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萬丹紅豆節活動的舉辦,為在地農民和農會系統帶來明顯的經濟收益,

也增加了萬丹地區的知名度。在地居民藉由參加活動除了身心靈獲得滿足之 外,也重新認識了在地傳統產業與文化特色。外地遊客藉由活動的體驗也加 深了對於臺灣在地農產品或衍生商品的了解。證明活動的辦理帶來了許多正 面的效益。關於本研究的不足或疏漏之處,在此提出幾點建議做為後續研究 及主辦單位參考。

(一)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設定為在地居民,鑒於外地遊客數量可觀,後續可 針對外地遊客為研究對象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來探討,與本研究結果做 一比較分析,活動方式須加強處提供給主辦單位建議。

(二)除了量化的研究資料外,後續若加入訪談的資料(偏重質性研究敘 述),確實了解不同社經背景居民實際考量完整因素為何,以補足本研 究結果的原因探討。

(三)參加五屆以上活動的在地居民,在五個參與動機的面向比例是最低 的,「題號 6.想要來體驗傳統民俗活動」、「題號 12.單純前來欣賞展演 節目」、「題號 11.為了與他人建立友誼」和「題號 8.為了放鬆和舒緩身 心壓力」等四題項的比例偏低,建議主辦單位可針對體驗傳統民俗活 動及展演活動來做創新變革或增加團體趣味競賽可吸引居民呼朋引伴 來參加社區節慶活動並達到愉樂放鬆的效果同時加強宣傳擴大社區節 慶活動的知名度,以增加居民參與社區節慶活動的意願,進而讓居民 更認同社區,更有助於社區節慶活動的辦理,讓萬丹地區更活躍,此 乃本研究之小小貢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偉哲(1997)。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朱潔嵐(2001)。建立臺灣認同--自決與認同的心理基礎。Taiwanese Collegian

Magazine,第 23 期。

朱盈蒨、汪文政(2010)。社區意識與節慶文化活動認同之研究-以澎湖乞龜活 動爲例。島嶼觀光研究,3(1),125-144。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形式休閒化。文化視窗,26,14。

李明宗(2002)。當代臺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慧珍(2009)。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之研究—以雲林縣西螺鎮醬油產業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明隆(2002)。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 南。

林清山(197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

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銘昌、鄭健雄(2005)。地方節慶對鄉村旅遊之影響。2005 首屆中國鄉村旅 遊發展論壇,中國國家旅遊局及成都市政府。

林美萍(2003)。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 堊節、麻豆文旦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坤良(2006)。重塑文化現場,尋回民間的文化活力。藝術家,3 月號。

邱詩縈(2007)。地方政府辦理節慶之研究-以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孫華翔(2006)。活絡地方經濟-永續經營文化。第五屆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

地方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發表之論文,文建會。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市:遠足文化。

陳仙玫(2010)。地方產業文化節慶活動之意義與影響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正昌(2013)。SPSS 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臺南市:開山書店。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莊博欽(2008)。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 之研究-以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

臺中市。

屠如驥、葉伯平(1999)。觀光心理學概論。臺北市:百通圖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 社會(頁 215-245)。臺北市:巨流。

張怡平(2005)。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地方特

許惠姍(2010)。以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探討節慶的發展-以高雄左營萬年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許清壽(2011)。餐飲業者對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益認知和參與動機對滿意度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 屆民藝華會為例。臺北市:臺灣省交通處旅遊局。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 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9/10:147-174。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臺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燈會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

楊昆霖(2001)。鄉鎮舉辦農特產節慶的效益與環境衝擊分析之研究─以 2000 年 台南縣白河蓮花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廖雅蘋(2001)。臺灣農村休閒酒莊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市。

廖淑玲(2011)。地方節慶、產業特色、行銷模式對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雲 林縣古坑鄉咖啡業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文婷(2005)。嘉年華之島—節慶產業搶搶滾。臺北市:光華畫報雜誌社。

賴杉桂(2007)。在地全球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研考雙月刊,31(5),39-50。

駱桂珍(2008)。節慶活動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Cohen, A. P. (1985).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

Routledge.

Derrett, R. (2004). Festivals, events and the destination. In Yeoman, I. &

Robertson, M. (eds.). Festiv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Arts and Culture Perspective.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pp. 32-52.

Fluker, M. R., & Turner, L. W. (2000). Needs,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a commercial whitewater raft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380–389.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heinhold.

Getz, D. (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1st ed.).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s Corp.

Gitelson, R. J., & Kerstetter, D. L.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benefits sought and subsequent vacation behavior: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3), 24-29

Hall, C.M. (1989).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 GeoJournal 19: 263–268.

Hall, S. (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illery, G. A. Jr.,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4), p. 111.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 L. Jackson and T. L.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pp.247-279).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Jackson, R.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gn, IL:

Sagamore.

Jenkins, R. (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ress.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Prentice-Hall.

Lee, C. K., Lee, Y. K., & Wick, B. E. (2004). Segmentation of festival motivation by nationality and satisf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5(1),61-70.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 Harper

& Row.

McMillan, D. W., & Chavis, D. 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Perkins, D., et. al. (1990). Particip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block: Crime and community contex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 83-116.

William, F. T.(1997),Global Tourism : The Next Decade, Lond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正式研究問卷

第二部分:社區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基本資料 一、 性別:□男 □女 二、 年齡:

□20 歲(含)以下 □21~40 歲 □41~60 歲 □61 歲以上 三、 婚姻狀況:

□單身 □已婚 四、 教育程度:

□高中職以下 □大專 □研究所以上 五、 職業:

□學生 □農林漁牧業 □軍警公教 □工商業 □服務業 □家管 □退休人員 □其他____________

六、 個人平均月收入:

□20000 元(含)以下 □20001~40000 元 □40001~60000 元 □60001~80000 元 □80001 元以上

七、 請問您住在萬丹鄉幾年: (外地人免填)

□1 年(含)以下 □1~5 年 □6~10 年 □11~20 年 □21 年以上 八、 請問您參加過幾屆萬丹紅豆節(含本屆):

□一~二屆 □三~四屆 □五屆以上

九、 請問您從何處得知萬丹紅豆節的活動訊息(可複選)

□親朋好友 □旗幟告示 □報章雜誌 □電視 □網路 □鄉公

所或社區發展協會通知 □其他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