支持正反兩面影響皆有,況 且家庭是每個人最親近、依賴的場所,故受到的影響更加強烈,值得我們探討。. 二、教練與運動參與 影響運動參與的因素除了家庭給予的社會支持外,教練所給予的支持與表現 出的態度也是一大要素。在運動團隊中,參與者因社會支持而在團隊中的互動中 感受到正向支持,如能被關懷、尊重、互相信任及找到歸屬感…等,即可增強參 與運動的力量與降低退出運動的意念 (林曉怡,2005)。楊淑怡與韓大衛 (2010) 指出社會支持包括了家庭/重要他人、教練、團隊凝聚力等,這些變項或多或少 會對於運動行為、認知與情感造成影響,而改變其運動參與的情況 (楊淑怡、韓 13.

(22) 大衛,2010;Carron et al., 1996)。方雅亭與卓國雄 (2010) 提到在競技運動或健 身運動中,家人、教練、隊友…等人所給予有形或無形的支持,皆能對於參與運 動者產生影響。 湯慧娟與宋一夫 (2011) 述及在運動領域中,教練是一個關鍵的角色,其領 導行為會影響著運動團隊的發展。教練在練習訓練過程中,其行為舉止皆會影響 選手的參與動機、士氣培養、技術提升、比賽表現等 (陳其昌,1993)。教練更 利用專制、民主、訓練指導、關懷、獎勵等方式來達到訓練目的,產生練習效果 (鄭志富,1997)。當教練以適當的領導方式帶領團隊,使選手感受到較大的社會 支持力量,過程與結果與期待相近,會使其參與意願與動力提高 (陳東韋、黃耀 宗,2012)。馬君萍與王耀聰 (2003) 研究發現教練多給予選手讚賞,並能適度的 接受採納選手的意見,重視營造團隊氣氛,都會增加選手團隊的滿意度,提高繼 續參與訓練的動力,進而影響團隊凝聚力。而教練的領導方式與其運動員特質有 關,如張鼎乾 (2011) 的研究指出大專運動選手因其本身有較強的行為控制力, 心智也較為成熟,對於團隊規範較能遵守配合,所以教練在訓練溝通時應多以關 懷鼓勵的方式取代嚴肅責備,容易使其運動自信心提高、使團隊有著正向的氣氛, 選手也願意為團隊付出。而本研究以社會女子棒球隊為對象,其成員較為多元, 包含了學生、社會人士,故教練在訓練指導上多以關懷、鼓勵等方式來增強球員 信心,進而增進團隊凝聚力與認同感。 除了以關懷鼓勵的方式,教練更能帶給選手專業的技術指導,透過訓練讓選 手能清楚自己不足之處而加以努力,突破自我以求進步。當選手能有個明確的努 力目標,並能紮實的一步步邁進時,將會增強自信心,而對於此運動參與會更有 樂趣與動力。林曉怡 (2005) 研究國小學童運動參與中表示教練對孩童的表現給 予專業指導、鼓勵與支持,會是影響其運動參與的關鍵。王明月 (2010) 提及社 會支持對於運動員或一般運動者皆有著影響運動參與的作用,教練於訓練過程中, 不論選手學習、年資時間長短,給予選手最佳、最有利的指導,讓其努力達成所 設定的目標,當同一個團隊大家的目標一致時,選手即會對於教練有著高度的信 14.

(23) 任與服從,進而影響其個人表現與信心,使其願意繼續參與運動訓練。 但如果運動參與者想法、觀念與教練的領導方式相左時,尌會阻礙參與者的 投入。教練在平時與練習時跟選手的接觸頻繁,其信念與做法持續地在交流,但 即便教練可以帶給選手更多的指導以使其表現更為進步,但選手對於教練的領導 方式的認同度更是影響教練與選手間關係與信任的關鍵 (莊進德、黃俊發、周育 伶、李文娟,2008;廖淑兒,2014)。. 三、同儕與運動參與 對於運動行為的參與、運動參與的態度或運動上的情感寄託而言,社會支持 的有無皆會左右其發展 (楊淑怡、韓大衛,2010;Carron et al., 1996)。運動參與 者藉由他人的鼓勵、支持或各種不同形式的協助,使其在面對問題、困難時能增 加自我適應與面對壓力的能力,終使運動行為得以持續 (施雅薇,2004)。社會 支持與運動參與的關係中,同儕/隊友的互動在運動團隊中扮演著一個特別重要 的角色。同儕/隊友因年齡、背景較為接近,且較無像父母對子女、教練對選手… 等上對下的輩份關係,故常常會是溝通、關係最密切的一群,在訓練中、玩樂時 有著共同的經驗,漸漸地培養出團隊的情感與默契,遇到低潮挫折時能互相給予 鼓勵與陪伴走過,一起朝共同的目標努力,這友誼會讓個體感到溫暖、依靠或擁 有歸屬感,較容易增進其不斷的努力、參與 (廖淑兒,2014)。 林曉怡 (2005) 述及在體育運動團隊中,要使參與者擁有較強的動力來參與 運動,並幫助克服或減少沮喪、無力感以防其有了想退出或逃避參與運動的念頭, 讓參與者因在團隊中的互動而感到受關懷、被了解與擁有隸屬感…等支持,與參 與者在團隊中相處互動所經歷共同的訓練或比賽中酸甜苦辣、經驗、甚至其團隊 規範,同儕/隊友間互相幫助、扶持 (湯慧娟、宋一夫,2011),會是重要且關鍵 的力量。相關研究認為對於基層選手而言,因與同儕/隊友有較長時間的相處, 能體驗一起運動的樂趣、感受到之間的友誼、互相討論訓練內容並給予建議、互 15.

