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同可被定義為個人與某特定的區域、或附屬於一特定族群,卻散落在 各地的一種關係,意指具有某種特性的人,不因地理限制而對某一特性產生 疏離感,而能維持穩定的關係(黃麗玲,1999)。

Hall(1996)說明認同的進行是建構在個體認知自身與其他群體或其他 理念、凝聚方式等,及是否擁有共同的起源或分享的特質。

Jenkins(1996)則認為認同是探討一個人在文化認同意識方面,如何主 動地與某些東西連結在一起,即在互動過程中,跨越團體而進行之一種象徵 性建構。以下就幾個面向來探討「社區與節慶認同」一詞。

一、社區認同

「社區 Community」一詞,源自於古典拉丁文「Communis」,近代各家 學者針對其定義卻莫衷一是,通常指的是人類群體之間,具有某些共同的聯 繫或認知,一種具有共同根源、道德一致、親密友誼的聯結,成員對團體的 認同,具有生命共同體感知,以生存、生活和生涯發展為其目標,以友誼、

互助和感情為其特性(林振春,1995)。社會學家 Hillery(1955)早期歸納 出的社區定義,包括三大要素:地理區域、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因此,徐 震(1995)定義之為:「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 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個人群。換言之,社區是(一)住在相鄰接地區的一群 人,彼此常有往來。(二)他們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彼此互相支援。(三)

他們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務設施:如交通、學校、市場等。(四)他們可能面 臨若干共同的問題:如經濟、衛生、教育等。(五)他們之間可能產生若干 的共同需要:如生活、心理、社會等。

郭為藩(1975),認為認同感的程度可劃分四種不同的程度:(一)認知 的(cognitive):即個人覺得自己屬於某一個團體,並能瞭解這一個團體的特 性。(二)情感的(affective):即個人不僅對認同團體或對象有歸屬感,對 其有感情,並在情感上有「團體內」和「團體外」的劃分。(三)知覺的

(perceptual):即除了認識認同對象團體外,且能產生愛好的感覺。(四)

行為的(behavioral);即不只認知、態度與價值觀,尤重於行為表現,能表 現所認同對象或團體的特性。

張茂桂(1999)所定義「在種族與族群關係的研究中,個人在成長過程 中,長期學習而具有深刻的特殊價值意識與情感,和個人所屬的歷史記憶、

集體意識」的統合為認同感。

朱潔嵐(2001)認為一般人對認同感的了解,侷限在認同感的強度,認 為一個對某個團體或某種社會價值、意識型態的贊同程度就是認同的程度。

由觀察個人和團體的關係中,認同感由弱到強,可細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

這四種不同的認同類型反映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時,如何安排自己的行為

(self-regulation)和解釋自己參與的動機(intention)。

地方認同的概念來自於地方本身特性及歸屬感,從個人經驗中體會環境 與活動,經由情感轉換成記憶、懷念或分享,將地方認同內化到自我認同中,

特別強調個人因自身經驗及社會、文化關係所累積的鄉土歸屬感,藉此歸屬 感,個人獲得探索、發展其生活世界的內在心理動力,成為自我經驗的一部 份。可將地方認同定義為:個人對其自主覺察的生活空間內,對一切人、事、

物產生認同與歸屬的心理歷程。並可嘗試將其區分為五個實質面向:(一)實 質環境認同。(二)經濟生活認同。(三)社會生活認同。(四)文化生活認同。

(五)歸屬感。

的內在形成過程,也是群體在與外界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定位。人類學 家 Cohen(1985)將社區認同解釋為「個人對其完全認同的實體,大於一個 宗族,但又比較吾人所稱呼的「社會」來得具體。社區宛如是一個人生舞台,

人們自其獲得住家以外最基礎及最具體的社會生活經驗」。

McMillan and Chavis(1986)將「社區認同」定義為「成員們具有歸屬 感、關心其他人和融入團體、能互相分享、彼此信任,並且能透過給予承諾、

團結合作來滿足個人需求」,並認為成員身分(membership)、影響力(

influence)、需求的整合與滿足(integr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needs)與情感 的連結(emotional connection)是構成社區意識的四大要素。

Perkins 等人(1990)根據 McMillan 與 Chavis 的社區意識理論進行修 正, 所建構的 12 項社區認同指標(Sense of Community Index),是針對面 對面傳播的社區直到目前仍被廣泛採用的測量工具,其中共分為 12 個項目

。如表 2-2 所示 表 2-2:社區意識量表

Q1 我認為這個團體對我來說是個成為成員或會員的好地方。

Q2 這個團體的成員不是分享著同樣的價值。

Q3 其他成員與我都想從這個團體獲得相同的東西。

Q4 我可以分辨這個團體中大部分的成員的名稱或帳號暱稱。

Q5 我在這團體中有回到家的感覺。

Q6 在這團體中很少的成員認識我或能分辨我的帳號暱稱。

Q7 我在乎團體中其他成員如何看待我的行動。

Q8 這個團體今天會是這樣沒有我的影響在其中。

Q9 如果團體中有問題,就會有成員想辦法解決。

Q10 對我而言,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是很重要的。

Q11 團體中的成員一般來說都和其他成員處的不好。

Q12 我期望能在這團體中待一段較長的時間。

資料來源:Perkins, D., et. al. (1990)

