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二節 建議

從本研究發現,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提升和養成規律運動有正面 的幫助,而一個課程的成功推動,不外乎以政策和教學現場體育教師的配合因素為 重。為使體育課在國小課程能發揮其功效。本節將根據研究結論,對政策和現場體育 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

一、將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設計應用在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中 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目標是在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適能,而擁有 健康的體適能必需仰賴規律運動的培養,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目標即是提升學生體適能 和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根據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可以提 升學童體適能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所以,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設計觀念是可以 應用在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中,因此,課程改革的相關單位可以將體適 能教育模式的課程設計方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中,透過相關的研 討會訊息,讓基層教師認識此一課程理念,在課程的設計上有一定的遵行方針。

二、體育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可以應用體適能教育模式為課程的設計藍圖

體育課的最終目的是在培養學生養成規律的運動,來提昇體適能。根據本研究結 果顯示體育課的目的和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理念不謀而合,所以,教學現場體育教師在 課程設計上可以朝此概念出發來設計,來建構一個健全的體育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更 為的全面化。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針對中、低年級不同階段進行研究

本研究只實施在國小五年級的一個班級,來提升學童體適能和養成規律 運動的習慣,所從事的行動研究。而良好的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養成應該從 小培養,不應到高年級才來實施,建議未來可以針對中、低年級,不同階段 的班級進行。

(二)將「健康」與「體育」課程合科教學進行研究

本研究的課程設計只以「體育課」的時間來計劃,而九年一貫課程「健 康與體育」領域,強調「健康」和「體育」的合科教學。建議在未來可針對 三節課的時間來設計課程,將時間觀察場域擴大拉長到教室,以便蒐集到更 完整且豐富的資訊。

(三)加入親子活動及家長對學生規律運動支持層面對學童造成的影響力

影響學生對於養成一個規律運動習慣的層面非常的廣擴,本研究只針對 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角度來探討。未來研究可深入分析學生家庭,加入親子間 的活動設計及家長對學生規律運動的支持層面所造成的影響力。

第三節 研究歷程的省思

行動研究中,教學者又是行動研究者,研究者的主觀及文字的敘述常常造成研究 上的限制。因此,行動研究者有必要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不斷的反省自己,降低研究者 的主觀對研究所帶來的威脅及撰寫的品質。以下研究者對研究過程中,個人研究一路 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個人在研究情境中的自我省思。

一、選擇行動研究的惶恐

當初會使用行動研究,來做為整個研究的主軸,是因為指導教授在平常和我們做 研究方向激盪時的一句話:「身為研究生又是第一線的現場教師,如能以現場教學的 問題做為研究的方向,必能對體育教育有所貢獻。」而這樣的想法也一直烙印在我的 腦海裡,根植在我的心中,總覺得要有所學;有所用,這樣出來進修才算值得。不 過,研究者,還是以戒慎惶恐來形容當時的心情。「我做得到嗎?」研究者對於自己 能勝任這樣的研究方式信心有些許的動搖,但在指導教授有系統的教導下,除了課堂 上的刺激外,黃教授還利用課餘的時間,成立運動教育研究室,每個月排定讀書會,

額外的為我們提升研究的知識,激盪我們的邏輯思考。黃老師讓研究者感受到,有如 大家長般的關愛和支持,在他的提攜帶領之下,研究者才有信心踏出屬於研究者研究 之路的第一步。

為了提昇自己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者在碩二上選修國教所謝寶梅老師開授的一 門行動研究課程,謝老師以他對行動研究的獨特見解,引領我進入行動研究的領域,