(24) 相鼓勵度過挫折…等互動性的支持 (王淑玲、謝筑虹,2007;張怡潔、吳聰義、 林季燕,2013),故有無隊友的支持為影響個體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 研究提到關於參與阻礙的因素主要可分為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與 結構性的阻礙三類,其中人際間的阻礙主要受到與他人互動而產生影響意願的結 果,最常見的即為找不到一起運動的同伴或是對團體中其他參與者想法、做法無 法認同…等 (高群超,2011;Godbey, Crawford, & Shen, 2010)。廖淑兒 (2014) 也 提到因運動同儕本身擁有同等的地位,且年齡、觀念可能較為相似,因而互相給 予正面、負面的影響將時常發生,陳銘鐘 (2011) 的研究也證實同儕/隊友會對於 運動參與產生負面影響的一大關鍵要素。除了運動員容易在練習、比賽過程中, 因失去同儕的社會支持而使其產生適應困難、倦怠感、態度消極、缺乏動力繼續 努力 (蔡堡樺,2013),更令人矛盾之處為運動員之間互動的關係,一方面為互 相扶持、努力、合作的夥伴,但又必頇是互相競爭、超越的對象,因為這原因使 其之間有著特別微妙的氛圍 (邱秀霞,2003)。 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同儕/隊友之間的關係複雜且密不可分,當能建立較佳的 溝通管道與積極正向的團隊氣氛時,同儕/隊友會是促使個體持續參與運動的一 大助力;但若團隊處於鬆散、猜忌的情況下,將會出現許多負面情緒,此時同儕 /隊友間的衝突增多、成員的熱忱降低,最終可能使其中途放棄並退出 (湯慧娟、 宋一夫,2011)。. 16.

(25)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和相關文獻探討的敘述,介紹本研 究的研究方法。全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方法;第 三節為研究步驟與流程;第四節研究信度與效度,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參與棒球運動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對其運動參與所造成 促進與阻礙的影響。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架構分別以社會支持中家庭、 教練、同儕面向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藉此探討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歷程。本研 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深度訪談,將所蒐集的文獻資料與訪談內容結果經研究者 在詳細閱讀及整理歸納後,透過社會支持的不同面向檢視與佐證,最後將分析所 得的結果加以解釋與討論,並撰寫論文。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社會女子棒球選手. 研究問題 一、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之促進力量為何? 二、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之阻礙力量為何?. 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 一、探討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之促進。 二、探討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之阻礙。 圖 3-1 研究架構圖 17.

(2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在確定研究主題與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後,為深入探討社會支持對於女性棒球 運動參與的影響,決定採用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方法並以此與文獻相互 印證來探討研究問題。質性研究重視從自然發生的狀況下,蒐集受詴者全盤看法 與廣泛的資料,藉由整理、歸納,加以解讀分析,希望能更深入的探討問題,以 期了解受訪者行為、內心想法與價值觀等多元的事實 (葉重新,2004)。質性研 究在研究過程中可能頇持續蒐集資料、檢討、修正問題,最終利用文字來陳述事 實 (郭生玉,1989)。質化研究較能克服量化研究所無法了解受詴者內在想法與 意義的盲點,進而更貼近受詴者的內心世界 (潘淑滿,2003)。. 一、深度訪談 訪談是一種有目的的談話,通常是人數為兩人以上,由研究者引導此訪談, 透過談話方式來得到第一手資料,希望蒐集受訪者透過語言溝通的訪談資料來加 以了解受訪者的世界 (陳向明,2011)。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頇注意其情境盡 可能自然,並以開放、彈性的原則與態度來面對受訪者,使其感到擁有被尊重與 平等的空間來針對問題,盡情的表達出他個人深入的想法、信念與感受,形成雙 向溝通對話的平臺 (潘淑滿,2003)。深度訪談法希望能得知受訪者內心深處的 想法與感受,故訪談時多以開放式問題進行提問,往往沒有標準答案,讓受訪者 可以自在地回答,再藉由歸納分析獲得其生活中的細節 (王文科,2001)。 深度訪談法可分為「結構式」 、 「非結構式」及「半結構式」三種; 「結構式」 訪談法又稱「正式訪談」、「標準化訪談」,是研究者先設計好訪談的問題,以標 準化問題來訪問受訪對象,可有系統的蒐集訪談資料,並確保所蒐集的資料較易 聚焦; 「非結構式」訪談法則以平常生活閒聊方式,依照受訪者的反應提出問題, 以取得訪談資料;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則是預先擬好訪談大綱,一部分問 題在事先已設計好,有些則視受訪者臨場反應而修正 (葉重新,2004)。本研究 18.

