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行動研究"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月嬋 博士

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

育教師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李雅燕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七日

(2)

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

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體適能教育模式」能否改善國小學生體適能,並養成學 童規律運動的習慣。研究參與者是板新國小五年級「健康班」,男生 19 人,女生 18 人。運用質性研究之文件資料、錄影觀察來蒐集資料。研究者即教學者進行行動研究, 設計十五週的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運用在教學中,行動過程不斷修正、改進課程實 施,並克服困難,以適用國小體育課程。研究結果發現:學童體適能有提升:透過整 體課程規劃的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後,教師日誌的檢驗,然後,比較體適能前測、後 測的成績,學童體適能有進步。學童規律運動的養成:從學童體適能的提升,學童健 康管理表的運動時間執行情形、學童心得報告及學生訪談相互驗證,得知規律運動習 慣已在學童的生活型態紮根。學童對整體課程的接受度高:從學生的學習單、心得報 告及學生訪談資料交叉佐證發現學童認為教師由簡而繁的教學、透過反覆多次的練 習、且在體育課程中運動知識充實、學習起來成就感高、最實用的課程是運動傷防護 課程。研究者透過研究結果的分析,自我反省、修正,來改進課程及教學中的缺失。 關鍵詞:體適能教育模式、國小體育課程

(3)

The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to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A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quire applying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to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hat improved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developed an active lifestyle of this research 19 boys,18girls Pan-Sin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 “healthy class”, researcher was the P.E teacher. School documents and video observation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and qualitative inquiry to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planed 15week-long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teaching materials, to improves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lifestyle. The whole process was to improve curriculum, overcome teaching problem, let it Elementary School fit for curriculum. The followings wer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Increas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From fitness test and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teaching discovered most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were increased. Developing an active lifestyle: Form increas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most students written an their healthy management sheet revealed analysis and correlate to prove an active habit in their daily life. Students accepted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curriculum: Form injury prevent worksheets, healthy management sheet and video observation to know students loves P.E classes, especially injury prevention section. The researcher penetrates the findings the analysis, the self-introspection, the revision,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4)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的必要性………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選擇研究方式的原因……… 36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者……… 38 第四節 試探性研究……… 47

(5)

目 錄

頁次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53 第六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58 第七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2 第八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65 第九節 研究倫理 6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的應用對國小學童體適能改善之情 形……… 70 第二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對國小學童養成規律運動之情形……… 92 第三節 學生對體適能教育模式整體課程應用接受度……… 103 第四節 未來課程修正和改進方向……… 124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一節 結論……… 128 第二節 建議……… 130 第三節 研究歷程與省思……… 132

(6)

目 錄

頁次

參考文獻

……… 135

附 錄

附錄一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一般綱要……… 141

附錄二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設計檢核表……… 142

附錄三

學童體適能自我評估表……… 143 附錄四 教師日誌……… 144 附錄五 健康習慣調查表……… 145 附錄六 體育家庭作業……… 146 附錄七 學生訪談大綱<一>……… 147 附錄八 學生訪談大綱<二>……… 148 附錄九 學生訪談大綱<三>……… 149 附錄十 學生訪談大綱<四>……… 150 附錄十一 訪談逐字稿記錄格式……… 151 附錄十二 學習單一-宣誓詞……… 152 附錄十三 研究資料蒐集記錄表……… 153

(7)

附錄十四 分類編碼清單……… 155

附錄十五 專家審查檢核表……… 156

附錄十六 專家審查回覆……… 162

(8)

表 目 次

頁次 表 1 中、小學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特色……… 12 表 2 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相關研究一覽表……… 16 表 3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一覽表……… 23 表 4 學生特質分析表……… 39 表 5 板新國小學校SWTO分析表……… 40 表 6 行動研究方案表……… 54 表 7 研究進度表……… 57 表 8 學生訪談時間表 61 表 9 類屬編碼分類表 66 表 10 檢核表專家內容諮詢名單表 69 表 11 體育教師名單表 69 表 12 學童平時運動生活百分率表……… 70 表 13 男、女童前測體適能成績與體適能常模比較分佈情形表… 72 表 14 男、女童後測體適能成績與前測比較後進步情形表……… 46

(9)

圖 目 次

頁次 圖 1 體育課程模式及價值取向圖……… 10 圖 2 主要能力指標對應 QCC 目標關係圖……… 20 圖 3 課程規劃模式圖……… 30 圖 4 研究架構圖……… 35 圖 5 研究步驟圖……… 53

(10)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在陳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的必 要性及研究範圍和限制,期望有助於文獻探討及行動研究時有一個明確方向。 並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針對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做界定,分節詳加敘述各 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世界,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生 活方式和生活的型態快速的變化,加上資訊爆炸、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社會型 態快速的變遷,已是不爭的事實,加上世界發展的情勢,地球村的社會已成 型,因此,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在進行,以激發個人潛能、促進社會文化的進 步,提高國家本身的競爭力。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內容,故需不斷的精進,方 能創造出更優質的學校專業形象和教育成果,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而體育課程也是學校課程的一部份,它也不例外,其教育目標也是以上述 條件做為目標的根基,奠定學習者適應這個世界和社會的能力基礎。因此,教 育部在 2000 年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並在 2003 年在中小學全面實 施九年一貫新課程,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特色及需求來設計符合學校本位的課 程,且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現場的需要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而黃月嬋 (2000)指出體育教師即教育研究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唯有站在教學現場第一線 的教師才能了解整個課程在實施中的優缺點,如體育教師願意多花一點時間來 探究實務現場中課程實際的應用,這樣教育的改革才能發揮其意義。 每一種體育課程模式皆有其主要的價值(王敏男,2000a),有的著重於學科 精熟、學習歷程、自我實現、社會責任及生態整合取向,而九年一貫「健康與

(11)

體育」領域課程中,根據教育部所推行的體適能 333 的課程,體育教師可以根 據此課程設計出符合學生體適能需要的課程,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透過身體 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發展良好的全方位體適能,使學生成為一 個健康快樂的個體(闕月清,1999)。而體適能教育模式其著重於學科精熟,此 課程模式目標為改善學生體適能狀況、養成活動的生活型態及提升健康,如能 和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配合,將設計出符合學生體適能需求 的體育課程。 二、研究動機 從教育部(2005)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就可得知全國國小 學生參加運動社團為 28%、規律運動的為 60.3%,以學校為主要運動地點為 49.1%、家裡為 23.3%、其它地點為 22.6%,由此數據可得知國小學生除了在 學校正規的體育課來做身體的活動外,在其它地點參與的很少,如此,可知道 全國小學生是透過體育課來運動,而我們學校的學生情形更是如此,尤其這學 期的體適能檢測我們學校的成績排行在台北縣不盡理想,由此可知我們學校學 生的體適能普遍不佳,本身為體育教師的研究者認為舉凡身體活動的觀念、概 念和知識都可以透過體育課程來潛移默化學生的學習,透過體育課程養成學生 能自我評估和維持個人的身體適能,並能將規律的運動習慣融入在日常生活 中,藉以提升學生的體適能,而提升學生體適能是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 育」的課程目標之一,體育教師如何以體育課來運用體適能教育模式在課程教 學中,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認知、技能、情意的發展,來提升學生自我從事運 動的機會,是為本研究的動機。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 了解體適能教育模式是否改善學生體適能狀況,並進而養成學童規律運動 的習慣。 二、研究問題 一、學生體適能現況如何?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與教學是否能提昇學 生體適能狀況?如何提昇策略?探究之? 二、學生規律運動情況如何?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與教學是否能養成 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如何養成?為什麼? 三、學生對於教師設計整體的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接受度如何? 四、教師教學後省思內容及改善方向為何?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在本研究中,有下列幾個重要名詞必須加以釐清和界定,以利研究清楚的 進行,茲敍述如下:

一、體適能教育模式

指 Jewett、Bain and Ennis 在 1995 年提出體適能教育模式是讓體育課程 的參與者能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能在身體活動中培養好的體適能,並能規劃 出適合自己的健身計畫,了解體適能對身體重要性及培養良好的健康體適能。 二、九年一貫課程 1998 年教育改革的實施,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將國 民教育課程分為七大學習領域,本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第 二學習階段為探討核心學生學習歷程的安排,包含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 能力指標、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評量實施等。 三、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指一套事先規劃設計安排的學習計畫,也是教學實施程序,是 教學者透過課程要素的選擇、組織與安排的過程(黃光雄、蔡清田,2006)。而 本研究是對於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學習內容,不斷做規劃、設計、 實施和修正、改進的循環動態過程,同時也是研究者根據教學實際現場所需的 課程,所做的慎思、教學反省及歷程的實踐。 四、體適能 本研究所指之體適能,是指林正常在 1997 年指出的論述:是一種安適的狀 態,有足夠的體力和能力應付一整天的工作、緊急狀況及活動。對於日常生活

(14)

環境的事物有充份的適應能力,且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參與任何活動的身 體能力,如: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效率運作的能力。 五、規律運動 本研究指教育部(1997)所推動的「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簡稱「體 適能 333」即每週運動三次,每次時間為三十分鐘,每次運動為中強度以上的運 動,心跳率達每分鐘 130 下的運動參與。

(15)

第四節 研究的必要性

九年一貫課程最重要的特色是強調學校體育教師能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課 程,實施現場教學中,而課程設計能力是展現基層教師專業素養的基石,教師 可以透過社會期望、學校的條件及學生的需求等因素,以自身的行動研究來發 展、量身訂作符合學生需求的體育教學課程(林素卿,2002)。本研究則從實學 現場中希望能和理論相結合。本研究的重要性有助於: 一、應用體育課程理論與國小體育課程相結合,藉以提昇學生之體適能與養成規律運 動的習慣。 二、提昇教師本身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教師不斷地在專業發展、省思、批判的行動研究中增加自身的能力。 四、作為學校課程修正的參考依據,以提昇學校體育課程之品質。

(16)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本研究主要以教學現場教師為行動研究者之方式,透過教師以體適能教育 模式之理念設計出一套符合教學現場中的教案,配合訪談、參與教學、錄影觀 察、教學日誌及文件分析等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理念、設 計的原則在國小體育課程的應用與實施。以下說明本研究的限制與範圍: 一、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為主要範圍,在課程設計的理念、方式也 受到這個課程模式相對的限制。 (二)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者教學的一個班級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教案上如欲運 用在其它班級、年級或學習階段上可做適時的修改。 二、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體適能教育模式理念為主,其它體育課程模式理念不列入研究 範圍內。 (二)研究對象以研究者任教於台北縣的板新國小五年級(化名)的一個班級為 主,以錄影觀察、教學日誌、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的介入及學生訪談為 重點,透過教師自身的研究來運用適合的體育課程養成學生規律運動的 習慣來提升體適能、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在實施是有哪些困難與反 省教師教學的缺失。 (三)課程設計以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中的運動項目為主,不包 含其它學習領域。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理念設計及其原則在國小體育課程設計 上的應用,在文獻的蒐集上,以清楚、明白體育課程設計的原則及體適能教育 模式的理念、精神做為理論的基礎。共分成三節來說明:第一節說明體適能教 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第二節說明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 學習領域相關研究;第三節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

Jewett、Bain and Ennis 在 1995 年提出體適能教育模式是讓體育課程的 參與者能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能在身體活動中培養好的體適能 並能規劃出適 合自己的健身計畫,了解體適能對身體重要性及培養良好的健康體適能。研究 者從下列幾個構面敘述,來了解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 一、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發展背景 早期學校體適能的計劃,在美國最早的體適能教育活動是由布魯克林德凡 學院的 William Anderson 在 1885 年提出的,他是一名來自瑞士的醫學體操教 師,他曾邀請 49 位專家參加一場體適能發展的科學性研討會。研討會的結果是 所有參加者組成美國體育教育協會,是目前的美國健康、體育教育、休閒和舞 蹈協會(AAHPERD),是日後美國體適能運動的良好推廣單位與研究的機構。 在四 O 年代初期,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全面的參與戰爭,體能教育課程則結 合軍隊需求的訓練課程,一致全面的強調體適能。許多學校計劃或修正的體適 能目標,皆注意軍隊戰力狀況,多數的體能訓練活動被設計用來為軍事訓練的 目的。漸漸地,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體適能的活動逐漸被淡化了,多數的

(18)

要的目標,起自於 1950 年代中期。1956 年美國 Eisenhower 總統建立了一個直 屬美國總統的「青年體適能官方評議會」(President's Counil on Youth Fitness)。美國 Kennedy 總統史無前例對體適能的關心,他的著作-「The Soft American」,獲得多數人對學校體育教育的關心與支持。

1950-1970 年代中期,美國的體適能教育與體適能測驗都以競技體適能為 導向,同時,1956 年提出「The Youth Fitness Test Project」,不只完成美 國全國的體適能普查,並且公佈測驗結果與青年體適能常模,這個行動引發世 界各國的爭相仿效與延用,1979 年,AAHPERD 公佈另一套以健康體適能為目的 測驗方法後,健康體適能的觀念才產生,並廣為學校體育及運動俱樂部所採 用。 目前美國的國家健康目標是訂為公元 2000 年的健康年,此目標是希望藉著 健康體適能的推展,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主要在使兒童及青少年降低可 預防之疾病、死亡及失能的人數,並使規律從事適度運動的人口比率增加,將 青少年體重過重的人口比率降低(鍾敏華,1998)。 二、理論架構

體育課程學者 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1995)提出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 理論:學科精熟(Disciplinary Master)、社會重建(Social Reconstruction)、學 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生態整合

(Ecological Integration)等五種價的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每一種取向都有其主張 的優先順序,並無好壞之分。從實證研究發現,價值取向對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有 決對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舉凡體育課程目標、教學、評量,和隱含其中的知 識觀與教學觀,甚至師生的互動,都會受到這些理論取向的影響。 體適能教育模式在體育課程中的價值取向,是屬於學科精熟導向,其課程 目標強調教材的掌握和知識的獲得,課程內容強調文化遺產的探究與學習,教

(19)

學上著重基本動作和運動技巧的精熟與學習,評量方式則建立在實際表現上, 通常是技巧或技術的測驗;但近年來的發展趨勢,體適能教育模式有漸漸的增 強或改善以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型態、發展有關健康的動 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技巧或必要的體適能知識為主。

圖 1 體育課程模式及價值取向圖

資料來源:引自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p.53) by Jewett、Bain and Ennis on 1995.