其中 Q1、Q2、Q3 是屬於需求的增加構面(reinforcement of Needs),

Q4、 Q5、Q6 屬於成員身分構面(membership),Q7、Q8、Q9 屬於影響構 面(influence),而 Q10、Q11、Q12 則屬情感分享連結構面(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

林暉月(2001)在說明社區意識的組成基礎時指出(一)社區意識是對 社區環境的認知。(二)社區意識是對社區情感的累積。(三)社區意識是 對社區事務的參與。

林明地(2002)指出,社區認同所具有的多面向意涵,大致可區分為五 大類,亦即(一)地理區域。(二)人際社會互動關係。(三)群體共享價 值、歷史、文化。(四)外在於學校或政治世界的大眾。(五)學校生活的 凝聚本質。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對社區認同的看法,本研究得出幾個概念:(一)社 區一詞本身具有雙重意義,「社」注重地區中的人際關係,「區」則有地區 或環境的意涵,指涉及人與地區或環境的結合體;(二)社區不同於一般行 政區,是動態的,具有高度彈性的,非屬硬性的定規或分劃;(三)社區群 體間問題的產生與解決,與整個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等外 在因素息息相關。本研究即是從社區觀點和 12 項社區認同指標來探討在地居 民的社區認同感。

二、節慶認同

一個特殊事件、活動可以流露舉辦地的特色,從而提昇了舉辦地的生活 品質。在雪梨市負責發展派爾芒半島(Pyrmont)的西城開發企業就是藉著舉 辦活動,為該地區創造了認同歸屬感。而大型的事件、活動還可以帶來市街 氣氛更新的效果,創造新的旅遊設施需求。活動舉辦地能夠從住宿、餐飲消 費、購物及其他旅遊相關的消費項目上獲得經濟利益,也能產生其他方面的 經濟效益。所以在地居民對節慶的認同感增加將有利於活動的整體進行與效 益,亦可加強對社區認同的支持,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楊昆霖(2001)在鄉鎮舉辦農特產節慶的效益與環境衝擊分析之研究-以 2000 年台南縣白河蓮花節為例中,提到當地居民對於白河蓮花節帶給當 地的效益,包含提高白河鎮的知名度與形象、促進蓮花農特產品之銷售、產 生對白河鎮的認同感、歸屬感,使本地人收入增加,經濟能力改善、產生榮 譽感以身為白河人為榮、傳承社區文化、提升正當休閒娛樂的機會,以上這 些效益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認同。

莊博欽(2008)在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 動支持度之研究-以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的研究中,地區居民之節慶活動的認 同感整體平均值介於普通與同意之間,即居民對澎湖舉辦海上花火節之認同 程度高,個人背景與認同感之差異分析方面,地區居民的節慶活動認同感程 度僅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居住時間、每月總收入及是否參與並 擔任社區組織工作之個人背景上有顯著差異。

朱盈蒨、汪文政(2010)社區意識與節慶文化活動認同之研究-以澎湖 乞龜活動爲例,節慶活動主要是地方文化「內發性」的發展,唯有對地方產 生認同,才能進而對地方文化發展傳承貢獻心力,而觀光活動的成敗與否在

於遊客的滿意及認同。

從實證研究結果得知,在居民方面社區認同組成構面與節慶文化活動認 同度存在顯著正相關,因此要提升居民對節慶文化活動的支持與認同,除了 要設法凝聚及提振社區意識外,同時在另一方面要從增進節慶文化活動效益 著手。個人對社區所持有的態度,在認知方面,則顯示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知 覺;在情感層面,則顯示居民對該社區的情緒;在行動方面,則表現個人對 於社區事務的參與程度。所以擬將社區認同感探究面向分成以下三個層面來 探討:

(一)認知度:係屬於精神動力,指經由活動的舉辦,居民在參與過程中,

有形與無形之間,產生對活動的認知,也包含了實質情感認同。

(二)認同度:是一種交換過程,指居民對節慶活動提供包括有形的資源如 資金、物資、勞務、技術和人力支援和對於節慶活動在精神或實質、

資訊提供與讚揚上,雙方在這交換的過程中達到共存的關係,居民做 出對活動贊成或不贊成的行為反應。

(三)參與度:係屬於行為動力,指居民對活動的價值性認同激發出積極的 行動力。

綜合上述諸多相關節慶認同觀點文獻,證之依照社區居民社經背景之不 同而會有其差異性存在。而本研究主要概念之二,即為探討社區居民對節慶

綜合上述諸多相關節慶認同觀點文獻,證之依照社區居民社經背景之不 同而會有其差異性存在。而本研究主要概念之二,即為探討社區居民對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