(27) 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主要是根據研究動機需深入了解受訪者個人參與棒球 運動時所受到的社會支持對其參與歷程的影響,請受訪者敘述其個人經驗。.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本研究先透過相關文獻的蒐集與閱讀後,先預定本研究的主題以及研究架構, 再加以範圍縮小與研究主題相關之文獻進行分類、彙整,同時確定以業餘女子棒 球參與者為本研究之訪談人選。. 一、準備階段 以研究者在參與棒球運動過程中的經歷形成問題,並於確定研究方向後,開 始尋找並閱讀與社會支持議題相關的文獻,以幫助相關內容的探討,並比較與相 互檢視。在閱讀與整理許多文獻資料後,確定本研究主題,並依據文獻資料分析 後的結果開始進行轉寫研究計畫,擬定本研究之架構。. 二、資料彙整階段 從文獻、期刊網站中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加以分類與整理,以期對社會支持 與運動參與的影響有深入完整的認識,並建立本研究的章節架構,建立完備的研 究方向並設計訪談大綱 (如附錄一) 進行訪談。. (一) 訪談對象 本研究藉由與訪談對象的訪談,深入了解社會支持對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影 響,探究受訪者在參與棒球運動過程中曾遭遇的問題與困難,與使其能夠持續參 與的動力。由於我國參與女子棒球賽的球隊形式主要分為女壘校隊、社團球隊、 與社會球隊三類 (彭宛宜,2013),其中女壘校隊與社團球隊成員身分多為在學 19.

(28) 學生,而本研究主要探討家庭、教練與隊友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對其參與棒球運動 的影響,決定選擇球員來源多為已出社會工作或較無其他因素牽絆、自願投入參 與的社會球隊成員。故本研究的對象以 12 位對棒球運動有興趣,並曾經或仍在 參與業餘女子棒球隊的我國女性球員 (表 3-1) 為研究範圍。而訪談的球員選擇 又可分為三大類:女壘退役選手、大學尌讀體育相關科系但非科班出身、及非體 育相關科系但熱衷棒球運動,希望能了解更多社會支持對不同的個體的影響。. 表 3-1. 本研究受訪者一覽表. 訪談對象代碼. 年齡. 職業. 參加棒球隊年資. 訪談日期. A. 21. 大學生. 約3年. 2015.02.17. B. 31. 製造業. 約8年. 2015.03.10. C. 19. 大學生. 約6年. 2015.03.20. D. 19. 大學生. 約4年. 2015.03.20. E. 23. 上班族. 約5年. 2015.03.20. F. 33. 製造業. 約9年. 2015.03.20. G. 35. 自由業. 約 12 年. 2015.03.29. H. 27. 製造業. 約2年. 2015.04.12. I. 36. 學校職員. 約5年. 2015.04.19. J. 20. 大學生. 約2年. 2015.04.26. K. 26. 學校助理. 約1年. 2015.05.02. L. 36. 教師. 約 12 年. 2015.05.10. (二) 訪談過程 本研究訪談過程預計分為三個步驟: 1. 進行正式訪談前,先以電話及網路電子郵件方式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邀請 20.

(29) 受訪者參與研究並告知訪問內容。 2. 與受訪者確認訪談時程,研究者進行訪談,並隨時補充說明受訪者對訪談內 容不了解的地方,訪談過程時間預定為 30 分鐘至 60 分鐘,若無法在時限內完 成訪談,將另約時間進行訪談。為了確保蒐集訪談資料完整且較貼近受訪者原 意,在訪談過程中使用影音設備進行錄音,紀錄訪談過程所有內容,但在訪談 前必定先徵求受訪者同意,並保證遵守保密原則,資料將不會外洩。 3. 結束後將訪談內容文字化並做成記錄後,以網路電子郵件寄給受訪者進行確 認,如有遺漏或是需要補充,將進行第二次訪談與請益。. (三)訪談時程 本研究從 2015 年 2 月 17 日起至 2015 年 5 月 10 日進行訪談,為期約兩個多 月,進行 12 場深度訪談,並以面談、網路等方式進行訪談事宜。. 三、完成階段 依據研究發現與分析的結果,解釋其影響因素並歸納出結論,最後提出本研 究成果。. 21.