三、課程目標

重要目標為了解有關體適能知識、發展有益健康的活動技巧、養成規律運

動習慣。透過規律的體適能型態,改善學生的體適能狀況,促進健康(李茂祥, 2004)。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在 1995 年提出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目 標是一優質核心課程(Quality Core Curriculum),簡稱 QCC,此課程目標可針 對每一節課程設計的主題,來做為發展體適能課程的依據,設計出符合 QCC 的 十八個目標,並期許透過體適能教育課程的實施,讓學生能達到下列目標: (一)了解運動和生活型態的選擇對個人健康和體適能習習相關。 (二)了解與健康有關體適能概念: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 成。 (三)了解體適能的相關技巧(速度、平衡感、敏捷度、力度和協調性)。

(20)

(五)設計符合個人需求的和興趣的體適能狀態。 (六)參加活動,每週三次:慢跑、重量訓練、有氧運動、騎單車、往返訓練、 跳繩或快速行走。 (七)增進個人的體適能狀態。 (八)以體適能的標準來評估體育活動。 (九)了解完整的營養和與體適能密切的相關性。 (十)當他們參與體適能活動進行消費選擇時能了解其時尚和意見。 (十一)能了解壓力,包含生理和心理因素。 (十二)表現舒解壓力和緊張的放鬆的技巧。 (十三)確認並提供預防受傷的原則。 (十四)利用動機策略提昇與健康有關體適能的參與情況。 (十五)了解與健康問題相關的不正確體適能狀態。 (十六)評估關係著生活品質的生活型態。 (十七)對自我和終生的體育活動,表現正向態度。 (十八)對運動和訓練,了解並提供正確的生化和生理原則。 綜合上述 QCC 目標,教師們可以根據這些目標,從一個比較廣泛的課程內 容,以其專長和學生的需要及興趣來自由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個人體適能的能 力和保持、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它的概念是根植於健康生活和生活型 態的選擇,尤其強調運動的角色,著重在情意、技能和認知的目標與期望的學 習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可以以 QCC 的目標做為教案設計的重點。 Robin(1999)在文章的論述中提到體育課程是一種最佳教育學生的方式,透過體 育活動證明體育教學在學校課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且運用一個循環的評 估模式教學、測驗準備工作、測驗、回饋及體適能活動,實施在教學中,所 以,在中、小體育課程階段,體適能模式的課程設計,除了加入一般較強調動 作的基礎與技巧教學外,適時的加入一個評估方式,也可以讓教學者了解學習

(21)

有其重要性,有很多教師也認為體適能應該成為課程的一部份(Jewett、Bain and Ennis,1995)。所以在體育課程設計中,體適能活動盡可能融入在學期課 程安排中,或結合動作技能的學習,強化學生體適能,並於每一學期開始與結 束前安排測驗。另外,還可以安排回家作業,來加強運動時間及運動量。至於 中等以上學校,體適能課程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且朝向改善個人體適能狀 況,與動作技巧上發展的趨勢,課程應以含教育性的方式供給,遊戲分組應以 技巧程度而不是性別,強調心理目標和運動中身體的認知及了解進入有意義的 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模式,以發展和維持健康體適能,如(表 1)所示。 表 1:中、小學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特色 年 級 特 色 備 註 一、二、三年級 加強認知的運動神經發展,身體控制、運動神經和非神經的活動。 就肌力、柔軟度、靈敏度和心肺耐力等體適能發展會給予壓力,每 年健康體適能的前測、後測會從一年級開始持續到八年級。 四、五年級 經由 lead-up 遊戲來介紹及整合基本的運動技巧,會介紹給學生很多 種的團隊運動,除此之外會增加舞蹈以提昇其韻律感的發展。 六、七、八年級 加強精簡和整合基本的技巧,進入有意義的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 模式,以發展和維持健康體適能。 一至八年級特殊學 生 加強精簡和整合基本的技巧進入有意義的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模式 ,提供方塊和社交舞以發展韻律感,此外會不斷辦理活動以發展和維持 健康和體適能。 生理、心理與情緒 障礙的學生將被安 置在最少限制的環 境。 資料來源:整理自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頁 27),陳彥宏,民 90 年未出版碩士論文。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53) by Jewett、Bain and Ennis on 1995.

除了強調動作基本能力與技巧,加強精簡和整合基本的技巧,進入有意義 的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模式,以發展健康體適能。

(22)

四、課程設計 Ignico(1995)研究指出體適能課程對學習者有幾項重要的含義,首先可以 增加功能性的能力,加強他們的健康和體能活動的參與。且可以幫助小孩子日 常規律的體能活動養成,Tsorbatzoudis(2005)進行十二週的體育教學研究也指 出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加入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以及透過定期的海 報張貼和授課的方式有助於學生改變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及興趣。所以體育教 師可以依鐘敏華(1998)、黃月嬋(2004)、張妙瑛等人(2005)中的論述,提出在 體適能教育模式上,可根據下列幾點來做為課程設計的方向: (一)除以一般的方案為基礎外,可加入運動知識,如:健康管理、運動營養、運 動傷害防護等觀念的建構。 (二)核心課程是以學生一生的體適能概念為基礎,要學生承諾選擇過有活力的 動態生活方式。 (三)體適能課程包含:相關遊戲、有氧活動及體能訓練。 (四)教學教材:教師自編、錄影帶教學、投影片、學習單、家庭作業及課本教材 為主。 (五)必要時評量學生成就及獎勵學生學習成效。 許義雄(2000)提出,體適能有二大類別:競技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競技 體適能包含:平衡、協調、敏捷、速度及瞬發力。而健康體適能包含:肌力、 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及身體組成等。所以,鐘敏華(2004)提出:在課程 設計上可以以一個學期為授課基礎,藉由學期初的體能檢測、教師講授、講義 及補充資料、學生作業、實際操作與課堂及課外討論方式進行教學,主要的課 程設計在發展學生對體適能的認知、運動技能對健康的好處,和規律運動習慣 之養成觀念與行為,與 Jewett 等人在 1995 年提出的體適能教育模式的重點觀 念不謀而合。Virgilio(1997)指出,教師除了提供一個完整的教師規劃外,在 教學過程中,還要提供適能的樂趣、多變的身動活動練習機會、有關建康體適

(23)

能的概念知識、以經驗為基礎發展一個積極的態度、提供多樣變化的活動讓學 童選擇、讓學童學習自我監控自己的身體健康和激起他們的動機去參與活動的 生活方式。所以,除了規劃出一個適合學童的課程外,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 無法透過教學的歷程傳受給學生也是枉費有一個好課程,所以,課程和教學息 息相關,在設計好的課程後,唯有實際的應用課程在教學中,才會達到教學的 效果。另外,Hopple(1995)的研究指出,大部份的學生都不了解為什麼要做體 適能檢測以及有很多學生不喜歡做耐力跑步測試,所以,教學者在測驗時,應 該先為學習者介紹為什麼要做體適能檢測,以及在八百公尺跑走測驗可以做一 些改變,讓檢測變得更具意義。而 Barrett(2005)的研究提出,透過合作策略在 體育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意願及學習興趣,所以教學者在 教學活動上可以朝此方向去設計。此外,我國一週只有二節八十分的體育課, 對於學生們的體適能提升有限,而歐宗明(2004)強調,教師如能在課程設計 時,適時加入家庭作業,來加強學生的運動時間、學習效果及運動習慣,增進 學生和家長體適能的概念,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師角色

根據 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1995)和黃月嬋(2004)之論述中,在體 適能教育模式上,教師的角色立場可根據下列四點,來做為教學的參考依據: (一)引導具有活力的活動課程:如有氧活動,可以增加柔軟度、肌力及耐力運動 的課程,都是活動內容的一部份。 (二)教導學生如何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師提供個人化的指導,讓學生可以更 有效率地達到自我目標。 (三)承諾要過有活力的生活:指導學生設計適合個人的運動處方,如:內容計 劃、修正內容、選擇運動方式。

