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在行動研究中,在資料的整理分析上,最重要的莫過於發掘、了解資料中的意 義,以及用來驗證行動研究的進行是否進行順利或成功,透過研究者對資料的思考、

想法及行動,以被研究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意義建構,從中發覺行動研究中的 真實性問題,來利研究的進行。以下就研究資料蒐集、研究資料整理分析及研究結果 撰寫三部分加以說明。

一、研究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資料蒐集收集方式如下:

(一)訪談學生

訪談是指有目的地談話,去發現存在於其他人心中的是什麼?訪談是為了從 他們那兒找到一些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事件(吳芝儀、李奉儒,1999)。所以

「訪談」就是研究者「尋訪」、「探訪」被研究者並且與其進行「交談」和「詢 問」的一種活動。「訪談」是一種研究性交談,是研究者通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 被研究者那裡所得知的內在觀點(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利用訪談讓受訪的 學生表達自己對參與體育課程中實施個人健康管理表製作的感覺和感受,在影響 實施或成效有哪些困難點,讓讓學生透過語言、肢體語言和概念來表達自己的觀 點,和背後潛藏對自我評估、達成和維持個人的身體適能價值觀念及看法,以利 證明此項目及體育家庭作業學生真的有完成且可做為教師改善課程的依據,以改 進到較符合學生的課程設計,所以就以上學者對訪談的定義,本研究必須採取訪

於逐字稿以利資料的收集,並從中了解學生對於課程的感受,及接受的程度為

1 S2、S10、S34 96.09.21 1.下午3:20-4:00。

2.板新國小團輔室。

2 S4、S20、S27 96.10.12

1.下午3:20-4:00。

2.板新國小團輔室。

3 S6、S13、S38 96.11.09 1.下午3:20-4:00。

2.板新國小團輔室。

4 S8、S24、S35 96.12.10

1.下午3:20-4:00。

2.板新國小團輔室。

(二)文件資料的蒐集

就行動研究而言,文件(document)的主要用途是檢核和增加其他資料來源 的驗證,如果發現文件和觀察或訪談所得資料互相矛盾,研究者即進一步探究其 問題所在。本研究蒐集的文件包括教師日誌、學生的個人健康管理表、個人體適 能自我評估表、每單元的體育家庭作業,學生的學習單,定期收回由體育教師檢 閱,因此研究者親自檢閱學生這些文件資料時,如發現有關對體育課程、學習或 與各教學單元的想法程觀感的文章及字句,都能將它歸納、分析,且作為輔助分 析及資料的檢證。另在學期初,讓學生填寫一份「健康運動習慣調查表」(見附 錄五)之問卷,作為檢證學生先前運動的習慣。

1.教學日誌

研究者的自我對話,記錄所觀察到、所感覺到、所反應的、所解釋 的、所反思的、所創見的、所經歷的及所說明的。也是個人事件、想法、

感覺、思考和感情的工具,能迫使個人養成審思的態度,能對事件有更深 入的思索或闡明一般性的問題觀點,並且留下記錄(林素卿,2002;吳美 枝、何禮恩譯,2002)。研究者在每次教學後,真實的記錄問題謄錄在教學 日誌中,以利後續的反省思考與課程的修正,並做為資料蒐集的一部份。

2.學生作業

在教學的過程中,定期的回收學生個人健康管理表,將體育家庭作業 融入在個人健康管理表的運動時間裡,透過行動研究者的檢視,來了解學 生對此體育課程學習的感覺與學習起來是否太困難,做為學生規劃運動學 習的動機以及檢驗學生是否有做到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在學期初,做完

體適能檢測後讓學生填寫個人體適能自我評估表來檢核學生個人的體適能 狀態,做為評估和維持個人身體適能的依據,並針對課程的需要加入學習 單的撰寫,除在加強學生的觀念及動作要領,在學習單上加入學生對這個 單元的想法及看法,以利教師更能了解整體學生對此課程的接受度,在田 徑課程及運動傷害防護課程結束時,發下學習單讓學生撰寫,以了解學生 對這兩個課程的想法及接受度。且教師也可將作業做為評量的一部份,以 利研究者了解學生學習達成的效果,及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

第七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在資料蒐集完成後,研究者採取以下方式及步驟來分析研究資料:

一、資料的整理 (一)訪談資料

研究者在每次的訪談後,預定在教學過後的三天內對錄音資料進行轉譯 的工作,將其按日期儲存在電腦中。具體做法如下:將訪談的資料轉譯成逐 字稿,在轉譯的過程中,除了確實記錄下錄音內容的每一個字,對於學生在 訪談的特殊行為動作,做一描述記錄。資料的紀錄格式為A4紙張(如附錄十 一),在第一頁註明日期、時間、地點、人物及當時情境等要素,並在每一 頁的頁面下緣中間標上頁碼,並且將要註記的項目列在左邊,將分為訪談問 題的方式羅列,作相關主題與概念編碼之用,版面其餘部分則是作為記錄逐 字稿內容用,並在記錄逐字稿內容的左邊標上行數碼,方便資料日後找尋。