(30) 研究者個人經驗. 問題意識. 確定研究主題. 選擇研究方法、設計. 準 文 件 蒐 集 與 閱 讀. 備 階 段. 資 擬訂訪談大綱. 料 彙. 進行訪談. 整 階. 資料彙整與分析. 段 完. 結果與討論. 成 階. 結論與建議. 段.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一、內容效度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內容大綱由探討、分析 文獻後所得之結果來制定訪談問題的基礎。為了使訪談內容達到適當的內容效度, 編製完成之訪談大綱將請三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內容審視與評估,進而完成 更詳盡、完備之訪談內容大綱。如表 3-2 所示。 22.

(31) 表 3-2 學者專家評估內容效度一覽表 (按姓氏筆畫排列) 學者專家. 任職單位. 李炳昭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許光麃教授.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學系. 陳渝苓教授.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學系. 二、信度與效度 1. 訪談資料之一致性與可靠性 為了確保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探析之訪談資料的一致性與可靠性,研 究者先蒐集與社會支持相關的研究資料,以利於在研究過程中能不斷進行檢核; 為了能取得較為真實且深入的訪談資料,研究者需盡可能取得受訪者的信任,應 於訪談前主動且詳細的向受訪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流程。同時在訪談過程 中隨時記錄,並將針對相同的議題詢問受訪者,再利用交叉檢驗的方式,確認資 料的可信度。另外,為了使訪談更為精確、貼近受訪者原意,將會在訪談進行之 前,徵求受訪者同意,利用電子器材於訪談過程中進行錄音,訪談後再將錄音內 容撰寫逐字稿,進行分析、整理,也將訪談中偏題或與研究內容相關性較低的內 容刪除,最終與訪談時的紙筆紀錄互相對照,再經受訪者確認,無誤後定稿,並 繼續下個研究流程。. 2. 訪談資料的正確性 為了使受訪者能夠有效地在訪談過程中掌握訪談內容重點,研究者將於訪談 前先以網路通訊或是網路電子郵件的方式傳送訪談問題,並於訪談前說明本研究 的動機與目的,在訪談過程中,使用受訪者所熟悉的語言進行交談,讓受訪者能 輕鬆、清楚的表達自身的見解與想法。此外,研究者本身也頇加強訪談的技巧, 加以訓練,在訪談過程中,能幫助受訪者輕易地掌握訪談的要點與目的,且研究 者還頇透過較長時間且多面向的資料蒐集來相互考核與驗證。 23.

(3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是以社會支持的角度來探討我國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的歷程,本章 共分為三節,依序為:家庭對參與棒球運動的影響、教練對參與棒球運動的影響、 同儕對參與棒球運動的影響。. 第一節 家庭對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 在運動的場域中,社會支持是人們參與運動與面對團隊訓練的重要力量,侯 堂盛與楊孟華 (2014) 表示孩子的運動學習、發展與經驗受到家庭相當大的影響, 或許家人在孩子參與運動時所提供正面或負面的態度會讓他們在往後的生活中 造成運動行為的不同,所以了解家庭的介入有其必要性。. 一、促進參與的力量 棒球運動在我國為一項風氣盛行的運動,並於西元 1990 年中華職業棒球聯 盟(CPBL)開打,不論大人小孩、男孩女孩都對其有所狂熱,並對棒球這項運動 多了關注與興趣。到了 2001 年臺灣主辦世界盃棒球賽,中華隊出色的表現奪得 第三名 (趙志卿,2003),加上旅外球員陸續在異鄉有了令人讚賞的好表現,更 是掀起了另一波對於棒球的風潮。透過觀看比賽、轉播,以及國際賽同仇敵愾的 情感,使得棒球運動成為國人為之瘋狂的一項運動。 除了觀看棒球比賽外,有許多人會在空地、公園開始有樣學樣的玩起棒球, 童年時棒球往往成為了家人間交流互動的一項休閒娛樂,而這傳接球、看球賽也 悄悄的在孩子的心田埋下打棒球的種子。楊靜芬 (2013) 的研究提到,父母通常 與我們相處最久、關係相當密切,多數受訪者表示從小與家人一起觀賞棒球比賽, 閒暇時尌與家人到公園、空地玩棒球 (受訪者 D,2015/03/20;受訪者 E, 2015/03/20),因而受到鼓舞,讓他們對運動有產生更多興趣及繼續參與的動力。. 24.