(24)

(四)規劃周全的體適能測驗:一學期二次的測驗,設計目標和追蹤學生進步狀況 等,都是課程安排的方向。 另外,教師可以適時地加入家庭作業督導,以利學生體適能的發展。除此 之外,黃筱卉等(2005)研究指出:透過趣味性體適能活動,能有效的提升學生 心肺適能及藉由多元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也能提升學生上體育課的樂趣。所 以,教師可以利用活潑有趣的活動設計在課程上,強化課程的多元性,讓體適 能教育模式課程更樂趣化。 六、體育課程目標 根據國外學者 Rowland(1990)的研究顯示,持續身體活動的兒童比不運動的 兒童來的健康,有關慢性急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與感冒等疾 病在長大後會明顯降低。教育部從九十二年度起開始推行「一人一運動、一校 一團隊」的政策,目的是要讓學校的學童能多參與運動,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 慣。金車基金會(1998)透過調查發現,將近三成的國中小學生每個星期運動的 時間不到二小時,而有四成的學生自認為每天的運動量不足。 教育部(1999)公佈八十六年度台灣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結果,我國學童 體適能明顯落後日本、新加坡及中國大陸,並於八十九年度起,針對青少年學 生,訂定五年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讓學生能將運動融入在生活 中,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提升學童體適能,促進健康。且於九年一貫課程 「健康與體育」領域中,特別指出「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體適能」、 「計劃提升休閒活動參與的方法,並執行個人終身運動計劃」等多條分段能力 指標做為體育教師課程設計的方向和目標(教育部,2003),且將身體適能做為 五個安適狀態課程目標的首位,而基本理念中表示體育的目標:「是在培養學 生具備良好的體適能,而不是塑造一個競賽的勝利者。」;「健康與體育」的 目標:「培養學生擁有良好適能,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同時擁有支持的法規

(25)

與人群」,課程目標第一、二、三點表示:「要豐富全人健康的生活、充實健 康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及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升體適能」(教育部, 2003),從上所述體育課程的目標,是要透過各項運動項目做為體育教材,做為 各項運動技巧能力的培養,進而養成運動的習慣,將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落實 在生活上,來提升體適能,豐富個人生命,過健康的生活形態。

(26)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相關研究

為因應社會變遷,教改潮流所趨;我國教育改革從八十三年至八十六年間 剛實施不久的「國民中小學新課程標準」立即改變步調在八十九年公佈「國民 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並於九十學年度開始分段實施,在改革的 過程中帶來不少的改革問題,其中教師心態的調整和改變是改革聲中最重要的 問題,因為教師是將所有教育政策理念實施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一人,所以教師 的專業能力也是此改革重要關鍵因素,從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以來,多採用 元化的教育方針;因此在配合新課程的規劃,教學者可從下列幾項來分析九年 一貫「健康與體育」的教學內容: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的內涵、 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核心概念、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核 心能力、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的系統規劃、九年一貫「健康與體 育」領域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概念,所做的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 體育」領域相關研究不勝枚舉,許多研究者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 域的相關研究著作結果,以下列舉幾位研究者來驗證之: 表 2: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重要發現 李勝雄 2001 教師 在課程統整方面應能教材活化,配合學生程度和引起學生的學習 興趣,和課程的難易度,不要為統整而統整,而流於形式。設 計的課程應以符合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的能力指標及 其學校本位課程的精神。其實施困難點:皆為課程實施時間不 足、課程內容設計不佳、造成老師負擔及家長的壓力。在評量 方面仍以多元評量為主要的評量方式。 陳正博 2003 教師 學校在編制課程教材時,會考慮學校特色需求為要件,且教師在 實施教學評量時多會採取多元評量的方式來進行。

(27)

(續前頁) 郭明瑜 2003 教師 在基本理念、課程內容、編選教材、教學方式及教學評量的認 知上國小階段體育教師體育科系的教師比非本科系教師來的顯 著。也關係著整個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關鍵因素。 沈志強 2003 教師 研究指出擔任第一、二階段的體育教師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應由 淺至深、循序漸近為原則,要擁有較佳的課程統整能力及多樣 的動作技能指導能力,方能勝任體育教學。 王家福 2003 教師 研究設計出田徑課程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體適能。 採異質分組增加學生學習互動機會,透過遊戲式的課程設計, 將課程生活化,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加分為策略提升、 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卓佩君 2004 教師 研究指出體育教師在評量時,多採用多元評量,但大多數老師 還是認為運動知識、運動態度和精神的評量,比運動技能評量 來的重要。教師可以根據評量的結果修正學生學習上的錯誤、 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成就。 許燕蘋 2004 教師 體育教師在編制「健康與體育」教材時會考慮學校條件,會依 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或程度分組實施教學,在教學後,會實施多 元的評量,也會考慮學生個別差異,兼顧學習過程和結果來做 為評量的依據。且在課程結束後會實施評鑑,在教學實施的困 難點為學校資源不足,教師遭遇能力專業、對體育課概念、課 程設計能力的不足及終生學習待建立,且對教科書一綱多本及 未具一貫性和連貫性都使教師在課程編排有困難產生。 劉雲傑 2004 教師 課程計劃的編寫都是由各學年的教師學群研擬自編或改編各領 域的學習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會根據學校重要行事來安排,且 在課程計劃結束後,製訂檢核表來檢核課程的適用性。 郭盈師 2004 教師 研究結果指出在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的執行中,體育 教師在教材的研發和設計較為薄弱,且課程難統整,難以掌握 教材的特性,多採民問教科書為教材,自編課程少,容易發生 統整不易的情形。 林登雄 2005 教師 國小階段體育教師大都為非本科系擔任教學,所以在課程規 劃、教科書的選用、教學的實施、教學的評量上,較無法像本 科系擔任教師來的專業。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和分析出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的 相關研究,顯示教師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為: 一、課程規劃:體育教師在規劃時,應以由淺至深,由簡至繁,循序漸進的課 程規劃及統整等方向為主,配合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目標,在課 程設計的安排上,以遊戲化的安排較能吸引學童的興趣。在編寫時應以自 編或改編教材為主,配合學校重要行事的安排。 二、教材的編選:依學生程度、能力、興趣及學校特色需求為主;在教材的編 選上體育教師盡量不以教科書的教材內容為主要教學內容,因教科書的內 容較無法統整、連貫及一致性的連結整體性的教材。 三、課程內容:在安排上應由淺至深、循序漸進及遊戲化的課程為主。 四、教學方法:採異質分組來增加學生學習互動的機會。 五、班級經營:在班級經營上加入小組的分配及榮譽制度可以增進學童學習的 效果。實施獎勵制度,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六、多元評量:體育在教學評量透過多元評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學習的有效 程度。體育教師可透過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部份為主要的評分標準,不 只以動作技能評量為主要的評分方向。 七、教學動作技能內容的排序:體育教師在動作技能的指導上,對於較難的動 作技能可以將其簡化、分解及透過各項輔助器材來幫助學習者學習較高難 度的動作技巧,也就是,要有多樣的動作指導能力,才能讓學生成功的學 習經驗增高,增加學習慾望。 八、教師自我反省、修正及改進:體育教師要回過頭來反省整個教學歷程及課 程的適用性是否符合課程目標的設計及學習者的需求。 而從上述的研究指出一個整體的課程設計,除了有理論、教育哲學為基礎 外,體育教師可以考慮學校特色、學生興趣和喜好、在動作技能的安排應由簡 入繁、加入遊戲化的教學,以分組學習加強學生間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