在一學期理論與實務並進操作下,研究者起初不安的情緒有些許得到安撫,但是研究

者了解到離正式研究還有一段很常的路要走,這是一條艱辛的路,除了要保持對行動 研究的熱忱外,更要抱著對自己教學現場所貢獻的態度,不厭其煩的去發現、追蹤、

解決任何一個可能的問題。

二、調整研究對象的決定

研究者執教高年級體育課時,發現學生的體適能普遍低弱,這和其規律運動的習 慣有所關連,是激起研究者想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來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為本研究主 題的原因,因此,在預試時,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因適逢此班六年級畢業,無法繼續 為此研究的研究對象,決定以續接的五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因此,在研究的時程 中,為了讓未來上課的節奏能更為流暢,減少不必要的排隊及檢測時等待的時間浪 費,有多數的時間研究者都在訓練研究對象其班級的常規及和教師的默契,所以在既 定的研究時程中,有延後兩週的進度,所以,研究者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在不影響資 料收集的情況下,決定按照原來的計畫,在第十五週準時結束研究,以利研究能順利 完成。

三、資料分析與詮釋的難題

在研究資料整理的部份,研究者以記憶清晰為原則,在記憶鮮明時,將教師日誌 於當天教學完後馬上撰寫、訪談逐字稿於三天內登錄到電腦檔案中。但在質性資料的 分析時機應該越早越好,不應拖到累積了很多資料以後才進行分析,研究者在這個部 份犯了很大的錯,拖延的結果,就是累積了很多的資料,整個分析的工作頓時負荷加 重,在編碼和詮釋上,更是一直困擾著研究者,當要把一段話編到某個概念或從一組

概念要下結論時,常發生不知如何下手的狀況或不知從何說起的情況,雖反覆閱讀、

仔細推敲後,給了這一段話一個合適的主題,或小心的下一個結論,仍發現有些概念 的組合不對或是詮釋時引用不恰當的情形。因此,研究者會利用讀書會的時間,透過 和指導教授和室友的幫忙來釐清觀念,希望透過第三者的想法來抽離研究者的主觀概 念,使資料的分析和詮釋更為客觀。

四、研究倫理的省思

因研究者即是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想在學生的心目中建立威信,要學 生能對教學者產生權威和信任之心,但站在研究者的立場,在訪談學生時,又希望和 學生建立起像「朋友」的親切關係,在訪談的過程中,能夠輕鬆的談論自己心中的課 程,如以代號稱呼又怕訪談學生覺得太嚴肅了,不敢說出心中的想法,為了打破這一 層的障礙,研究者在和學生對話時,會直接的叫出訪談學生的名字,以增加親切感,

減緩學生在訪談時,緊張的情緒。雖然得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都能說出心中的想 法,但是就一個研究保密的立場,在訪談的過程中,還是以代號來暱稱,以保護研究 參與者。

五、研究者本身的成長

研究者秉持著行動研究所強調的,計畫、行動、調整及修正的步驟,在過程中反 覆的思考、反省及討論,不將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經過這一年半載的研究歷程,研究 者竟然在這不知不覺中,將這樣的研究態度帶到日常生活中,當一天結束後,我會利 用晚上休息的時候,躺在床上,回憶這一天裡面在學校的教學、和同事們的相處、在

處理過程中的種種細節,去反省其中的優缺點,試著去改進缺失。經過這段時間的研 究洗禮,研究者的人生有很大的進步和成長,成長使研究者覺得人生比以前更豐富 了。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6)。課程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主編(1998)。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市:師大書 苑。

王敏男(2000a)。談體育教學型態。國民體育季刊,30(1),40-50。

王敏男(2000b)。談國民教育九年一貫體育課程的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9(2),20-27。

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體

許義雄(譯)(2001)。體育、體適能及運動入門。台南市:復文書局。(Daryl Siedentop,1996) 許燕蘋(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郭盈師(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認知與態度及執行情形之

蔡貞雄(2001)。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Geoffrey E. Mills,2003) 蔡欣延(譯)(2006)。小學體育方案。載於周宏室(主編),體育課程,(頁 139-172)。台北

縣:易利圖書。(Jim L.S. & Carl E. Willgoose,2005)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模式探究,復文出版社。

歐宗明(2004)。體育家庭作業。載於許義雄(主編),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許義雄教授退休 紀念論文集(頁 223-240)。台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鄭先慶(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9(2),57-65。

劉雲傑(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學校課程計劃準備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潤興(2004)。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和血脂肪影響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院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明賜(2004)。不同體型的五股國小學童之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應裕(2000)。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

謝應裕(2000)。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