(33) 我從王建民開始紅的那時候開始接觸棒球,那時我才國中,因為那時候剛開始流行,大家 都在瘋王建民,所以很多人都會好奇棒球。假日會跟爸爸打打球,上了高中尌跟同學、幾 個朋友會一起打球。(受訪者 A,2015/02/17). 國小時在體育課時接觸了足壘球,而後臺灣的職棒開始發展,因為家人都會看職棒比賽, 受到影響喜歡棒球,尌會一起傳接球之類的。(受訪者 B,2015/03/10). 開始接觸棒球,大概是在小學四、五年級,只記得當時中華職棒元年,看著每週一次的球 賽轉播,看著看著傳接球跟打擊動作尌這樣學起來了。(受訪者 G,2015/03/29). 小學的時候因為電視一直在播紅葉少棒,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職棒,尌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 自己尌會在街頭玩棒球。(受訪者 L,2015/05/10). 蔡岱亨 (2003) 指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政策…等大環境的轉變,使得全 民逐漸重視生活品質與休閒,不論是實際參與活動或是觀看比賽,以期能紓解生 活或工作中的緊繃與龐大壓力。有些受訪者是上了高中、大學,甚至出了社會, 慢慢的確定了方向或工作,較有自主空間做自己後,開始參與棒球運動,去完成 壓抑許久的夢想,親身踏上紅土藍天的場域揮汗。一位出社會的受訪者表示:在 工作穩定後,因為自己有貧血,尌覺得平常應該做些運動來增進身體狀況,所以 尌上網尋找女子棒球隊,開始把它當作休閒運動,增進身體健康 (受訪者 B, 2015/03/10),也有受訪者希望藉每周練球的機會能活動活動筋骨 (受訪者 K, 2015/05/02)。在現今社會,人們認同參與休閒運動帶給個體抒發壓力、健全身心 發展的功效,不再依靠一些食品藥物。所以父母漸漸更了解運動休閒的重要性, 較會鼓勵孩子從事運動,希望能在緊繃的生活、工作壓力下,達到休閒健身的需 求 (林輝達、李元宏、張發勇,2013)。. 小時候什麼運動都碰一點,可是都沒有很深入,尌是好玩這樣。高中時期與同學朋友尌是 把棒球當成休閒運動、娛樂,可能讀書完尌打打球,所以家人都覺得很好,把它當讀書後 的運動、休閒。(受訪者A,2015/02/17). 25.

(34) 剛開始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想說可以做些不同的活動,藉由運動調適。當開始參與棒球運 動,家人沒有反對我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從事運動可以給我有一個紓壓的管道。(受訪者F, 2015/03/20). 此次研究對象主要都是大學生甚至社會人士,因為已經成年,故與家人的關 係慢慢轉為互相支持,父母也比較容易尊重子女的興趣、選擇。其中幾位受訪者 也表示因為參加棒球隊的年紀和時間點已經是出社會了,比較不會要求像在學生 時期讀好書、做好份內事,所以在參與社會球隊時比較少阻礙,他們不會限制我 去,認為對自己負責尌好 (受訪者B,2015/03/10;受訪者I,2015/04/19)。 一直以來對棒球都算是有興趣,小時候都只有關注報紙的職棒戰況,上大學後才開始每週 三有空時尌會去大魯閣打擊和投球,總是玩到沒力才收工。開始參與棒球運動後,家人其 實沒特別支持也沒特別反對,因為他們本來尌知道我很喜歡看棒球,也知道之前很常跑大 魯閣。(受訪者 K,2015/05/02). 開始參與棒球運動後,不管我也算是一種支持吧,尌默默的支持,我說我假日要來練球, 他們也不會制止我,而且如果我們家要家庭聚會尌會刻意避開禮拜天,我覺得這尌算是種 支持吧!應該跟年紀也有關,現在已經是出社會工作的人了,他們覺得我有自己的生活, 而且我自己的事情都有做好,所以家人比較不會有反對。 (受訪者 L,2015/05/10). 黃崇儒、林榮輝、林啟川與邵于玲 (2007) 的研究結果中顯示實際參與棒球 運動後,多數人認為不論為何種性別,皆適合從事棒球運動,也有越來越多人開 始願意關心,給予情感上的支持,並以實際行動來做為女子棒球選手的後盾。從 受訪者的訪談中發現,家人常以行動或關心來支持受訪者從事棒球運動。 參與棒球運動,其實最支持我的還是我的家人,例如他們總是十分關注隊上訊息並給予精 神上的鼓勵、當我們要出國比賽時家人總是不辭辛勞的到場加油歡送…等。不論是精神、 行動、物質經濟上,親友們都會相互幫忙,或許是因為原住民本身家族結構與連結一直都 是很緊密的,族群的認同感也相對強烈吧!所以不管是碰到好事壞事家人與親友都會給予 鼓勵、彼此代禱祝福!(受訪者 G,2015/03/29). 開始參與棒球運動後,家人是非常的支持我,如果我有參加比賽,他們常常會到球場看我 比賽。我媽很喜歡在臉書放我打球的照片,問大家我女兒帥嗎,可能是他一種自我滿足的 26.

