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83

四、成功的團體督導是社群成立的靈魂基石

本社群於成立初始,因成員互動仍處於拘謹狀態,雖有專業知能較強的資深教師 站出來主持會議,但仍瀰漫一種不敢強出頭的文化,老師們怯懦分享經驗體系或提出 建言,使得社群初期推動拖泥帶水,事務安排也多遇焦灼,研究者發現即使教師自身 具有專業知能和自主經驗,但要轉化為引領社群的人際領導力量,此特質仍需多所磨 礪,其專門知能是否備受肯定與認同?成員於訪談中提及「在社群組織中的初始階 段,資深教師開始無法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逐步到第二階段才創造出能讓成員安心 學習、集體放心反思的環境」,研究者觀察到成員們因期待資深教師解決問題經驗較 多,體會知覺更為深刻,資深成員卻回憶道「在和新手教師的挑戰互動中,很努力地 學習於省思批判基礎上,獲得新的能量。最後是成員彼此間透過專業而頻繁的對話溝 通,才在教學生涯中建立情誼和支持,形成緊密的成長共同體,尤其在教學觀摩活動 裡,被觀摩者有壓力,觀摩者也有不同的壓力」,研究者觀察到因著共同願景的激勵,

逐漸累積信任感,發展出課堂參與、詳實記錄和充分回饋的觀摩歷程,經由這樣的過 程磨合,各個成員都得到教學專業的改善和進步,亦促進社群在溝通效能和團隊默契 上臻至更新境界。

若能在社群成立起始,教師成員能挺身鼓勵具有專業知能及領導知能的教師擔任 社群領頭羊,校長與行政主管亦能加以器重其能,傾聽其意見,並充分授權賦責,對 其績效表現予以袞揚獎勵,主動減少社群教師的授課時數,在眾望所歸下帶領社群的 學習型組織成形,待社群成員充分磨合並穩定運作後,再進入同儕督導模式,讓領導 權責流動,以專業知能為主,更加擴大其範疇,就更能聚焦於團隊默契和合作氛圍上,

令社群能步入軌道並開花結果。

84

提出建立社群的機制和持續發展的模式,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

教師及未來研究四個層面提出建議,並說明如何協助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員發展其 專業成長之具體作法:

一、教育行政機關層面 (一) 減少教師負擔

行政單位若能減輕社群教師的工作負擔,適時體察中學教師的工作量,除了有繁 重授課任務,還需兼負管理學生事務、班級經營、文書出納處理等,令教師甚少有餘 力和空暇從事教學改革或運作社群的工作,更遑論加強教師專業對話、經驗分享,或 社群中的實務如:觀摩、研習、觀察、訪談、反思、回饋等,均須付出額外時間成本,

種種負擔常令第一線教師聞之怯步

(二) 整合計畫精簡資源

近年來諸多的教改措施已令教師疲於應付,龐雜多變的政策由上而下地倡議和實 施,恐壓抑教師內化自發的行動能量,若能適時進行整合目前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所 有政策,減少資源的浪費,正本清源由下而上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建議主管機關可在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各項政策推動上,檢視各校社群的優質亮點、主題、卓越特色,

再鼓勵各校社群以資訊科技製作教學檔案,建構分享平台,逐步察驗社群教師的學習 與成長效能,即可發揮精簡資源、事半功倍的高度效態比,達到雙贏的教育目標。

二、學校層面

(一) 行政人員可扮演社群的潛在推動者

中小學教育環境對於校園內的教學領導,偏重在校長或主任級的少數層級,較少 提及教師領導或教師專業自主,而教師領導才是發展教師專業社群、深化學校改革的 能量,實在值得中小學善加開發與運用(蔡進雄,2004) 再者,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 非校內正式組織,學校行政單位無法直接介入,卻能透過提供獨立環境、齊全設備、

完善資源、促進社區家長外在關係的支持、調合溝通系統、爭取經費、調整領導角色

85

行為、建立民主參與機制、建構教師檔案資源交流平台、建構學生學習數位平台、精 神上激勵表揚等具體行動支持其發展,並試從教師成長團體、校園讀書會、教師工作 坊、教學研討活動中找出潛在社群組織,協助教師從中發展為實務社群,除了硬體的 支援外,在感性關懷方面,行政單位也能在待社群成員關係充分磨合後,從社群觀察 者轉變為社群激勵者和推動者;本研究對象朝永續經營此閱讀指導專業社群前進,而 研究場域的行政人員在第二階段透過適時對社群運作進行瞭解、掌握社群動態特徵、

覺察社群各階段面臨的困境問題,即時加以輔導因應,為社群建立之目標給予合適正 向壓力,營造團隊成功經驗和教學創新的傳承分享文化氛圍,令社群於第三階段漸穩 健步入軌道,進入開花結果、不斷自我改善精進的第四成熟運作階段。

