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課程最重要的特色是強調學校體育教師能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課 程,實施現場教學中,而課程設計能力是展現基層教師專業素養的基石,教師 可以透過社會期望、學校的條件及學生的需求等因素,以自身的行動研究來發 展、量身訂作符合學生需求的體育教學課程(林素卿,2002)。本研究則從實學 現場中希望能和理論相結合。本研究的重要性有助於:

一、應用體育課程理論與國小體育課程相結合,藉以提昇學生之體適能與養成規律運 動的習慣。

二、提昇教師本身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教師不斷地在專業發展、省思、批判的行動研究中增加自身的能力。

四、作為學校課程修正的參考依據,以提昇學校體育課程之品質。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本研究主要以教學現場教師為行動研究者之方式,透過教師以體適能教育 模式之理念設計出一套符合教學現場中的教案,配合訪談、參與教學、錄影觀 察、教學日誌及文件分析等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理念、設 計的原則在國小體育課程的應用與實施。以下說明本研究的限制與範圍:

一、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為主要範圍,在課程設計的理念、方式也 受到這個課程模式相對的限制。

(二)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者教學的一個班級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教案上如欲運 用在其它班級、年級或學習階段上可做適時的修改。

二、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體適能教育模式理念為主,其它體育課程模式理念不列入研究 範圍內。

(二)研究對象以研究者任教於台北縣的板新國小五年級(化名)的一個班級為 主,以錄影觀察、教學日誌、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的介入及學生訪談為 重點,透過教師自身的研究來運用適合的體育課程養成學生規律運動的 習慣來提升體適能、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在實施是有哪些困難與反 省教師教學的缺失。

(三)課程設計以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中的運動項目為主,不包 含其它學習領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理念設計及其原則在國小體育課程設計 上的應用,在文獻的蒐集上,以清楚、明白體育課程設計的原則及體適能教育 模式的理念、精神做為理論的基礎。共分成三節來說明:第一節說明體適能教 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第二節說明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

學習領域相關研究;第三節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

Jewett、Bain and Ennis 在 1995 年提出體適能教育模式是讓體育課程的 參與者能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能在身體活動中培養好的體適能 並能規劃出適 合自己的健身計畫,了解體適能對身體重要性及培養良好的健康體適能。研究 者從下列幾個構面敘述,來了解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體育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

一、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發展背景

早期學校體適能的計劃,在美國最早的體適能教育活動是由布魯克林德凡 學院的 William Anderson 在 1885 年提出的,他是一名來自瑞士的醫學體操教 師,他曾邀請 49 位專家參加一場體適能發展的科學性研討會。研討會的結果是 所有參加者組成美國體育教育協會,是目前的美國健康、體育教育、休閒和舞 蹈協會(AAHPERD),是日後美國體適能運動的良好推廣單位與研究的機構。

在四 O 年代初期,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全面的參與戰爭,體能教育課程則結 合軍隊需求的訓練課程,一致全面的強調體適能。許多學校計劃或修正的體適 能目標,皆注意軍隊戰力狀況,多數的體能訓練活動被設計用來為軍事訓練的 目的。漸漸地,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體適能的活動逐漸被淡化了,多數的

要的目標,起自於 1950 年代中期。1956 年美國 Eisenhower 總統建立了一個直 屬美國總統的「青年體適能官方評議會」(President's Counil on Youth Fitness)。美國 Kennedy 總統史無前例對體適能的關心,他的著作-「The Soft American」,獲得多數人對學校體育教育的關心與支持。

1950-1970 年代中期,美國的體適能教育與體適能測驗都以競技體適能為 導向,同時,1956 年提出「The Youth Fitness Test Project」,不只完成美 國全國的體適能普查,並且公佈測驗結果與青年體適能常模,這個行動引發世 界各國的爭相仿效與延用,1979 年,AAHPERD 公佈另一套以健康體適能為目的 測驗方法後,健康體適能的觀念才產生,並廣為學校體育及運動俱樂部所採 用。

目前美國的國家健康目標是訂為公元 2000 年的健康年,此目標是希望藉著 健康體適能的推展,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主要在使兒童及青少年降低可 預防之疾病、死亡及失能的人數,並使規律從事適度運動的人口比率增加,將 青少年體重過重的人口比率降低(鍾敏華,1998)。

二、理論架構

體育課程學者 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1995)提出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 理論:學科精熟(Disciplinary Master)、社會重建(Social Reconstruction)、學 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生態整合