(35) 心態吧。(受訪者 D,2015/03/20). 後來加入社會女子棒球隊,家人相當支持我參與棒球!高中時雖然他們曾經反對我參與運 動校隊,畢竟家長還是希望學生以唸書為主,但是幾年過去他們慢慢放棄要我念書這條路, 轉換成想說不要變壞尌好了。爸爸是影響我們姊弟打棒球的重要因素,但媽媽其實不看棒 球的,或許是後來他們來球隊時,隊友們都很歡迎、很陽光的感覺,讓他覺得女兒在這裡 他們也很放心吧!(受訪者 E,2015/03/20). 家人在孩子參與運動時給予情緒精神上的支持,能給參與者有著持續的力量, 但在現實中除了精神或口語的表示外,物質經濟上的支持也是個相當重要的一環。 由於棒球運動屬於一項需要較多球具且器材消耗性較大的運動,因此有了家庭的 經濟支援,可幫助受訪者順利參與此項運動。 一剛開始加入球隊,因為那時才國中沒什麼錢,買釘鞋之類的東西是我爸帶我去買的。(受 訪者 C,2015/03/20). 尌算要花蠻多錢出國比賽,他們也是跟我說現在不去,搞不好一年後尌沒打棒球,再也沒 有機會跟著球隊去…之類的,是很支持我的,不會因為經費等問題去阻止我去參與這些活 動。(受訪者 D,2015/03/20). 施雅薇 (2004) 提到參與運動時常會因為有著他人鼓勵與支持,而更有能力 去面對困難、挑戰與壓力,使其運動行為得以持續。其中受訪者認同此一觀點而 表示,家人所給予精神或經濟上的支持,使其在遇到挫折後仍有最後一絲動力為 了他們繼續堅持努力下去。 後來我媽還買了一套護具給我,當我遇到挫折,有時看著那套護具尌覺得好像還可以再詴 一下,會這樣跟自己講。而且他們來看比賽時一定會希望看到女兒在場上比賽,這些都會 是自己的一個動力,希望能在場上表現給他們看。(受訪者 E,2015/03/20). 父母支持屬於運動社會支持的一環,從上述受訪者的經驗中發現,家庭影響 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促進因素有:從小與家人一同參與運動因而培養出棒球興趣、 家人了解休閒健身與紓壓的重要性因而鼓勵從事、父母尊重並支持孩子的興趣選 27.

(36) 擇、家人以實際行動或給予精神口語上支持、在物質經濟上提供適時的支援,皆 為家庭對於女性參與棒球運動有相當促進的力量的部分。. 二、阻礙參與的力量 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概念為個體運動發展及參與的主要阻礙因素,陳逸 政等 (2009) 認為在運動中,家庭支持會影響運動參與的意願。然而許多人仍然 對於運動訓練價值抱有許多的疑問,在傳統升學取向的觀念下,總覺得身為學生 課業為重、升學為目標,打球只是浪費時間對課業沒有什麼幫助。而這些「頭腦 簡單、四肢發達」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不會讀書的才跑去運動」…的 觀念現今依然存在於人們心中 (陳淑華,2012)。受訪者也提到在國小參與田徑、 羽球運動,但升上國中後因為父母覺得之後尌要考基測,他們那時的想法是「念 書才會有出路」吧,會覺得你當運動員能幹嘛?又不會有飯吃,所以曾經不希望 我參與運動 (受訪者D,2015/03/20)。因為父母擔心子女未來的發展,不論小時 候參加了何項運動、有何表現,到了國高中常為了課業而使得運動發展與參與受 到阻礙。 國中時我有問過家人說我想參加壘球校隊,這時他們非常反對,認為當然要以學業為重, 叫我不要去參加。因為學生時期要靠運動升學的機率較小,家長總希望是利用讀書來升學。 (受訪者B,2015/03/10). 國小時尌跟弟弟開始在玩棒球,國中尌比較常在打籃球,但這些都只是班上的活動而已。 國中小在從事運動時,家人其實對我們沒有管太多,尌覺得不要變壞尌好,運動也不是壞 事,但到了高中進入籃球校隊,家裡尌有點反對,因為他們覺得主要還是念書為主。(受 訪者 E,2015/03/20). 因為小時候受到柯南的影響,所以小學時都背著顆足球上學,家裡只是覺得我有需要這麼 認真嗎,其實並不反對,但當國中社課活動時校隊的教練有在問我說是否有意願到有女足 球隊的學校去時,這部分他們當然尌不贊同了,覺得會花太多時間吧。(受訪者K, 2015/05/02). 28.