(29)

是否符合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是否有達到 分段能力指標的要求,以及是否適合學習者需求的課程。

其實九年一貫課程,給予教師在課程的規劃和設計上有很大的空間,所以 只要設計的教材,最後能達成分段能力指標,這樣的課程設計概念,是可以被 接受的。所以,在教學設計方案中,配合上述的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的教 學理念,搭配體適能教育模式的 Quality Core Curriculum(簡稱 QCC)十八條目 標為:第 1.2.3.4.5.6.7.9.13.14.16 及 17 條,設計出十八週的體適能教育模 式的課程,並與此教案符合「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的主要能力指標」做一 個關聯性比較,如:圖 2。從圖 2 我們可以看出: 一、能力指標 1-2-3 和 QCC 的第 1.5.17 條都是要學習者透過健康的運動行為, 及有能力規劃出符合自身能力、自我生活型態的體適能活動,來達成全人健 康及終生運動的目標。 二、能力指標 2-2-6 和 QCC 第 9 條是要學習者透過了解均衡的飲食習慣,來輔 助個人體適能的健全發展。 三、能力指標 3-2-3 和 QCC 第 2.3.6 條是讓學習者透過活動的環境來提升健康 體適能及競技體適能,並透過體育教師課堂的講解來了解與體適能相關的 知識。 四、能力指標 4-2-4 和 QCC 第 4.7 條是學習者能學習自我評估個人的適能狀態 及增進自我體適能的提升。 五、能力指標 5-2-5 和 QCC 第 13 條透過體育教學來了解運動傷害防護的原理、 原則及基礎處理知識。 六、能力指標 6-2-3 和 QCC 第 14 條是希望學習者透過學習環境和同儕互動、觀 察來刺激彼此的學習,藉以提升參加體適能的動機。 七、能力指標 7-2-1 和 QCC 第 16 條藉由認知的學習、了解透過運動的方式來預 防疾病的方法,藉以表現出正向的個人健康生活型態。

(30)

1-2-3 體認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並運用作決 1.了解運動和生活型態的選擇對個人健康和 定的技巧來促進健康。 體適能相關。 2.了解與健康有關體適能的概念:心肺耐力 、耐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成。 2-2-6 分享並討論運動與飲食的經驗,並建 立個人的健康行為。 3.了解體適能的相關技巧(速度、靈巧度、力 度和協調度。 4.評估個人的體適能狀態。 3-2-3 在遊戲或簡單比賽中表現各類運動的 基本動作或技術。 5.設計符合個人需求的和興趣的體適能狀態。 6.參加活動:慢跑、重量訓練、有氧運動、 4-2-2 評估體適能活動的益處,並藉以提升 騎單車、往返訓練、跳繩或快速行走。 個人體適能。 7.增進個人的體適能狀態。 5-2-5 探討不同運動情境中的傷害預防及其 處理。 9.了解完整的營養和與體適能密切的相關性 6-2-3 參與團體活動,體察人我互動的因素 13.確認並提供預防運動傷害的原則。 及增進方法。 14.利用動機策略提升與健康有關體適能的 參與 7-2-1 表現預防疾病的正向行為與活動,以 增進身體的安適。 16.評估關係著生活品質的生活型態。 17.對自我和終身的體育活動,表現正向態度。 圖 2:主要能力指標對應 QCC 目標關係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1)

根據上述能力指標和 QCC 目標的對應可從教育部(1998) 、闕月清(1999)等人的觀 念中得知,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的目標為:體育教師必需透過教學的過程來 充實、促進學生健康知識、態度與技能的提昇,透過身體活動來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 技能,幫助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培養良好的全方位體適能。九年一貫「健康 與體育」課程目標,透過七個目標以達到「全人健康」的目標,其中就重要的概念就 是全身性的「身心發展」為具體的發展目標,就是組成體適能教育模式的內容。謝應 裕(2000)、王敏男(2000b)也提出了九年一貫課程特色,即對健康的整體性概念,希 望透過新課程的設計,以培養身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觀念,教師在上課時強調體適 能、正確運動方法及運動計劃的擬訂及相關身體適能知識的傳授,加強學生參與身體 活動的動機和目的。

(32)

第三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體育就是教育,體育的課程實施應以教育的理論為依據。所以,在課程設計的概 念上需以教育為目的,設計出符合學生需要的課程。體育課程的目標設計不外乎認 知、技能、情意做為設計的方向和原則,透過課程設計的運用將學科取向、學生取 向、社會取向、科技的應用融入在各項體育活動教學中,經過系統化的設計及多樣的 課程實施方法及多元化的課程評量,結合豐富的過程與快樂的學習結果,讓體育教學 更多采多姿(黃月嬋,上課講義,民 90 年 4 月 25 日)。所以,教師的觀念和行動之間 是能將體適能課程融入到國小體育課程中成為適合學童需求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在 教學活動中提供身體活動的資訊、且在認知上能充份的傳授了解體適能與身體活動的 相關知識與技巧。 一、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相關研究

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1995)認為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概念是提昇個人健康 的身體活動和體適能,以了解體適能相關的知識、改善學生體適能狀況、養成良好的 生活活動型態,能夠評估、達成和維持個人的身體適能,且每週參與三次強而有力的 身體活動,設計出符合個人需要和興趣的個人健康管理表,能對體育活動顯現出積極 的態度和終生的身體活動,在健康提昇方案中,將焦點集中於個人的責任、價值、態 度和行為的發展,結合生活型態經營貫穿於課程中,給學生決定個人健康的方法,滿 足智力的、社會、情緒和身體範圍的健康型態;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 程目標在培養學生擁有良好適能,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同時擁有支持的法規與人

(33)

群。鼓勵學生藉著健康行為的養成、運動行為的培養與鍛鍊改善自己的健康,同時在 與別人互動中影響他人、社區與環境,以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和 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在 1995 年提出的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目標不謀而合。 陳仲義(2001)的研究也指出運用較多的運動時數可以提昇學童的健康體適能;根 據劉明賜(2004)的研究指出增加學童的身體活動量及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於學童維持 健康的體位;李茂祥(2004)的研究指出學童體適能確實受到生活環境和健康生活生型 態的認知不足所以影響;林孟輝(2004)的研究提出身體活動量較大者,其健康體適能 中的肌肉適能、心肺適能和瞬發力較佳;劉潤興(2004)的研究也指出透過規律的有氧 運動訓練,學童的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都有明顯的提昇,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我們 可以知道要讓學童擁有健康的體適能,需透過定期的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增加運 動時間、給予學童一個規律的有氧訓練課程或健康的生活環境都能增加學童的健康體 適能,而國小體育課程的規劃就需扮演這樣的角色,此外,還要養成學童規律運動的 習慣,以終生運動為生活目標,以下就國、內外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相關文獻做一探 討: 表 3: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重 要 發 現 鐘敏華 1998 大專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實施十八週的教學活動,在加入講義及資料補充、體 能檢測、學生自行設計並執行體適能活動和團體及個別諮詢與討論的內 容。結果發現學生的體適能有顯著進步,且教學後,學生運動次數與時間 明顯有增加。 吳玉妹 2001 國中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實施十五週的教學前後,在體適能認知上有明顯提 升, 學生體適能也明顯進步。 陳彥宏 2001 國小 以不同的體育課程模式課程介入,實施十週的教學,結果顯示學童體適能 在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及心肺耐力有明顯提昇。 方樹啟 2002 國小 在體育課程進行為期十二週的規律性籃球運動課程,學童在體適能柔軟