(二)教師日誌

每天記日誌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分析資料的手段,不僅可以隨時記下自己 的教學事件與過程、教學反省與詮釋及今天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 課程的問題點,以利研究的發現,而且可以利用記日誌的機會有意識地反省 自己當天的教學活動。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將對於研究相關的發現、

感受和想法隨時記錄在教學日誌中,並利用時間轉存到電腦裡,且按日期將 其整理存在一個資料夾中。其記錄的格式(如附錄四)。

(三)其他資料

即所蒐集的各項文件。研究者將對於要回答研究問題相關的句子或詞彙 運用不同色彩的筆,將其相關的句子或語詞以相同的顏色圈出來,並在旁邊 空白處註記重點。

二、資料的分析方式

將資料蒐集完成及整理過後,研究者採取下列方式,且將步驟條列化,以利分析 研究資料:

(一)閱讀原始資料

研究者將認真的閱讀所有的訪談逐字稿和其他資料。並以寬廣的視角仔 細的琢磨其中的意義和相關關係,並交互檢證。透過錄影觀察,研究者可以 把自己有關前設和價值判斷的觀念暫時懸置起來,徹底敞開心胸以客觀的態 度和角度做記錄,以達到對資料解讀的客觀性。

(二)分類和歸類

分類是一個將蒐集的資料打散後混合,賦予一個概念和意義,然後再以 新的類別重新組合在一起的分類操作過程。研究者須以敏銳的判斷力、洞察 力、解析力和想像力分析出資料的性質和特點,很快地在不同的概念、事件 和數據之間建立起關連性。具體做法在原始資料空白處依照研究問題進行開 放式登錄(coding),依研究的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為核心概念,再以研究 問題為類屬概念,從資料中要來回答研究問題的相關資料中發展出子項概念 的名稱及資料來源的編號,以網絡圖、概念圖或矩陣表格等方式呈現組織化 的訊息內容並製成一份編碼類屬清單,呈現於原始資料的第一頁。接著將原

始資料複印二份,以便同一資料可以同時歸在兩種類屬時所需。再以手工操 作的方式將同一類屬的資料剪下放入資料檔案袋中,並且不時地將檔案袋內 的資料拿出來,鋪展在一個寬大的桌面上仔細觀看和拼接,尋求各種資料中 隱含的各種關係。列舉如下:

核心概念名稱: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

類屬概念名稱:提昇學童體適能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子項概念名稱:體適能檢測成績是否有進步等。

列舉如下表:

表9:類屬編碼分類表:

核心概念 類屬概念 子項概念 資料來源代號

體適能教育

模式課程 提昇體適能

體適能檢測成績是否有進步 個人目標的設定對學童體適能 提升的影響

訪生一03/05-08;

日誌三01/10-13

(三)處理證據-編碼和抽樣

根據林素卿(2002)指出資料的處理可採用計量的形式,將資料內容指定 代碼,然後將證據分類,把資料分配放在清楚的範疇裡。如訪談資料的代號 編碼:「訪生三01/05-08」,即表示資料來自學生所做的第一次訪談逐字稿 第一頁的第五行到第八行內容【依資料蒐集的方法(訪談法)、對象、次序

(第N次)、資料所屬頁次行次(第N頁第N行至第N行)來編排。】。研究者 將證據編碼後,需將資料做比較、對照及順序主題和構成,以多廣角的視野 去解讀資料,讓有價值的概念出現,來驗證理論。

第八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教育行動研究重視誠實與責任感,且要求心智上和學術研究上的獨立,因此,教 育行動研究知識是可以經由最嚴苛的方法來考核信度(蔡清田,2000)。學者

Elliott、蔡清田及陳伯璋(引自林素卿,2000)認為行動研究的效度必須在教育實務 工作的生活世界脈絡情境中來加以驗證;且陳惠邦(2003)指出教育行動研究以「確實 性」、「可轉移性」、「可信任性」及「可確認性」做為嚴謹性的四個效度標準;除 此外,吳芝儀、李奉儒(1999)也提出在效度的考驗方面,可透過資料型式的三角檢測 來檢驗資料間的訊息是否一致。所以綜合以上學者對行動研究信、效度的分析,本研 究採取下列方法來增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三角檢驗法

(一)透過檢測及文件資料,來檢核學生訪談的真實性。

(二)透過觀察及文件資料,來檢核是否符合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實施的真實性。

(三)再透過第二點及第一點的資料相互檢驗,來檢核整研究過程的真實性。

二、詳實的報導自己的研究過程及呈現問題

(一)在研究報告中詳細的將研究者的背景、所受專業之訓練、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做敘述。

(一)在研究報告中詳細的將研究者的背景、所受專業之訓練、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做敘述。

相關文件