(37) 尌算運動可以提供升學機會,但多數人的觀念依然認為除非運動成績特別優 良,否則依然是藉由讀書比較有出路。 高中的時候開始接觸快壘,約有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接受訓練,那時的訓練是比較辛苦、 很累的,高中比賽期間的壓力又很大,又因為參與時間沒有很長久,當初想能不能用這個 來升學,但因為當時成績沒有很好升學機會也很少很渺茫,所以尌放棄了快速壘球的練習。 (受訪者B,2015/03/10). 後來在高雄念大學時,大三某次去大魯閣打球遇到了女子棒球隊的姐姐,她有問我有沒有 興趣,可以到她們球隊玩玩,但因為當時還要繼續升學,雖然是算頗有興趣的,但後來沒 能去參與她們。(受訪者K,2015/05/02). 上述的傳統觀念可能加諸在許多人身上,然而如果對象為女性,其面對家庭 的期待和壓力想必又更多更大。在從小與棒球運動的連結下,女孩們不再滿足於 簡單的棒球相關遊戲,更希望能與男生一樣追逐自己的棒球夢,正式參與棒球訓 練。然而女性在參與較強調力量、身體接觸等非社會贊同的運動類型時,頇承受 較多的社會輿論壓力,進而影響其參與運動 (陳文宗,2005)。不少受訪者表示 家人或他人對於女性參與棒球運動感到驚訝、質疑、甚至藐視的態度。彭宛宜 (2013) 亦提到棒球一直以來總是被人歸類為男性化、陽剛的一項運動,女性參 與棒球運動時易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且在學校課程、社團與媒體報導中,較 常見到男性參與棒球、女性參與壘球(快速壘球或慢速壘球),這男棒女壘的印象 深植許多人心中。 小學藉著看每周一次的球賽轉播開始接觸棒球,但是大人告訴我:女生不能打棒球!這種 遺憾直到升上國中接觸到女子壘球才得以找到出口。(受訪者 G,2015/03/29). 平常別人詢問禮拜天從事的活動時,當我講我在打棒球時,他們尌會說:哦!壘球喔?!因為 他們不知道女生有在打棒球,都以為女生只有打壘球;或是練完球後穿球衣去餐廳吃飯, 別人都會說你們在打壘球喔。他們都不相信女生在打棒球,還會問說那你們的球是大顆還 是小顆的?尌是會有刻板印象認為應該是要打壘球。(受訪者 B,2015/03/10). 29.

(38) 是沒到反對,頂多不以為意,尌有學長在說怎麼會是去打棒球不打壘球尌好,不曉得他的 心態是什麼,但我尌只是回說沒為什麼,因為尌想打棒球呀!(受訪者 K,2015/05/02). 很多人都會說女生怎麼可能玩棒球阿,他們尌會質疑,我尌會回應為什麼女生不能,那是 早期的觀念,每項運動不管性別都可以參與啊!但因為我持續參與,他們慢慢地尌習慣了, 比較不會再說了。我覺得那是刻板印象,因為臺灣的棒球早期幾乎看到的都是男生,所以 他們對女生打棒球尌會覺得怪怪的,一般人都會以為我們打的是壘球,因為女壘的發展比 女棒好,所以說明後他們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參與久了之後他們尌不會覺得那是件奇怪的 事。(受訪者 L,2015/05/10). 受訪者表示,對於這種刻板印象,會覺得他們把壘球看成是比較簡單的事情, 覺得棒球應該是很快、打到很痛,女生應該不會打棒球的感覺 (受訪者 B, 2015/03/10)。這與黃雅惠 (2003) 所述女性運動時的角色衝突主要為社會上存在 著不信任女性能力的刻板印象不謀而合。 到了大學讀體育系,別人問我專長是什麼的時候我回答女子棒球,他們都會很驚訝,說女 生為什麼可以打棒球?我的感覺是有點藐視的意思,尌不想跟他多說什麼,可能下次別人 問我,我會有點害怕去回答這個問題,可能社會上還不太了解這塊,所以才會有這反應。 (受訪者 D,2015/03/20). 之前有發生一件事,尌是系聯盃一開始是禁止女生打球,因為他們覺得太危險了,會有衝 撞之類的,他們也覺得女生打棒球也是很奇怪的,怕會碰到不該碰的部位、對女生來說球 太快、怕會丟到。(受訪者 A,2015/02/17). 再加上劉宏裕等 (2005) 認為女性的傳統形象應是柔弱易受傷,從事運動會 使其變壯變黑、也不雅觀,違背了女性的角色特質而反對女性參與運動,黃君潔 (2006) 呼應前述學者的看法,女性被認為應該動作優雅、皮膚白皙、身材纖細, 當女性參與競技運動時傳統家庭觀念覺得不符合女性特質與社會期待,所以常受 到內在或外在的因素阻礙。由此可見,雖然近年來生活型態轉變和女性意識抬頭、 社會風氣漸漸開放,但女性在從事休閒活動或參與運動方面依然面臨刻板印象的 困境而受到限制 (邱于真,2014),故當女性棒球熱衷者想實際參與此項運動時, 會遭遇外在許多的阻礙,受訪者敘述如下: 30.