(34)

(續前頁) 度、肌耐力及心肺耐力都達顯著性水準。 宋文龍 2002 沈文再 2004 王國鑫等 2005 彭康助等 2005 彭佳力 2004 國小 以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介入國小體育課程,以足球和羽球為教學內容,實 施十二週的教學,學童在教學後,體適能都有明顯的進步。 國小 以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介入國小體育課程,實施十二週的教學,研究結果 學童在體適能認知和體適能都有進步。 高中 進行八週教學,以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對提昇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與 挑戰性學習情境知覺有顯著的提昇效果,體適能教育模式是適合高中學生 使用的課程。 高中 將體適能教育模式融入高中體育課程,實施十五週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 體育課時間有明顯的不同,在班級經營管理時間及學生等待時間降低,學 生活動的時間相對提高。 國小 探討高年級肥胖兒童在介入體適能教育模式運動課程,進行十五的教學 後,發現學童在健康體適能部份有明顯的提升,在血液生化值都有明顯的 改善。 Marsh et 1994 國小 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統計考驗,在課程中加入體適能知識的認知,學童 在整體的身體自我概念和自尊有顯著的差異。 Hopple 1995 國小 探討國小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對體適能測試的想法,在測驗方面學生大都不 喜歡長距離跑步的項目,在會躲避測驗,建議教師在檢驗時能有所變化, 以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 Ignico 1995 國小 透過體適能課程的實施來養成學生對體適能活動的正面態度,實施十週, 每週三次,結果顯示學童的健康體適能有明顯的進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歸納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 (一)研究對象:分佈上有大專、高中、國中和國小,由此可知體適能教育模式適合的 年齡很廣,在國小的課程使用上也適合學童做為學習的教學內容。 (二)課程時間:有八週、十週、十二週、十五週及十八週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至體育 課程中,所以,在研究上只要十週以上的教學都符合此課程的研究時間。

(35)

(三)體適能課程的實施對學童體適能的態度和想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加入 體適能的認知,學生對體適能的概念也會跟著增加,但是體育課除了動作技能和 體適能的提昇外,有些學者認為要去了解學童在體適能課程中,他的想法為何? 為什麼要檢測?體適能為何?都要去顧慮學童的想法,以便教師能省思自己的教 學是否恰當,以及這樣的測驗內容是否適合國小學童等。 (四)體適能課程內容實施對學童體適能的影響:從上述研究發現體適能課程的實施對 學童體適能的提昇有正面的影響。 (五)健康管理表及家庭作業融入到體育課程中:在上述的研究中,體育教師在課程內 容的安排上可以適時的加入,讓學生設計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及運動時間。 (六)體適能課程設計中融入目標的設定:在課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達成目標,讓學 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學習的動機,能增進學習的慾望。 (七)學生間的互動:透過小組的競賽或表演,可以讓學生們自我學習,透過小組想法 思考的刺激、腦力的激盪,能增加學習的動能和慾望。 (八)體育教師實施體適能課程對學生規律運動態度和習慣的養成:所有的研究顯示在 此部份,都無探討此一方向,所以,研究者以此做為研究的方向。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大部份的人運用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只著重在體適能 增加這個部份,而忽略了體適能教育模式中另一個重要的部份,那就是透過課程的設 計,讓學生能自我評估、維持和設計自己的運動時間,將課程融入在學生的生活中, 讓其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這是比較可惜的部份,所以如欲將體適能教 育模式課程加入至國小體育課程中,教師應在課程的設計中,除了運動項目動作技能 的引導外,應加入體適能的知識、個人健康的管理、健康諮詢等課程內容,以符合體

(36)

適能教育模式的理念和精神。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上述研究只有(Hopple,1995)的 研究為質性研究,其它皆以量化的方法做為研究的方向,研究者認為教學現場的問題 應該透過教學歷程,來蒐集現場各項資料,而不應只有數據的呈現,故研究者以質性 研究為方法來做為整個研究的方向。 二、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綜合王文科(1994)、歐用生(1994)、黃政傑(1994)等人對課程下的定義為:課程 是一個有計劃的學習經驗或訓練及學生學習的進程,以達教育的目的。而黃光雄與蔡 清田(2006)及黃光雄與楊龍立(2005)的論述是將課程定義為:事先規劃的一種教學計 劃,為達成教學目的所從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學習活動與經驗。綜合上述的釋義可以將 體育課程解釋為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和運動項目的設計安排,經由事前的規劃,視學生 的學習活動與經驗的學習歷程為教學的目的,以達教育的目標。依照辭海(2002)解釋 「設計」為擬定計畫,依照計畫實施,是一種實際活動的方法,也有研究者指「設 計」是一個分析與綜合之慎思熟慮的精心規劃歷程(黃光雄、蔡清田,2006)。所以, 課程設計是將學習者、目標、方法、和評鑑組成有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中國視聽教育 學會,1998),指一個教育機構設置的整個思想和活動結構,透過教授的課程內容, 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運用評價學生成績的措施來達到所期望的教育目的(黃光 雄、楊龍立,2005)。 (一)國小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37)

課程發展與教材設計是學校教育中的精髓,它隨著社會的變動,而影響其發展的 趨勢,而課程的執行也能左右社會變遷的脈動,所以課程發展的基礎應以教育為依 歸。蔡欣延(2006)根據泰勒課程發展的四個步驟:陳述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及 評鑑等,認為體育課程的發展需具有深度的教育、社會及文學哲學為目標,依照學習 者的成長和發展特徵、生理上和興趣上的需求來選擇活動內容,且認為學校的教育環 境、設備會影響課程的規劃及體育課程活動內容及項目的選擇與經驗的組織,在課程 結束後,再透過循環的歷程來檢視課程規劃的適用性,將是一個理想的課程發展歷 程。Kirchner(1995)指出課程發展的過程需包含以當代的初等教育理念為根基,且以 實踐教育理念、依孩子的特性和需要,以及地方政府的法律及教育規章,將其轉化為 體育課程,組織成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且在設計課程計劃需配合學校內、外活動來 規劃。 課程的發展要考慮的重要要素為:什麼教材對學習者是重要的?什麼是成為成功 的國民與世界公民的基本知識和涵養?什麼內容最適合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當我們在 決定課程內容時,應該包含上述因素。方德隆(2004)指出課程發展的重要要素為課程 內容、課程經驗、教育環境等;其中課程內容泛指知識概念,將哲學的、邏輯的、心 理的、政治與實務的將其有系統的組織起來,根據學習者的認知層面來選擇教材內 容;課程經驗包含:經驗與活動,指教師和學生所有學習經驗行動的統稱,以學習者 為中心,以及問題為中心來設計課程;教育環境可以促使、激發與喚起學生學習的意 願,有助於學習文化的發展,以促進真實生活水準的提升。而黃光雄、蔡清田(2006) 認為課程發展的重要要素包含:目標、內容、活動、方法、資源及媒體、環境、評 鑑、時間、人員、權力、程序和參與各種課程的因素,也包括各種課程設計因素之間

(38)