(Ecological Integration)等五種價的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每一種取向都有其主張 的優先順序,並無好壞之分。從實證研究發現,價值取向對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有 決對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舉凡體育課程目標、教學、評量,和隱含其中的知 識觀與教學觀,甚至師生的互動,都會受到這些理論取向的影響。

體適能教育模式在體育課程中的價值取向,是屬於學科精熟導向,其課程 目標強調教材的掌握和知識的獲得,課程內容強調文化遺產的探究與學習,教

學上著重基本動作和運動技巧的精熟與學習,評量方式則建立在實際表現上,

通常是技巧或技術的測驗;但近年來的發展趨勢,體適能教育模式有漸漸的增 強或改善以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型態、發展有關健康的動 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技巧或必要的體適能知識為主。

圖 1 體育課程模式及價值取向圖

資料來源:引自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p.53) by Jewett、Bain and Ennis on 1995.

三、課程目標

重要目標為了解有關體適能知識、發展有益健康的活動技巧、養成規律運 動習慣。透過規律的體適能型態,改善學生的體適能狀況,促進健康(李茂祥,

2004)。Jewett、Bain and Ennis 等人在 1995 年提出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目 標是一優質核心課程(Quality Core Curriculum),簡稱 QCC,此課程目標可針 對每一節課程設計的主題,來做為發展體適能課程的依據,設計出符合 QCC 的 十八個目標,並期許透過體適能教育課程的實施,讓學生能達到下列目標:

(一)了解運動和生活型態的選擇對個人健康和體適能習習相關。

(二)了解與健康有關體適能概念: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 成。

(三)了解體適能的相關技巧(速度、平衡感、敏捷度、力度和協調性)。

(五)設計符合個人需求的和興趣的體適能狀態。

(六)參加活動,每週三次:慢跑、重量訓練、有氧運動、騎單車、往返訓練、

跳繩或快速行走。

(七)增進個人的體適能狀態。

(八)以體適能的標準來評估體育活動。

(九)了解完整的營養和與體適能密切的相關性。

(十)當他們參與體適能活動進行消費選擇時能了解其時尚和意見。

(十一)能了解壓力,包含生理和心理因素。

(十二)表現舒解壓力和緊張的放鬆的技巧。

(十三)確認並提供預防受傷的原則。

(十四)利用動機策略提昇與健康有關體適能的參與情況。

(十五)了解與健康問題相關的不正確體適能狀態。

(十六)評估關係著生活品質的生活型態。

(十七)對自我和終生的體育活動,表現正向態度。

(十八)對運動和訓練,了解並提供正確的生化和生理原則。

綜合上述 QCC 目標,教師們可以根據這些目標,從一個比較廣泛的課程內 容,以其專長和學生的需要及興趣來自由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個人體適能的能 力和保持、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它的概念是根植於健康生活和生活型 態的選擇,尤其強調運動的角色,著重在情意、技能和認知的目標與期望的學 習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可以以 QCC 的目標做為教案設計的重點。

Robin(1999)在文章的論述中提到體育課程是一種最佳教育學生的方式,透過體 育活動證明體育教學在學校課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且運用一個循環的評 估模式教學、測驗準備工作、測驗、回饋及體適能活動,實施在教學中,所 以,在中、小體育課程階段,體適能模式的課程設計,除了加入一般較強調動 作的基礎與技巧教學外,適時的加入一個評估方式,也可以讓教學者了解學習

有其重要性,有很多教師也認為體適能應該成為課程的一部份(Jewett、Bain 90 年未出版碩士論文。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53) by Jewett、Bain and Ennis on 1995.

除了強調動作基本能力與技巧,加強精簡和整合基本的技巧,進入有意義 的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模式,以發展健康體適能。

四、課程設計

Ignico(1995)研究指出體適能課程對學習者有幾項重要的含義,首先可以 增加功能性的能力,加強他們的健康和體能活動的參與。且可以幫助小孩子日 常規律的體能活動養成,Tsorbatzoudis(2005)進行十二週的體育教學研究也指 出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加入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以及透過定期的海 報張貼和授課的方式有助於學生改變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及興趣。所以體育教 師可以依鐘敏華(1998)、黃月嬋(2004)、張妙瑛等人(2005)中的論述,提出在 體適能教育模式上,可根據下列幾點來做為課程設計的方向:

(一)除以一般的方案為基礎外,可加入運動知識,如:健康管理、運動營養、運 動傷害防護等觀念的建構。

(一)除以一般的方案為基礎外,可加入運動知識,如:健康管理、運動營養、運 動傷害防護等觀念的建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