教師專業社群發展到最後階段,代表著運作穩健而成熟,卻不能因此闇於自見或 停滯成長,如不能因應教育政策的改革變遷,隨時代更新調整而俱進,而行政單位正 因較熟絡各種政策方針,能助其以善加經營,令其形成持續動態的有機發展體,因為 社群一旦停止成長茁壯,易造成動能萎縮而趨於凋零。

(二) 透過資料整合和組織人力資源協助社群有效發展

學校單位若能適切而有效運用資訊科技和整合知識資源,從事促進社群知能發展 的活動,將社群資訊加以儲存、分類、選取,並建立搜尋、篩選、歸納與整理等等,

並協助社群成員將其知識視為資產進行管理,並適時提供資源協助,以落實教師專業 發展的成效,進而提昇其他教師投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願。在社群來到穩定期 後,學校若能從事人力及組織資源的整合與應用,結合行政、教學與社區的力量,來 擴展資訊交流及資源分享,將能促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效能。

三、教師層面:

隨著教師專業化的時代來臨,教師必須發展成兼具集思廣益兼批判省思功能的學 習型組織,在推動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更多的創新與活力,

因此唯有拋棄過去單打獨鬥的習慣,從知識傳遞者蛻變為知能學習者、研究者、發展

86

者、實踐者與評鑑者的多重角色,從養成書寫「反思札記」之習慣培養教師批判思考 與省思探究的精神,並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發展出激盪創意、互為評鑑、分享討論、

回饋對話、協同合作的能力,適時修正教育理念和教學作法,開發專業的互動與對話,

引入成長的活水源源不絕,積極灌注創意與活力於教育之路,以達更高品質的教學目 標。

四、未來研究層面:

(一) 研究對象方面

在專業學習社群中,除了教師素質提升、精進教師專業之外,其最終目標乃在協 助學生學習、提升其學習成效、引導其思想行為,帶入學校最高品質的效能與校園文 化的轉變。透過學生在社群教師實施教學創新課程設計和教材運用的前測、後測,甚 至有計晝有系統地蒐集並分析其各項相關資料,將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狀 況,本研究因時間限制,若能在行動研究中結合學生的測驗、作業、報告、訪談、問 卷,甚至是家長的側面觀察等等資料來檢視社群推動創新教學之成效,配合行為記 錄、現場觀察、深入訪談、課後訪問等研究過程,在社群的不同任務階段中以回溯性 的方法檢視學生於學習取向、任務取向及省思取向的各個歷程之動態變化和進展,可 進一步推出有更全面、更有說服力的觀點;再者,分析學生資料能以擴增行動研究的 應用性,並對教育場域進行更深刻的意義探索,精緻化教師專業成長任務的成果與品 質,有效促進參與社群的教師作有意義的溝通與學習。

(二) 研究方法方面

量化研究方法更能切確顯示教師、社群、學生間的關連性,並從中精準描述三者 間的關係,突破本個案研究的侷限,因本研究乃以教育實際場域的案例為研究對象,

僅呈現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況貌和模式,並探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和教師專業成 長的關係。

(三) 導入社群發展校際間策略聯盟之研究

87

現今學校教育,教師仍傾向獨立教學,鮮少和其他教師展開有意義的回饋溝通,

而本研究對象學校於 102 年時僅有一個教師社群,為免運作流於故步自封,資訊唯恐 落後貧乏,社群成員於最後第四期的分享階段時才開始進行跨校合作,和其他校外社 群有了交流互惠經驗,並展開推廣成功經驗的串連,大大開啟本研究社群的視野,建 議未來研究能加入社群如何發展校際合作策略聯盟,並如何經由參訪績優學校以正向 刺激社群共創見賢思齊、增廣見聞之路,如何通過跨校合作以解決社群面臨的各式難 題,如何活絡教師對話溝通的質量,如何增進協同合作、經驗分享的機會,健全社群 的發展。

88

參考文獻

丁一顧(2011)。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月刊,201,

28-38。

丁一顧、張德銳(2009)。校本教學輔導制度推動模式之建構研究-以臺北市教學輔導 教師制度為例。載於李子建、張善培(主編),優化課堂教學:教師發展、伙伴協 作與專業學習共同體(302-340 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校務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台北。

江彥廷(2006)。E t i e n n e We n g e r 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守業社群之啟示。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研究所,台北。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李姿葉(2006)。合作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以實施科學創意活動教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教育系,台中。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7,

45-64。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昭華(譯) (2003)。Fraenkel,J.R.&Wallen,N.E.著。質性研究的本質。載於洪志成等譯,

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596-621 頁)。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市: 濤石文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