的交互作用及課程決定的互動和協商。黃炳煌(1981)根據泰勒的觀點指出課程的發展 可以以下列五點來做為發展的目標:研究學習本身、研究當代社會生活、透過學科專 家的建議、利用哲學做為基礎和利用學習心理學等。 上述學者對課程發展的要素做一整理歸納如下:課程要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將知 識概念、邏輯概念、心理的概念因素搭配在課程內容裡,且透過老師與學生經驗和活 動實務互動中,將搭配目標、內容、活動、方法、資源、媒體做為教學設計的方向, 讓學習者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媒介,且透過評鑑來讓整個課程的發展更適合學習者學 習的歷程,讓課程發展更為系統化。 因此,綜合學者對體育課程發展的設計是指學校為達到教育目的,設計與指導所 有的學習方向,包含著一系列有選擇性而妥善計劃的學習經驗,將教育理念、孩子的 發展特徵,以分組或個別的方式在校園實施,提供學生達成全人健康的目標機會。所 以,在體育課程發展設計,可以根據金鐵城(1989)、鄭先慶(2000)、黃月嬋(2004)所 提出,在設計規劃上可採下列方式來進行: 1.配合學校活動來規劃課程 可以利用學校每學期的每週二、週三晨間活動、課間活動來推動各縣市各 級學校健康活動計劃的實施,並配活校慶活動辦理各運動項目比賽。藉此,體 育教師在課程的規劃上可以配合學校活動來推行,以節省比賽訓練時間、加強 學生的興趣及刺激學生學習的慾望。 2.彈性化、人性化的課程設計 在課程設計上,應是增加較多的教授教材的彈性運用,給予體育教師更 大的教材選擇空間、自由運用或組合,且重視學生需求的滿足,為了讓低能力

(39)

的學生能有充分練習動作技能的機會,應簡化課程,適當的降低難度,增進學 生學習的時間及協助學生能自我肯定,融入在快樂的學習氣氛中。 3.課程活動的安排 體育教師在課程活動設計上,應以體育教學目標的三個層面:認知、技 能、情意為主,除了技能課程的安排外,應加入體育知識、健康常識、團隊精 神、小組合作的活動安排,此外,情境的教學也可以使施教內容更為豐富,尤 其事前良好的規劃,能使學生們自動自發地去參與體育活動與學習。 4.教師自主,融入多元化評量 教師對於課程的設計能自主,並能在課程的前、中、後加入多元化的評 量,如: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採用主觀與客觀、質與量並重的多元評量方 法,並訂定給分標準評分。方法可採課前活動準備、上課參與、課後作業、平 時觀察、紀錄表、自我評量、學生互評、紙筆測驗、小組合作與操作、實作及 表現等方式進行。 5.以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主 體育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要先了解各分段能力指標的意義,以成為各項 能力指標及培養學生各項基本能力為主,而內容必需要包含七大主題軸與六大 議題,以確保各學習階段的能力培養。 6.活潑化、遊戲化、競爭性的教學活動設計 體育課程應透過遊戲方式的活動設計,使體育教學更生動、活潑、有 趣,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競賽活動,來增加教學的活化性及增進學生參與的興 趣,使學生樂於從事體育活動,促使運動能生活化。

(40)

7.評量學生及修正課程計劃 當整個課程實施後,我們要透過評鑑來評量學生的學習是否有達到我們之 前規劃所設定目標,以及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所呈現的相關問題,藉由評鑑來修 正課程在實施時的問題,讓課程的規劃更為完整,以利實施在教學過程中,且 符合學生的需求。 因此,在體育課程發展的設計上我們可以運用如上所述的方法來設計課程,讓體 育課程更為豐富、彈性、活潑、樂趣化,且符合九年一課「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學 目標。全人健康如同生活形態教育中心,強調生活形態的重要性,包括營養學、人體 意象、情境的安康、壓力的管理以及精神態度(許義雄譯,2001),此為體育教育的最 高目標,也是國小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而蔡貞雄(2001)指出國小體育是適能發展的 教育,除個人適能的調和外,包括:身體的、心智的、情緒的、社會的及精神的全面 發展。吳萬福(1999)也提出國小體育課程實施的方向要兼顧教育性、發展性、生活 性、社會性的運動及遊戲為教材,結合「健康適能」和「運動」兩個項目。 Kelly(2004)指出課程的規劃可以依當代的教育為基礎,根據教育理念和實踐、 孩子的特性需要及聯邦和州法律及規章來轉化成為學校本身的體育課程,再規劃出教 學大綱及課程計劃。Kirchner(1995)提出國小體育課程規劃的目標可以依據下列七點 來設計:發展身體管理的習慣、活躍的生活模式、透過遊戲來享受活動、提昇自我信 心、提供創造性機會及高品質的體育計劃,且指出體育課程規劃的基礎模式步驟為: 課程規劃、診斷性評估、執行計劃、實施教學,最後,循環評鑑課程規劃是否符合學 生需求以及學生是否有達到目標,它是一個連續的循環歷程。

(41)

圖 3:課程規劃模式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Develop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p.67) by Kelly & Melograno on 2004. (二)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Steinhardt(1993)、吳玉妹(2001)、方樹啟(2002)和宋文龍(2003)分別研究指 出:教師在體課程中,設計加入動作技能及體適能課程的規劃對參與規律性體育課程 活動的學生,對學生的體育認知概念及體適能能力有所提昇。王國鑫等(2005)與彭康 助等(2005)研究指出:體適能教育模式的介入對學生健康體適能的認知與挑戰性學習 情境知覺有顯著的提昇效果,且學生在活動時間上有相對的提高,學生等待活動時間 上也有顯著的改善。所以,蔡欣延(2006)提出國小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提供激烈的 課程規劃 評鑑課程 診斷性評估 執行計劃 實施教學

(42)

活動、加入複雜的活動技巧,透過活動訓練、遊戲及競爭性活動來增進各項運動技 巧,鼓勵學生及指導學生正確的姿勢和觀念,提供團體活動來促進交互作用和適當的 社會行為。最後,提供具體的例子和情況,來加強認知的能力,來提昇學生們的體適 能,提供體育教師課程設計的方向。所以,依據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設計內容分析和 上述研究者對於體適能教育模式及國小體育課程發展的設計觀念,可以將國小體育課 程教學重點呈現如下列八點: 1.教師說明講述體適教育模式的精神、特色、目標、準則及獎勵制度 體育教師在開學第一節課就需將整學期課程要實施的方向做介紹、上課方式 的準則、說明體育作業操作方式、體適能測驗的認知道、對人體適能的基礎知 識、獎勵的標準及體適能檢測準備事宜以及說明整學期學生應達成的目標、上體 育課的目的、以及評分的標準。,將體適教育模式的精神及特色在第一節課運動 教學方式展現在教學上。 2.實施體適能檢測 利用二節課的時間分組實施體適能檢測,並記錄在個人健康管理表,以做為 分組的依據:教師可依據前測的體適能測驗成績做為異質分組的參照標準,分出 適當的組別,來做為自我健康管理小組間的競爭活動,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動機, 也可以做為體育課評量的依據及個人整學期努力進步的目標,並做為評量的方向 之一。 3.教師指導學生設計自己的健康管理表,並分組實施,且承諾執行 教師先說明健康管理表的設計方法,分組進行設計,然後,依照個人體適能 狀況分組實施,除學校正規體育課程外,各組人員可以利用早自修、下課時間、

(43)