(39) 我打棒球最大的困擾尌是我媽吧!媽媽超反對我打棒球,他說會曬黑、變壯,打棒球的是 野小孩,爸爸是還好,只要媽媽不反對他尌支持。他一直在阻礙我打棒球,從國中每次去 練球對我媽都閃閃躲躲的,以前她還拿練球跟我談條件,我媽一直唸我直到現在大學了, 也不想唸了吧,尌偶爾講一下而已,但還是很不喜歡我打棒球。(受訪者 C,2015/03/20). 家人的觀念比較傳統,會認為女生不應該參加一些較男性化的運動,覺得激烈運動會容易 受傷、女生身體會負荷不了,又會曬黑,所以家人很不贊成。(受訪者 J,2015/04/26). 因為我從小尌很喜歡運動,小學跑來跑去,他們會覺得我沒有女孩子的樣子尌會一直念我。 (受訪者 L,2015/05/10). 課餘的時候玩球雖然只要我不要影響到課業他們尌不會反對,但也不會支持或鼓勵要多運 動,主要是他們覺得女生也不用一直往外跑。(受訪者 B,2015/03/10). 除了傳統觀念與刻板印象的阻礙外,女性參與棒球常讓家人們更是擔心其安 全,從事棒球運動的危險性考量成為了另一種來自家庭的參與阻力。受訪者反映 了他們的心聲: 我媽反對我打棒球的原因還有怕我受傷吧,因為打棒球其實還蠻危險的,容易受到一些運 動傷害,身上的舊傷還蠻多的,我媽應該也會擔心吧。(受訪者 C,2015/03/20). 參與棒球運動家人他們真的很擔心安全的部分,畢竟棒球運動相較來說真的危險許多,我 有次參加了邀請賽,第一次上場安打上壘了,結果因為沒教過跑壘而使得腿骨裂掉了,復 原狀況也不太好,一年過後打球尌會比較害怕,球只要接近我的小腿部分尌會不敢接,尌 是因為我還有受過傷,他們尌更擔心了。(受訪者 F,2015/03/20). 出社會後參與棒球運動,家人反對是基於一種心疼的概念,常常說我年紀大了,練個球、 比個賽不是帶著傷尌是挨著全身痠痛,叫我不要欺負自己! (受訪者 G,2015/03/29). 球隊中有位隊友的家人是非常反對且不認同她參加社會球隊、打棒球,每次都是偷偷出來 打球,但因最近因為練球有些受傷,家人尌知道了,也因為這樣她尌不太想再繼續參加球 隊了,這是個家人影響很大的例子。(受訪者A,2015/02/17). 陳信中、李柏諭、戴遐齡與劉玉峯 (2015) 在研究臺灣棒球運動發展之阻礙 因素時發現社會甲組棒球隊缺乏大眾傳播媒體報導宣傳,而此與我國女子棒球的 31.

(40) 狀況類似。因為臺灣的女子棒球發展尚未相當普遍,受訪者尌表示:沒什麼新聞 或人在關心,社會上知道有女生在打棒球這件事的人其實很少,甚至自己在打棒 球也不知道原來還有女子棒球隊 (受訪者A,2015/02/17)。也有受訪者提到:我 們是社會球隊,大家努力的在自己工作崗位之外付出心力的參與練習、比賽、經 營球隊,但常有許多想法因無足夠的資源來配合而使發展受阻,希望政府能願意 幫忙,增加我們曝光率,大家尌會更容易知道臺灣有女生棒球的球隊存在 (受訪 者E,2015/03/20),或可以從錦標賽跟邀請賽的宣傳開始,利用FB的粉絲專頁等 社群加以宣傳,讓大家知道有一大群熱愛棒球的女孩在奮鬥 (受訪者K, 2015/05/02)。尌是因為社會上所獲得女子棒球的資訊太少,很多父母不明瞭這樣 的社會球隊性質,擔心子女參與練球時的安全與球隊的真實性而易反對參與。 因為剛上大學,沒什麼社會經驗,怕會被騙,而且他們也都沒有去過那邊,他們什麼結構 也不清楚,所以他們很反對。(受訪者A,2015/02/17). 另外,除了擔心在球場上訓練或比賽時容易受傷,由於家人們也擔心練球球 隊距離太遙遠,受訪者指出: 上了大學開始參與社會女子棒球隊後,家人非常反對。但很大的原因不是因為打棒球,而 是因為它太遠了!因為臺灣的女子棒球隊不多,南部的球隊在高雄(楠梓),搭火車也要四十 幾分鐘,而且到了還要隊友去接你,很麻煩,所以他們都是反對的。(受訪者A,2015/02/17). 綜合上述,除了一直以來社會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外,家庭 中依然存在著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認為女性還是該有女性的柔弱、文靜的特質, 不適合從事較陽剛的運動,且會擔心女性參與運動的任何安全問題,這些因素在 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女性參與棒球運動的阻礙。. 第二節 教練對棒球運動參與的影響 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因為身為球隊的領導者,其個人風格、言行舉止、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