課間活動、放學後時間及假日一起從事各項體育活動。完成後,由各組設計出屬 於自己的誓詞,由各組評選出最佳組別的誓詞,並舉行班級誓師大會,且承諾執 行健康的生活形態,每個月由各組小組長幫忙教師督導、察看組員健康管理表進 行的情形,並將整個實施狀況跟體育教師報告,以掌控整個實施情形。 4.課程實施加入健康管理、運動營養及運動傷害防護等課程 體育課程應該不是只有操作課程及技能的教學,如果按照體育課程的教學 目標應該包含: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方面來實施,按照這個理念,體育課程 是應該加入健康管理、運動營養及運動傷害防護等認知性的課程來加強學生對 運動知能的認識。實施時,在室外進行,運動傷害防護課程教師以講義講述說 明運動傷害的種類、處理時機、方式及 PRICE 的處理原則後,分組操作,在課 堂上選出操作優良的組別出來示範並予以獎勵;運動營養課程則以教師以講義 講述說明六大類營養素的功能、均衡飲食的攝取、體重控制與健康飲食的關 係,說明結束後,請學生在課堂中,做完運動營養學習單。 5.課程實施加入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等訓練方向 在教學設計中,體育教師應透過訓練、遊戲及競賽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基 本動作技巧,提供較複雜的平衡、移動性、敏捷性、速度的活動來刺激適能的 提升。如:在此教案的設計中,田徑課程的設計主要就是提升學生的肌力、墊 上運動是要提升柔軟度及肌耐力而有氧舞蹈則用來提升心肺耐力主要的課程設 計方向,以符合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設計要素。 6.定期實施評量、獎勵及自我健康管理實現情形

(44)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定時的評閱學生的自我健康管理表實踐的 情形,對表現優異的組別或個體給予適時的口頭獎勵。對於課程的實施,當完成 一個運動項目的教學,應實施評量,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後,利用最後一 堂課舉行頒獎典禮,統計個人點數、檢核個人健康管理表及統計體適能檢測成 績。對於個人表現優異及進步的同學予以獎勵,藉以提升學學習的動機及成就 感。 7.適時的加入體育家庭作業 除了體育正課外,體育教師也可以按照課程實施的需要、個人體適能的狀態 給予適當的運動量及課表,讓學生將學校的體育課程融入在家庭生活中,加深其 對體育課程的喜好。而設計的方向可以是:在家裡操作的簡易動作或是利用假日 和家人從事各項休閒活動。此教案特色是將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入體育作業 中,以達動作能力複習的效果,在每節課程完成後,體育教師提醒學習者將今天 的家庭作業設計在個人健康管理表中,以利體育課的動作技能的延伸及健康習慣 的維持。 8.評量方式 依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將評分的標準共分三個部份:認知(占 20%)、技能 (60%)、情意(20%);認知部份以體育家庭作業的達成率、個人健康管理表的 設計與施行及學習單的填寫為評分標準;技能部份:以田徑能做出兩人接力及 蹲踞式起跑、體操做出四個墊上動作、及有氧舞蹈能做出五個基本動作及分組 自編舞蹈做為技能評量的標準;情意部份以出缺席記錄、學習態度及上課認真 程度做為評分的標準依據。

(45)

本研究歸納、分析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設計的特色,綜合上述體 育課程理念可以設計出一套體適能教學模式的檢核表,以檢視整個教案的設計上是否 有符合此課程設計理念的要求,並依照此教案模式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教案及 體育家庭作業,以求能間接養成學生規律的運動習慣。所以,體育課應該不能只停留 在以往只著重技能的教育,而是以「終生運動」為最重要的目標,除了興趣的培養之 外,還要能融入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這樣,才算是一個成功的教學。 小結 學校教育是全民體育的基礎,國小體育課是學校體育課的基石,如何提供優質學 校體育課程,培養學生五育均衡發展的學習能力,是教育相關單位、社會、老師及家 長應該同心協力重視的。由於教育改革逐漸重視各領域核心價值在日常生活中的角 色,而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中,其旨在促進學生參與身體活動,以獲得 身心健康,因此,惟有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方可奠定終生過動態生活的 基礎。為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熱衷投入以獲得身體活動所帶來的全方位健康效益, 體育教師如何的運用課程設計、教學角色以及相關資源來達到教學的目標。且教師應 充分考量兒童身心發展條件,以安排與設計適合學生的體育教學活動內容,這是一個 充滿挑戰性的教學,體適能教育模式將是在體育教學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之目的在敘述研究者利用何種方式以達成研究的方法。以下分為九個章節詳 述之,分別為下列介紹: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的設計;第二節為選擇研究方法的原因; 第三節為研究場域及研究者的介紹說明;第四節為試探性研究;第五節研究步驟與進 度;第六節資料的蒐集方法;第七節資料整理與分析;第八節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第九節研究倫理等,加以敘述說明。對研究過程與設計方式,做詳盡的描述與分析, 以利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能清楚操作,蒐集現場相關資料,讓整體研究能順利進行。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就是研究基礎的流程,本研究架構所呈現的意義,是由研究者設計出一 套整體的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實施在國小體育課程中,藉以能提昇學生體適能及養 成學童規律運動的習慣,最後在課程實施結束後,回過來修正實施過程中所呈現的各 項問題。 國 小體 育課 程 實施 養 成學 童規 律 運動 的習 慣 修 正、 改進 體 適能 教育 課 程 提 昇學 生體 適 能 體適 能教 育 模式 計劃 圖 4:研究架構圖

(47)

第二節

選擇研究方法的原因

本研究會選擇行動研究歷程及質性研究方法來蒐集資料的原因,為研究者即教學 現場教師,想藉由在研究所進修課程中所修習的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來改善研究者本 身的教學提昇自己的專業成長以及改善實務工作現場中所呈現的問題。 一、藉由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改善現場教學 陳惠邦(2003)提出教師應不是被實驗或操弄對象,而是反省與探究自己的教學實 際情形、建構自己專業實踐的基礎,並且獲得專業知識和專業權力者。而蔡美華 (2003)也指出行動研究能提升專業人士的生活,是很理想的理論基礎,能提升專業成 長的機會,透過彼此合作能充實專業的發展。林佩璇(2004)主張在九年一貫課程中, 教師應發揮其課程專業權威,展現出教師專業的能力,促使教師從新的角度來了解不 同資源的價值。而教學現場的實際問題,本來解決的對象就是教師,教師必需本著對 教育的熱忱,結合經驗、專業和研究的精神,來解決教學實務中所呈現的種種難題, 呈現出教師的專業、建構出屬於自己專業領域上的價值。因為,研究者本身除了是教 師身份外,也在研究所修讀課程,在二上時,選修黃月嬋教授的體育課程設計課程, 在這個課程中黃教授介紹了五大課程模式,其中體適能教育模式九年一貫課程「健康 與體育」課程目標相似,且其理念為提昇學生體適能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讓我可 以運用體適能教育模式來了解是否改善學生體適能狀況,和我要解決實際教學現場的 問題不謀而合。以教學現場所發現的問題,藉由理論依據來改善自身教學,進而邁向 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質。

數據

圖 1 體育課程模式及價值取向圖
圖 3:課程規劃模式圖
表 4:學生特質分析表 編號  性別  特                                     質  S1  S2  S3  S4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  S17  S18  S19  S20  S21  S22  S23  S24  S25  S26  S27  S28  S29  S30  S31  S32  S33  S34  S35  S36  S37  S38  M M M M M M M M 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有特殊教育 需要的學生積極參與體能活動..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Hong Kong Teachers' Association Lee Heng Kwei Second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